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涼的天氣,很適合來吃鍋啊~
🤔「你嚐嚐看這酸白鍋湯頭的酸值,味道夠嗎?」
「看這油花分佈,等一下涮出來白肉的口感一定很棒😍」
「誒,這油豆腐酸酸的😐,是煮的入味?還是酸掉的味道呢?」
生活中其實充滿了許多感官體驗的練習,只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忽略了。
課堂上時間有限,教會你的是一套方法,只是開啟你進入感官品評世界的入門鑰匙。
至於經驗的累積,還是要從日常練習開始!
#快揪親朋好友一起吃鍋吧(誤
#感官訓練日誌0428
#芋頭跟湯頭只能有一個
⋯⋯⋯⋯⋯⋯⋯⋯⋯⋯⋯⋯⋯⋯⋯⋯⋯⋯
如果你不曉得該如何進入感官品評的世界
👉歡迎私訊粉專找小米店長敲課
🔰(認證 / 非認證) 的感官訓練初中階
⋯⋯⋯⋯⋯⋯⋯⋯⋯⋯⋯⋯⋯⋯⋯⋯⋯⋯
已經闖蕩江湖一陣子,想角逐高手排行的朋友
🔰【SCA感官專業級認證課程-平日班】
05/18(二)~05/21(五)
👉報名一樣私訊粉專找店長小米Oh!
⋯⋯⋯⋯⋯⋯⋯⋯⋯⋯⋯⋯⋯⋯⋯⋯⋯⋯
感官品評方法 在 麥菓.貝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更新9月28日貼文
還記得三三曾分享麵包烤熟判斷方法嗎?
其一判讀參考方式是透過燒減率。
有熱心的讀者發現自己的貝果燒減率不容易達到15%,
因此,這次實測目的是想了解貝果燒減率數值變化!🤓
.
之前參考資料曾提過理想麵包燒減率約在15-25%之間,
但數字會依麵包類型不同產生變化。
我們推測是貝果麵團使用較低水份製作,
即便經過烤焙後,
貝果的燒減率其實不容易達到15%。
.
這次三三的實驗主要是製作三組原味貝果,
紀錄烤前麵團重與烤後重量,
換算燒減率約12-12.6%。
同時也紀錄不同口味貝果燒減率約在8-14%左右,
推測主要可能因捲進貝果的內餡水分含量不同,
進而影響烤焙後的水份蒸散程度不同。
.
透過實測發現不同麵包種類會產生不同水份蒸散情形。
此外,
還需考慮影響因子✍️
例如配方組成、油脂比例多寡、麵粉吸水程度、原料特性、
環境溫濕度、爐火烤溫、烤焙時間等等因素,
貝果有沒有烤熟也可以透過按壓邊側具有良好回彈,
加上我們的感官品評感受,這幾種方式都可以相輔相成判斷哦!
.
最後最後
三三在想···
回歸食物的本質就是帶來美味,
提升生活不同層面的感受,
希望自己別過度追求數字的變化,
或者為求符合燒減率貝果變成硬石頭了
此篇供大家當作參考資料囉
請多多指教🙇♀️
.
同場再加映來自多位創作者燒減率分享!
▶︎貝果燒減率範圍約在8-15%之間,
提供給有需要的朋友參考囉!
在此感謝各位熱心的創作者群提供經驗分享。
.
.
.
⠀⠀⠀⠀⠀⠀⠀⠀⠀⠀⠀⠀⠀⠀⠀⠀⠀⠀⠀⠀⠀⠀⠀⠀
⠀⠀⠀⠀⠀⠀⠀⠀⠀⠀⠀⠀
⠀⠀⠀⠀⠀⠀⠀⠀⠀⠀⠀⠀
本次的熱血分享創作者在這🧡
@beanke_2020 綠豆對於烘焙有極高的研究熱忱!♡
@breadcookel 香港的Kelly喜歡焗麵包也熱愛品嘗麵包∩˃o˂∩
@cinnachianchyuan 肉桂繾綣鍾情於享受捲的一切^_^
@doubleblack518 歐爵先生貝果界資深前輩 (❛ ◡ ❛)♡
@doughissweet 與麵糰談戀愛的女子Jade還有酸種麵團啊~
@kosan_____ 已習慣扣桑每日貝果的早安貼文問候!♡ᴗ♡
@simsimkam 紀錄美食紀錄自己手作貝果
也特別感謝私人帳號Iris,Dolly分享🙇♀️🧡
⠀⠀⠀⠀⠀⠀⠀⠀⠀⠀⠀⠀
⠀⠀⠀⠀⠀⠀⠀⠀⠀⠀⠀⠀
#貝果 #貝果研究 #貝果烘焙 #貝果冷知識 #麥菓 #實驗廚房 #菜鳥研究員 #貝果控 #貝果燒減率 #bagel #bagelresearch #foodscience #bagelexperience #bagellover
感官品評方法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啤酒品評訓練——談我自己走過的路】
很多人以為,成為像我這樣的啤酒評審,是因為感官敏銳、天賦聰穎。事實上,這幾乎得靠努力,非常地努力。努力好歹有個正確的方向,可以事半功倍。分享一篇2015年寫過的舊文,跟有志提升啤酒品評技術的同好分享。
酒類品評的自我訓練其實是有方法的,我相信自己成為啤酒評審的歷程與心得,也會對有心精進的朋友們有所啓發。縱使你不見得想成為一位職業評審,但以下這些建議,若是有一、兩項能夠給你一些想法,相信會很有幫助!
1) 知道自己喝的是什麼,心裡要有圖景架構
當啤酒成為嚴肅的興趣嗜好,不免要替自己擬定一些計劃。全世界的啤酒很多,然而時間精力有限,能夠用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效益,是成功的重要關鍵。同樣都花一年的時間,你絕對有辦法熟悉全世界許多不同的啤酒類型,建構一套系統知識。試著把全球啤酒形態架構攤開來看看,當成是你的啤酒漫遊地圖。當你每次都能知道自己喝的是什麼,要從酒杯裡找尋什麼,也熟悉品酒筆記應該寫些什麼,那你就是在累積有用的技術與知識。你也可以直接跟專家一起喝,讓老手給你一些指引,養成筆記的習慣,你不難知道自己的旅途已經進行到哪個階段。
2) 選擇經典產品,多多品嘗,熟能生巧
全球經典類型約有百種上下,台灣可以買得到超過一半的不同啤酒類型,而經典代表品牌與作品,則超過兩、三百個品項。你可以專注在這兩、三百種啤酒品項上,用心把這五十種類型鑽研透徹,若是你的方法正確、態度認真,你也可以觸類旁通,掌握另一半從來沒有喝過的五十種類型的能力。換句話說,你可以揣摩沒有喝過的啤酒類型應有的面貌。機會是給有充分準備的人,從今天開始有計劃地鍛鍊,有朝一日,有機會喝到書上讀過的啤酒類型,就能立刻加以印證。
3) 試著瞭解原料與製程,不要滿足於品牌故事
品牌故事與酒類品評之間,有相當的距離。有些品牌的廣告文宣很有知識性,但是品評所需的知識,很多時候還需要靜下心來研究一番,而這是品評的重要背景知識。專業品評與一般娛樂性質的品評最大的不同,在於專業品評總是試著從啤酒的感官表現,回溯其原料、生產,乃至運輸、保存諸多外部因素。除了經驗累積之外,最重要的知識來源當然就是閱讀。我相信,若是身為啤酒愛好者,卻也能具備基本的啤酒知識,將能夠得到更多的滿足與樂趣。
4) 試著從批判的角度出發,不要總是抱著單純享受的心態
啤酒特別著重新鮮品嘗,然而,消費端最不敏感的,卻是啤酒鮮度的差異。這說明了大多數的消費者並不是從批判的角度對待(有問題的)啤酒,或許也不具備批判所需的背景知識。我的忠告是,想要提升自己的品評能力,必須從批判的角度出發,以及建立正確的類型與品質知識。
在熟悉經典類型之後,比較不同品牌的酒款,檢查是否符合類型想像,檢查是否出現不符期待的風味,檢查風味強度是否符合要求,檢查是否出現風味缺陷——這些品飲功課絕對是辛苦的,但卻是很有助益的。所謂「真相是痛苦的、知識是痛苦的」,這些知識無法讓你感到世界更美好,但卻能夠帶來更多滿足感與成就感。唯有擁有分辨優劣的能力,才能真正登堂入室。平常若是只抱著放鬆的心情喝酒,而不是從學習、批判的角度出發,那麼就很難累積有用的技術與知識。
5) 設定具體成效目標,設定具體達成時間
啤酒評審考試的內容,包括學科與術科,筆試包括啤酒類型與生產製程相關知識,術科則是實際品飲,閱卷官會針對描述相似度、給分精準度打成績。
我曾經在啤酒廠擔任兩年半的品飲顧問,我的工作是將啤酒感官特徵與生產製程連上關係,也就是透過品飲,給釀造部門提供具體建議。除了技術細節之外,我還必須熟悉更多啤酒類型,這些都像是準備大考一般,還需要預留時間全盤複習,最後衝刺。在準備品飲考試的期間,每次品飲都彷彿參加一次模擬考,每天品嘗數種啤酒,都根據考試要求,在十二分鐘之內完成筆記,訓練自己的速度,也自己批改筆記。我拿出一個玻璃花器,告訴自己,當這個花器裝滿了瓶蓋,我就大概可以去考試了。最後,考試成績出來,我以高分通過,名列2013該年度所有應試者成績的前3%,也是當時台灣唯一獲得該項認證的啤酒評審。
6) 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朝向更有意義的品味生活邁進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學習品酒,不是為了變成職業級的品評師。對我而言,酒類文化教育是我的工作(與使命),成為更專精的酒類品評者,把自己的酒類品評觸角與視野延伸到其他領域,整合不同的酒類領域專業知識與技能,是我工作的需求,也能讓我接觸更多不同的族群。
由於我的目標跟大多數人不一樣,所以對我而言適合的自我訓練,不見得也適合你,我只希望自己的方法對你有所啓發。每個人資質與長處不盡相同,所以不需複製我的成功道路,而是應該找到適合你自己的步調與做法。況且,一個成功模式,看似一套固定的做法,然而實際上,卻往往不可複製。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值得學習模仿的小關鍵,就那樣做,快快樂樂地做,只要能夠幫助你提升品味樂趣與滿足成就感,就是一條對的道路!
投入、專注、努力,而且用有效的方法精進品評技術,累積正確的酒類知識,才能達到原本設定的目的。
感官品評方法 在 【食品科學小知識:色香味感官品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色香味 感官品評 ,是檢驗食品好壞的科學技術!在轟動全台的英國藍毒茶事件中,苗栗縣衛生局稽查人員就以此 方法 ,發現原料玫瑰花含有化學刺鼻味, ... ... <看更多>
感官品評方法 在 感官品評系統化案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能力、提高品評員的感官敏感度及穩定度、讓品評員熟悉品評的方法與步驟、使品評員 ... 員篩選與訓練與操作、產品感官特性、品評方法及操作實習、品評統計分析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