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聖誕節快樂」
和H散步的晚上,互講了這句話後,
我自己開始哽咽。
我真的好痛恨今年,尤其是發病後。
以往年末我都可以在個人臉書上告訴大家今年我做了什麼創作,完成了什麼目標,但今年除了收尾電影《孤味》、《逃出立法院》花絮之外、拍了幾個賺錢的商業案,第一次端不出自己的菜,雄心壯志、自信的說些什麼。
過去一直以來都活在衝刺的我,今年跌倒後突然完全失去了動力,服用更多藥物後,我的日子清醒時間少,大部分都是躲進安眠藥的夢裡,ㄧ天最沮喪是睜開眼的瞬間,我咒罵著自己的身體,為何殘酷的要讓我醒,如果能睡去該有多好。
總覺得自己全身緊緊的趴在軟爛黏膩的泥沼裡,所有人都希望妳快爬上來,但我卻愧疚的動彈不得,我很慌張,因身體和心理明明都是我的,但我真的站起不來。
這也是我第一次開始在乎別人眼光,是因感受到自己跟他們想的或許一樣:我放棄了自己的同時,也被好多人放棄。
我很想加入那些在看我笑話的人,想靠攏著大多數人,幫他開一瓶啤酒,乾杯,或許是我搭著他肩膀聊聊自己,因有時我覺得我理解他們的對我的異樣眼光比理解我自己還多。
:「這女的真的fuck up 」
:「大概沒救。」
H要我慢慢來,並告訴我「沒有人會逼迫一個受傷的人馬上站起來」。
我才發現我面對我的病比任何人都急,
也驚覺我的文字比我的思想還要寬容。
我帥氣的告訴著大家「情緒病沒怎樣」但實際上,我很想好,我想好到像過去幾年,做了很多事讓自己、朋友、家人、工作夥伴感到驕傲。
我沒力氣拍片轉而寫字,其實讓我也很沮喪,我甚至故意的略過同行厲害朋友的作品,原因是我強烈嫉妒著,他們的精神狀態「正常」到可以完成一件件影像作品,而我所剩餘的力氣,也只剩書寫了。
唯一令我欣慰的是自己的文字比創作影像快許多,我所傳達的更迅速直接的打造一個對「精神疾病友善的環境」,至少在我的IG上,我是自由的。
我很喜歡跳出來客觀的思考自己到底在搞啥,
結論都不怎麼好,就是一個廢物喊著自己有病,這痛那疼,自私且霸道的要大家「接受」世界上這些與他們不同人格特質或是狀態不同的人。
對,我知道自己除了矛盾外加上反社會卻又是需要社會保護的極端份子(終於理解自己為什麼服用的藥物都是治療精神分裂)
我想當一個「願意公開在發病期所有」的筆者大談自殺、性愛、暴力、弱勢族群、憂鬱症、躁鬱症、PTSD,當每天的日記。
但我的面前沒有一個指標,沒有一個神經病在我面前微笑招手,赤裸透露著自己病症還有推動「精神病去污名化」。
是否曾經有這個相似角色,有,林奕含,
但她死了。
而在Linkin Park主唱自殺時,
我也死了一次。
我操妳媽的擁抱憂鬱症。
我操你媽的聖誕節快樂。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IG@apriltzu
https://www.instagram.com/apriltzu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Boba ETtod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8/04(五)】雲端最前線第161集 主題: 北投女童割喉案判免死! 家屬哀台灣是鬼島 恐龍不滅司改攏係假? 主持人:楊文嘉 來賓: 全國被害人權協會副理事長 劉承武 資深社會記者 胡孝誠 時事評論員 王時齊 Q:北投女童割喉案 龔重安竟判免死定讞!? Q : 家屬...
精神病去污名化 在 April懶得說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看著漢姆特紐頓說「敵人越多,我越榮幸。」短短八個字讓我哭了好久。
從高處往下看好像是很帥的事,
但其實重點是在爬。
有些人很清楚知道自己在爬什麼,或是他們爬的事物有很多人陪他們一起,幸運的話,掉下來還有人接。
而我呢?我是誰,我在哪,這句話對我來說根本不是網路上的玩笑,而是天天問自己的根本問題。
我把目標放在出書,一本「精神病去污名化」的書,但每當我越寫,越是與自己爭辯,就越覺得不可能被多數人接受,換句話說,敵人很多,沒有人天生具備那樣的寬心,連我自己都沒有。
我看著酷兒電影在同性婚姻合法化後仍然為議題電影、我看著挺同婚的電影主角裡吼著:「我不是神經病!」
內心苦笑了一下,是神經病又怎樣呢。
直到今天才覺得自己,選了一條很難走的路,寫自己想寫的,捍衛自己想捍衛的,支持自己所支持的,全然的坦白讓我很自在,但在世界上很難,我容易感到挫敗,
但回頭看已經走了太遠,也回不去了。
總覺得未來的路好長,走的很累而且不知道終點在哪,也不知道就算到了終點,我會在哪。
IG@apriltzu
https://www.instagram.com/apriltzu
精神病去污名化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憂鬱症源於「不知足」? 醫嘆:汙名化】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李明濱教授」說憂鬱症已被公認為21世紀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心臟血管疾患。憂鬱症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異質性高,種類多,可以是生活壓力或身體疾患所造成、也可以是遺傳、體質及身體因素所造成…等原因,不管如何,憂鬱症及其他常見的精神疾患都是可以治療的精神科疾患。(資料來源:【註1】)
李明濱教授說,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仍然極為缺乏,「憂鬱症」常常會跟「精神病」劃上等號,其實這是一種負面及污名化的錯誤認知,這也使得民眾不知如何面對,逃避壓抑的結果往往導致更嚴重的後果,譬如:藥物濫用或自殺死亡,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憂鬱症問題急待解決。(資料來源: 【註2】)
■ 日前藝人於節目中,對來賓自我揭露有失眠、憂鬱症時,脫口說出憂鬱症源於「不知足」等語,再次引發汙名化的爭議。
■ 還記得林奕含嗎?她於婚禮上曾說「如果今天婚禮我可以成為一個『新人』,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痛苦有更多想像力的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人。」那句「成為一個新人」,惹哭了很多人,也讓我們重新思索精神疾病還有污名化的問題。
■「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於2014年正式宣布:Schizophrenia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讓【精神分裂症】走入歷史。(資料來源: 【註3】)
■憂鬱症已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新世紀三大疾病,與癌症、愛滋病一起危害著人類的身心健康,依據研究顯示,國內有近135萬人因憂鬱症所苦,雖然憂鬱症治療已有許多治療選擇,但在台灣地區,勇敢面對疾病、積極求診的鬱友卻不到2成;其中,有三分之一患者藥物治療不見起色,就診一次就自行中斷治療,導致病情不斷復發甚至惡化,反而對憂鬱症治療失去信心。(資料來源: 【註4】)
■台灣憂鬱症的治療仍有四個不足之處,包括:
(一) 就醫不足
(二) 診斷不足
(三) 治療不足
(四) 持續治療不足
(資料來源: 【註5】)
■當代精神醫學以更多的大腦科學、影像學、神經生理學證實「憂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症」。現在的精神科醫師在每一次運用這個診斷的準則中,也深刻地牢記憂鬱症是「情緒障礙」,而不是「理智失常」的百年歷史思辯。憂鬱症是個經過200年來嚴謹定義的「專有名詞」,而不只是一般社會大眾朗朗上口的「形容詞」。少數人對憂鬱症的誤解,其實也是百年前專業人士曾走過的錯誤道路。 (資料來源: 【註6】)
■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解開憂鬱症的八大迷思
憂鬱症是一種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但很多病患及家屬對憂鬱症仍然存在似是而非的觀念,以下是常見迷思。
【迷思】: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
【答案】:錯,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
【迷思】:憂鬱症無法根治?
【答案】:錯,大部分的憂鬱病患是可以被治癒的。
【迷思】:憂鬱症容易復發?
【答案】:對,憂鬱症若不根治,確實容易復發。
【迷思】:憂鬱症不一定要吃藥,也可以用非藥物方式治療?
【答案】:錯,僅靠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效果有限。
【迷思】:吃藥會造成副作用,等憂鬱症狀好轉時就可以停藥?
【答案】:錯,自行停藥只會讓治療變得更困難、棘手。
【迷思】:憂鬱症病患只要多倒情緒垃圾,病情就能好轉?
【答案】:錯,專業治療才有助於擺脫憂鬱症。
【迷思】:在病患面前提到「憂鬱症」,會讓他們的病情更嚴重?
【答案】:錯,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迷思】:治療憂鬱症,必須保持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答案】對,患者和家屬請務必和醫師配合。
(資料來源: 【註7】)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指出,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而非懦弱的表現,不需要感到羞恥。許多人對憂鬱症患者說:「你就想開一點!」就好像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
舉例來說,有憂鬱症患者在網路留言表示,家人轉這報導給她,告訴她「妳不要不知足,比妳悲慘的還多的是」,一個個汙名、標籤、烙印、詛咒,其實就是這樣貼上來的。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李玉嬋指出,此藝人的言論是社會縮影,社會容易究責身陷憂鬱的人、期待給予他人指導,並要求他人立即改變,面對憂鬱症患者,不應期盼他立即改變,甚至以「不知足」、「只會哭」、「怎麼那麼沒用」等責怪式的語言表達。
一個人要從情緒低谷走出來有時並不容易,有時需要長一點點的時間,因此旁人宜多點耐心傾聽他,偶與他分享自己也有過類似經驗、與他聊聊解方,可適時助他多多自我鼓勵。
(資料來源: 【註8】)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解憂診療室」-作者序,作者: 吳佳儀、李明濱;李明濱教授為「國衛院論壇」106年度:『探討藥物濫用對於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議題召集人
∎【註2】:(生命力新聞)「憂鬱症防治協會 讓鬱卒不再」: http://bit.ly/2IP8mHt
∎【註3】:(衛生福利部)【您知道嗎?「精神分裂症」已經更名為「思覺失調症」】: http://bit.ly/39XOoGx
∎【註4】:(Yahoo 新聞) -【憂鬱症別輕易中斷治療 藥物輔助佳】: http://bit.ly/3b4BS8y
∎【註5】:(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憂鬱症不是不知足!抗議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對憂鬱症的歧視言論】: http://bit.ly/38RVvPz
∎【註6】:(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吳宗憲對憂鬱症的錯誤理解,也是百年前專業人士曾走過的歧路」,文:林煜軒(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系助理教授),網址: http://bit.ly/3d19aae
∎【註7】:(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解開憂鬱症的八大迷思」,文:吳佳儀、李明濱。李明濱 教授為國衛院論壇106年度:『探討藥物濫用對於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議題召集人,網址: https://goo.gl/V5zBts
∎【註8】:Yahoo新聞「憂鬱症源於「不知足」? 醫嘆:汙名化」: http://bit.ly/2QkZIoe
➤➤照片
∎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不知足」才會憂鬱? 關於憂鬱症你該知道的事 : http://bit.ly/2Ub8K8L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精神病人社區照顧需求探討及評估】: http://forum.nhri.org.tw/forum/2020/01/15/5/
■【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 http://bit.ly/2obG2Vx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憂鬱症 #Schizophrenia #思覺失調症 #精神分裂症 #情緒障礙症 #汙名化 #精神疾患 #藥物濫用 #自殺死亡 #就醫不足 #診斷不足 #治療不足 #持續治療不足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李明濱 #張家銘 #李玉嬋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 台灣精神醫學會 /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 /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光生技 / 國光生物科技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精神病去污名化 在 Boba ETtoda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8/04(五)】雲端最前線第161集
主題:
北投女童割喉案判免死!
家屬哀台灣是鬼島 恐龍不滅司改攏係假?
主持人:楊文嘉
來賓:
全國被害人權協會副理事長 劉承武
資深社會記者 胡孝誠
時事評論員 王時齊
Q:北投女童割喉案 龔重安竟判免死定讞!?
Q : 家屬認為應判死刑 女童舅:台灣是個鬼島!
Q:6年4起殺童案 路上、學校、家中小孩該躲去哪?
Q:躲不掉?隨機傷、殺人者具有這五種動機?
Q:別拿精神病當藉口!殺人者污名化精障?
Q:隨機殺人難以預防 連警察都被刺傷?
Q:保護學童!提高見警率能預防隨機殺人?
Q:台灣18歲以下兒少每周平均2.4名被虐死?
Q:殺人不必死?法官常拿有教化可能當盾牌?
Q:病人還是壞人?台灣沒有專業第三方精神鑑定?
Q:ETNEWS民調:法官人民信賴度低到2.7%!
Q:蔡英文司改4要點 杜絕恐龍、濫權才能服民心?
關於《雲端最前線》
根據comScore的統計調查,《ETNEWS新聞雲》2016年連續在7、8、9三個月到達率已躍居台灣新聞網站的第一名,全台灣1556萬上網人口中,9月份有1260萬人到訪ETtoday,比率高達93.4%。網路新聞跟世界各國一樣,幾乎已是台灣民眾最重要、甚至是唯一來源。當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已經超越報紙與電視,《ETNEWS新聞雲》在忠孝西路一段4號15樓所建置的新聞直播中心,2016年12月5日正式開台。
《雲端最前線》為《ETNEWS新聞雲》新聞直播中心全新製作的時事政論節目,在緊鄰行政、立法、監察三院政治權力中心的攝影棚內,每天中午12時將以即時多元的雲端直播科技,由關注台灣政治運動變遷超過20年的資深媒體人楊文嘉擔任主持,偕同政治人物、學者專家等來賓,針對立院動態、公共政策、熱門時事、網路聲浪等不同議題,進行即時與深度的評論與解析。
《雲端最前線》於2016年12月5日正式首播,每周一至週五中午12時現場直播,網友們可同步於《ETNEWS新聞雲》的官網、新聞雲、筋斗雲、播吧等臉書粉絲頁、ETNEWS新聞雲APP,即時收看。
精神病去污名化 在 精神病的污名化在台灣的狀況有改善嗎... - 小鬱亂入Depressy ...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是小燈泡事件的一週年,在這一年內,精神病的污名化在台灣的狀況有改善嗎? 當新聞出現「嫌犯疑似精神病患」的標題時,大家心中出現的想法會是「為什麼他沒有就醫 ... ... <看更多>
精神病去污名化 在 《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心理健康知能衛教微電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現代社會中, 精神 疾病與 精神 科常常遭人誤解。人們總認為 精神 科就是為發瘋的人在看的、 罹患 精神 疾病不可治癒、或是有壓力靠自己調適、看開就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