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KKTV 播出雪奈的愛劇《#下輩子我再好好過》❤
第一季已全劇上架,而第二季也開播啦!!
《下輩子我再好好過》(来世ではちゃんとします)改編自「いつまちゃん」的四格漫畫,內容赤裸裸地大談性愛,呈現不同性傾向人們的私生活,百無禁忌的內容令人瞠目結舌,雖然是成人取向的漫畫,拍成日劇之後卻給人一種清新療癒的感覺,這樣的反差十分吸引我。
故事以製作動畫與遊戲CG的外包公司「三角洲工作室」為舞台,在小小工作室當中有五位性格鮮明的員工,分別是性愛成癮的女子、對戀愛沒興趣的腐女、外表帥氣的渣男、只愛處女的肌肉男、把薪水奉獻給風俗小姐的宅男,每個人皆有扭曲的性格以及不為人知的癖好。
劇中每個角色都不完美,但每個角色都很真實。身處在這間黑心公司,不但沒有加班費,還要不眠不休工作,身為社畜的他們,活著唯一樂趣便是下班後的「恣情縱慾」與「及時行樂」。儘管他們那樣的行為在世人眼中違反倫理道德,但是人生並沒有正確答案,自己的價值由自己定義,並不是只有正經過日子的人才能獲得幸福。
本劇以輕鬆幽默的喜劇手法來探討「性」,編劇想讓觀眾知道,其實擁有特殊的「性傾向」或「性癖好」不必感到羞愧,要勇敢接納不一樣的自己!大家不要被這部深夜劇的尺度給嚇跑,雖然大膽談「性」卻一點也不「色情」,給人許多省思的空間。我覺得看多了熱血勵志、正能量滿載的日劇,偶爾偏離一下正軌,反而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樂趣。
#主人公桃江的名言:「對我來說,與其被不怎麼喜歡的人視為最愛,我更想被喜歡的人玩弄於股掌之間,我想一輩子跟緊我喜歡的人!」
縱慾定義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怎麼樣都救不了的人,實是投射了自身試圖避免的無力。
在助人工作中,很常有一類型的人,訴說著自己悲慘的經歷及遭遇,但每到關鍵處就會試圖避開努力的可能性或是執行的調整度。以「我也知道,但就是很難」或是「我也想這麼做,但是我辦不到」甚至會以「為什麼不是他改變,為什麼要我?」來做回應。
當然每個人的靈魂進程不同,所以也不是非得要在今生交出什麼漂亮的成績來,這單純是個人的意願及選擇。不過探索這類回應背後的心理運作,可以讓我們更理解為什麼人會願意待在一個苦痛中,不斷受傷、犧牲卻又不願意離開。
在一次與諮商師對談中,我發現有時候如若一個人長期過於承擔痛苦,那麼他很有可能會對於痛苦免疫,成為對自身痛苦「低敏感」的人。因為環境總是那麼艱難,而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生存後,就會習於此種程度的痛苦。那麼當對痛苦的忍受力提高後,便會沒有自覺到自己是能夠從痛苦中離開的。這種「過度適應」容易成為「自我犧牲」背後的受虐情結,而這來自於底層的無力感。
今天晨讀時看到幾位不同心理學家對於受虐的不同觀點,與大家分享:(摘自海王星)
佛洛依德認為受虐癖是天生的自我破壞本能,本來就藏在無意識中的享樂本能背後。它可以被定義為痛苦中的愉悅,這種愉悅與痛苦的融合,皆源自於亂倫欲望引發的可怕罪惡感及焦慮感,所以任何愉悅成就的經驗,都會伴隨著自我懲罰的自動需求。這是在罪惡發生同時的立即補償,較上帝和父母的報復先發制人,同時又能享受禁果。此種源於罪惡的受虐癖會帶來強迫性的補償,導致我們破壞關係,也導致個人的物質不足、破壞工作面試、破壞個人的創意計劃、強化所有自我毀滅和自我詆毀的行為。這會讓我們愛上那些拒絕、侵犯和羞辱自己的人,或是那些有操縱需要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賴克認為受虐性格的人會利用他們自行施加的痛苦,來防禦自己憤怒所導致的結果。這個假設反映在別人因自我犧牲的行為引起的憤怒中,但也預期可以換來別人的憐憫。潛伏的受虐癖者可能在童年時遭遇過度的挫折或傷害,但是父母的難以駕馭,再加上受虐癖者本身的被動和對分離的恐懼,都會養成深層的防禦機制,並以此對抗發洩性的侵略。
德國心理學家凱倫.荷尼認為受虐癖者必須建立「痛苦的策略價值」,才能對抗虛弱和無意義的感受,還有對於愛和肯定的過度需求。受虐癖者在面對一個抗拒或挫折的世界時,會背負著無法忍受的無能感,他會讓自己陷入戴奧尼索斯(希臘酒神)縱慾的折磨中,因為這是自己導致的結果,所以他還會添加權力與選擇的幻覺。痛苦或重複失敗帶來的狂喜最後會變成一種防禦手段,用來抵抗完全無力的感受,因為這個人的痛苦顯然都是由自己控制的。
由上述這些可知,一個不願意走出來的人,會抗拒任何形式的援助。因為一方面抗拒能讓自己感到有力量,再則這會把自己試圖避免的那種無力感移到對方身上。
#深度覺察受虐犧牲與無力之間的關係
#這個新盤上海王星的配置也有關
#金海火海月海克相容易有此議題
illustrator: lost7
縱慾定義 在 愛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談娛樂:如何區分是在放鬆還是放縱?
先講結論:娛樂完使你在更有力量往人生目標前行的叫做「放鬆」;使你樂不思蜀甚至削弱動力的叫做「放縱」。
我們得先來定義娛樂,這是我的版本-做一件使身心愉悅卻沒有實質「產出」的事情,譬如喝下午茶、看樂團表演、出外踏青、看電影甚至約會等,都被我定義為娛樂。對我來說這是個中性的名詞,無所謂好壞。
會想要區分是否是正當、適當的娛樂,是因為常有人擔心地詢問我:「我是不是太鬆懈偷懶?」、「這樣做會不會沉浸在其中,太過依賴,甚至成癮?」、「我是不是很容易動搖不夠堅定?」、「我是不是耽溺於享樂、縱慾過度?」
在區分之前,我們回頭來看看前面提到的「產出」這件事,又要再定義一次,所謂有效的實質的產出,需要有價值,而評論一件人事物是否有價值,勢必要回溯其目標。譬如農夫要種植的是經濟作物,能賣得出去的就算是符合目標,就算是有效有價值的產出。那麼回到正題,如何分辨某件事是不是適宜的娛樂,就要以當事人的人生目標為基準。
舉例來說,若是我喝了一杯手搖飲,看了一集日劇,便能生出更多力氣繼續完成我的人生目標,那麼我就會認為這些是適宜、正當的娛樂。所有人事物都是中性,端看你如何看待與對待,就像是一把菜刀,你要用來煮飯或是傷人,是好是壞都在你的態度。
所以判斷的基準在於,我娛樂完之後有沒有更放鬆、更有動力、更開放、更正向、更清明、更充滿勇氣去實踐我的人生目標?是的話,就去做;不是的話,就修正吧。讓我們一起保持覺察。
延伸思考:療癒,有沒有可能也成為放縱?
家母每每拜訪我工作室,在我焚燒聖木鼠尾草為他淨化時,不只一次地提醒我:「修行者要靠自己,不要過度依賴外物。」怎樣是放鬆,怎樣是放縱呢?
✨ 愛必 #塔羅牌卡諮詢 / #魔法儀式 / #靈性旅程 / 相關 #工作坊與課程帶領,請見置頂貼文或官網。
Art: Sophie Sophie Gengembre Anderson ( 1823 - 1903 ) French Pa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