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ed!|來自苑裡的藺香: 藺子 】
還記得去年夏末初秋,創下 387 萬集資成績的 #藺子藺編工藝復興計畫 嗎?我們也對集資回饋品非常心動,下訂 #帽包滿足組 ,前陣子終於到貨囉~
還沒打開帽盒,就從象徵 #藺草 的三角形洞口聞到淡雅馨香!裡頭裝著優雅的 #梨形帽+可愛的 #撞色側背包,並附上作為參與集資證明的 #共建卡!
▌回味集資 👉🏻 https://backme.tw/ref/8k9N5/
#藺子 的怡雅和易紳,以友善、傳承的角度發起 #群眾集資,試圖解決 #苗栗苑裡 #百年藺編 機具老化、產業斷鏈的困境,更重植藺草 、復興工藝,是故事非常動人的 #地方創生 型集資案!
你也和我們一樣喜歡藺子嗎?你也是這次群眾集資的贊助者嗎?趕快在下面喊聲!跟我們聊聊專案中最觸動你的地方,也可以曬照分享你的回饋品喔~
--
✔︎ 貝殼放大 YouTube 頻道 ➤ http://backme.tw/ref/bfyt/
✔︎ 我們也有 Instagram 喔 ➤ https://backme.tw/ref/bfi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跟著多多一起走Dada Ki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合作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尚順君樂飯店 〔苗栗百年藺草工藝復興〕 在影片中,多多提到「藺草編織是苑裡人從小到大的共同記憶」。清代蔡振豐撰寫過古詩〈苑裡蓆歌〉一首,其中前三句就非常耐人尋味,他說:「苑裡婦,一何工,不事蠶桑廢女紅。」過去編織產業以織布為大宗,但在苑...
百年藺編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傳承這種事情若沒有人堅持下去,五年、十年後可能就不見了。」
冷氣未出現的年代,人們用什麼抵禦暑氣?台灣人的回答裡,少不了藺草。為傳承這份近三百年藺編工藝,「藺子」創辦人廖怡雅、李易紳在苗栗苑裡成立工作室。這些編織藺草的阿嬤們,實為擁有台灣珍貴手藝的工藝師,她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認同」,如此才能讓飽含土地溫度的工藝走得更遠 ►►http://bit.ly/2TjWEJn
#BIOS發現|藺子|貝殼放大 Backer-Founder|#藺編工藝
百年藺編 在 跟著多多一起走Dada Kim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合作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尚順君樂飯店
〔苗栗百年藺草工藝復興〕
在影片中,多多提到「藺草編織是苑裡人從小到大的共同記憶」。清代蔡振豐撰寫過古詩〈苑裡蓆歌〉一首,其中前三句就非常耐人尋味,他說:「苑裡婦,一何工,不事蠶桑廢女紅。」過去編織產業以織布為大宗,但在苑裡一處的婦人,既不養蠶,也不做織品編織。她們做的就是「藺草編織」,所以從這邊可見,藺編的記載是從清代便開始延續至今。
而且在詩中亦提到「生男管向浮梁去,生女朝朝奉旨甘。」因藺草編織多由婦女從事,所以苑裡人的「重女輕男」的概念便由此而生。在苑裡生男孩,就讓男孩出外奔波賺錢,生女就好好照顧,奉上良好的珍食,以供她們能從事藺草編織。 藺草編織便在這樣的氛圍下,成為了苑裡人的共同記憶,直到近代,因為工業的大量製造,傳統手工的速度比不上工廠。藺草編織的技藝便從此慢慢衰微。
有鑑於這樣的狀況,從在地,如藺草學會。從政府機關,如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甚 至到民間、企業,與大學師生,都開始注意到了在地藺草編織的文化,試著去讓傳統技藝轉型。 由在地的社區經營,發展出藺草編織,帶入新世代的大學生,對藺草進行改造,再將這些改造過後的藺草工藝品帶入「市場」(飯店),使得更多民眾有機會接觸到這正要重新復興的產業。
因為這次的影片拍攝,瞭解到了一個產業的復興多麼的不容易,且讓我們一起為在地產業加油!有空也不妨到在地走走喔!
-------------------------------------
🐷「美食家多多的台灣日常」貼圖❤️
:金多多第一版貼圖誕生啦!在影片裡看不到的金多多日常,都在這裡,跟著多多一起享受美食與生活吧!
📌LINE STORE網址 http://bit.ly/2Yfm0c8
❤️訂閱l구독 : bit.ly/2JFyo17
📖Facebook : bit.ly/2FUeH3p
🌟Instagram : bit.ly/2JnpPXp
#苗栗#藺草#苗栗一日遊

百年藺編 在 [情報] 一頂藺草帽百年苑裡情- 看板NUU_Talk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udn.com/news/story/7324/3990414?from=udn-relatednews_ch2
1頂藺草帽 百年苑裡情
2019-08-15 14:22聯合晚報 記者劉星君、胡蓬生/苗栗報導
7年級生返鄉創業 藺子工作室傳承工藝
苗栗縣苑裡鎮有近三百年藺草編織史,苑裡媳婦廖怡雅與先生李易紳2016年創辦「藺子」
工作室,替藺草產業注入新活力,他們觀察,苑裡僅存使用逾半甲子2台草帽生產機具,
已無技師可修復,產業恐面臨中斷危機,上個月在集資平台發起「藺編工藝復興計畫」,
希望添置新機具。
廖怡雅與李易紳夫妻都是七年級生,創立「藺子」工作室,推展藺草文化,他們說,若沒
人堅持傳承,5年、10年後可能就不見了,工作成立2年,從一開始合作4名工藝師,現與
35名工藝師合作,去年起,更有平均年齡25歲在地青年。
昔日帽蓆行林立 今僅存4間老店苦撐
藺編產業興盛時期,苑裡鎮有多達30家帽蓆行林立,隨著產業工業化與人口外移,產品售
價相對高,產業逐漸蕭條,全鎮僅存4間老店咬牙經營。李易紳說,曾經逾50公頃藺草田
,現剩下不到1公頃,而壓制草帽帽型的關鍵製帽機,僅存最後2台。
兩人說,製帽機是製作藺草帽的關鍵設備,手工編織的帽胚要靠機器壓模才能完成,苑裡
僅剩兩台製帽機運轉近30年,因為太老舊無法再維修。許多人問「為什麼帽子造型都一樣
?」因模具老舊,整燙帽子造型有限。且一旦製帽機停止運作,全苑裡「上百位職人阿嬤
的工作,每年約7500頂的藺草帽生產」都將被迫中止,因此才發起「藺編工藝復興計畫」
。
廖怡雅投入藺編工藝傳承近10年,創業的初衷希望能帶給老藝師穩定就業環境。2016年成
立品牌「藺子」,初期因資金缺乏,只能到處找市集擺攤、找通路。
廖怡雅說,過去社區一名阿姨告訴她「很怕補助減少,擔心失業,藝師阿姨後來因社區年
度計畫刪減人力離開,但我卻什麼都做不了…」,她創業後,阿姨成為她首位合作阿姨。
創業初期,怡雅的家人從不支持到肯定,了解她在農村工作的初衷,李易紳的父母親也成
為工作夥伴。
創業初期,鎮上帽蓆行老闆對藺子有很多疑問,曾直指年輕人提高產收購價是破壞行情。
李易紳說,不停的拜訪、說明,現在有2家帽蓆行與藺子合作,也把兩人當成兒女,還有
曾經不太友善的老闆一改印象,告訴他「有你們這些年輕人回來做,其實也蠻好的」。
------------------------------------------------------------------------------
其實打入關鍵字,找廖怡雅、藺子工作室、藺草,
就能看到更多相關報導。
在圖書館翻報,又看到新聞,才想把這篇當引子放上,
改大十六年以來,許多人來來去去,幾個蠻特別的南部人有深刻印象,
一個是迷曹錦輝到ID都取得跟曹錦輝有關的雄女畢業生,
另一個就是這位來自爭取穿短褲進南女校園的廖怡雅,女校畢業生都有
一些很執著的點。
上回看到廖怡雅上新聞,是她為了延續手工藝而走入文創業,為了找OA設備
而上網找願意提供的人,這次看到相關報導已是2017步入婚姻兼創業。
從臺南到苗栗聯大,在她大一就展現過女校的獨立一面,只是大多數的人
若加念聯大碩班之後就是返鄉,沒想到她會待在苑裡成家立業,來自六都
的人會選擇留在大學與碩班待過的地方打拼,我覺得已經比改大這十幾年以來
的歷屆校友優異。
老實說,聯大工設在改大初期,是大家無法想像的情況,有文組女生到聯大
工設報到之後,才發現開學之後要上物理、化學,理化課大概在國中畢業就
留在回憶裏了吧,就這樣頂著文組腦上完金工製鞋的人,應該不陌生那段
荒唐歲月吧!
能在畢業後延續對手工藝的熱情進而創業,在前幾年還沒有這麼多管道
能做到青年創業,尤其在苗栗縣,不是在她的家鄉正興街弄個文青店開賣,
這就是令我詫異的能力,總之,她不是像劉晶晶那樣靠著大型車頭燈,
讓憲哥詫異上節目賺通告費的聯大人,走的是聯大改制以來都鮮少有人
會走的路,如果對這樣一個聯大人有興趣,不妨去研讀她這幾年上過的
雜誌或傳媒採訪文章或報導吧。
話說回來,廖怡雅真的胖了,比以前那種排骨精外型好許多,各位聯大人,
畢業真的要持續運動,要不然代謝變慢之後就是腫上一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71.28.15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UU_Talk/M.1565888281.A.60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