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媛美食 #五色素麵 #松山市
素麵(そうめん)在日本應算是極為日常的主食之一🍜
但最早的雛型並現在的細直麵條
而是以麵糰捏成形的唐菓子,稱為”索餅”
時代變遷下的飲食方式改變
也漸漸成了今日看到的素麵麵型。
當中古書最早有記載的素麵飲食文化
多公推 #播州地方,即今日兵庫縣姬路市一帶
至今 #播州素麵 仍是日本產量第一的素麵產地
而關西一帶的 #淡路素麵(淡路島)、#三輪素麵(奈良)也都因歷史悠久
曾經在素麵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也因素麵歷史久遠
人民生活裡的重要儀式自然少不了以素麵為主的飲食風俗
如著名的 #鯛素麵 #燒鯖素麵 皆是部分地方婚宴時的菜色之一
盂蘭盆節時的祭祖供品中 也少不了素麵
至於四國的素麵 雖排不上產量名次
卻是我覺得相當有特色的一個地區。
香川縣有小豆島的 #手延素麵
是唯一可以跟上述播州及三輪素麵並駕齊驅
名列 #日本三大素麵。
德島 #半田素麵 有類介於烏龍麵的製作及口感 是我個人最愛
愛媛 #松山 則加入創意 以特有 #五色素麵(五色そうめん)聞名
最代表的應屬市區近400年老店
創業於1635年的「#五志喜」
是松山市區極具歷史的人氣的鄉土料理名店
在傳承至第八代時
女兒某日在神社看見五色細線纏繞在她的木屐上
那美麗的畫面深深烙印在腦海中
回家後便建議父親將素麵做成不同色彩
而開始有了今日吃到的五色素麵。
雞蛋黃、抺茶綠、梅子紅、蕎麵茶色、原味白
色彩鮮豔的五色素麵一上桌
光是視覺就佔上風。
但因五色五味可是自天然食材混入著色
一下水煮後色彩多會變淡
選用沾醬食用的冷素麵較能呈現如官網色彩(但還是會再變淡些)
吃起來還真有原食材的淡淡香氣。
只是日本人吃素麵向來唏哩呼嚕的
(難怪很多人說未來的素麵其實是飲品)
應沒辦法吃出食材的原香氣吧😆!
PS:圖片取自四國松山市官方旅遊網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農曆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九日(國曆7月31日至8月29日),依循古禮舉辦「中元盂蘭盆勝會」各項活動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是台北市文獻會經文資普查主動提報,法會傳承了傳統習俗,融合儒、釋、道思想,並依佛教的儀軌與經典,營造深富民間文化特色的中元普渡祭典,祭祀內容結合歷史事件,諸如祭拜「樹蘭花腳...
盂蘭盆節特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跟台灣中元節類似,採新曆制的日本
八月盂蘭盆節跟過年相同 為返鄉的重要日子
關於盂蘭盆節
各地典故 祭典 風俗文化雖大同小異
但流傳下來的祭典活動還是充滿在地特色
當中
#燈籠流 也是一個盂蘭節常見的祭典活動
多是為了是恭送返家的祖先靈魂
回到另一個世界而來的焚燒送火活動。
當然 隨著觀光化後
不僅為祖先 也為許多在災難中喪生的靈魂
或更像祭典文化般供觀光客一起參與
多半在燈籠外寫上祝福後
點上火後,將燈籠放到海洋或河川
漂浮在水面的燈籠 黑夜中散發著微微火光
隨著水波搖曳 映成水影
陰陽兩隔 卻是如夢似幻
曾在一本書看到
日本人將這燈籠的火焰以「#柑子色」形容
看字面大概就可想像的到色彩感
因為柑子色指的是日本傳統柑橘的果實色
也是現在大宗盛產的 #溫州蜜柑 的最早品種。
圖為三年前至 #福島 #奧會津 #沼澤湖水祭
小規格,但很感動,很難忘的祭典
盂蘭盆節特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鹿港再現風華祭水靈】
8月20日到8月22日是鹿港地藏王廟年度盛事中元普渡,感謝鄉親配合防疫措施,依中央規定的中元普渡防疫指引,讓祭水靈放水燈的儀式,順利舉辦,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疫情遠離、平安順利。
「2021祈安拔薦三天大法會 放水燈 重現鹿港風華」活動,昨晚在福鹿河濱公園舉辦祭水靈儀式,除重現鹿港百年民俗風華,也是地方重要的民俗特色,慶讚中元、冥陽兩利、普渡祈福、拔薦超度、離苦得樂、功德圓滿。
鹿港北有天后宮,南據有鹿港地藏王廟,一司天、一司地,是當地民眾信仰的中心,鹿港地藏王廟主祀地藏王菩薩,配祀境主尊神,註生娘娘及十殿閻君,過去總有人誤認地藏王廟為陰廟,其實地藏王廟中主祀地藏王菩薩,由於掌管的是善惡靈魂,並統帥十殿閻君,謂為陽神管陰間。鹿港在地人會於初一、十五或誕辰日前來朝拜,而中元普渡時節地藏王廟香火鼎盛,祭典隆重,平日緊閉的大門,也會在此時敞開放庵,並施「盂蘭盆會」,直至入夜收庵。
鹿港地藏王廟 #慶讚中元 #放水燈 #水靈祭 #防疫指引
盂蘭盆節特色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農曆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九日(國曆7月31日至8月29日),依循古禮舉辦「中元盂蘭盆勝會」各項活動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是台北市文獻會經文資普查主動提報,法會傳承了傳統習俗,融合儒、釋、道思想,並依佛教的儀軌與經典,營造深富民間文化特色的中元普渡祭典,祭祀內容結合歷史事件,諸如祭拜「樹蘭花腳」、「五泉廟」、「車藏 腳媽」等,深具在地性、歷史性和文化性意義,也彰顯北台灣早期移民開發奮鬥史。
龍山寺表示,拜「樹蘭花腳」、「五泉廟」是寺裡特有的傳統,因當年漳泉械鬥就發生在龍山寺附近,血衣就埋在寺內的蘭花樹下,所以才有拜「樹蘭花腳」,寺廟現址當時也蓋了五泉廟,以祭拜械鬥死去的人,後來要建龍山寺時,寺方答應每年都會祭拜五泉廟,便有了這傳統。
艋舺龍山寺年度祭典除了寺內所供奉佛神聖誕的祝聖儀式外,亦配合時令節日舉行祭祀活動,其中以農曆七月「中元盂蘭盆勝會」最為隆重,為萬華區之祭典盛事,簡稱盂蘭祭或慶讚中元。清人唐贊袞於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所撰《臺陽見聞錄》中提及:「臺俗盛行普度,門貼紅箋,大書慶讚中元。……自七月初起,至月盡止。又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臺灣日日新報》載有:「陰曆七月慶讚中元,近城市街分為三大廟門,高豎燈旛普濟無依孤鬼。其十一二兩天為大龍峒保安宮結緣之日,凡屬同安原籍者與焉;十三四兩天為艋舺龍山寺結緣之日,凡屬晉南惠原籍者與焉;十九二十兩天為艋舺祖師廟結緣之日,凡屬安溪原籍者與焉。」
五、依文獻紀錄,慶讚中元活動於艋舺地區已行之有年,原則上依原鄉祖籍劃分祭祀群體,於七月中旬舉辦祭典。舊時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由三邑人士之黃林吳三姓輪祀,按例進行起鼓、放燈、普施、搶孤等活動。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巡撫劉銘傳令行禁止搶孤之風,遂改為設筵饗祭,祭品則由艋舺三邑人為首的武榮、螺陽、晉水及金紙商金晉興等四個祭祀團體籌備置辦,號為「四大柱」。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改為三姓合辦,或與大稻埕三邑人士輪辦。至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後,「中元盂蘭盆勝會」回歸龍山寺主辦。
六、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自農曆六月末日地藏王廟發表開始,至七月末日龍山寺謝燈篙而告一段落,每年均有眾多民眾參與「贊普」及放水燈遊行,為萬華區之一大盛事。
六月二十九日 地藏王廟發表
七月一日 豎燈篙 (布幡、紙幡、七星燈)
七月十二日 發表連放榜 (為紙糊神祇開光結壇)
七月十三日 拜樹蘭花腳 (奠祭清朝來台墾民械鬥戰亡人士)
七月十四日 放水燈 (招請水上孤魂)
七月十五日 普度 (設孤棚、孤飯、供品;施食)
七月三十日 謝燈篙 (普度結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FayyCPkItA/hqdefault.jpg)
盂蘭盆節特色 在 祿祿歐巴- 【韓國的中元節】 又稱「百中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韓國的中元節】 又稱「百中節」、「百種節」、「盂蘭盆節」多種說法是一個傳統節日將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結合後發展出專屬於韓國的民族特色台灣的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