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都救不了的人,實是投射了自身試圖避免的無力。
在助人工作中,很常有一類型的人,訴說著自己悲慘的經歷及遭遇,但每到關鍵處就會試圖避開努力的可能性或是執行的調整度。以「我也知道,但就是很難」或是「我也想這麼做,但是我辦不到」甚至會以「為什麼不是他改變,為什麼要我?」來做回應。
當然每個人的靈魂進程不同,所以也不是非得要在今生交出什麼漂亮的成績來,這單純是個人的意願及選擇。不過探索這類回應背後的心理運作,可以讓我們更理解為什麼人會願意待在一個苦痛中,不斷受傷、犧牲卻又不願意離開。
在一次與諮商師對談中,我發現有時候如若一個人長期過於承擔痛苦,那麼他很有可能會對於痛苦免疫,成為對自身痛苦「低敏感」的人。因為環境總是那麼艱難,而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生存後,就會習於此種程度的痛苦。那麼當對痛苦的忍受力提高後,便會沒有自覺到自己是能夠從痛苦中離開的。這種「過度適應」容易成為「自我犧牲」背後的受虐情結,而這來自於底層的無力感。
今天晨讀時看到幾位不同心理學家對於受虐的不同觀點,與大家分享:(摘自海王星)
佛洛依德認為受虐癖是天生的自我破壞本能,本來就藏在無意識中的享樂本能背後。它可以被定義為痛苦中的愉悅,這種愉悅與痛苦的融合,皆源自於亂倫欲望引發的可怕罪惡感及焦慮感,所以任何愉悅成就的經驗,都會伴隨著自我懲罰的自動需求。這是在罪惡發生同時的立即補償,較上帝和父母的報復先發制人,同時又能享受禁果。此種源於罪惡的受虐癖會帶來強迫性的補償,導致我們破壞關係,也導致個人的物質不足、破壞工作面試、破壞個人的創意計劃、強化所有自我毀滅和自我詆毀的行為。這會讓我們愛上那些拒絕、侵犯和羞辱自己的人,或是那些有操縱需要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賴克認為受虐性格的人會利用他們自行施加的痛苦,來防禦自己憤怒所導致的結果。這個假設反映在別人因自我犧牲的行為引起的憤怒中,但也預期可以換來別人的憐憫。潛伏的受虐癖者可能在童年時遭遇過度的挫折或傷害,但是父母的難以駕馭,再加上受虐癖者本身的被動和對分離的恐懼,都會養成深層的防禦機制,並以此對抗發洩性的侵略。
德國心理學家凱倫.荷尼認為受虐癖者必須建立「痛苦的策略價值」,才能對抗虛弱和無意義的感受,還有對於愛和肯定的過度需求。受虐癖者在面對一個抗拒或挫折的世界時,會背負著無法忍受的無能感,他會讓自己陷入戴奧尼索斯(希臘酒神)縱慾的折磨中,因為這是自己導致的結果,所以他還會添加權力與選擇的幻覺。痛苦或重複失敗帶來的狂喜最後會變成一種防禦手段,用來抵抗完全無力的感受,因為這個人的痛苦顯然都是由自己控制的。
由上述這些可知,一個不願意走出來的人,會抗拒任何形式的援助。因為一方面抗拒能讓自己感到有力量,再則這會把自己試圖避免的那種無力感移到對方身上。
#深度覺察受虐犧牲與無力之間的關係
#這個新盤上海王星的配置也有關
#金海火海月海克相容易有此議題
illustrator: lost7
深度覺察受虐犧牲與無力之間的關係 在 自我破壞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推薦與評價
覺察與突破生命重複模式*降低與修復自我破壞力人生挑戰在所難免,下次你將有能力說:「來試試看吧!反正人生就這麼一次!」 ... 深度覺察受虐犧牲與無力之間的關係 ... <看更多>
深度覺察受虐犧牲與無力之間的關係 在 療癒煉金坊− 全方位身心覺察轉化生命療癒師深度培訓學院 的推薦與評價
《療癒煉金坊》致力培訓每人成為自己的生命轉化療癒師,深入傳授身心覺察、自我 ... 1第一週生命主題《原生家庭父母關係/內在小孩深度 ... 你苦於無力改變的宿命感⋯ ... <看更多>
深度覺察受虐犧牲與無力之間的關係 在 自我破壞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推薦與評價
覺察與突破生命重複模式*降低與修復自我破壞力人生挑戰在所難免,下次你將有能力說:「來試試看吧!反正人生就這麼一次!」 ... 深度覺察受虐犧牲與無力之間的關係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