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特別轉錄這篇文章,提醒大家震後心理健康和防救系統完整化的重要性。花蓮震災發生已經17小時,很多花蓮人應該仍餘悸猶存。除了不幸的身體傷害外,其實更多人會或多或少受到心理上的衝擊。專業精神科醫師提到,如果在急性期出現以下幾種反應,仍需注意並尋求協助:
1. #狂亂型(過度警覺)
2. #茫然自失型(痲痹、解離)
3. #不眠型(失眠)
另外,文章中也提到日本災難救援系統的制度,除了醫療協助外,心理健康的動員機制和資訊分享系統也已相當完整。
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參與過 #921大地震 和 #88風災 救災的醫界前輩告訴過我,他們進入災區時,不但資訊不明、到了現場也不知道要先做什麼事,讓專業技能無法發揮。更誇張的是,一些半專業的救災隊或志工執意進入災區,但卻需要別人提供住宿飲食,反而影響專業救災,造成救災系統負擔。
而日本的 #DMAT(災難醫療救援隊)與 #DPAT(災難精神醫療救援隊)不但平時就已固定編組訓練,並非臨時倉促成軍,且特重後勤能力,應該攜帶的所有物資、在災區可活動的時間(輪換)均有明文規範,並編制一名「#後勤士」來管理醫材、藥物、和強大的全國災害醫療資訊系統 #DMHISS,也能協助開車飲食的問題,這種獨立運作與制度化編組能力,是日本可以在災害發生當下就能開始把DMAT和DPAT送往前線,且保持良好協調運作的原因。
打個比喻來說,日本的災害防救已經是大聯盟等級,分工、訓練,選手使用說明書都已經專業化,還有「運動科學」、「數位訓練」等等支援,而我們的還在中職草創期的水準。
這才是我們在災難過後應該要檢討的啊!
#災害 #醫療 #防救體制
#運送救災物資與有志服務人員請配合統一指揮系統
#災難發生時你應該了解的心理問題
昨日深夜花蓮地震再次撼動全國,震後除了物資和救難能量的投入外,心理健康的緊急評估與介入也極為重要,並且可能常被忽視。
任何人遇到嚴重天災,均會產生精神狀態的不安,其中大部份人會隨著時間而好轉。但如果在急性期出現以下幾種反應,仍需注意並尋求協助(金 吉晴,2016):
1. #狂亂型(過度警覺):對環境感到強烈不安、焦慮、情緒波動大,交感神經過度活化下,對外界的聲音或一舉一動都極為敏感,容易被驚嚇。
2. #茫然自失型(痲痹、解離):受到災難衝擊、活力、思考、情緒、言語都減少或麻痺,現實感減弱,可能無法瞭解週邊環境,甚至出現短暫記憶缺損等解離症狀。
3. #不眠型(失眠):最常見的狀況之一,不一定有其他症狀,但夜間睡眠常中斷、淺眠,擔心餘震發生,一般在數日後逐漸改善。
有以上狀況的災民,是需要醫療協助的。因此在日本的救災體制中,從1993年雲仙普賢岳爆發後,就逐步建立起災難精神醫療的訓練、動員體系。
以現有體制而言,全國都道府縣的精神醫療機構在承平時期就會有 #DPAT(災難精神醫療救援隊)的日常編制與訓練,由醫師、護理、後勤人員組成,具有在災區自行攜帶補給自持活動約一週的能力。
而在災害發生後,隨著全國救災系統的動員以及#DMAT(災難醫療救援隊)的投入後,DPAT也會在72小時內投入災區,並在統一指揮與資訊分享下,和DMAT隊協同運作,支援避難所或地區精神機構等現場。而所有資訊都會進入全國性的「#災害精神醫療保健支援系統」(DMHISS),方便即時彙整與共享(譬如災區狀況,沒有醫療系統時的診療紀錄存取...),且災害後收集的情報與診療紀錄都會作為日後演習或改進政策的參考資料庫。
DMAT到災區是要緊急救援,那麼DPAT要做什麼呢?
其實也是「急救」,只是面向不同,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稱為「#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根據精神醫學學者Steven Hobfoll 所述,PFA重要的是帶給災民: 1.#安全 2.#安心 3.#周邊連結 4.#自我效能感 5.#希望,而非立即深入的藥物、心理治療。
根據世衛組織在非洲與南美的實證研究發現,災害恢復因素和受難者對危機狀況的了解和社會服務的取得安心感有關。因此,以世界衛生組織版本的PFA而言,救援者在災區必須:
1.#看:觀察注意災民是否安全、即刻需求與嚴重的警示症狀。
2.#聽:主動接觸災民、詢問需求、傾聽安撫。
3.#連結:服務轉介、因應方式、給予正確資訊、與親友等人連結。
特別在災民失去家園、緊急避難時,在避難所或野外等暫時居住地,資訊不明或自相矛盾時,覺得安全、安心、安眠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第一線工作人員需要先建立的基礎。
日本這樣的制度已在311大震災中得到驗證並持續改進,熊本地震時,動員能力已經大幅提升,震災後一天已經有13隊DPAT出動,總計救災期間共有全國941隊的DPAT投入災區支援,透過有效的動員體系和迅速介入,將可減少後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心理問題,並且迅速讓地區的精神衛生系統可恢復運作,再後續接軌到重建期,這些都是值得同樣災難頻傳的台灣參考學習的。
#地震 #災難精神醫學
情緒爆發學者症候群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災難後災區應注意心理健康
#防救政策要更完整
文/ 陳信諭 醫師
我們特別轉錄這篇文章,提醒大家震後心理健康和防救系統完整化的重要性。花蓮震災發生已經17小時,很多花蓮人應該仍餘悸猶存。除了不幸的身體傷害外,其實更多人會或多或少受到心理上的衝擊。專業精神科醫師提到,如果在急性期出現以下幾種反應,仍需注意並尋求協助:
1. #狂亂型(過度警覺)
2. #茫然自失型(痲痹、解離)
3. #不眠型(失眠)
另外,文章中也提到日本災難救援系統的制度,除了醫療協助外,心理健康的動員機制和資訊分享系統也已相當完整。
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參與過 #921大地震 和 #88風災 救災的醫界前輩告訴過我,他們進入災區時,不但資訊不明、到了現場也不知道要先做什麼事,讓專業技能無法發揮。更誇張的是,一些半專業的救災隊或志工執意進入災區,但卻需要別人提供住宿飲食,反而影響專業救災,造成救災系統負擔。
而日本的 #DMAT(災難醫療救援隊)與 #DPAT(災難精神醫療救援隊)不但平時就已固定編組訓練,並非臨時倉促成軍,且特重後勤能力,應該攜帶的所有物資、在災區可活動的時間(輪換)均有明文規範,並編制一名「#後勤士」來管理醫材、藥物、和強大的全國災害醫療資訊系統 #DMHISS,也能協助開車飲食的問題,這種獨立運作與制度化編組能力,是日本可以在災害發生當下就能開始把DMAT和DPAT送往前線,且保持良好協調運作的原因。
打個比喻來說,日本的災害防救已經是大聯盟等級,分工、訓練,選手使用說明書都已經專業化,還有「運動科學」、「數位訓練」等等支援,而我們的還在中職草創期的水準。
這才是我們在災難過後應該要檢討的啊!
#災害 #醫療 #防救體制
#運送救災物資與有志服務人員請配合統一指揮系統
#災難發生時你應該了解的心理問題
昨日深夜花蓮地震再次撼動全國,震後除了物資和救難能量的投入外,心理健康的緊急評估與介入也極為重要,並且可能常被忽視。
任何人遇到嚴重天災,均會產生精神狀態的不安,其中大部份人會隨著時間而好轉。但如果在急性期出現以下幾種反應,仍需注意並尋求協助(金 吉晴,2016):
1. #狂亂型(過度警覺):對環境感到強烈不安、焦慮、情緒波動大,交感神經過度活化下,對外界的聲音或一舉一動都極為敏感,容易被驚嚇。
2. #茫然自失型(痲痹、解離):受到災難衝擊、活力、思考、情緒、言語都減少或麻痺,現實感減弱,可能無法瞭解週邊環境,甚至出現短暫記憶缺損等解離症狀。
3. #不眠型(失眠):最常見的狀況之一,不一定有其他症狀,但夜間睡眠常中斷、淺眠,擔心餘震發生,一般在數日後逐漸改善。
有以上狀況的災民,是需要醫療協助的。因此在日本的救災體制中,從1993年雲仙普賢岳爆發後,就逐步建立起災難精神醫療的訓練、動員體系。
以現有體制而言,全國都道府縣的精神醫療機構在承平時期就會有 #DPAT(災難精神醫療救援隊)的日常編制與訓練,由醫師、護理、後勤人員組成,具有在災區自行攜帶補給自持活動約一週的能力。
而在災害發生後,隨著全國救災系統的動員以及#DMAT(災難醫療救援隊)的投入後,DPAT也會在72小時內投入災區,並在統一指揮與資訊分享下,和DMAT隊協同運作,支援避難所或地區精神機構等現場。而所有資訊都會進入全國性的「#災害精神醫療保健支援系統」(DMHISS),方便即時彙整與共享(譬如災區狀況,沒有醫療系統時的診療紀錄存取...),且災害後收集的情報與診療紀錄都會作為日後演習或改進政策的參考資料庫。
DMAT到災區是要緊急救援,那麼DPAT要做什麼呢?
其實也是「急救」,只是面向不同,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稱為「#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根據精神醫學學者Steven Hobfoll 所述,PFA重要的是帶給災民: 1.#安全 2.#安心 3.#周邊連結 4.#自我效能感 5.#希望,而非立即深入的藥物、心理治療。
根據世衛組織在非洲與南美的實證研究發現,災害恢復因素和受難者對危機狀況的了解和社會服務的取得安心感有關。因此,以世界衛生組織版本的PFA而言,救援者在災區必須:
1.#看:觀察注意災民是否安全、即刻需求與嚴重的警示症狀。
2.#聽:主動接觸災民、詢問需求、傾聽安撫。
3.#連結:服務轉介、因應方式、給予正確資訊、與親友等人連結。
特別在災民失去家園、緊急避難時,在避難所或野外等暫時居住地,資訊不明或自相矛盾時,覺得安全、安心、安眠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第一線工作人員需要先建立的基礎。
日本這樣的制度已在311大震災中得到驗證並持續改進,熊本地震時,動員能力已經大幅提升,震災後一天已經有13隊DPAT出動,總計救災期間共有全國941隊的DPAT投入災區支援,透過有效的動員體系和迅速介入,將可減少後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心理問題,並且迅速讓地區的精神衛生系統可恢復運作,再後續接軌到重建期,這些都是值得同樣災難頻傳的台灣參考學習的。
#地震 #災難精神醫學
情緒爆發學者症候群 在 情緒爆發學者症候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學者症候群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學者症候群(英語:Savant syndrome)是指在某種藝術或學術上超乎常人的能力。 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其天赋有多种不同形式,有演奏樂器 ... ... <看更多>
情緒爆發學者症候群 在 緋彈の亞莉亞- 真實世界的"爆發模式"(楊小州看一下) 崔佛特 ... 的推薦與評價
真實世界的"爆發模式"(楊小州看一下) 崔佛特(Treffert, 1989)指出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 是個人存在主要的心理疾病或嚴重的智慧障礙, 但卻擁有與他的障礙 ... ... <看更多>
情緒爆發學者症候群 在 情緒爆發學者症候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學者症候群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學者症候群(英語:Savant syndrome)是指在某種藝術或學術上超乎常人的能力。 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其天赋有多种不同形式,有演奏樂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