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繪本聽見孩子的聲音🌲與孩子一同冒險於故事森林」
-
共讀繪本時,您身邊的孩子是靜靜聆聽的類型、小偵探型,還是千萬個為什麼型呢?您習慣說故事的方式,是逐句賞析型、看圖說故事型,還是天馬行空型呢?
每種類型都很好,都有機會擦出不同的火花,不過,有些家長仍會有些疑慮:「故事大家都會說,但要怎麼說故事,才不會讓孩子只是眼球動一動的瀏覽完一本書呢?要如何讓孩子對故事有更深的感受,從小培養孩子文學欣賞的能力,而不只是『故事講完了』,故事就隨著書本沉回書櫃裡了呢?」
|
.
「培養文學欣賞能力」看似離幼兒有些遙遠,實則不然,要有能力欣賞文學故事,首先要有一定的觀察力,並對故事「有感覺」,平順而不帶對話互動的讀完一本書,如同帶著孩子坐上熱氣球,看見一大片蓊鬱的森林,孩子可能會覺得「哇─好酷!」,然後呢?然後熱氣球便得下降,大夥兒準備回家了,然而,如果我們能與孩子使用對話式閱讀,就如同與孩子一同背上探險背包,共同踏入秘境般的森林,我們的每項提問、每次對話,都是在鼓勵、引導孩子尋找深藏在森林各處,發光的魔法蘑菇,由孩子自行探索的歷程,與成人共同冒險的滿足感,都將使孩子對此欲罷不能、樂在其中,同時深深烙下更為深層的感受。
˙
|
想嘗試使用對話式閱讀,和孩子一同探索故事森林,有哪些技巧可以參考呢?
讓我們一起試試看「CROWD」策略吧!
=
🌟C ─completion prompts (填充問題)
將故事的文句暫停在某處,讓幼兒說出某個字、詞、或短句,使語句完整通順,填充問題。在與幼兒對話的時,在句子的尾端留下空白,使幼兒補充完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可以使用於押韻的書或是有重覆情節、句子的地方。例如:鱷魚奶奶還是搖搖頭,她說:「不要不要!我要___?」,讓孩子根據書中故事回答「織圍巾啦!」。
🌟R ─recall prompts(回想問題)
讓幼兒描述剛看過的故事內容,回憶故事中的角色、 內容或是情節,像是「奇怪?為什麼牠會一直噴火啊?你記得牠剛剛發生什麼事了嗎?」,幫助幼兒們理解故事中的來龍去脈。回憶的提示不僅能用在書的結尾上,若幼兒已看過該故事,也可用於故事開首或中段。例如:蛇的頭在往前進時,蛇的尾巴遇到誰了呢?
🌟O ─open-ended prompts (開放式問題)
以開放性問題來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字句回應故事內容。針對幼兒比較感興趣或熟悉的內容部分,可以問「這頁圖畫裡發生了什麼事呢?」運用可修整的對話提示,幫助孩子增加他們語彙表現的流暢和詳細敘述。例如:你覺得小企鵝為什麼會來敲小男孩的門呢?你覺得小企鵝看起來心情如何呢?
🌟W ─wh- prompts (wh-問句)
Wh-提問問題包含什麼(what)、哪裡(Where)、何時(When)、為什麼 (Why)、誰(Who)及如何(how)。
🌟D ─distancing prompts (聯想)
藉著書上的圖片或文字提出與過往經驗關聯的問題,引導幼兒回想書以外的經驗,使書與幼兒本身生活經驗產生聯結。例如:看著書上的昆蟲圖片,可以連結幼兒先前去公園玩時,觀察到昆蟲的經驗,可以詢問幼兒「上禮拜天我們去公園玩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哪些昆蟲呢?我們在那裡做了什麼?」聯想問題可以幫助幼兒們在書與真實世界中搭建橋樑。
=
與孩子享受文學樂趣的方法百百種,這次與大家分享的,是小羊老師自己上課時也很常用的的其中一項策略,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分享您與孩子在共讀故事時,還有哪些享受樂趣的方法唷!
備註:此篇CROWD策略說明參考自《幼兒園教師提升提問策略之行動研究 ─以繪本教學為例》,劉佩萁,2016。
#小羊老師TML
#小羊教育札記
Search
繪本教學提升幼兒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 在 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透過繪本閱讀,能有效提升學生口語表達及. 文字理解能力(石佩真、蔡春微、盧秀琴,2006)。長期推廣故事繪本教. 學的吳敏蘭認為,人天生就是喜歡聽故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