香港舊建築消失得快,不止於唐樓。看起來粗糙簡陋的粗獷主義(Brutalism)建築也是其中一種。
「一幢四、五十歲的樓,本身就容易被拆掉,而粗獷建築更特別容易成為目標。」建築師Bob Pang近日與團隊於深水埗大南街開設展覽 @brutalism_hk ,期望引起更多討論和關注。
「As Found」是粗獷主義的重要概念,意思是如實呈現建築物料原貌,例如不經處理的水泥和紅磚等,經年累月便會顯得特別殘舊。「香港約八成被破壞的粗獷建築,都是為了保養和外觀翻新,被蓋上一層新的油漆,但加上油漆便不符合粗獷主義了,這種破壞是無法修復的。」
香港粗獷建築主要於1950至1970年代建成,處於二戰後與香港經濟起飛之間的時期,例如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中大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中大牟路思怡圖書館等等。「從前生活比較樸實,對建築要求不高;而粗獷建築作為當時一種風潮,如實反映了當年的社會狀況和生活環境,因此不少都是造價成本不高的公共建築,如圖書館、學校和教堂。」
根據這次展覽團隊的調查,聖士提反堂最初的設計主張選用瓦頂,但最後建造時沒有依從圖則,而改用水泥,估計是基於成本考量,卻變相建成了一棟符合粗獷主義的建築。這種有機的建造過程,也體現了當年香港社會的人文面貌。
葵涌的東海工業大廈是香港少見依然保持原貌的粗獷主義建築,外觀形狀大而且重,大廈各部分運用不同的水泥物料,組合出粗糙與沉實的質感,並罕有地使用麻石作為牆壁飾面,另外樑柱模仿工字鋼樑 (I-beam)的形狀,實際是以清水混凝土製成。大廈的每個建築部件都有凹槽,像樂高積木一樣,可以將部件運到工地進行組裝,節省時間成本,切合當時香港經濟急速起飛的步伐。
既然香港擁有這種獨一無一的風格建築,保育便成為急切的課題,「一幢建築值得保育,往往不只一個原因,除了獨特性、歷史意義、集體回憶,它所記錄的華人建築師歷史也十分重要。」香港的粗獷建築,不少都出自當年留學英美,受外國建築風格影響下把Brutalism帶入的香港第二、三代華人建築師。
展覽亦展出了以水泥為顏料的立體創作。藝術家混合不同深淺顏色的水泥,呈現建築物在光線下的明暗,又參考建築物的外觀,鋪上不同厚度的水泥,讓每張作品觸摸起來都有建築物的立體感。團隊亦重新手繪建築圖紙,讓觀眾可追溯各建築物的演化過程,了解箇中的設計語言和特徵。
日期:9月3日至17日 (星期一休息)
時間:12點至晚上7點
地點:@openground_hk (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一樓)
#香港建築 #粗獷香港 #香港粗獷主義 #保育 #exhibition #brutalisthk #brutalismhk #hongkongbrutalism #hkbrutalism #brutalism #brutal_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photography #sosbrutalism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2的網紅一大粒人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歡迎訂閱我的 YouTube頻道➨ http://bit.ly/Mrsferrari 別忘了把"🔔"打開接收新片消息 ❤️ ❖ Venice - WaterBus Tour 今天要介紹的是從威尼斯聖馬可區總督宮旁的碼頭搭水上巴士前往另一座有名的里阿爾托橋(Ponte di rialto)途...
「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的推薦目錄:
- 關於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一大粒人妻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走在現代主義美學尖端的路思義教堂 - 江山世界裡的吐拓魚 的評價
- 關於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路思義教堂是東海大學的地標與精神堡壘,榮登20世紀全球十大 ... 的評價
- 關於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路思義教堂(The Luce Chapel):東海大學校園地標,台灣最 ... 的評價
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處長的日常
#2021建築園冶獎
#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
#乾濕分離的受洗池看過嗎
虎尾基督徒聚會處
雲林是宗教大縣,
平時鐵處長總是走宮廟路線,
今天特別帶大家走訪虎尾基督徒聚會處,
除了感受不同宗教信仰的意涵,
也一探這個普獲得建築園冶獎的老教堂新生命。
感謝曾牧師特別為我們細說這個與虎尾糖廠 及虎尾鎮歷史脈絡息息相關的故事,
也謝謝來異鄉的曾嘉逸牧師,
為我們雲林創造了一個新的建築典範。
「教會不僅是傳教,
除了週末的禮拜,
更重要的是平時的造訪與關懷,
我們本著以人為本來傳達愛。」
—— 曾牧師
ㄧ棟老房子的保存,
不僅是建築結構的特殊性,
還有它與人們情感的連結,
以及地方文化生命的延續。
文化資產的保存不能只靠公部門,
民間的自發性與參與所能產生的效益更具意義。
今天我在曾牧師臉上看到的不只是
熱忱,
還有一種榮耀感,
當我們做對的事時,
心中的那份踏實會讓你發光發熱。
◾️線上直播
https://fb.watch/v/3tYi4u1U9/
◾️
由文化部補助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在雲林獲得熱烈響應,自107年5月起迄今,共有12件經審查通過的老屋修繕案件。
「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是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一環,凡是民國60年以前興建,具有文化保存價值的私有老屋,經過文化部審定後即可獲得補助。希望藉由民間自發性的力量共創地方文化治理,以時間換取新思維,保存具潛在文化資產之私有老建築。
本縣獲文化部補助12案近3,486萬元,屋主配合計畫自籌約達4,068萬元。「老屋」重點不是多少年才算是「老屋」,而在於是否可能不論房子有多老,我們都能找到持續使用,繼續在裡頭生活的方式,盡可能保留老屋元素,不僅可能在商業上加值,也留給後代子孫記憶傳承的可能性。
「虎尾基督徒聚會處」源為戰後初期,許多「外省」軍民,來到虎尾糖廠工作,其中不乏基督徒。由於當時虎尾地區尚未有中文講道的教會,虎尾的信徒若要聚會,則必須要搭乘火車到西螺埔心。由於信主人數漸多,虎尾教會開始借用糖廠幼稚園的教室聚會,1957年,教會購置了位於中山路 20 號的建物,經過修建後,於隔年啟用。後八七水災,使得教堂毀損嚴重,只得另尋良地重新建堂。1960年,教會購得了文化路70號的土地。
虎尾基督徒聚會處教堂於1963年興建時,由范芳輝建築師設計規劃,范建築師出身於臺鐵的工務單位,擔負倉庫建築等工作。由於臺灣戰後本土的工程人才,多是接受日本式的建築訓練,因此在設計與工程進行方法上,多少可反映出具有日式風格的房屋設計與結構。或許正是如此背景,在屋頂處採用了延伸自日治時期使用三角形木構桁架,為增加高度加上斜向哥德式木支撐,以避免在教堂這種頗需視野空曠的場域中矗立柱子。類似日治時期公家單位的平房式倉庫設計,也可作為近代臺灣建築師在政權轉換期融合與傳承的一個具體觀察目標。
信仰需要傳承,老會堂也年事已高,多有損壞亟待整修,為了使用上的安全及保護極具歷史價值的老建物,因此教會計畫著手修繕會堂,透過「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爭取文化部核定工程總經費653萬532元(自籌50%),並另外獲文化部補助60萬辦理建物文史調查研究、修復過程記錄。本案建物整修經109年1月起至12底完成整體工項,進行建物修繕以及周邊環境改善,不僅可保存歷史、安全使用,更可培養成為虎尾觀光路徑上的特色景點,於110年參加「2021年建築園冶獎」,並獲得「民間」公共景觀建築肯定,創縣府歷年獲獎紀錄,再次讓在地人或遊客都能感受到新舊融合的生命力。
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時事求世 12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維斯朝聖教堂(1983年)
駕車造訪德國、波蘭、捷克、奧地利四國的那年,造訪了很多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教堂,歐洲教堂最普遍的是羅馬式、哥德式及巴洛克式,幾乎是各教堂建築主流,也因為看了太多教堂,到後來真的有點不能永生,快要往生,在看到維斯朝聖教堂的外表後,更不禁懷疑這真的是世界遺產嗎?有點想跳過省門票錢,但看介紹又是我從未見過的洛可可風,想說既來之則看之,這一看還真沒讓我後悔,果然不能以貌取人。
維斯教堂在18世紀建造,靠近奧地利邊境,教堂正確名稱為「被鞭打的基督朝聖教堂Wallfahrtskirche zum Gegeibelten Heiland auf der Wies」,教堂中心供奉的是一尊受鞭打的耶穌雕像,據說有一位婦女看到這尊耶穌的眼中淌著淚水,雖然那時沒有LINE群組,但消息很快傳開,跟現在一樣也搞不清楚是假消息還是真消息的情況下,反正拿香跟著拜就對了,很快引來禮拜和朝聖的人潮,人們蜂擁而至,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由洛可可風格建築師齊默爾曼兄弟設計的維斯朝聖教堂於焉誕生。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裝神弄鬼?還是真的神像顯靈?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留下一座經典教堂。這座教堂不像科隆教堂或巴黎聖母院那般雄偉,外觀看來不注意的話以為是穀倉,雖然是世界遺產,也沒看到張牙舞爪般的宣傳,就靜靜在微微隆起的綠色草丘上,去的時候遊客也不多,外表令人舒服,原本以為看到的是文青風格桂綸鎂,走進裡面才發現是穿上蓬蓬裙的許純美。
西方建築反映當代思潮,經歷過一連串的創新與突破,在十七世紀來到巴洛克時期,「太陽王」路易十四是巴洛克風格最忠實的擁護者,留世的畫作中他身穿蕾絲邊絲襪、頭戴波浪式假髮,腰間還別著一把鑲滿寶石的寶劍,腳蹬紅色高跟鞋,今天如果有人有勇氣穿成這樣上街,請接受我的膝蓋,巴洛克風格就是這麼不樸實無華且任性。「巴洛克」原意是變形的珍珠,之前強調的古典傳統均衡對稱,此時利用不規則波浪狀曲線賦予建築元素以動感華麗,含蓄內斂不是它的語言,而是要給人誇張如戲劇般的效果。
在新古典主義接棒之前,有種算是巴洛克2.0版的洛可可(Rococo)的藝術風格在法國短暫流行,Rococo是從法國字rocaille演變而來,原是指一種混合貝殼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在法王路易十五時代以後流行的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常使用C形、S形曲線或漩渦狀花紋。巴洛克是建築風格,但洛可可是室內設計,如果說巴洛克是塊奶油蛋糕,洛可可就像是奶油控,硬要再擠上一層奶油,這不是美人遲暮朝臉上亂抹的奶油,而是精心計算的奶油擠花,而且還非要撒上五彩繽紛的巧克力糖粒不可,虛華才是王道,實用非其考量。
教堂的屋頂利用較輕的木頭來建造,以減輕整棟建物的承受重量,再開許多扇窗戶增加室內採光以突顯色彩豐富。在維斯教堂中,吸睛的不再是聖經故事,華麗繁複的裝飾效果花枝招展,絕對令人驚艷但會膩,不過吃完大餐之後,來盤甜點點綴也還可以,更十分讚嘆這炫富的勇氣。參觀後的心得是:被鞭打後流眼淚,然後有人幫你蓋豪宅,我可以!
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一大粒人妻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歡迎訂閱我的 YouTube頻道➨ http://bit.ly/Mrsferrari
別忘了把"🔔"打開接收新片消息 ❤️
❖ Venice - WaterBus Tour
今天要介紹的是從威尼斯聖馬可區總督宮旁的碼頭搭水上巴士前往另一座有名的里阿爾托橋(Ponte di rialto)途經義大利最上鏡的教堂之一就是威尼斯著名的安康聖母聖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當然如果你想用走的從聖馬可廣場走到里阿爾托橋也不是不行, 雖然”Google妹”會跟你說步行可能8-10分, 但因爲威尼斯太多大大小小的岔路及小巷非常容易迷路,所以真的相信我不止10分鐘, 可以選擇搭水上巴士的方式,票價是€7可以使用75分鐘,中途你要下船在哪個碼頭都可以,而走水路能看見延岸各種不同的風景,還能經過這座最上鏡的教堂之一的安康聖母聖殿~
她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築的傑作,位於威尼斯大運河和威尼斯潟湖的聖馬可內港之間,風景優美的狹長的尖角地帶,從水路進入聖馬可廣場者都可看見。
在威尼斯的歷史上,「黑死病」曾兩度凶猛地襲擊了這個水城。當時威尼斯人向聖母瑪利亞求救,威尼斯共和國元老院立下誓言:如果聖母能將威尼斯從這場劫難中解救出來,就將專門為她建造一座教堂。
瘟疫過去後,元老院於1631年決定兌現自己的誓言,開始競選新教堂的建築師,並要求這個工程「既不要花費太高,又能給人好印象」。年僅33歲的巴爾達薩雷·隆格納在競選中獲勝,受命設計這座教堂。新教堂建造的時間長達56年,直到1687年才告落成。在給新教堂命名時還加入了含有健康和救贖意義的「salute」,以感謝聖母庇佑他們擺脫瘟疫的侵襲。
安康聖母教堂的基座呈八角形,上面建起了一個威尼斯風格的大圓頂。東側的祭司席上面還有一個小圓頂,兩側是一對鐘樓。從側門裡看一眼時,灰白的教堂內部並不像教堂的外表那樣撼人心魄。可要是從平時關閉的大門往里看,正如設計者巴爾達薩雷·隆格納所期望的那樣,視覺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安康聖母教堂的大門只在健康節那一天打開。健康節為每年的11月21日,是為躲避和消除瘟疫而設,這一天也是人們一年中可以從正門走進教堂的日子。信徒們手持點燃的蠟燭,穿過橫跨大運河河口的船橋走向教堂。教堂淡綠色的大穹頂象徵著聖母的王冠,教堂的立面由一段台階引導,看上去就像一座裝飾華麗的凱旋拱門。
面對著主祭壇的聖器室內有描繪舊約聖經故事的壁畫《大衛和哥利亞》,由提香創作的頂棚畫及丁多托的《迦納的婚禮》等都是值得一賞的藝術佳品。
安康聖母教堂由於位在大運河入口,白色的教堂看起來彷彿從大海升起,如同紅瓦屋頂之間的乳白色海浪。如果要過來這邊的話,這裡的水上巴士停靠站也叫Salute。
參觀完這個莊嚴的聖母教堂,我們停靠的下一站就是有名的里阿爾托橋,位於市中心大運河上,威尼斯歷史上的中心在里阿爾托島上,這個名字取自拉丁語 rivus altus,意思是高的堤岸。1588年由Antonio da Ponte(安東尼奧·達·龐替)設計的單石拱橋取代了原先的木橋,過去曾是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故事的發生地。因它位於市區遊客最多的地方,所以遊客們會在橋上的中心點停留並欣賞兩旁商店街的風景與大河道的悠長美景。
來到威尼斯可以試試看搭水上巴士享受延途美景,順道停靠Salute站,來看看這座歷史悠久的安康聖母聖殿喔~
喜歡一大粒人妻的影片嗎? 記得訂閱頻道!
Vlog 影片每3天上新片,讓你從更日常的角度了解義大利喔!
💋 你懂ㄧ大粒人妻的義式嗎?更多關於義大利與人妻的義大利小生活動態
▒⑅ ʟɪғᴇ / ᴛʀᴀᴠᴇʟ / ʙᴇᴀᴜᴛʏ / sʜᴏᴘᴘɪɴɢ ⑅▒
#你懂一大粒人妻的義式嗎?
#italy #venice #venizia #ponterialto #salute
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灣仔歷史文物徑是位於香港灣仔區的兩條分別以建築主題及生活氣息為主題的文物徑所構成的文物徑,此文物徑由發展局於2008年初成立的灣仔活化舊區專責委員會所構思,並於2009年9月27日開幕。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7年10月10日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有關文物保育和活化的措施,其中一項工作重點是活化灣仔舊區,於是發展局於2008年初組成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成員包括灣仔區議會議員、文物保育和活化的專業人士、歷史學者、發展局和市建局代表,探討區內的文化與歷史,研究活化灣仔舊區工作,並諮詢相關持份者。灣仔歷史文物徑最終於2009年9月27日開幕,各景點會陸續設置輕觸式螢幕及易拉架,讓遊人詳細了解灣仔歷史,又在文物探知館、旅發局及鄰近的書店及酒店等地,免費派發文物徑地圖。
本集主要景地:
綠屋位於茂蘿街1號至11號單數門牌及巴路士街6至12號雙數門牌,合共10幢唐樓,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綠屋建於1920年代,室內地台使用木結構,露台的鑄鐵柱則具西方建築特色。過去綠屋曾被用作露宿者之家,香港小交響樂團亦曾租於此地。
李東海大樓位於皇后大道東266號,現址為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總部,李東海大樓原址為皇家海軍醫院,於1950年奠基,由商人J.H.律敦治捐贈。
灣仔街市位於皇后大道東264號與灣仔道交界,建於1937年,現已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街市以德國三十年代興起的包浩斯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興建。
藍屋是一座位於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的唐樓,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藍屋原址為華佗廟,廟內建有醫院,1920年代改建成現今的唐樓,戰前亦曾為鏡涵義學。
黃屋是一座位於慶雲街2號至8號雙數門牌的唐樓,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黃屋樓高三層,由一位茶葉商人在二十年代後期斥資興建。
皇后大道東186-190號現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建於1930年代,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作為框架,以廣州騎樓為特色。
莊士敦道60-66號為早期廣州騎樓式的唐樓,是現時少見的四幢相連陽臺長廊式樓宇,樓宇的若干部分估計早於1888年興建,莊士敦道64號由余氏宗親會於1966年購入,而莊士敦道66號則原為和昌大押,現時整座建築物現活化為餐飲場地。
船街18號現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樓宇由業主合源建築公司建於1930年代,原為木建築物,後因二次大戰時失修,由戶主家族重建,建築物簡單的柱飾、鑄製的欄河、唐樓的外牆壁柱、牆身花線、以至樓梯的水磨石,都是戰前初期的建築特色,現時全幢已活化為私房菜菜館。
舊灣仔郵政局為香港法定古蹟,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郵政局建築。這座建築物坐落於灣仔峽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1915年3月1日正式開放作為灣仔郵政局,現時由環境保護署用作環境資源中心,稱為環保軒,展示關於環保的資料。
灣仔露天市集是指太原街及交加街露天市集,此市集已有80多年歷史,有150個攤檔,包括110個固定的攤檔及40多個俗稱為「朝行夜拆」的黃格仔小販檔,中外電影亦喜歡都此取景,當中包括60年代著名好萊塢電影蘇絲黃的世界。
機利臣街露天市集出現於1950年代,主要售賣乾濕貨品、日常生活品及盆栽花卉。
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路思義教堂是東海大學的地標與精神堡壘,榮登20世紀全球十大 ... 的推薦與評價
文化部近日公告~台中市「 路思義教堂 」及「台中州廳」指定為國定古蹟,台中再添2處歷史資產「 路思義教堂 」民國52年完工~是知名 建築 師貝聿銘、 ... <看更多>
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路思義教堂(The Luce Chapel):東海大學校園地標,台灣最 ... 的推薦與評價
路思義教堂 (The Luce Chapel)是一座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基督新教禮拜堂,為著名台灣 建築 師陳其寬與美國華裔 建築 師貝聿銘之作。 ... <看更多>
路思義教堂建築風格 在 走在現代主義美學尖端的路思義教堂 - 江山世界裡的吐拓魚 的推薦與評價
亨利本人在亞洲中國出生,且父親是曾主持教會學校的傳教士,家族歷史原本就與「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緊密結合。亨利經營媒體出版業有成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