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愛的藝術》
何謂愛?
——人類內心世世代代的追尋(蘇絢慧)
當我們在談愛自己、愛別人時,所談的「愛」是什麼呢?
常有人覺得談「愛」是空泛的、捉摸不定、也無法測量,很玄,用感受去摸索也是忽有忽無,不可確定。
佛洛姆認為「愛」不是空泛、捉摸不定的,也不是憑感覺的,而是像一門技藝,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與任何專業技能一樣,只要肯下功夫練習,都能趨近愛的能力。
在1956年,佛洛姆以「愛的能力」談愛的專書《愛的藝術》問世了。在本書,佛洛姆認為愛和世上所有的技藝、學問一樣,有紮實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法。
既然如此,愛就需要從「知識面」去探討,也從「情意態度面」去了解該具備的態度和狀態,再從「方法面」去了解如何能駕輕就熟、熟能生巧,創造出更多的層次意義。
從佛洛姆所談的《愛的藝術》內文中,他認為大多數人從小孩開始,總關注自己如何被愛,只在乎自己怎麼被愛,因此愛是要等待,也是無能為力的。如此,常讓人陷於困境,期待愛及要求愛,卻無法成為一個有愛的能力的人。
若我們要能讓生命感受到愛及體會愛,等著被愛,等著別人來關心我、陪伴我、懂我⋯我們其實都只是坐在孩子的位置,以孩子的心智等著被餵養、被滿足,將無法站立,成為一個有愛的能力和行動力的人。
因此,在真正懂得如何愛人之前,先能朝向自我人格的成熟,明白如實的自愛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所謂如實的自愛,是能以自我生命的本質去探索和發展,願意給予自己發展的動力,去完整的活出自己的成熟個體性。
從小被要求要無私,要一無所有為別人捨己的人,會從依賴的狀態,被迫要求自己給予和提供給別人關注,必須「為別人而活」,這將導致雖然表面上是提供了照顧或關懷,卻壓抑著對所關懷的對象的敵意。然後以過份關心,來掩飾這一份敵意,以彌補心中其實沒有能力愛別人的內疚。
而訴求無私,所產生的精神官能症狀往往以疲勞和憂鬱出現,即使當事人自豪,然而不論他們如何無私,也無法覺得快樂。和親密關係的人之間,也無法令他們滿意,反而更多憂心忡忡。
本書在自私、無私和如何愛自己,進而有能力愛別人的歷程上,有諸多的探討,是我個人覺得十分精闢和精彩之處,十分推薦大家閱讀。
本書雖然是闡述和說明愛,但不抽象和空泛,而是從紮實的社會心理角度,從家庭、社會環境和文化來談愛為何對多數人來說,皆如此匱乏和失能。
要學習自愛是什麼,什麼又是愛人,絕對不容錯過閱讀《愛的藝術》。佛洛姆對愛的闡述及思想,讓對於愛感到茫然的現代人,無疑指出了一條明路,同時滋養了我們內心乾枯的心靈,引領我們洞察關於愛的真理。
心理學經典《愛的藝術》: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購書入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645?sloc=mai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1的網紅Nell Ts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ource: https://www.spreaker.com/user/nelltseng98/b_1 認真讀書就好... 外表只是假象? 真的嗎??? 如果你內心溫柔卻外表卻被誤會是剛強? 如果你內心很有料卻總是沒被看見? 如果孔明借東成就赤壁,或許外表就是這一點點小東風~ #外表 #機...
藝術心理學 在 榮格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免費活動 大家趕快報名起來
連結見留言
因著中元節的到來,全球大疫情的籠罩,面對「哀悼,鬼魂和往生」的議題,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多探究什麼?又可以觸及心靈中什麼樣的內涵?歡迎參加8/21-9/4合計三場的【傳統的回響系列講座】。
【#哀悼之必要—傳統的回響系列講座2】
主講:#宋文里 老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日期:2021/8/28(六)14:00-15:30
地點:ZOOM線上活動(額滿為止,報名成功者會收到e-mail線上活動連結通知)
主辦單位:有知心理、心靈工坊
重要說明:
◎ 線上活動以ZOOM進行,並將全程直播與錄影。
◎ 因系統名額有限,活動前收到e-mail線上活動連結通知才算報名成功,再請留意收信。若有問題,可私訊心靈工坊文化FB。
◎ 活動當天13:45 開放登入,敬請及早上線,以免超過限額無法進入。
◎ 活動全程請關閉麥克風及攝影機,若需提問,可在聊天室輸入留言。
◎ 為確保報名者的參與權益,請勿將會議連結傳給未報名者。
講題簡介:
1. 「死」的本意起於哀悼
2. 總是他人的死亡
3. 喪失與哀悼──在自我的世界中,哀悼導致憂鬱(抑鬱)
4. 哀悼與公共的紀念儀式:人類學與心理學觀點
5. 不可言說:沒有悼詞(禱詞)的文化
6. 關聯虛無化,如何慎終追遠?
7. 找回我們的語言
講者簡介:
宋文里
生於1952年,1985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娥百娜-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澳門城市大學博導。
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論述心理學,及其他跨學科專題,如藝術心理學、宗教心理學、美學向度等。這些課程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並轉化為心靈工坊成長學苑的數次講堂。
自從余德慧、余安邦於2009年創立「人文臨床論壇」以來,每一年舉辦時,宋文里無役不與。其中一次,和余德慧討論「療癒」一詞的用法,認為「療遇」(healing encounter)才是「人文臨床」的同義詞。自茲而後,也決意把自己的專業工作界定為「療遇」,並設定其中的兩種立場:施療者/求癒者。
宋文里勤於著述,他的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多篇曾刊載於各種學術期刊及雜誌,這些著作正著手編輯為《宋文里作品集》,目前已出版的是《重讀佛洛伊德》(2018,精選十餘篇佛洛伊德作品,翻譯、評註、加上導論)、《心理學與理心術》(2018,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2020,邁向療遇之途;心理學的下一頁)。
宋文里另也投注不少精力於翻譯學術經典著作,譯有《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 O. Wilson);《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觀點談教育的本質》(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關係的存有》(Kenneth Gergen);《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Sheila McNamee & Kenneth J. Gergen)等專著。
主題閱讀:
《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宋文里
藝術心理學 在 Anna安娜塔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副頻道傳遞愛:搜尋youtube【Anna娜些年】
疫情當下,人心惶惶,
看到電視上有一群明星們翻唱「手牽手」,聽到時我的眼淚忍不住落下!
我能做些什麼?
我能貢獻什麼?
想來想去,就是傳達我的愛、安定的能量,以及製造一些樂趣給快悶壞的你們
於是
有了副頻道的產生,
歡迎大家搜尋關鍵字:Anna娜些年
等你們的訂閱唷😘😘😘
目前是一個才剛發芽的小天地,
很感謝之前有許多鐵粉們,
希望我開一個關於畫畫療癒的專屬頻道!
所以❤️Anna娜些年❤️,
這個頻道會結合「心靈陪伴、藝術、心理學」
目前有兩部影片囉!
有一部是剛剛熱騰騰的、
要馬上分享給你們的、
一定要點進去,
可以每天5分鐘做的正念冥想練習!
傳達我要給你們的滿滿的愛
(還有滿滿的大象?)
去看了就知道😂😂
明天6/6(日)晚上9:00有直播占卜唷
希望明天直播室上,大家上線的打招呼語是:你今天【娜些年】了嗎?
祝福大家,我們一起攜手度過難關!
Anna愛你們❤️❤️
https://youtu.be/WlhJK7wYf78
藝術心理學 在 Nell Ts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ource:
https://www.spreaker.com/user/nelltseng98/b_1
認真讀書就好...
外表只是假象?
真的嗎???
如果你內心溫柔卻外表卻被誤會是剛強?
如果你內心很有料卻總是沒被看見?
如果孔明借東成就赤壁,或許外表就是這一點點小東風~
#外表 #機會 #心理學 #心理 #奈兒 #外表 #穿衣術 #成功學 #情緒 #表達能力 #情緒
藝術心理學 在 【藝術心理/理論概念】完形心理學與藝術治療...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藝術心理/理論概念】完形心理學與藝術治療發現很多人初期認識藝術治療時,時常淪為討論顏色代表的意思、或是為什麼要畫這個呀等等。 ... <看更多>
藝術心理學 在 藝術心理學 - 宜蘭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藝術心理學 ... 回饋單甚至到最後的拍攝微故事都覺得好有收穫而且是真的能從他的課堂中學到一些藝術與生活中 ... 國立宜蘭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 <看更多>
藝術心理學 在 [分享]情緒在先,筆隨情動(藝術心理學心得報告) - 看板NewAge 的推薦與評價
在經過某課堂上的學習後,心有所感,與新時代精神共通,回歸心靈源頭
故分享如下
====================================================================
2010年4月16日方傑老師在課堂上請我們引發自己的情緒來畫圖,憑自己的當下情緒能量與
狀況來下筆,畫出任何自己想畫的線條, 而不用符號及形象的觀點.
這一些情緒有喜悅、沮喪、平和、生命力、孤獨、疾病、溫柔、嚴肅這八種。
依老師指示的方法是我們自己先召喚及引發自己這八種不同的情緒,情緒有了就很自然地
下筆. 我個性較直接,我就直接把我的情緒頻道很快地在這八種之間切換,約一分鐘就畫好
了這八張小圖.坐在我前面的大姐還問我怎麼那麼快就畫完,且這麼快就切換情緒了.我笑
了笑, 我沒有多想什麼,就這樣召情緒來,很直覺很快地下筆,沒有經過什麼思考,只憑感覺
.
之後老師有拿起一張張的圖,臨摹每一張的筆觸,並且呢呢道出原本畫圖的人當下的情緒狀
態,每位站在老師旁的同學很享受老師的解析,而我也很佩服老師的這種功力,藉由圖上筆
觸移動的方向型態、以及線條粗細及下筆快慢用自己的直覺來感受當事人的心境, 深深地
同理原始畫圖的下筆者.
在此分享我的感想如下----
1. 召換情緒及感覺是可以很直接的, 方法可以是直接在當下一個念頭說:”我現在感覺喜
悅,然後不假思索地就讓那個喜悅的感覺透過自己的筆在紙上流瀉出來. 若是無法那麼
直接,就用召喚回憶的方式, 回想一下上一次喜悅的感覺發生在什麼時候, 是因為什麼樣
的事發生而喜悅. 回想喜悅的事情緒自動就轉成喜悅的感覺和狀況了, 回想沮喪的事,心
情自動又變成沮喪了, 這叫藉事引情緒的方法. 而人的情緒上上下下,有所高低起伏.很多
的觸發是因為外在事物引起自己內心的感覺而引起的, 我們人本身就有自己的情緒,對事
情會有自己直接的喜歡和不喜歡, 感受的能力是人與生俱還的本能,任何人都有他自己的
感覺及情緒, 而當事人的情緒會引發他的動作以及他所會畫出的線條或圖畫的樣子. 我們
人常因著回憶過去的某些事件而引發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 而所畫出的圖就完全是呈現我
們心靈的樣子,是無法作假的.
2.什麼樣的狀態,就畫出什麼樣的圖, 那麼如果我頭腦發出個念頭,就是我要畫出光彩繽
紛的圖,那該怎麼畫呢? 藉由「什麼樣的情緒就畫出什麼樣的圖」的理論來說, 我們若要
畫出色彩繽紛的圖,自己的心靈狀態就要先調整成很繽紛很豐富喜悅的感覺,這樣子下筆以
及構圖及色彩就可以畫出”色彩繽紛”的感覺了. 所以在這個活動之前,我並沒有敏銳感
覺出自我情緒是畫圖成果的源頭, 所以我以後要創造什麼樣的圖, 我會先在情緒及心靈狀
態當中先覺察自己的情緒情感狀況, 然後選擇自己要的狀況, 人圖合一地心下去作畫. 這
是我在這個活動中發現的靈感.
3.老師在觀察圖本身及臨摹畫者下筆的狀況的方式來覺察畫者的心靈狀況, 這讓我想到
我們每個人表現在外面的一言一行都在別人的觀察範圍內,我們的言行常引發別人不同的
情緒及感覺,此其一. 而當別人願意模仿及假想他們自己是我們時,用同理及同情的心態來
感覺我們自己,就會很瞭解我們的狀況, 所以老師這個臨摹的舉動提醒了我可以多用同情
及同理心, 想想自己是別人, 模仿別人的動作及言語,來深入地感覺別人的狀況, 對於他
人就較不會陷入只用自己的個體感覺來判斷他人的情況.
這個小活動收獲很多很深,感謝老師. 我會再多多覺察自己, 以及多多用同情及同理的心
態來感知外在的人事物.
--
傾聽內心的愛,
那裏有生命的方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0.30.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