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換我們家出去出遊了(耶~
我們家的出遊日跟一般家庭是反的
隊友做的是髮型沙龍
第一線服務業
連假的預約都是爆炸滿
所以我們都等假日過後的平日出門
雖然不太能和有家庭的朋友約成行
但另一方面
去遊玩的時候剛好錯過人潮壅擠的時刻
也是種浪漫(?
昨天開始女鵝兩人就在收拾行李了
但包包裡放的都是些莫名其妙的東西
紙膠帶、一雙筷子、美勞作品、聽診器、拖鞋、氣球、貓咪飼料(?
跟過夜完全無關啊啊啊啊
我也趕快想想穿什麼好
青子食堂系列的款式
這件洋裝布料拼接很可愛
透氣舒適
戴上大大的帽子
開襟還可以方便餵小鵝(出遊還是有一些實際考量的~
再分享照片跟住宿給大家
好期待(撒花)
半夜跟朋友在聊小孩戒尿布的銜接期
大家都有共同的煩惱
在路邊小孩突然喊想要上廁所的時候
媽媽真的心臟都好痛
現在因為疫情
很多地方的廁所不外借
我也有疑惑
大家都怎麼處理這種緊急狀況
派出所是可以借洗手間的嗎?
有遇過友善型的警察
也有遇過警察忙著講電話完全不理我的類型(我還記得是哪個分局...)
兩鵝很喜歡喝水
所以上廁所的時間變化莫測
大鵝現在是小小女孩的年紀
就地解決這事無法接受(其實我也不太行)
明天要出門
還在想怎麼搞定這些育兒的小煩惱
聽診器美勞 在 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萬聖節 陪伴比扮鬼重要多了》
雖說最近粉絲頁的動態 常像鬼般只是偶爾飄過你的塗鴉牆
還是要來進行實驗 #你看到哪種類型的po文
#有看見這版本的人請留言
----
有個媽媽帶孩子去找阿包醫生打疫苗,孩子身體並無不適,卻在診間哭鬧不停,媽媽說:「就是因為這週,在學校萬聖節活動被鬼嚇到啊!他一直說不想去上學了…。」
看到新聞中介紹各種鬼怪造型,真的很佩服一些父母的巧手與創意,不過我心裡一直無法突破將小包裝成鬼怪的關卡,孩子那麼可愛,為何要扮成鬼,或模擬各種血腥恐怖的劇情?
大人世界的變裝派對也許是種交際活動或遊戲,讓生活增添樂趣,但我們對於如何打扮有自主權,反觀孩子,他們往往只是配合父母,進行一場自己也不大懂真正意義的演出,且是以鬼怪模樣來表現。
在我心中始終疑惑:
1.我們不是西方文化的成長背景,萬聖節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麼?既然過萬聖節,那中元節呢?
2.這個活動能讓孩子學習什麼?若是勇敢表現自己,與眾不同,那真的只能透過變裝裝鬼來學習?
3.每年節日很多,其實有時連我們的傳統節日的背後故事,孩子都不大理解,譬如漸漸認為中秋節就等同於烤肉,太多節日活動是不是早已淪為刺激消費的表面形式而失去本意?
還記得小包在1歲到2歲多的年紀,每隔一兩天深夜的連續夜驚、夜哭,爸爸拿起聽診器檢查,試過各種醫學、科學方法卻找不出真正原因,對我們來說那滿滿的疲憊、無助及挫折感彷彿是昨日夢靨,後來最真實的心得就是尊天地、敬鬼神。
也許,有些事屬於醫學或科學仍無法解釋或操控的,所謂人類的專業及目前研究所及的仍只是冰山一角。對於鬼,我雖看不見,卻不希望以戲謔方式來讓孩子認識「鬼」,也不大想讓孩子從小就認定鬼是邪惡、會嚇人、傷害人的角色,活在想像的恐懼中。
所以過去幾次萬聖節,都讓小包穿南瓜包屁衣、戴南瓜髮箍,就去參加學校的活動了。畢竟日後還會接觸更多媒體訊息符號建構出的鬼怪,我們自己好像從小被嚇到大,從東方的殭屍到西方的鬼娃恰吉甚至日本的貞子,深夜覺得風聲鶴唳,午夜12點後不敢照鏡子不敢削蘋果皮,但真實世界,一些作奸犯科的壞人其實比鬼還可怕!
看見有些父母非常努力為孩子做造型,並非否定他們的用心。只是現代父母普遍為工作、育兒終日奔忙,萬聖節變裝,孩子間造型的比較有如競賽,父母要採買道具,甚至還要發揮美勞功力,何嘗不是一種壓力?活動究竟是種學習,還是滿足我們的虛榮心?
每年的扮鬼比賽有多少爸媽絞盡腦汁甚至深夜加工,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炫的小鬼,但無論家裡的小鬼怎麼打扮,在我們心中早就是永遠的第一名啊!
所謂的「不給糖就搗蛋」,對現代孩子而言,或許更適切的說法是「不陪我就搗蛋」,孩子期待的應該不是被打扮成最厲害的小鬼模樣,父母若願意費盡心思為孩子裝扮,是否也願意空出一些時間,專心地與孩子聊天玩耍?親子一起過節,#陪伴,#才是最甜美的糖。
#來官網找琦琦:https://goo.gl/wXToim
#來給我看看家裡可愛的小鬼寶貝吧~~也歡迎po照片喔~
#喜歡文章皆可分享
聽診器美勞 在 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萬聖節 陪伴比扮鬼重要多了》
雖說最近粉絲頁的動態 常像鬼般只是偶爾飄過你的塗鴉牆
還是要來進行實驗 #你看到哪種類型的po文
#有看見這版本的人請留言
-\-\-\-\
有個媽媽帶孩子去找阿包醫生打疫苗,孩子身體並無不適,卻在診間哭鬧不停,媽媽說:「就是因為這週,在學校萬聖節活動被鬼嚇到啊!他一直說不想去上學了…。」
看到新聞中介紹各種鬼怪造型,真的很佩服一些父母的巧手與創意,不過我心裡一直無法突破將小包裝成鬼怪的關卡,孩子那麼可愛,為何要扮成鬼,或模擬各種血腥恐怖的劇情?
大人世界的變裝派對也許是種交際活動或遊戲,讓生活增添樂趣,但我們對於如何打扮有自主權,反觀孩子,他們往往只是配合父母,進行一場自己也不大懂真正意義的演出,且是以鬼怪模樣來表現。
在我心中始終疑惑:
1.我們不是西方文化的成長背景,萬聖節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麼?既然過萬聖節,那中元節呢?
2.這個活動能讓孩子學習什麼?若是勇敢表現自己,與眾不同,那真的只能透過變裝裝鬼來學習?
3.每年節日很多,其實有時連我們的傳統節日的背後故事,孩子都不大理解,譬如漸漸認為中秋節就等同於烤肉,太多節日活動是不是早已淪為刺激消費的表面形式而失去本意?
還記得小包在1歲到2歲多的年紀,每隔一兩天深夜的連續夜驚、夜哭,爸爸拿起聽診器檢查,試過各種醫學、科學方法卻找不出真正原因,對我們來說那滿滿的疲憊、無助及挫折感彷彿是昨日夢靨,後來最真實的心得就是尊天地、敬鬼神。
也許,有些事屬於醫學或科學仍無法解釋或操控的,所謂人類的專業及目前研究所及的仍只是冰山一角。對於鬼,我雖看不見,卻不希望以戲謔方式來讓孩子認識「鬼」,也不大想讓孩子從小就認定鬼是邪惡、會嚇人、傷害人的角色,活在想像的恐懼中。
所以過去幾次萬聖節,都讓小包穿南瓜包屁衣、戴南瓜髮箍,就去參加學校的活動了。畢竟日後還會接觸更多媒體訊息符號建構出的鬼怪,我們自己好像從小被嚇到大,從東方的殭屍到西方的鬼娃恰吉甚至日本的貞子,深夜覺得風聲鶴唳,午夜12點後不敢照鏡子不敢削蘋果皮,但真實世界,一些作奸犯科的壞人其實比鬼還可怕!
看見有些父母非常努力為孩子做造型,並非否定他們的用心。只是現代父母普遍為工作、育兒終日奔忙,萬聖節變裝,孩子間造型的比較有如競賽,父母要採買道具,甚至還要發揮美勞功力,何嘗不是一種壓力?活動究竟是種學習,還是滿足我們的虛榮心?
每年的扮鬼比賽有多少爸媽絞盡腦汁甚至深夜加工,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炫的小鬼,但無論家裡的小鬼怎麼打扮,在我們心中早就是永遠的第一名啊!
所謂的「不給糖就搗蛋」,對現代孩子而言,或許更適切的說法是「不陪我就搗蛋」,孩子期待的應該不是被打扮成最厲害的小鬼模樣,父母若願意費盡心思為孩子裝扮,是否也願意空出一些時間,專心地與孩子聊天玩耍?親子一起過節,#陪伴,#才是最甜美的糖。
#來官網找琦琦:https://goo.gl/wXToim
#來給我看看家裡可愛的小鬼寶貝吧~~也歡迎po照片喔~
#喜歡文章皆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