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說明一下。(見前文)
先來說說音樂班的好,我是一個對自己成長的地方很有歸屬感的人,我所唸過的學校,即便不是別人的第一志願,也都是我心裡的第一志願。對於音樂班環境,它最可愛的地方就是它的獨特,尤其穿梭在琴房裡這事。
到了琴房,可以看到同學在聊天打屁鬼混講秘密,也可以看到同學們喪失保護自我耳朵的意志,不同樂器一起在同一個琴房練,轟炸彼此耳朵,也可以在期末考試前,聽到術科老師們吼叫到整條琴房都聽得到,所有科班人的回憶,都建立在琴房裡的故事,不管這些故事多甜多蠢,都很可愛。
#關於音樂班的只練兩分鐘(以前是三分鐘),圈外人可能很難理解這種事,但其來有自。坊間非科班的孩子不會有這種現象,因為他們沒有術科考試,他們學樂器,不用考試,只有檢定比賽,是類似議題。
在普通班,大家準備學科考試的時候,有多少人願意看考試範圍以外的東西呢?大家都知道課外讀物很重要,但有多少人願意花大量時間閱讀?也有家長會喊「趕快念書,不要看那些東西」,是吧?這些過程,我們都很熟悉,這種文化,很自然的也出現在音樂班的環境裡。
#當音樂與升學考試制度綁在一起的時候。
只練兩分鐘,當然是亂象,但當你在一個環境裡,班上同學有人練完整首,有人只練前兩分鐘,#而你的老師丟給你一首難曲,#說考試不會考後面,練前面即可,上課也只上前兩分鐘;音樂班辦公室跟你說副修只佔20%,顧好主修就好,你會怎麼做?你會覺得聽起來好像很合理。
對於以考試為導向在學琴的思考方式,他們會覺得這是考試的權衡之計(#但是是錯的),概念有點像補習班:「我只為了考試幫你做決策,以後的事我不管(你能力培養多少,我顧不了)。」
他們看待這件事的角度,不是在學音樂,而是在升學、在考試。在學校的期末考,通常辦公室為了避免學生投機只練兩三分鐘,所以會有「抽全曲」的制度:當場抽一個學生要全部彈完。但升學考,沒有抽全曲一事。
若學校風氣好一點,或剛好抽到全曲的學生,跟的老師是給正確觀念與訓練的,這位「籤王」自然穩穩安然過關,一塊小蛋糕。但,籤王彈了兩三分鐘後開始出槌,然後開始「掰」,然後評審們全停下筆,手托著腮兩眼放空,坐等籤王把曲子掰完(或掰不完)這種場景,很常見。
那練兩分鐘,錯在哪?
首先,請記得,學音樂跟準備學科不一樣。準備學科考試,可以花一兩年猛讀補上所有進度,但音樂上的技藝無法,真的不是一兩年就補的上的,天才也無法,所以不能以準備學科的方式來看待。
第二,重點在於,#你要什麼呢?
再說一次,「你要什麼」。
「你要什麼」才最重要,制度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旁人的言語也不必管。但往往小孩還沒有太多想像,只能跟著大人走,而大人若沒有經驗,自然看不見這些會影響未來什麼,所以家長的思考,會受老師影響。
上一篇我提到,若有其他人生規劃,只是暫時需要一間學校念,那只練兩分鐘無妨。但大部分音樂班家長(尤其台北市)在這階段不是將孩子設定為「未來隨便有間學校念就好」,意思是,家長很希望小孩優秀,希望小孩學的好,所以投注了相當多的資源在孩子身上。
必須知道,A同學一個學期只練考試曲,B同學一個學期練很多首曲子,#三四年下來程度會差多少?非常可觀的差異。也就是前一篇提到的「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有人念了四年小學音樂班進入國一,連巴哈創意曲都還沒彈過,四年每學期只練一首考試曲;有人從小一就開始念音樂班,念了八年也都一個學期只學考試曲,到國二悲愴第三樂章還彈得亂七八糟(台北市);也有小學五年級老師叫他彈貝多芬奏鳴曲op.110;小學同時彈巴哈初步跟李斯特練習曲;沒彈過古典時期,直接彈普羅高菲夫。慘不忍睹的狀況比比皆是,而且,他們在班上都不是後段生。
現在音樂班,優秀的學生可是非常優秀,有些是國中階段甚至小學畢業,就可以開整場的獨奏會,曲庫十足,音樂自然、技術純熟。
就算不期待小孩成為最優秀的那位,也不會希望他到中學越念越挫折,越練越累越追不上,變得沒自信吧?
而這樣的學生到了大學,音樂系教授會有多痛苦呢?當你的孩子到了大學,想補救的時候,很多大學教授不知道從何開始幫他打基礎,因為有期末考,變成考三首,未來有畢業音樂會,彈整場,這樣程度的學生光音都練不完了,教授要多有耐心多有愛,心臟多強大,才能好好幫他重新打基礎、建立看譜練琴的速度,還有解釋那些學生從來沒懂過的音樂?遑論出國。
練兩分鐘到底對不對,有時是沒經思考的,真心建議學子與家長,在考完試好好放鬆,然後 #思考學音樂的初衷,與 #未來期待的樣子。#找一個不取巧、#真的會教的老師,寒暑假正常上課。
不為制度,不為老師,為你自己。
/
就因為我們對音樂班有感情,看到後輩小弟妹的這些情況,從我們那年代至今沒有改變,是讓人難受的。
我們希望音樂班留下好的傳承,疏漏的文化該被呼籲及提醒,不適任的老師不該坐穩位置繼續怠慢,不慎疏忽的地方趕緊補足。
我們希望音樂班繼續生存,不只是擔心學生跑掉、擔心升學率,而是體質良好,吸引更多孩子去念,保留好的傳統與資源,去掉漏洞與弊病。真正繼續培育優良子弟。
不然,大家為什麼要去念呢?
/
📍 【延伸閱讀】《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 – 學音樂,追求什麼》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6431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第13件事-教育制度與功利氛圍不會為你的人生負責,只有你能決定如何在制度與氛圍哩,倚著什麼姿態存活。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第15件事- 允許自己慌張焦慮,但請別在孩子面前展現。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第20件事- 與其替孩子想好出路,不如為他建立能力,委屈時忍得住,付出時不猶疑,沒路時自己開創。
📍如果想Follow 蔡老師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pchuan18/
#學音樂 #音樂班 #鋼琴老師 #音樂系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有人說,將興趣變成工作,是一件幸運的事。K(化名)從小學習鋼琴,考獲聖三一音樂學院演奏級,大學選修音樂教育,畢業後繼續走音樂路,成為一位全職鋼琴老師。教琴令她過着與一般打工仔不同的生活模式,遇見各式各樣的學生和家長,還有同業質素參差的問題。這一切令她開始反思,何謂真正的音樂教育。 K當了全職鋼琴老...
通 利 鋼琴老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音樂,終究要放大到人生裡縱觀】
「他又不是科班出身的,為什麼他可以教琴」
「他又不是主修,副修畢業的為什麼出來要誤人子弟」
「他只是國內畢業也沒出過國,程度能多好」
在音樂教學環境裡,難免存在一些成見。其實,當看得夠多,真的會知道,很多是人生際遇的不同,所做出來的選擇。
人在選擇職業時,往往是因為這領域,相較於他自身的其他能力,是比較擅長、或比較喜愛的,而不是因為他是該領域的佼佼者,所以選此行業。
畢竟每個領域的佼佼者,人數有限。
一路科班上來的學生,無法理解為何普通班生程度不好聽寫那麼差,不像我們從小練的那麼辛苦,也可以來當他同學;音樂系大學生看待在職進修生,容易覺得,他們很多都是老師,怎麼程度如此這般。
這很正常。
這些孩子看的不多,經歷的少,無法理解他只是相對幸運,在小時候就遇到好老師,在小時候,就有機會進入音樂領域;普通班孩子,可能只是較晚接觸到音樂,較晚發現原來自己很想唸唸音樂班,嚮往音樂班環境。
這些孩子看的不多,經歷的少,無法理解他只是相對幸運,在小時候就遇到好老師,有的普通班學生從小傻傻學琴,但人生走到了大學畢業,念過了其他科系,才發現他真的很喜歡音樂,很想教琴,想投入音樂。
這些孩子在學校有老師盯、有考試逼,更無法理解在畢業後,進入職場、經歷家庭,手上的琴藝有可能掉了多少,他們得等到自己20年後手廢了才會明白,原來經歷不同人生階段後,能繼續精進維持好手藝,不是多數人做得到的,可能大部分的他們都做不到。
所以他們難以領悟那些後來進入在職進修或較晚走入音樂的人,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是知道自己嚮往什麼,勇於追尋自己所想要,即便得重來一次。
程度好的人,除了 #自身努力一定夠(非常值得嘉許,畢竟不是每人都願意努力),還有兩個幸運:一個 來自於所受之教育的幸運,好的老師,真的不是人人想跟,就找的到;另一個幸運,則是 爸媽生給你的資質比較好,不一定是藝術天分,有可能是學習上、領悟上的資質。
你驕傲、貶低,是因為少了同理心、看的少,#無法理解社會上有很多人的際遇就是如此轉折,更無法理解要有多少熱情,才會在30歲左右選擇大換跑道。
熱情,與敢挑戰,是他們的優勢。
#我並非鼓勵學藝可以不精,#我總呼籲專業工作者必須進修自己的專業。
我只是想說,出國回來的,也有可能誤人子弟,科班主修畢業,也有可能誤人子弟,在音樂班教的,也有可能誤人子弟。誤不誤人子弟,我想還是 #取決於人性是否為善,是否謹慎,是否願意多為學生著想。
善良的老師,遇到能力很好的孩子,會在適當時機點請孩子去找更優秀的老師;善良的老師,不會只急著把學生視為自身功績而不管他的能力,或者怕失去這份薪水、失去面子而硬將學生留在自己身邊;善良的老師,不會只顧著自身利益亂教。
我曾教過一位學生,他以前的老師介紹他來找我,教他的過程裡,可感受到他覺得自己天賦異稟,他埋怨過非常多次都是因為以前的老師沒教他這些,不然現在超強(其實真的未必)。
我跟他說:「每個老師受的教育本來就不一樣,這是沒辦法的事,但是你以前的老師有熱情,你今天對音樂的熱情,或許有部分是受他感染。他對你的付出沒有比較少,重點是,他知道你有熱情有天分,他大可以不用幫你介紹更好的老師,繼續綁著你讓你無所覺,但他沒有,還介紹你來找更專業的老師。她是個好老師。
你真要覺得自己很厲害,就在一年內補齊你所有的洞。現在能進步飛快,什麼都學得起來,才表示你很厲害。」
在 #鋼琴教育 裡,專業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專業可以讓學生省很多路,但專業,有分很多面向,也分初階與進階。進階需要很深的專業這無庸置疑,但對於初階來說,除了技術與練習訓練上的專業,還分能否願意懂孩子的性子,以及最大的一個因子:「熱情」。
再強調一次.這份熱情,並不一定是個性活潑奔放的熱情,而是對教育、對音樂,或對學習的熱情。我就認識不少人,他們之所以現在跟古典音樂連結很深,或走上這條路走的核心,就是童年受著爸媽熱愛音樂(非職業),那份自然的潛移默化感染。
學琴的時機,往往在求學階段,但畢業後,音樂終究是要放大到人生裡縱觀,#放大到整個社會。
#人生不怕晚開始,怕的是故步自封。
每個行業,有不同程度很正常,只怕半瓶水響叮噹,什麼都只懂三分,對外吹噓十二分。
/
📍【延伸閱讀】《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 – 學音樂,追求什麼》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6431
📍Follow 蔡老師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pchuan18/
/
#學音樂 #鋼琴老師 #傲慢與成見 #蔡佩娟 #鋼琴家
通 利 鋼琴老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知是臉書還是我的網站問題,我不分享網站連結,只複製全文文字(2000多字慎入)再上傳一次😢📍 想在網站上看比較舒服的,網站連結在留言區。
【改手之路(上):常見狀態與關鍵心態】
#看過臉書上篇文的可從後半段看
學琴路上,經歷「被改彈法」、「被改手」的階段是很常見的,最典型的,是上了中學,老師說你小時候基礎沒學好,改了你的手,到大學換個老師,老師說你手型不好,改了你的觸鍵,出國之後老師受不了你彈琴的音色,再次改了你的手(其實更想把你整顆腦袋都換掉)。
不少人到了國外留學的第一件事,就是被改手/彈法/運弓方式/施力方式/嘴型,有些人出國第一年陷入挫折,是因為幾乎以零進度的方式在學琴。畢竟要去除舊習,只能慢。比較極端的,可能一週只能彈七個音/只能拉空弦。
當然,要遇到願意幫你改手的老師也不容易就是了,很多年紀較大的學生,老師基本上放棄,有些老師是本身不知道如何校正已歪七扭八的手,有些老師雖然會,但幫學生改手需要很多奮戰,得不停地去幫助學生掌握施力方式,還得不時顧及學生心理狀態,有些學生還生氣不受教,想來就累,不如將時間與心力留給那些手沒問題的優秀學生,幫他們拿個比賽拿個獎,大家都開心(畢竟有名的教授不缺世界各地來的優秀學生)。所以選擇懶得說,或者稍微提點一下:「你有get到你聰明」的概念,通常這種老師的學生,程度落差很大,有的進步很快,有的繼續阿呆阿呆。
經歷被改手的學生,通常會出現的心理狀態,大致分三類:
📍無法接受型:「我以前老師明明說那樣,你為什麼要改我的手,我本來那樣彈,以前老師就沒意見。」然後生氣,不願接受、不想改變。就是一個「聽你在放屁」的概念。否定別人的原因,其實在於害怕否定自己。
📍懷疑人生型:對於新老師教的彈法抓不到,又覺得以前花了大把時間用盡生命(其實也沒有)學的東西被全盤否定。陷入極大沮喪,懷疑人生、懷疑自我,覺得人生沒有希望。
📍大徹大悟型:「對對對,老師,我知道我自己問題真的很多,真的很想打掉重練,我想從頭開始,你要我練什麼都好」
所以,到底哪一種彈法才正確?難道這就是江湖上傳說,所謂俄派彈法、德派彈法、法式彈法的不同?學生苦惱,家長更是心急的想追求一個標準答案。
(Btw, 我個人實在沒有很喜歡大家動不動就俄派彈法德派彈法國王派彈法,因為很多純粹就是亂彈亂教派)
#接臉書上篇文從這邊👇
試圖找答案時,先問自己,你是想找標準答案(希望人家告訴你標準答案。ex. 快告訴我哪支股票會漲)?還是你想找的答案是如何導因為果?所有的「果」,是如何的「其來有自」?不可否認,我們這一代因從小的教育養成,許多人不自覺的都會希望能等到正確答案,老師說了算,書上說了算,也不管這老師或作者到底靠不靠譜。然而,學音樂,本來就沒有非黑即白這種事(生活上也是)。彈法上是,音樂上的處理更是。
當然,音樂裡有很多的「絕對正確」(節拍、音符等),但 #彈法與音樂處理_音樂觀點_都沒有絕對正確,或者說,標準答案不會只有一種。不過,有「#絕對的錯誤」.以及「比較好」、「比較不好」。
//有些彈法,會害慘你;有些,只是「比較好、比較不好」的差別。//
那怎麼辦?改還是不改?會不會換個老師,又要改回去?
#讓心態處於一個最利己的狀態
上述第三種 #大徹大悟型 的人,是最沒有問題的,因為心態自己能接受,但通常會到達這樣的心態,#年歲都比較大,都是在20幾歲、30幾歲出社會後多年,一方面是終於沒有急著要練考試曲的壓力,二方面是手的問題已困擾太多年,不管是後來自己演出、教學生,都深深感到困擾、困惑,希望能有徹底解決跟搞懂的機會。
另外還有一種人改手心裡比較沒負擔,就是 #年歲較小的,還在一個「傻不攏咚反正老師叫我做什麼我做就是了」的階段。
所以,心態上負擔最大,也最辛苦的階段是 #中學到研究所階段,也就是前兩種類型常出現的時機點:
上述第二種 #懷疑人生型,因為還抓不到新方法,又有以前的學習被全盤否定的雙重挫折,通常會因後者的心情,去影響新方法的學習。意思是,新方法雖不好學,但 #有70%的難,#是難在你的心使不上力,導致於越拖越久,越改越自我懷疑,越改越累。因為你一直讓心處於一個比改手更累的狀態。所謂的,很多時候累的不是手或腦,是心哪。
其實只要調整一個 #關鍵心態 即可:不要認為是要否定掉你過去的學習,而是想成「你在學一種新彈法,試試看這種也會、那種也會,多蒐集多賺到」。多蒐集幾種方法,你就擁有越多種寶藏。彈法本來就需要很多種,才能創造不同的聲音,況且不同體型、手的大小不同的人,適合的方式也不一樣,越了解什麼樣的方式會出什麼聲音,就能夠在想要那種聲音時,去抓出某種彈法來用,這是需要 #一輩子的時間來不停研究的,因為,#永遠只有更好的方法。
而第一種 #生氣不願改型,通常會經由年歲慢慢感受到很需要改,不再那麼拗執,然後變成第三種,只是多走一遭,多花了幾年歲月。可惜了如果是在當年心態就能調整好,中間的學習可獲得更多。當然也有些人畢業後就無力管這些(因為沒老師了),將錯就錯一輩子。
同樣的,只要在當下,以開放的心將它想成是上述的「多學一種方法,而不是全盤否定過去,試試看不同可能,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反正學會了,要不要用隨我」的心態,就會好非常多、不吃虧。
但重點是,要真的學會那套(你正在學的)方法,而不是只學了皮毛沒懂道理,未來才有機會用上,也不會陷入了「運用了,事實上卻用錯了而不自知」的窘境。
幾年來的「鋼琴教師研習」課裡,有時會有學員苦惱的問:「老師,我很認同你的方法,聽了真的恍然大悟,回去試了也覺得很棒,覺得怎麼以前都沒有老師這樣教,相見恨晚,可是我已經用原本的方式教學,現在要怎麼跟學生說我以前教他們的方式是錯的?」
我都會心一笑:「你 #當然不要跟學生說你的方法是錯的,對你不好對他也不好,你可以跟學生說他的某個狀況實在不太好(ex. 聲音實在不太好聽 or 感覺有點太費力施力有點怪怪),我們現在試試看另一種方法,看會不會更好/我們來試試另一種更好的方法,他的心情也不會沮喪有壓力,and which is also true。」
這心態,沒面對過的人很容易覺得聽起來像廢話,然而,曾面對過改手的人心裡的挫折,通常都是往上述第一二種類型的心態去,總是卡在念頭之間,讓自己陷入困境。
這些挫折感,也取決於老師的用詞。#盡量用「調整」取代「改」,用「學習新彈法」,取代「否定過去」。
—————————————————-
📍看得完的人恭喜你😂📍
下篇:改手之路(下)-分辨的依據與歸類
#音樂班 #音樂系 #鋼琴老師 #鋼琴教學
#求學歷程 #習琴之路
/
「教師研習-巴哈創意曲專題」(已額滿)。5/20 - 6/ 24 (四)早上10:00-12:30 共六堂。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xhitSuL4mPLBaH7W9
(最後一班,不會開其他時間,想上其他時段的朋友抱歉不用詢問囉🙏)
*匯款完成才算完成報名,依匯款時間列報名優先順序。
滿額後列候補順序,若沒排到將全額退費。欲報名者請加蔡老師line (ID: pchuantsai )
#教師研習
通 利 鋼琴老師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有人說,將興趣變成工作,是一件幸運的事。K(化名)從小學習鋼琴,考獲聖三一音樂學院演奏級,大學選修音樂教育,畢業後繼續走音樂路,成為一位全職鋼琴老師。教琴令她過着與一般打工仔不同的生活模式,遇見各式各樣的學生和家長,還有同業質素參差的問題。這一切令她開始反思,何謂真正的音樂教育。
K當了全職鋼琴老師近八年,主要上門私人授課。很多人對鋼琴老師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好搵」。她笑說:「我又不覺得特別好搵,但通常一講工作時數與薪金的比例,人們就會嘩嘩聲,說這樣很嘆。」她平日平均授課一至兩小時,周末約三至四小時,每堂45分鐘學費由180元至600元不等,加起來月入近兩萬元。她笑說,如果將時間表再填滿,例如任教學校合唱團或擔任鋼琴伴奏,月賺過三萬元也不是夢。彈性上班時間,人工不俗,的確算是筍工。她打趣道,打工仔很難在平日下午去high tea,但對她來說,就沒有難度了。
果籽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白化病】全身白色途人見到即彈開 白化三兄弟:變相唔使排隊都幾好 (果籽) (https://youtu.be/eZfM1wgm84w)
【肝臟權威】唔使食補肝品 72歲港大教授黎青龍飲酒兼夜瞓 「我個肝仲幾好」(果籽) (https://youtu.be/c3ik8wTN1g8)
【百萬豪裝公屋】寧花巨款裝修都唔買樓 月入10萬夫婦:供樓會好辛苦|2020-06-18 (壹週刊) (https://youtu.be/Z7sJex8wYHM)
【TVB奸人背妻偷食】戴志偉與保險女同事Candy出軌回春 發爛回應再護花|2020-04-10 (壹週刊) (https://youtu.be/yVZiQRRw98Q)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筲箕灣東大街】魚蛋河名店對決!名廚食評人實試 王林記魚蛋有水準 安利切腩似湯渣(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vYjGxQtbgxU)
【大廚出軌實錄】居酒屋大廚挑機做小炒 堅持飲住酒開工 蟶子炒到又燶又韌 自家製辣霸鮑魚好惹味 (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hdKT95_zh3E)
【借貸逾10億】葉玉卿以愛共闖「面子關」承認老公申請破產 (蘋果日報 ) (https://youtu.be/3Gle3Uo0WzI)
#果籽 #學琴 #教琴 #鋼琴 #鋼琴老師 #音樂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通 利 鋼琴老師 在 笑哈哈LO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ubscribe Us▶️▶️▶️
http://bit.ly/subscribelol
宮崎駿的卡通大家一定都聽過吧!
這根本就是每一個人的童年!
尤其久石讓寫的配樂真的打進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底!
今天就讓江老師視譜看看這些大家喜愛的宮崎駿經典歌曲~
考驗江老師的視譜功力之外一起進入回憶的漩渦吧!
11/20, 21 晚上7:30我們在松菸誠品表演廳有《完美鋼琴老師》加強、加長、加演版!大家記得把時間留給我們一起去玩唷!
購票網址▶️▶️▶️
https://ex.indievox.com/lolericsunny
Ou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lolsunnyeric/
微信公眾號▶️▶️▶️
笑哈哈音樂
我們的微博▶️▶️▶️
https://www.weibo.com/6208760034/
各方合作請洽▶️▶️▶️
lolericsunny@gmail.com
有想要製作的影片可以找▶️▶️▶️
酷酷行銷
thecoolcontentcreate@gmail.com
通 利 鋼琴老師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都會變老、都會生病,但老人家最需要的,並不是那些冷冰冰的醫療器具,而是溫暖和陪伴,健康與否的關鍵與心情有很大的關係。侯市長在北歐考察市政建設,參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 Lojtnantsgarden老人照護中心,設計高雅,舒適環境與一流設備,宛如五星級飯店,專業照顧者與復健師的人力也十分充足,每4、5人就配有專屬廚師,甚至還有鋼琴老師進駐指導,提供全方位照顧。 雖然我們現階段無法像瑞典政府投入龐大社福資源,但其環境營造與照顧方法,仍可讓市府團隊借鏡學習。
新北市第41間托老中心「#憶樂公共托老中心」,也是市長上任後成立的第一間,這裡除了將醫、養結合外,更導入 #智慧科技 ,採用 #人臉辨識 系統偵測情緒和體溫,隨時監控老人家健康狀況,發現有任何異常便會用line即時通知家屬。侯市長希望能提供老人家們舒適、安心、專業的養老環境,使他們保持愉悅的好心情,如同中心的名稱「憶樂」一樣,讓長輩能夠在這裡回憶快樂,樂活每一天。
在市長過去擔任新北市副市長時,當時新北市老年人口只有34萬,現在已經成長到55萬多人了,佔全市人口比例14%。隨著逐漸邁向 #高齡社會,#老人照護 和 #醫療 政策便更重要。市府團隊正積極籌建公共托老中心,預計今年底前再增設5處,2022年達到60家。 未來也會積極推動 #銀髮俱樂部、#動健康、#社區關懷據點、#銀髮大學 等多項政策,讓長輩們放心養老之餘,孩子也能安心出外打拚。更多托老相關政策及福利請至「#當我們老再一起」官網:https://lkk.ntpc.gov.tw/
#侯Sir進行式 #新北好貼心 #安居樂業 #4ourNewTaipei #新北友好市
-趕快來跟侯市長做朋友吧!-
☑️LINE@ https://page.line.me/youyi/timeline/
☑️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houyuih/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ou.yu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