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斯卡羅》(2021)引發不少討論。不同層面的分析紛至沓來,其中聽到一種說法,說是「戲劇歸戲劇」,不要拿政治、意識形態、史觀這些東西進來討論。其實,這個問題也一直苦惱我,那就是影評書寫真的只能「就電影論電影」嗎?
.
其實回顧影史,原來這種辯論一直都在,例如許多影評人在討論美化納粹政權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 Triumph of the Will》(1935)時,也曾想過除了評斷電影美學本身成就,是否適合加註對這部電影闡揚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過去也有《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 Braveheart》(1995)等案例,電影很得觀眾緣,但史觀卻是全然扭曲,影評人該不該點出這些問題?
.
看到影評傳奇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寫《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The Motorcycle Diaries》(2004),鬆了一大口氣。因為有別於許多人僅僅聚焦於「電影本身」,伊伯特也忍不住論述了他認為這部電影在觀點選擇上的取巧,而這些取巧本身都有政治意義在。電影選擇的主角既然是被後世尊為英雄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又是南美洲國家聯手製作的電影,甚至有格瓦拉戰友從旁協助。他當然要遵循一個「政治正確」的拍法,而隱去格瓦拉一切政治不正確的面向。
.
穿著切.格瓦拉T恤(通常是附圖這張)出門曬的你知道嗎?在古巴取得政治權力之後,他蓋了一個專門關押同性戀者的集中營,種種殘暴行徑,族繁不及備載,我們現代所知的他,都是神化過的他。羅傑.伊伯特在文中沒寫這麼多細節,我自己做了一些延伸,也想就這篇來討論,分析一部電影是不是也能談那些導演不想讓我們看到的東西?
.
詳全文: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5716460
時勢造電影?談《摩托車日記》殘酷現實,與觀影的意識形態
鳴人堂 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RogerEbert #TheMotorcycleDiaries #CheGuevara
鳴人堂影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黑盒子裡的夢》這本書旁邊有句文案「電影裡的三倍長人生」,這句話很吸引我。
透過電影,我們即便沒有辦法造訪世界各地、太空異境,電影幫我們達成了種種想像體驗。因為電影,在電影院這個巨大的黑盒子裡面,觀眾們似乎進入了一場巨大招喚催眠,那是一場屬於這群集體兩小時左右的美夢。燈光亮起的那刻,從影院出口離席,我們重新回到制式而必須的生活節奏中。
電影讓我們轉換心情、改變節奏,那兩小時左右的片長,幫我們的人生無限延長。有些電影甚至是彼此的無解歲月解藥,更多時候提供腎上腺素重新復活的快感,當然有些只是伴隨爆米花零食的周末愉快熱量。
無論如何,電影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談論資本。於是,能寫能談的電影心得文,可以是如此冷靜分析,也能熱烈地感性擁抱。寫了無數篇好文的紹宇,果然見到他的影評書文總算集結成冊了。
這些年影評書文成冊出版的機率變高了,能擁有好品質書寫的高手如雲,紹宇則可能是年輕世代中最值得你我認識的寫作者,畢竟他1997年出生,今年也才20多歲,筆耕者累積文字能量化為溫柔慈悲,從許多小地方都能察覺這位年輕筆者的超齡熟成。
我第一次見到他文章是在聯合報的鳴人堂單元,筆鋒洗鍊不賣弄花俏,觀點鞭辟入裡。講真心話,現在許多10多歲的年輕孩子接受資訊與消化反芻速度之快,已經是用複利倍數累進中。
看到紹宇把之前鳴人堂單元轉移到《黑盒子裡的夢》,可以提供給過去還來不及在數位氛圍閱讀的朋友們,能有一次更沉緩而精準的閱讀體驗。畢竟這年頭看網頁旁邊一堆廣告等等,都會影響閱讀過程的這道儀式。
《黑盒子裡的夢》將他書寫的類別中切成六大主題,分別為:
輯一|說出來,才不會遺忘
讓社會轉向的千萬份愚勇──看《一九八七:黎明到來的那一天》
行過荊棘滿布之地,訴說追索自由的故事──看《返校》
安靜的力量,能改變什麼?──看《無聲革命》
悲劇,以喜劇的語言訴說──看《花漾奶奶秀英文》
對抗時代,也被時代捉弄的悲劇革命人物──看《朴烈:逆權年代》
將國難放大看,是一件件人禍──看《分秒幣爭》
被殺死的獨裁者,依然活著──看《南山的部長們》
寒冷的北風過後,會迎來陽光嗎?──看《北風》
這不是理解,這是盤問──看《光州事件之謎:誰是金君?》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少年──讀《少年來了》
輯二|追尋自我漫漫長路
那些無法忘記的不存在──看《燃燒烈愛》
殘酷一生,如何用時間溫柔和解──看《痛苦與榮耀》
無人知曉的中年困境與溫柔──看《我的大叔》
出走與返鄉,我們該如何尋找回家的路?──看《蚵豐村》
離開堪薩斯州的女孩,後來還好嗎?──看《茱蒂》
她走過的路開出花,她死去的草地也開滿花——看《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輯三|影像,是映照現實的哈哈鏡
搖滾與鐵幕的硬碰硬──看《北韓搖滾解放日》
電影創作中,我們能容許多少歷史失真?──看《王的文字》
懷有滿腔故事的失語者──看《他們不再老去》
政治意涵滿滿的災難片──看《白頭山:半島浩劫》
如何將國際關係放入商業大片中?──看《鋼鐵雨:深潛行動》
資訊戰與個資外洩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價值觀?──看《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
當幸福國度不再幸福──看《不丹是教室》
階級,真能被翻轉嗎?──看《寄生上流》
因西方而滅,也因西方而生──看《末代皇帝》
輯四|家庭群像,社會眾生相
年輕時的父親,長大後的我──看《范保德》
家人關係的醇厚想像──看《小偷家族》
塵世中望見瑰寶──看《羅馬》
那些被留下的人,如何善終思念──看《沒有你的生日》
成為別人的太陽前,先溫暖自己──看《陽光普照》
學習如何作為一個家人──看《了解的不多也無妨,是一家人》
輯五|愛的千百種模樣
夏日太短,戀你過深──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異性戀夫婦與他們的同志書店──看《書本馬戲團》
為回憶演一齣戲──看《美好拾光公司》
最美麗的女人──看《滾滾紅塵》
我曾擁有一段史詩般的愛情──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我們曾是家人──看《婚姻故事》
太好了,你也有病──看《怪胎》
走過黎明、日落與午夜——看《愛在》三部曲
輯六|在這個不被善待的世界裡
沒有反派的白色巨塔──看《機智醫生生活》
比傳染病更可怕的事──讀《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
在他眼裡,望見天堂──看《幸福的拉札洛》
特別收錄|改變中的巨人
《寄生上流》如何走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得獎舞台?
《國際橋牌社》的台劇發展新思維,如何影響影視產業?
特別把他集結的文章標題拉出來,目的在於,我們有時反覆閱讀這些電影文字,一方面也是重新爬梳當時觀看的感受,二方面則是看看有多少「同路人」跟我們有相仿頻率。
找到同好能有觀感上的高度交集是很幸福的事情。特別是發現身為40世代能與20世代在某些故事主題上有共鳴,對我來說好像也從電影與閱讀中活回了自己20多歲的樣子。
這些年由於大量看韓國電影之故,紹宇這本書裡面提到的幾部片我也都非常喜歡,特別是《北風》與《一九八七:黎明到來的那一天》。
獻給喜歡看電影的人需要買這本書,當然更獻給那些對於電影夢裡喜歡反覆確認觀點,你的靈魂此刻重新上線,再次對接,電影與你的人生,都成了超越三倍長的史詩鉅片。
▣ 《黑盒子裡的夢》Dreaming In The Black Box
▣ 7月13日 正式出版
博客來: https://bit.ly/3qMVxm8
誠 品: https://bit.ly/3xg9HPq
讀 冊: https://bit.ly/3jIvrzd
金石堂: https://bit.ly/3ykoatv
#黑盒子裡的夢 #DreamingInTheBlackBox
#彭紹宇 Peng ShaoYu
#時報出版
鳴人堂影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01年9月11日,紐約雙子星大樓遇襲。不到一個月,時任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揮軍阿富汗展開報復行動。由恐怖組織塔利班(又譯為神學士)建立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在同年11月瓦解,僅維持五年國祚。但這場戰爭卻並未結束,因為塔利班勢力依然揮之不去,這場阿富汗戰爭,整整維持20年。
.
現任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於上月宣布,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將在8月31日結束,留下的是四面楚歌的親美阿富汗人。美國不願繼續深陷戰爭泥沼,選擇離開等於拱手將政權讓回塔利班,令人想到1975年美國從南越撤退的情景。許多人無法理解為何美國選擇撤離,就像《戰爭機器 War Machine》(2017)問世時,也沒有人搞懂這部片究竟想表達什麼。
.
《戰爭機器》改編自記者麥可.海斯廷斯(Michael Hastings)於2012年出版的著作The Operators,原作內容是海斯廷斯對駐阿富汗國際維和部隊司令史丹利.麥克克里斯托(Stanley McChrystal)上將的觀察,不過他在滿任期一年後便倉皇離任。電影基於事實改編,只是將主角改名為「葛倫.麥馬洪」(Glen McMahon),由影星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出演,他同時也身兼本片監製。
.
作品透過Netflix(網飛)上映之後,歐美影評紛紛予以惡評。《衛報》(The Guardian)影評人彼得.布萊蕭(Peter Bradshaw)指出,「這部電影描繪的英雄無法贏得觀眾的尊重,布萊德.彼特古怪詮釋讓你不確定這是對角色的讚美抑或諷刺」。《綜藝》(Variety)影評人彼得.德布魯(Peter Debruge)更狠,他開宗明義地說:「每個人的笑點都不同,但很難想像有人會被《戰爭機器》逗樂,這是一部計算錯誤的諷刺電影。」
.
《戰爭機器》會遭到這些負面批評的理由不難理解,因為觀者始終難以抓住這部電影的具體調性。若說它是諷刺類型的喜劇,卻沒有夠多的笑點足以支撐,情節也不夠荒謬,但也不像一部正經的歷史劇。眾人最大的疑慮之一,莫過於布萊德.彼特的表演,他的詮釋確實看起來不太具可信度,像是慵懶地裝腔作勢,與其說是成為角色,更像是一種假扮式的戲仿。
.
不過,澳洲導演大衛.米奇歐(David Michôd)或許不是拿捏失當,而是刻意為之⋯⋯(詳全文請點下列連結)
.
本文重點:
●「葛倫.麥馬洪」上將是現代麥克.阿瑟?
●《戰爭機器》對美國戰爭電影的顛覆?
●歐巴馬在片中不是以正面形象示人?
●從2021年的局勢來回頭觀賞,似乎更能看清《戰爭機器》的內涵?
.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5644142
撲朔迷離的《戰爭機器》:美國與阿富汗的現實矛盾顯影
鳴人堂 #戰爭機器
鳴人堂影評 在 udn opinion鳴人堂 的推薦與評價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
鳴人堂影評 在 鳴人堂 的推薦與評價
鳴人堂 , 汐止區。 115694 個讚· 16 人正在談論這個。鳴人堂從時事評論出發,從而深入歷史與文化性的結構暗角。邀請您一起訂閱鳴人堂,收看每日最新文章。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