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健保費明天起調漲!陳時中宣布:費率自4.69%調至5.17%,月薪3萬元單身者,每月須多付44元;明年擬透過修法改革旅外人士停復保及保費計算基礎】
趕在2020年跨年夜,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今(31日)召開臨時記者會,宣佈重大的健保政策,明天(2021年1月1日)起,健保一般費率將從現行4.69%調漲到5.17%;補充保費費率則由1.91%調至2.11%。同時將搭配健保改革措施,包含抑制醫療資源不當耗用、推動部分負擔、檢討旅外國人健保權利義務,同時將與國衛院共同研擬「4到6年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
■10年來首次調整費率,約7成民眾保費增加在70元內
健保費率調漲以後,若是低收入戶、義務役、替代役、在監服刑者,仍由政府全額補助;農漁民每月多繳34元;月薪2萬4千元到18萬元者,每月調漲34元到262元不等,如月薪3萬元單身者,每月須多付44元。而月入5.3萬元的一家4口,每月多繳約304元。大約7成受雇者,每月增加保費在70元以內。
由於健保費開單作業,是於次月20日開單及月底前繳納,並有15日的寬限期,亦即1月份新調整的健保費,民眾會在2月20日接到帳單、但3月15日前繳納完成即可。
本次費率調整為全民健保1995年開辦以來,第6度調整費率,但2012年及2015年調整時,是因二代健保開辦、及補充保費讓安全準備金高達5個月,費率由5.17%調降至4.91%、4.69%。2021年再調回5.17%,也是2010年後、10年來首度調升費率。
不過,今天陳時中並未公布明年度健保總額成長率,依國發會委員會通過的總額成長率在2.907%至4.5%之間,若按費率5.17%推估,健保收入約為7,015億,總額成長率約落在4.107%。
■折衷醫界與付費者代表版本:若不做其他配套,後年費率得再次調漲
由於全民健保連續3年入不敷出,明年財務恐見底,健保會在經過費率審議後,於11月27日做出決議,付費者代表和醫界代表均支持費率調漲,但提出不同的費率版本。付費者提出1年的財務平衡方案,費率由現行4.69%調至4.97%;醫界則提出2年平衡方案,費率依中、高的總額成長調漲至5.47到5.52%。
今天陳時中宣佈,最終費率並沒有採納這兩個方案,而是選用調回2010年時的費率5.17%。陳時中說,5.47~5.52%的版本對財務改善大,但今年適逢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經濟成長呈現兩極化,外銷狀況很好,但整體社會受到影響仍大。若今年採較高費率,對社會中相對弱勢並不公平;若採4.97%的費率,就只能維持一年平衡。因此決定採用介於中間的5.17%,一方面財務穩定,也可以推動其他改革方案。
不過5.17%的方案,粗估計到2022年底,安全準備金將會剩下0.64個月、低於法定至少1個月的安全水位,也就是若無其他配套或改革,兩年後恐須再次調整費率。對此,陳時中表示,接下來會搭配其他配套方案,讓健保財務維持穩定,屆時應不需要再次調整費率。
■旅外國人停復保及保費負擔,明年將透過修法變革
至於配套方案部分,陳時中提出3大方向,包含「減少浪費」、「負擔公平」,以及「提升品質」,例如透過雲端系統促進醫療資源分享、檢討旅外國人的健保使用權利義務、推動就醫部分負擔,同時也與國衛院擬定4到6年中長期改革計畫。具體改革方案未公布,但針對近日國人熱議的海外收入保費徵收及停復保制度,將會是重要方向之一。
《全民健保》是強制納保,但2011年修法後,卻加上「後門條款」,將「2年內沒有在台設有戶籍且有投保紀錄之國民,」排除在強制納保對象外,形成海外國人出國可以停保、返國再復保的方便門。
(【延伸閱讀】誰造就了「黃安們」?http://bit.ly/2Mq63Qx)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解釋,目前制度下,設有戶籍但出國6個月以上者,可辦理暫停繳納保費,返國後可以立刻復保,未來將討論廢止停復保制度;遭除籍退保後返國恢復加保者,也希望有等待期6個月,或補繳退保時期的保費。
陳時中表示,旅外國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健保精神是強制納保、量能付費,」這個精神代表旅外國人也須納保,並不是使用者付費;但現況就是許多人長時間沒用並停保,而等待期的問題在於,健保的意義是讓人民安全健康,6個月內身體出問題、出狀況怎麼辦?會帶來很大的矛盾。
陳時中也說,旅外國人的保費如何計算也是問題。保費當中,政府必須負擔36%,這些錢也是納稅人提供,旅外國人並沒有在內,有公平性的疑慮。目前的6類中,並沒有適用於旅外國人的類別,未來也不希望增加類別,會造成健保制度混亂。這些都牽涉健保結構性改變,必須考量公平性與健保精神,明年將提修法來改革、和社會對話。
■學者、醫界、付費者代表:肯定費率折衷方案,但公平性財務改革更重要
健保會專家代表、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周穎政表示,採用5.17%是一個安全的做法,「透過買時間,做改革的準備,」但他認為,5.17%漲幅仍算小,若可以一開始多投資一些錢,就較有餘力去做長期改革。
健保會醫界代表、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也對結果表示尊重,他認為雖然調漲保費是主要方式,但也有其他方法可以輔助,例如部分負擔、補充保費等,這次5.17%的折衷作法,約可維持1.5年平衡,若加強其他配套,或許就能撐過兩年。
健保會公正人士、民間健保監督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5.17%是兼顧雇主、民眾負擔和健保財務平衡的選擇,至少明年度高達7,800億的健保支出能夠從容支應外,尚能維持高於法定下限的1.5個月安全準備金。如果2022年總額成長率約4%左右、基本工資提高所增加的收入或是預計增加補充保費費基等,2022年底的安全準備仍有機會維持在法定下限一個月,使得健保至少2年不必調漲費率。
但滕西華仍呼籲,健保法定費率6%上限即將達到,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應提高保費公平性與穩定健保財務的方法,不只是擴充補充保費費基或是提高部分負擔,而是盡快進行家戶總所得的修法。(【延伸閱讀】實踐世代正義的健保改革:http://bit.ly/3aWLyF2)
健保會公正人士代表,消基會副董事長吳榮達表示,今年因為疫情關係,付費者代表更希望費率可以愈低愈好,5.17%是能接受的最高費率。但比起費率更重要的是,健保隱藏的重大財務危機並沒有改善,單純調整費率,只要再4到5年,費率就會超過6%,屆時就得修法才能調高費率。(【延伸閱讀】 我們負擔得起高費率健保嗎?:http://bit.ly/3o6pf3q)
檢討的方向例如,部分負擔要如何調整?吳榮達說,針對經濟弱勢族群、罕見疾病、癌症患者,若只是一視同仁的增加部分負擔,對他們是更大的負擔,因此要訂定清楚的標準。此外,健保給付項目的調整也是重點,未來人口老化,醫療支出勢必會逐漸擴大,就得面臨醫療給付項目的取捨,必須加強跟民眾對話、產生共識,這不比調整費率容易。(文 / 陳潔 ;圖/衛福部提供)
#延伸閱讀
【健保費調漲後,我們能買到更有價值的醫療嗎?】http://bit.ly/2L7ZWzs
【漲價之外,台灣人必須面對健保制度問題】http://bit.ly/2KIjCdA
#健保調漲 #報導者 #即時
癌症健保給付項目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十年後,台灣醫院距離 AI 會更近一步嗎?兩位前線醫師:流程線上化是第一步!
Posted on2020/10/28
採訪統整/鍾佳瑀;文字攝影/盧亞蘭
在 2020 幾乎被疫情籠罩之下,數位醫療的概念無疑是整個國際的趨勢,對此,我國 經濟部近日也首度將「數位醫療」的項目, 加入 了租稅範圍,修訂「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但除了公部門的推動、科技業的發展、及學者的研究外,要 真正暸解「數位醫療」,或許還少一塊最關鍵的觀點——究竟醫生們自己是怎麼看待與科技碰撞的火花?身處其中的 醫療體系人員們,對於「數位轉型」的實際心境又是什麼 ?
這次專訪到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明源、以及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除了要提供前線視野、也要帶讀者深度理解距離數位醫療的「最後一哩路」有什麼門檻?未來台灣要是有 AI 醫院,會長什麼樣子?
除了解開「法規限制」,政府還需思考「誘因」配合
要談醫院的數位轉型前,或許該先了解醫療體制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仰賴健保制度之稱的醫院體制,要燒光柴火了。黃明源醫師表示,身為健保的供給端,深知 台灣保險制度長久下去會失衡 ,因為目前只有單一給付單位,產業利潤不夠高,卻要求越來越多,沒辦法繼續發展。
曾赴英國深造的黃醫師也以當地體系——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解釋,雖然英國也有「照顧全國醫病」的這種單位,但不同的是 英國政府連醫院都全部一起經營,所以很清楚成本、利潤、等營運端問題 。
照理來說,控制病人少進醫院、少浪費資源、減少開支、醫療服務品質才會上升,但台灣的情況是,假設病人不來,醫院就沒得賺,得多看一個病人才能多賺一塊錢,所以當前要提升品質的話,就要找第三方進來。但首先,是政府要鼓勵 。
上一篇專訪提到,陽明大學前教授張正說:「法規要怎麼修改,業者可以提出來討論」,而黃醫師聽到後,表示這後面還要再加上一句:「而且 醫生們想問的是『給付』要怎麼跟進配合?」簡單來說,政府一隻手是「法規」、另一手則是「給付」;一邊應該解開限制、另一邊則尚需要誘因配合。
黃明源分析,以本次企劃專題的 第二篇 、及 第三篇 的遠距醫療平台來看,長期使用的話,的確可以節省病人時間、及成本效益,但在 健保不會給付之下,最終醫院的品質就一樣無法提升 。再以 第四篇 提及的科技醫廠來說,其實台灣有許多此類型的新創醫材廠商,但產品卻鮮少用在台灣醫院,原因是,儘管政府可能有鼓勵「創新」和「數位化」,但還沒有配套措施來激勵大家去用,等於科技業者被鼓勵嘗試,但產品卻賣不出去,或是只能賣給國外廠商,然而 最大客戶——健保單位,卻沒有要買單 。這如同政府一邊喊著「鼓勵創新」,但另一邊又呈現「有新技術我也不買單」的窘境。
遠程科技,只是推動醫療數位化的「第一個門檻」
黃明源表示,在數位醫療領域裡,其實 最重要的是「流程線上化」 ,並以他為癌症中心做的優化來解釋。首先要了解,癌症病患在醫院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個晚上,且在施打完化療藥物後,便會返家,所以絕大部分的痛苦都在家裡發生,幾週、幾月才見一面的主治醫師,在診間其實幫不上太多忙,因為除了調配針藥外,舉凡飲食營養、居家照護、心理支持、針灸按摩…… 等各種輔助支持,都不在診間發生,平常病患有問題,通常都個別用 LINE 聯繫個管師 。
黃明源解釋,若醫病之間的溝通管道是院端的 Facebook Messenger,病人在家有問題就可以先問機器人,機器人也會將該病患的紀錄統整,當發現狀況緊急,則會通知個管師介入。而這些 虛擬帳號要怎麼設計、怎麼應答,就是一種「流程改造」,所以這不單單是打造一個軟體,而是一種服務模式、給病人的工具、及醫療端監看的數值紀錄整合。
儘管黃明源的診療間已經開著一台桌機,但訪問的同時,他又打開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筆電,裡面出現一套簡易、但一目瞭然的系統,上面記錄著癌症病患哪天、哪個時間、出現程度多嚴重、多頻繁的疼痛。但黃明源笑說:「這個系統太陽春啦,被科技廠商看到會笑掉大牙」,他表示,其實最需要的是「流程整合」,而非引進高端技術。
黃明源強調,遠距只是一個初階的「門檻」,因為當前大家在講 AI、5G 等數位革新,但回過頭來需要「看病」時,又得回去掛號排隊,等於一切又回到原點。 假設醫生不能在線上有互動,那軟體、服務、器材怎麼做先進創新都沒用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則表示,AI 的導入就是醫院的數位轉型,但 醫院流程的確要先轉型,才會符合 AI 的效益 。
李金美以近 11、12 年來,醫院在推動「無紙化」為例。她表示,其實醫師們最在意的不是手抄資料的繁複,而是事後查資料方不方便,假設讓資料科技化後,流程沒有優化,反而會給醫療團隊增添麻煩。
十年後的台灣醫院長什麼樣子?
以李金美所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來說,近年引入許多 AI 工具,例如與 HTC 的健康醫療事業部—— DeepQ 合作的機器人「蘭醫師」、及與華碩智慧雲端軟體研發中心(AICS)合作的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這些 AI 工具能幫醫師做 臨床影像的風險判斷 、以自然語言搜索把 病例文本做分類 。李金美表示,雖然 AI 是醫院高層的策略,但醫生們也都很有興趣,好奇 AI 具體能幫醫療團隊做到哪一步。但 AI 要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因為一個新的的模式要結合在醫療場域,需要來回驗證,並不是想像中,一只戴上就會自己運行的 Apple Watch,且一個醫院適用的,另一家也不一定能用。
黃明源則表示,首先要思考的,是 如何把醫療團隊線上化 ——把多方單位的溝通做線上流程設計,因為不是丟出新軟體,病患和院方就能馬上使用。但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很少醫院有在經營這塊領域,因為研究開發很花時間,也不會賺錢,而有在執行的大醫院也多是仰賴政府的「計畫」來試辦,等於研發也不永續。
黃明源補充說到,要把病人照護線上化、效率化,其實不需要太複雜的技術、或專利,但比較好的情況是,任何醫療體系研發出來的東西,可以跟外面世界的新創公司聊過,因為 外部會比院內更懂「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做到規模化的問題 。這當然也會比反過頭來,由新創進入醫院,探討院方內部系統來得有效。簡言之,就很像學校做研究後,把想法執照出去的概念會比較順利。
但要負責「找商模」的醫療軟體新創,其實也面臨到一個難題。 假設以「訂閱制」的購買模式來使用新系統,在醫院有提升營收的前提下,通常一個月、一個科別願意撥一萬元,但試想,一個販售「醫療科技產品」的公司,不太可能一年只能賣一位客戶 12 到 15 萬元,絕大部份的營運模式,還是如運用在手術相關的系統,一次就要花個幾百萬買斷。
其實 AI 要落地最辛苦的,是把想像貼近實際、貼近臨床可以用。從前期用醫師人力去「貼標」、訓練機器,到後期結合進醫院資訊系統系統、等待法規通過,時間會拖很長。 至於問及醫師們對台灣 10 年後「智慧醫院」的想像是什麼?李金美則答,希望 AI 能讓醫生更專注在病人,彙整蒐集等的工作就給科技處理,讓醫院品質上升。
附圖:醫療團隊使用數位化程式示意圖。圖片來源:24 Hour Health Store,CC Licensed。
黃明源醫師使用自己與團隊研發的系統,輔助影像追蹤紀錄。圖片來源:《科技報橘》攝影。
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圖片來源:李金美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0/28/ai-for-doctors/?fbclid=IwAR3swRvdyvZfGT78kpIqG1-FmuvYy8RHxjxepRDRdaSi_hCJczrKcwcWHQI
癌症健保給付項目 在 阿布布思義/阿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病需要多少錢💰?》
這個問題,偶爾在演講時大家會詢問我。
《經濟是否遇到困難❓》
這個問題,剛發病時大家都會密切問我。
-
生病真的很花錢,因為除了疾病本身的治療費用外,許多癌友更是被迫放棄工作與生活,需要全心投入。
當時的我大三,也因此放棄了補習班老師的工作還有我的課業。
甚至因為疾病嚴重,我的家庭連帶受到影響,父母跟著我北上,妹妹還沒成年就被迫一夕間長大。
當時原本已經做好了賣房籌錢的打算,但還好爸爸在我們小時後保險觀念就很好(大概25年前),為我跟妹妹除了醫療險外,也保了癌症險。
接著遇到了最為病人著想的醫療團隊,讓我治療與開刀中,從原本第一家醫院預計的數十萬治療費,降了好多好多,剩下的都是從保險給付。
-
⚠️但⚠️
不是所有癌友家庭,都能像我一樣幸運。
-
癌症來得措手不及,甚至罹患的是需要很多自費項目的而
或者是因為治療關係沒辦法正常飲食,需要倚賴營養補給品來維持體力。
又或者是居住在比較不方便的地方,去一趟醫院舟車勞頓,甚至需要專業的設備來輔助前往。
這些這些,都可能成為壓垮病人與家庭。
有些撐不過的,就選擇放棄了。
#不是因為沒有藥而放棄
#是因為沒有錢必須放棄
甚至有些時候,需要幫助的碰巧是你的家人或是朋友
-
所以,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發起了一個嘖嘖募資計劃
列出不同癌友們需要的資助項目
讓我們一起幫忙,也一起了解
在健保制度能夠支付更多癌症自費項目以前
邀請大家一起若允許的情況下一起協助需要的癌友們在抗癌的路上能夠有機會多支持一下
嘖嘖計畫今天上線了,不同的募資金額也包含了不同的回饋品
謝謝基金會找到我時跟我說,希望有機會能夠邀請我分享我成功對抗五年存活率8%的幸運給贊助者
謝謝他們能夠一起幫忙需要的人
#或是幫我們一起分享也可以🙏🏻🙏🏻🙏🏻
#謝謝大家了
-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cancer-we-care
癌症健保給付項目 在 [險種] 0歲男既有保單檢視及新保單規劃- 看板Insurance 的推薦與評價
猶豫住院病房健保/自費,是否需要兩項都能理賠的--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③ YCA:條款沒有將癌症併發症列入理賠,如果是想買. ... <看更多>
癌症健保給付項目 在 病人是難民嗎? - 第 19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推薦與評價
這樣的醫師拿了高傭金、A了健保,反而會被認為是好醫生,認為他們對病人積極治療、 ... 因為信任度和滿意度通常建立在接收者對所接受的項目感到有求必應,而在某些事物上, ... ... <看更多>
癌症健保給付項目 在 [理賠] 元大人壽申訴過程紀錄(持續申訴中) - PTT推薦 的推薦與評價
我反問授權書上的調閱項目都是你們寫的,這樣資料不全與我們何干? ... 自費做超音波的婦產科是指一般的產科超音波(非高層次) 因為健保的給付次數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