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很多人一想到理財,就覺得是要
「投資股票、購買基金💰」
但其實理財的核心價值是
#保護資產、#避免資產大幅縮水
所以最基本的步驟反而是從購買 #保險 做起
遵守 #理財金三角⛰
將金錢適度的分配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投資理財從來都沒有一個絕對的準則!
只要有依據自己的需求,定期檢視資產分配
一定會慢慢感受到成果的😉
-
#理財知識 #理財小撇步
避免資產大幅縮水 在 99啪的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提前退休或專職投資前一定要知道的事】
.
昨天PO文後,收到許多關於辭職、提前退休或專職投資的問題,很多人羨慕這種生活,但卻很少人知道會碰到什麼風險,及應具備的條件,我覺得有必要提醒大家。
.
去年寫過一篇,這邊幫大家複習,順便補充一下
.
當時是以萬用小明為例,假設他原本年薪100萬,年化報酬率可以6%,然後資產已累積到2000萬,每年平均賺120萬,已經超過上班的薪水,符合一般人財富自由的定義,那麼他提前退休或專職投資會碰到什麼財務風險?
.
一、#財務彈性下降
首先他退休後,理論上工作收入會減少甚至歸零,少了一個穩定來源,會更依賴投資收益。
但問題是他投資報酬6%只是長期平均,每年都會有高低起伏,甚至虧損,並不是一個固定收益,所以獲利金額要估的更保守。
再來,信用也是種重要資產,好的債務還可以增加財務的靈活度,但他退休後跟銀行借錢會變困難,條件也會變差。
二、#投資組合風險承受度下降
隨著小明資金越大,風險承受度也會跟著下降。
以前他年輕時資產可能20萬或200萬,就算投資失利賠50%,也不過10萬、100萬,了不起存個幾年就回來了。
但現在賠一半就是1000萬,就算在上班也不知道要賺多久才回來,更何況現在還少了上班收入,回本會更困難。
下圖是美股過去近50年來的跌幅,藍線是標普500,股災時曾有4~5成的回檔,也曾經花了4~6年才收復失土。
即使是股6債4的保守配置(紅線),也曾遇過近3成的回檔,最後花了3年左右才回到原點。
想像一下你資產跌掉600萬到1000萬,然後不知何時解套,在當下絕對會讓你賠到懷疑人生。
小明未來投資期限很長,一定還有機會遇到嚴重股災,必須思考如何避免資產大幅縮水,及套牢期間該如何處理。
三、#資金機會成本提高
既然風險承受度下降,那他就保守點,現金部位拉高可行嗎?
其實這個風險也不小,因為他資金的機會成本提高了。
假如以前有200萬,就算都不投資,一年也只不過少12萬。
但現在假如看空都保留現金,看錯了,一年就會少120萬。
加上退休後更需要投資收益,所以他空手要付出的代價比以前大很多,想要擇時進出股市也變成是件風險很高的行為。
四、#結論
所以小明想要提早退休或專職投資要具備什麼條件呢?
1.#要累積到多少錢?
通常保守一點,假設長期投資報酬率4~5%,反推回來大約資產是年薪或生活費的20~25倍以上,假如退休後有保險或退休金等固定給付的話,還可以再降低。
年薪代表你辭職的機會成本,生活費則看個人生活品質要求,所以這些數字都是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
資產累積過程也是,投資一定要結合個人特性及理財規劃,不同階段,財務目標及風險承受度不同,方法自然也有差異。
2.#借貸
假如有跟銀行借貸需求,最好在工作條件好時就要去申請,不然辭職後就相對困難。
很多年紀輕輕就在專職投資的朋友常常忽略這一點,比如房貸,當然你有本事全部用現金買也是可以,但資金使用的效率就會比較差。
3.#穩定收益
辭職後,你必須長時間把多數資金都投入市場,以賺取投資收益,但又要能達到穩定的標準。
而且還要有能力處理波動風險(#特別是最大回撤最重要),做好壓力測試,可以通過股災的考驗。
我的經驗是整體投資組合的回撤,最好不要超過兩成,再多就比較危險。
另外風險報酬比最好要拉高,比如目標是用更低的風險,取得接近大盤的報酬,或者雖然跟大盤波動差不多,但能取得更好的報酬。
這次股災剛好就是檢驗的時候,通過這次測試我也得到很多心得,但跟主流觀點不一樣,也很少人提過,之後有時間再分享。
4.#簡化投資
最後,如果能簡化投資策略會更好,因為我認為真正退休就應該好好享受生活,而不是需要花更多時間看盤及研究。
現在市面上雖然有很多財務自由或提早退休的書,但坦白說,很多對於核心部分,如投資或資產配置都寫得太少,或作者認識得不夠完整,光看那些內容很容易產生誤會。
其實財務自由之路比較像通往懸崖,如果還不會飛就已走到懸崖邊緣,千萬不要跳下去。
有興趣的朋友,建議一定要先看完這篇文章,好好評估一下風險跟條件後再說。
#大叔跳崖的經驗談XD
#有幫助歡迎分享
避免資產大幅縮水 在 Re: [新聞] 憂聯盟吹「賣我」歪風!小河流批里拉德- 看板NBA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zqAI3yGOAT (洨霸丸)》之銘言:
: 瑞佛斯坦言,NBA新版的勞資協議將於新賽季正式上路,但「頭重腳輕」的情況卻越來越嚴
: 重,最頂尖的球星有資格拿到年薪5000萬美元以上的超級頂薪合約,但底薪合約的年薪卻只
: 有大約200萬美元,甚至還有不少中間水平的球員,卻因為此制度的影響,導致只有底薪可
: 以拿。
其實小河流這個就顯得完全外行了。
雖然說一般球員,沒有成為工會代表的一般球員,對薪資制度外行也不意外啦。
NBA有著跟其他職業運動不一樣的地方:
「勞資協議規定,收益的一半要給球員」(細節有點複雜,但大致上是這樣)
而薪資上限(Salary cap,也有譯成薪資空間)就是這樣決定的。
再根據salary cap決定每年的頂薪,中產,甚至底薪。
頂薪大家都熟,25%, 30%這些,35%被稱為超級頂薪因為這是最頂了。
連中產特例都是綁定Cap的,在新版勞資協議的236頁就寫到:
全額中產為salary cap的9.12%
雖然沒有詳細比例(也許是我沒找到?),但可以看到底薪也是逐年調整的。
也就是說,現在薪資差距會拉大,是因為聯盟收益變高,大家賺錢。
甚至新版CBA為了怕發生2016球季那樣一次漲30%的salary cap,
造成各隊「有錢沒地方花」的亂簽人,還規定了每年漲幅最大10%的限制。
結果小河流在嫌新版CBA害球員薪資太高??薪資高是因為聯盟發大財啊。
假設salary cap一億,頂薪30%是三千萬,全額中產912萬,差兩千萬。
但如果salary cap 兩億,差距就變成四千萬了。
所以為了讓差距不要那麼大,寧可賺少一點錢,
讓「同樣比例的實際金額」差距小一點?大家苦哈哈比發大財要好?不是吧。
中產能夠拿一千八百萬,幹嘛只拿九百萬?(附帶一提今年全額中產一千兩百萬)
為了讓表面數字不要差那麼多?真的這樣做才會害死NBA球員,
那樣會變成錢都進老闆錢包,不用拿一半出來分給球員。
總之,球員薪資是綁定NBA收益。
嫌球員薪資太高,基本上等同於嫌NBA賺太多錢。
由球員自己講出這種話,其實蠻莫名其妙的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6.184.63.75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BA/M.1690241199.A.E23.html
※ 編輯: TheoEpstein (106.184.63.75 日本), 07/25/2023 07:31:2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