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心魔與外魔
所謂「心魔」,是指由內心升起恐懼、慌亂、邪惡的念頭;如果你不能駕御它,就會被它牽制,做出許多非理性、甚至傷天害理的事。「外魔」則是由外而來,有不知其所以然的力量,干擾或侵犯身心的安定。其實,心魔與外魔常常是相互呼應的。當一個人內心脆弱的時候,外魔就很容易趁虛而入;反之,倘若心中安定,不憂不懼,外魔的力量再強大,也對你莫可奈何。這就好比在路上遇到一隻追著你狂吠不止的惡犬,要是你害怕牠,想撿石子打牠,牠就吠得越加兇猛;要是你保持鎮定,不去回應牠,牠咆哮了一會兒,自己覺得沒趣,就會悄悄地走開。
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曾受到外魔干擾,但佛陀不為所動,最後反而感化了外魔。一般人沒有佛陀那樣的修持工夫,碰到不知其所以然的外力侵犯時,倘若心理醫生也找不出病灶,我建議大家多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或念阿彌陀佛聖號。念佛菩薩聖號的用意,不是藉菩薩的力量來降魔鎮壓,而是讓自己的心有著落,心有著落,自然能夠從容安定,即使外魔現身,亦無所懼。
此外,倘若能藉著修行的練習,觀想一切乃因緣所生,亦即所謂的「五蘊皆空」,不論心魔、外魔,都是出乎生命主體的感受,也就是從心裡的不安和執著而來,其實並無永恆不變的實體,如此便無可執著的東西了。心無執著,外魔就會不攻自破。
當然,這種觀想的工夫,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初學者只要專心念佛,也有相同的功效。不過,有時候也會出現幻聽、幻覺等現象的干擾,讓你念不下去。所以,念佛要經常念、時時念,讓佛號深入念頭的潛意識之中。此外,發願、布施、供養、懺悔,也有一定的效力。藉著懺悔力,可以洗盡往昔生中的業障,讓冤孽解除。不過,觀想和念佛比較難但力量比較大;懺悔發願比較容易,相對地力量自然也比較小。但不論如何,都應該在平時持續不斷的努力,有難臨身時,才使得上力。
--本文摘自《人行道》
延伸閱讀 👉魔考的意思是什麼
https://youtu.be/w41E4OfPKz0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心魔與外魔
#人行道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聖 嚴 法師 五蘊」的推薦目錄: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何謂五蘊)(聖嚴法師-大法鼓1123)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五蘊皆空的正確觀及實踐(聖嚴法師-大法鼓0913)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觀五蘊皆空-受、想、行(聖嚴法師-大法鼓1131)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五蘊皆空法門-行蘊空(聖嚴法師-大法鼓1126)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五蘊皆空法門-行蘊空(聖嚴法師-大法鼓1126) | By 法鼓山德華寺 的評價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時空與生命的超越-五蘊皆空- 聖嚴法師《禪與悟》 - GitHub Pages 的評價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五蘊皆空的正確觀及實踐(聖嚴法師-大法鼓0913)DVD 的評價
- 關於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觀五蘊皆空-識(觀空)(聖嚴法師-大法鼓1132) - YouTube 的評價
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禪是「無相」、「無住」、「無念」的精神境界
這三個名詞來自《六祖壇經》,是《六祖壇經》的根本思想或根本精神。
「無相」就是空,是即有即空的空,從有的現象看到空的本質,就叫作無相。如同佛前的供花,就是即有即空。花的形象是有的,因為無常的關係,故不是永遠存在,因其經常在變遷。無常、變遷就是空,不是不變的存在,而是經常在變,因為在變,所以有相等於無相。現前有,進入未來即消失;剛才還有,到了現在又沒有了,這就是《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
「無住」就是空,這是講即空即有。無住就不會停止在某一個現象上面,現象既不能停止不變,便無從執著那樣東西是有的。既然不停止,不執著,而停也停不住,執著也執著不起,那已經知道是空。雖然是空,但是變遷的現象不是沒有。既然講無住是沒有辦法停留的意思,而不是沒有這個現象,所以這就是即空即有,也就是《心經》講的「空即是色」。
「無念」就是空,無念是心中沒有我執的念頭,沒有跟煩惱相應的念頭,沒有跟自私心相應的念頭,因此就是空。沒有情緒的波動,沒有自我的執著,因此,自我就是無我。
佛法講無我,就有人問我:「佛有沒有我?羅漢有沒有我?」我回答說:「當然沒有!佛是已經解脫的人,當然沒有我;羅漢也是沒有我,否則不能算得解脫。」因此有人反過來問我:「《金剛經》上的第一句是:『如是我聞』,其中又有一偈子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連續講了兩個我。前面的『我』是已證羅漢果位的阿難尊者講的,後面的兩個『我』是佛講的,怎麼說沒有我呢?」我告訴他:「那個『我』就是無我,是假名的我,是為了說明一個現象必須提出有我有你,否則無法表達說話者的立場、無法表達佛的智慧,所以這個不是『我的情緒』、『我的執著』,而是為了表示無我的假名我。」
禪是絕對的無,不是跟有相對的無。《心經》中所說五蘊皆空,五蘊是指我們的物質的身體及精神的生命,這兩類加起來,若以智慧觀照,五蘊非我,五蘊皆是無常的現象,所以是五蘊皆空。
既然是空,就沒有我;既然沒有我,《心經》告訴我們解脫的時候叫作智慧,而不要想到具有智慧的我在。既然沒有我這樣東西,那個智慧是誰的呢?因此也不應該說有智慧。而修道者所得到的聖果、佛果,也是沒有的,因為如果有所得,一定是有我的。所以《心經》要說:「無智亦無得」,《維摩經‧觀眾生品》亦云:「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這也就是無我的意思。但這不是消極的,乃是積極的,因此《心經》中另外還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的經句。如果有盡,盡了便在人間消失,那是消極。無明與老死既不存在,所以也不必畏懼。凡夫不斷地從生到死,是由於無明,解脫了就沒有無明也沒有老死。但是解脫了的人還是有老死的現象,只是不對老死產生執著、產生畏懼,不受老死的現象所困惑、所恐懼,這叫作解脫。因此叫「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就不是相對的無,也不是相對的空。所謂解脫生死的意思是:自由自在於生死,不畏懼於生死,這叫真正的無生死。可是解脫以後為了度眾生,還是會有生死,這叫作亦無老死盡。《維摩經‧菩薩行品》亦云:「觀以無我而誨人不倦」,可知無我實是積極的。不落空和有,叫作絕對的無,《華嚴經》中說有無盡的法界,有凡夫的法界,有諸佛的法界。法界的意思是指環境、範圍;不同層次的人,就有不同的環境和範圍。《華嚴經》講的無盡,那是指的絕對的有,那是真實的有。《般若經》講的空,是畢竟的空,也是絕對的空。所謂畢竟空是真正的空,也就是空空──絕對的空,並不是有無相對的空。《華嚴經》講有,《般若經》講空,實際上都是講的不可思議的無。
不一不異是絕對的無,不是一,也不是二,那就是絕對的無。在《維摩經》裡常講「不二」──生滅不二、垢淨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也就是無的異名。
延伸閱讀 👉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之涵意
https://youtu.be/qAJdqDJ9bFo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禪
#無相
#無住
#無念
#六祖壇經
#心經
#華嚴經
#般若經
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隨時轉換主觀的感受
我們的身心是五蘊和合而成的,所以如果沒有「五蘊皆空」的智慧,就會執著五蘊所構成的自我,持續不斷地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妄念,為自己帶來很多煩惱與痛苦。
自我中心的妄念,是對自己的身體、想法、價值觀所產生的執著,這種執著有時會與客觀事實,以及環境裡的人、事、物產生對立,既然有對立,就容易發生磨擦、矛盾,並造成痛苦。在我們主觀的感覺上,好像事事都不能夠稱心如意,總覺得現實環境與自己的心意相違背,於是下雨時埋怨、天熱時也埋怨。其實,並不是外在環境有問題,而是我們總是執著自己的身體,因此無法和外在環境協調,而感到不舒服。
人們為了要消除不舒服的感覺、滿足自己身體的喜好,於是不斷地追求舒適的感受:嘴巴要吃好吃的食物,耳朵要聽好聽的聲音,眼睛要看好看的景色。本來口渴時只需要喝水就可以了,但是為了享受,講究一點的人就要喝好茶、喝各種飲料。人類的各種貪求沒有止境,都是為了保護身體的存在而產生無邊的欲望,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花費了太多力氣,反而製造了種種業因,有了業因就必須受報,為自己帶來許多麻煩。所以,身體就是製造痛苦的根源。
我們都喜歡涼快、柔軟、細膩、溫暖、輕巧的感覺,但是不可能總是處在這麼舒服的環境中。俗話說:「眼不見為淨」,只要耳不聞、眼不見,就不會受到環境影響,可見我們的身體所感受到的不和諧,其實並不一定是外在環境的問題,而是和內心的妄念有關。如果我們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雖然有身體,也不會與外境產生矛盾,就算發生任何問題,也不會覺得很嚴重。當身心與外境發生衝突時,轉變內心的「受」才是根本的解決方式。俗話說:「心靜自然涼」,當我們覺得太熱的時候,除了少穿一點衣服,更重要的是要讓心安靜下來,不要急躁,因為內心急躁會覺得更熱。如果心不能靜,可以試著誦念佛號,念佛能夠幫助我們靜心,就不會覺得熱得很痛苦,這就是心的力量。
如果不能夠調整內心的「受」,就會經常處於受苦、貪求的情境之中。貪求表面上好像是追求快樂,其實是建築在貪念之上的追求,這樣,永遠不會滿足、永遠不會快樂,反而會製造種種困擾與痛苦。
雖然五蘊中的任何一蘊,都會製造很多煩惱,讓我們痛苦不已,但我們不能為了避免五蘊熾盛之苦,就否定身體的存在。因為身體存在的本意是好的,也是讓我們求福、求慧的工具。只要能夠觀照「五蘊皆空」,就可以化解五蘊熾盛之苦,也能讓我們好好運用這個身體,為自己種福、培福,更進一步造福人群。
---本文摘自《真正的快樂》
延伸閱讀 👉主觀與客觀,自我意識
https://youtu.be/P1Wm2Qnw7-Q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隨時轉換主觀的感受
#五蘊皆空
#真正的快樂
#主觀與客觀
#自我意識
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五蘊皆空的正確觀及實踐(聖嚴法師-大法鼓0913)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五蘊 熾盛是不是也是證明,我之所以存在、活著最佳的寫照,如果 五蘊 皆空是不是也代表一種槁木死灰呢?讓我們恭請 聖嚴法師 來為我們開示。 ... <看更多>
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觀五蘊皆空-受、想、行(聖嚴法師-大法鼓1131)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怎麼樣修心經的 五蘊 皆空的法門,師父提到我們要先從觀身體的受開始,那麼慢慢地我們就感覺身體不存在了, ... 讓我們恭請 聖嚴法師 來為我們開示。 ... <看更多>
聖 嚴 法師 五蘊 在 何謂五蘊)(聖嚴法師-大法鼓1123)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我們為您介紹了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今天我們要談其中比較困難的是心經 五蘊 皆空的法門,這個法門該怎麼修呢?讓我們恭請 聖嚴法師 來為我們開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