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為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受體,而許多作用於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的降血壓藥皆與其相關,例如: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 inhibitor,ACEI)、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s,ARB)等。過去研究發現,使用RAAS抑制劑會增加細胞ACE2的表現量,因此引發這些降血壓藥會增加感染COVID-19風險的疑慮。
其他研究統計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病患中,罹患高血壓會導致死亡的風險上升;重症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的比例也明顯高於輕症的病患。有鑑於此,部份學者建議在疫情期間應該使用不會作用於RAAS的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等藥物取代上述藥物來治療高血壓。
然而,動物實驗中證實ACE2在保護肺部傷害中也很重要。給予ACEI、ARB等,可以透過抑制RAAS而減輕肺部發炎的程度。所以,有學者認為理論上這些藥物反而可以減少新冠病毒感染惡化的風險。
■ 究竟服用高血壓用藥對於COVID-19有何影響?
為了回答此疑問,美國心臟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及美國心衰竭學會(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透過紐約大學團隊執行本研究,評估使用包括:ACEI、ARB、β阻斷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及thiazide利尿劑等不同的降血壓藥物與罹患Covid-19以及重症之間的關聯。
在12,594名接受COVID-19篩檢的人當中,有5,894例(46.8%)檢測呈陽性,重症的人數為1002名,約佔17%。所有接受COVID-19篩檢的人當中,有高血壓病史的有4,357名,其中2,573名(59.1%)呈陽性,重症的人數為634名,約佔24.6%。但排除年齡等因素分析患者用藥後顯示,使用單一種類的降血壓藥物與COVID-19陽性率或發生重症的機率,都沒有實質關聯。
領導此研究的紐約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研究中心副主任Harmony Reynolds表示,這項研究指出服用常見的5種降血壓藥物並不會增加COVID-19感染或是重症的風險。(「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齊嘉鈺醫師 摘要整理 ➥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810/ )
📋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Inhibitors and Risk of Covid-19 (2020/05/01)+中文摘要轉譯
■ Author:
Harmony R. Reynolds, Samrachana Adhikari, Claudia Pulgarin, et al.
■ Link: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8975
🔔豐富的學術文獻資料都在【Covid-19 新冠肺炎資源網】
■ 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鈣離子阻斷劑心衰竭 在 陽米夫妻+小梨子の生活走跳紀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朋友分享給我的訊息
#我的常備藥品日本eve止痛藥就是布洛芬成分
台灣人很多人去日本必買這款止痛藥,但是卻不知道成分是什麼(盒子上都寫日文),我也是到德國後被問這藥成分才去查,以前都是吃有用就好,沒在管成分
昨天陽先生才在叫我不要吃布洛芬止痛藥,今天朋友就分享一樣的訊息給我,趕快分享給大家參考
#最近先暫停吃布洛芬成分
#日本eve止痛藥就是布洛芬成分
📣主題:若您是COVID-19患者不建議使用ibuprofen
建議大家在家感冒發燒等,可以先使用其他抗發炎藥物 (還是先問藥師喔怕您有慢性疾病,不是每一種抗發炎藥都可以用)
❌暫時先不要使用布洛芬ibuprofen成分❌
手邊發燒退燒藥有這個成分的
先收起來吧!!
目前很多國家說這藥物會加重COVID-19新冠狀病毒的嚴重性
只是數據還不多 尤其老年人要特別注意
📺相關新聞報導:https://www.cbc.ca/news/health/ibuprofen-covid-19-novel-coronavirus-1.5501496
🔍圖片是3/11/2020醫學期刊針對是高血壓跟糖尿表
🔹醫生簡述:
ACE INHIBITOR/ARB本來就是用在高血壓糖尿病人心臟病人身上
其他的疾病 很少用
文章說用CCB鈣離子阻斷劑治療血壓不會增加ACE2受體的表現
但如果長期使用CCB會失去ACEI/ARB帶來的血管保護的好處
📺相關新聞報導:
世衛組織現在正式建議避免服用布洛芬治療COVID-19症狀(但是還未公開發表喔)
新聞時間:AFP17 2020年3月
🔹Google翻譯中文
世界衛生組織週二建議,在法國官員警告說抗炎藥可能會使這種病毒的作用惡化後,患有COVID-19症狀的人避免服用布洛芬。
法國衛生部長奧利維爾·韋蘭(Olivier Veran)發出的警告是根據《柳葉刀》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得出的。
當被問及這項研究時,世衛組織發言人克里斯蒂安·林德梅爾在日內瓦對記者說,聯合國衛生機構的專家正在“對此進行研究,以提供進一步指導”。
他說:“與此同時,我們建議使用撲熱息痛,而不是使用布洛芬作為自我藥物。這很重要。”
他補充說,如果布洛芬是“醫護人員開的處方,那當然取決於他們”。
在Veran發推文警告說,布洛芬和類似的抗炎藥的使用可能是COVID-19感染的“加重因素”之後,他發表了上述評論。
他寫道:“在發燒的情況下,服用撲熱息痛。”
法國部長強調,已經接受抗炎藥治療的患者應向醫生諮詢。
撲熱息痛必須嚴格按照推薦劑量服用,因為過量會損害肝臟。
COVID-19大流行已在全球感染了190,000人,並殺死了7,800多人,在大多數人中引起輕微症狀,但可能導致肺炎,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導致嚴重疾病,導致多器官衰竭。
甚至在大流行之前,法國當局就因使用布洛芬而引起的嚴重“傳染性並發症”發出了警報,布洛芬以Nurofen和Advil等各種品牌出售,還使用了其他抗炎藥。
製造Nurofen的英國製藥公司Reckitt Benckiser的發言人在一封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該公司已經意識到對“使用類固醇和非甾體抗炎(NSAIDs)產品(包括布洛芬)進行緩解的關注” COVID-19症狀。”
發言人說:“消費者安全是我們的首要任務,”他強調說:“布洛芬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藥物,已被安全地用作自保發熱和減輕疼痛的藥物,包括病毒性疾病已使用了30多年。 ”
聲明說:“我們目前不認為有任何可靠的科學證據將非處方布洛芬的使用與COVID-19的惡化聯繫起來。”
該發言人表示,瑞吉特·本克塞(Reckitt Benckiser)正在“與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其他地方衛生當局合作”,並將在進行任何此類評估後提供“任何有關安全使用我們產品的必要信息或指導。 ”
📺新聞出處:http://www.sciencealert.com/who-recommends-to-avoid-taking-ibuprofen-for-covid-19-symptoms
結語:目前狀態是歐盟藥品管理局週三表示,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服用布洛芬會使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惡化。
英國藥理學會同意,但建議暫時不要使用它們。
該協會主席穆尼爾·皮爾穆罕默德(Munir Pirmohamed)說:“隨著更多證據的收集,我們將持謹慎態度。”
“除非我們有更多信息,否則人們應該服用撲熱息痛來治療冠狀病毒的症狀,除非醫生告訴他們撲熱息痛不適合他們。”
多倫多大學臨床藥理學系主任戴維·尤爾林克(David Juurlink)表示,對布洛芬的擔憂“似乎並不是基於大量的充分證據。”
各國專家對於這方面的確數據還不夠多 大家就謹慎使用藥物 若有疑似症狀還是先到醫院做檢查比較安全喔
大多數死於COVID-19的人都是老年人和患有諸如心血管疾病等基本健康狀況的人 若家中有這類族群患者就要特別注意使用藥用
鈣離子阻斷劑心衰竭 在 秒懂家醫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預防保健】炎炎夏日熱傷害
夏天又到了,戶外已經是站著就可以滿頭大汗的天氣。緯度較高的法國甚至出現超過45度的高溫,熱浪來襲時將會帶走許多寶貴性命。
熱傷害是每個人都可能碰到,也都有機會幫忙處理的健康問題。熱傷害可以分成危及的「熱中暑 (heat stroke)」與其他較輕微的熱傷害,比方說熱痙攣 (heat cramps)、熱暈厥 (heat syncope)、及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等。
熱中暑可能在短時間內會造成生命危險,是真正的危急狀況。它的定義是核心體溫大於40度C,以及出現中樞神經功能障礙。核心體溫可以測量肛溫,會比腋溫或耳溫等更準確。中樞神經功能障礙的症狀,可能有意識混亂、譫妄出現幻覺,甚至癲癇、意識喪失。患者皮膚溫熱,可能爆汗也可能完全沒有流汗。
遇到熱中暑的情況,
1. 應該立即幫他降溫,最快的降溫方式是將患者全身泡進冷水中,但是這麼大的水槽不一定那麼容易取得。也可以用冰枕或冰的溼毛巾壓附在患者頭、頸、腋下、以及鼠蹊部。
2. 確保周邊環境陰涼通風,
3. 注意患者呼吸道是否暢通,以及呼吸與心跳循環的情況。
4. 如果可以,應該建立靜脈管路給予水份。盡快將患者運送到急診室。
大家都知道,在悶熱大太陽底下勞動/運動,沒有補充水份,可能會中暑,但就算是在室內仍有可能中暑喔,通常是70歲以上長者,身有慢性疾病,室內悶熱不通風的情況下,可能在數天中逐漸出現「非激烈活動型的熱中暑 (nonexertional heat stroke)」。
有一些人會比較容易受到熱傷害,如前述的老人,或是有心肺、精神疾病等慢性疾病者,又或是在戶外進行粗重工作或激烈運動的人,兒童也比較容易受到熱傷害。
在使用某些藥物的人,也可能比較容易出現熱傷害。例如酒精,感冒藥中的抗組織胺、麻黃素,瀉藥、抗膽鹼藥物,甲狀腺刺激藥物,高血壓藥物中如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CCBs)、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 (beta blockers)、利尿劑,精神科藥物如抗焦慮劑 (BZDs)、三環抗鬱劑(TCAs)等等。
要避免中暑,應該要保持環境通風涼爽,最好是在空調的室內活動 (電風扇通常不夠有效)。戶外活動則應該讓身體漸漸適應高溫,不要很快就在悶熱環境下進行激烈活動,先從短時間、低強度的活動開始,在接下來10~14天慢慢增加強度,活動中也要適量補充水份,盡量穿著淺色衣著,並且準備可以快速取得的降溫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