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綠線在市政府站至水安宮站之間設有袋狀軌《即是照片中的最中間軌道》,也是全線唯一的設施,而此設計是用來臨時停車、放置故障列車、調度列車折返等功能,同時還能當做區間發車的模式來靈活運用🚇
.
#中捷綠線 #110市政府站 #袋狀軌 #中央避車線
台中城ig instagram.com/taichungdiar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20的網紅Xizhi Xavi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往G19松山站方向...
「袋狀軌」的推薦目錄:
- 關於袋狀軌 在 台中城 Taichu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袋狀軌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袋狀軌 在 台中城 Taichu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袋狀軌 在 Xizhi Xavi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袋狀軌 在 [問題] 台鐵有袋狀軌嗎? - 看板Railway 的評價
- 關於袋狀軌 在 大安站→大安袋形軌→信義安和站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袋狀軌 在 環狀線西環段】袋狀軌、各式月臺型式及軌道曲線拍攝紀錄 的評價
- 關於袋狀軌 在 #袋狀軌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袋狀軌 在 Re: [新聞] 信義線班距太長! (有關袋狀軌) - 看板MRT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袋狀軌 在 [閒聊] 3號線區間車會隨環狀線通車延駛至大坪林? 的評價
- 關於袋狀軌 在 MRT - Re: [問題] 台電大樓公館之間的袋狀軌 - MYPTT 的評價
- 關於袋狀軌 在 [問題] 當年設計袋狀軌位置時有考慮過區間車嗎? einstean PTT ... 的評價
- 關於袋狀軌 在 [問題] 台鐵類似"袋狀軌"的軌道設計? - Railway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袋狀軌 在 MRT - Re: [問題] 所以公館永遠尖6離8?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袋狀軌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黃線五甲段改高架? 省錢也有別種更好方式!】
交通部要讓黃線改高架?市府說沒有這回事?我們來看看這些爭議是從何而來:
黃線目前處於綜合規劃階段,交通部針對市府修正後提送的黃線綜合規劃報告書,提出以下幾點審查意見:
#以下路段應評估採高架型式布設的可行性
—建工民族段行經郊區之路段 (神農路、大埤路),路寬30米,長度計約3公里 (坔埔—澄清湖);
—澄清五甲段之澄清路、國泰路、南京路,路寬30至40米,長度計約5.2公里 (澄清湖—七老爺)。
#建議機電系統改採後續營運維護成本較低的輕軌系統:本計畫目標年尖峰小時站間運量 (5170人旅次 / 小時) 僅略高於中運量捷運門檻 (5000人旅次 / 小時),因中運量系統專利性高,建議改LRRT。
#需檢討是否低估營運速率以及高估所需列車數:報告書中估計所需列車數為28列、列車營運速率為26.5 公里 / 小時,但因報告書所規劃的路段多是地下段,噪音震動影響程度不如北捷環狀線高,為何營運速率反而較低 (環狀線之營運速率達35 公里 / 小時)。
#檢討站位縮短轉乘距離:黃線規劃與紅、橘線及台鐵有8處轉乘,但除了三多商圈站有預留與捷運紅線轉乘之站內轉乘空間,其餘各站都採站外轉乘,站間距離在250公尺至420公尺間,未來營運將影響民眾搭乘意願。(#這點其實最必要!)
事實上,審查意見並非最終結論,市府仍會提送答覆後才定案。例如捷運局長表示會繼續爭取全線地下化佈設、中運量系統,同時也說明因路線轉彎處較多才會降低營運速率,致使列車數增加。目前黃線正在進行環評作業,預定今11月底前提送中央審查。這也就是「黃線改高架,市府否認」的由來,其實都還在討論階段,並非定論。
而我們認為,審查委員對高雄狀況不一定了解,例如澄清路文山特區至衛武營一帶乃三民-鳳山重要核心之一,且若依審查意見,黃線建工民族段從大華往澄清湖將呈現劇烈爬升+急轉彎的線型,對營運影響較大,且若要施作置放區間車的袋狀軌更會讓線型複雜化。
如果要改善黃線的投資效益,除了促進轉乘與周邊開發、確保TOD發展成功,帶來足夠的運量轉移的「開源外」,另一方面,高達1439億的經費有無可能「節流」,減少市府財政負擔,確實也能討論。
以黃線長度長度22.722公里,設置一座機廠,總經費1438.9億而言,每公里造價約63.33億元,比高運量設計的紅橘線還要昂貴,在審核時也引起評委質疑。主要原因在於近乎全地下化的設計。
好過日理事李雨蓁 Lí Ú-chin 兩年前就曾經直接從路線形式、技術、後續維護經費等層面,扎實的討論如何在如實如期蓋出一條中運量捷運同時,幫市民省荷包! 我們就來回顧一下:
#部份改成高架可能性
在黃線先期評估中,推估若黃線「全線」改成高架,經費將減為869億,節省接近600億。然而,市中心路段的景觀衝擊以及抗爭問題,恐影響後續的推動。
我們認為,澄清路至五甲地區運輸密度高,仍應以地下化推動為優先,但過去評審委員也曾提出的鳥松段部份高架,並非不可行。雖捷運局先前回覆:有景觀疑慮且鳥松機廠至長庚醫院路段僅約2公里,營運效益不高。但實際計算,即使考慮爬坡幅度,只高架化2公里,也可節省約50億經費。且Y2-Y3站沿線人口密度相對低,難稱高架化會有「景觀問題」。加上黃線未來可能保留延伸需求,高架化具備較高彈性,並非不能考慮。也就是鳳山五甲段不宜改,但蔦松段有討論空間。
#削減土建經費
就算是「地下段」,經費也不是不可能削減,實際上百年來,減小地鐵開挖斷面的各種技術嘗試不斷在試驗中。
在地鐵的黎明期,倫敦地鐵就分為了淺層隧道和深層隧道路線,前者為了使用蒸汽機車頭,斷面較大。後者在引入電力技術後,隧道可以挖得更深、寬度更窄。 目前高、北捷運隧道斷面直徑約在5.6~6.1m左右,但當時倫敦地鐵隧道直徑只有3.56m
,幾乎只有60%!
這樣狹小的軌道,無法使用架空線,連車輛都要順應隧道做成圓柱型,也因此讓倫敦地鐵有了「Tube」的別稱。然而這樣的隧道有個問題,就是車輛安裝空調等系統不易,以及緊急狀況時有逃生疑慮,也使得後續很少有這麼狹小的地鐵。
但削減軌道寬度的嘗試還是持續,先是有各類潛盾開挖的技術改善興建效率。而在1970年代「#線性馬達」實用化後,「迷你地鐵」更成為可能。
一般轉子式馬達的正負極是排列成圓,馬達線圈通電產生磁場後,產生轉動。但線性馬達是將定子展開並無限延伸,而排列在軌道上。這樣一來,本來要在車上搭載轉子式馬達,就只要搭載電磁鐵就好,可大幅減少台車大小。可讓寬度相仿列車的隧道斷面需求減少為2/3,開挖土方減為一半左右。
這樣的技術,日本已有7條線運作。我們也實際派員考察過大江戶線和東京地鐵博物館線性馬達路線紀念特展。搭乘舒適度、效率和一般地鐵完全無異,列車具備更強爬坡與轉向能力,可縮減造價20%以上,若以黃線來看,就可省下300億左右。
以上兩者若都能實現,配合站體的模組化甚至潛盾施作,是有可能將黃線造價壓縮到1100億左右,大幅提升投資效益。
#系統相容性
當然,長期來看,若在黃線興建上,盡量讓後勤與紅橘線共同化,將可減少維護成本。例如機廠或許可以不用興建到第五級,而每年9億的操作成本也可以削減。
當然若使用線性馬達等新技術,就會犧牲部份系統的相容性,這點是需要經過精算考量的。但從目前計畫書來看,黃線採中運量,已不考慮和紅橘線列車交替營運可能。首先還是要考慮機廠和後勤支援體系能否共用。
#推動軌道工業
在黃線通車20~30年後,會開始面臨機電重置經費支出的問題,在通車30年的高峰期到來後,支出合計將會超過百億。
因此,若列車需要按需求更新或小幅增購,為了降低採購維修成本,培養國產軌道技術產業鏈和相關人才實屬必要!
更重要的是,整體高雄捷運路網的長期規劃,機電系統的發展策略,都是更重要的宏觀視野。例如地下化站體的轉乘空間,交通部的要求確實有道理!
而配合整體都會區發展策略的路網發展,這些在捷運局改來改去的計畫中,都缺乏延續發展性,這些都只會增加後續規劃的成本和困難,也是我們一定會持續監督的!
袋狀軌 在 台中城 Taichu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綠毛蟲車尾的視角望向往高鐵臺中站方向,在前方不遠處可看到全線唯一的袋狀軌,而此設計是用來臨時停車、放置故障列車及調度列車等功能,同時也能當做區間發車的模式🚇
.
#中捷綠線 #110市政府站 #綠毛蟲視角
台中城ig instagram.com/taichungdiary
袋狀軌 在 Xizhi Xavi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往G19松山站方向
袋狀軌 在 大安站→大安袋形軌→信義安和站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安站→大安袋形軌→信義安和站 ... [板南線區間車折返作業]台北捷運321型電聯車在BL05亞東醫院不提供載客過後調度進入亞東醫院~海山間 袋狀軌. ... <看更多>
袋狀軌 在 環狀線西環段】袋狀軌、各式月臺型式及軌道曲線拍攝紀錄 的推薦與評價
這次拍攝環狀線主要是接受YouTube好友BK20185的委託,希望我這個環狀地頭蛇能夠一起完整拍環狀線。剛好自己也想找個時間好好到各站紀錄... ... <看更多>
袋狀軌 在 [問題] 台鐵有袋狀軌嗎? - 看板Railway 的推薦與評價
先前公館或台電大樓的區間車問題點出了袋狀軌問題
但是搭火車似乎很少留意到台鐵有在站外的袋狀軌提供回頭列車不干擾正線調度用
通常會有道岔的都是直接橫渡線
所以開到一半的區間車要調度回頭方向時通常是進站前先橫渡過去逆向進站
或者是發車時走逆向穿過橫渡線(例如新竹中壢發往基隆電車逆行東正線再橫渡過去)
台鐵有些區段在捷運化後會比照捷運設計袋裝軌回頭用嗎?
這樣也不會擋到正線的列車
另外一個想法則是正線擺兩邊,副線擺中間
比如中壢站第一月台變成北上正線,第二月台當副線用
這樣區間車到中壢回基隆時可以直接拐進第二月台,不會擋到第一月台的北上列車
出站時也可以直接進西正線不用先經過南下的東正線再拐進北上的西正線
只是台鐵似乎都把正線擺在靠中間,不會遠遠的就開始拉遠正線從兩側進站
雖然這樣比較省軌道佔用土地面積,但是否在調度上就不如捷運靈活?
台鐵捷運化有沒有在那些站與站間會設計袋狀軌呢?
北湖站的進出場線有沒有如北投站高架穿越正線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5.189.16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