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筆記】183:等待孩子道歉,你願意花上多少時間? (芳瑜)
當一個人犯錯之後,道歉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事。
─────
昨天Aaron組裝玩具時遇到困難,情緒一下就高漲了起來,便憤怒地把玩具扔向我,不偏不倚擊中我的腿。雖然不算非常痛,但我認為即使自己是媽媽,也絲毫沒有理由被無端傷害。
我給自己幾秒鐘思考,該如何反應?
🗣「因為你遇到了困難,所以很生氣,是嗎?」
「#同理」孩子,並引導他辨識情緒。
這是我們時常做的第一步,但今天我不想這麼做。一來,最近這招對他有些反效果;二來,我自己也有情緒啊,我也需要被同理。
🗣「你可以用講的,請我幫忙,不應該用丟的。」
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說明規範。
此時此刻也不適用。當孩子的情緒正在燃燒,「 #超理智」的應對方式,可能導致他無法專注聆聽並思考,也更容易激化情緒。
🗣「你讓我很痛!請你立刻向我道歉!」
為了捍衛自我,人很容易依循慣性「 #指責」對方。
當然,這是更無濟於事的。你可以試想:當自己被指責的時候,有多少次能立刻反省錯誤?又,當自己被逼迫道歉的時候,你的內心是否坦然?或是不甘?
─────
看著Aaron一邊生氣踢著他的雙腿,一邊喊叫:「妳幫我!妳幫我!」我捨棄了以上的回應,決定採取「 #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你的玩具丟到了我的腿,我很痛。我現在不想幫你,因為我需要你向我道歉。」我努力溫和堅定的,看著他的眼睛這麼說。
👦🏻:「我沒有丟到妳呀!」、「我是丟地板/牆壁/沙發啊!」、「妳沒有痛啊!」、「我不用道歉啊!」接著他給出一連串不合事實的回應。我知道,他正在逃避。
人,為什麼會想逃避呢?
通常,是因為這個事實超出了他所能承受的範圍。他本意不想丟到我,也不想讓我受傷,當然,就不願意為了自己犯下的錯而道歉。
所以我問自己:比起孩子道歉,更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又,等待孩子道歉,我願意花上多少時間呢?
─────
接著,我運用「正向教養」 #學習道歉 的三步驟:承認問題➡️表達歉意➡️解決問題。
1️⃣ #承認問題
比起讓孩子道歉,更重要的事情是「承認問題」,不再逃避。唯有如此,孩子才有可能真心地反省、誠懇地道歉。
👩🏻:「或許你不想丟到我,但還是丟到了,我真的很痛。你的說法和我認知的事實完全不一樣,你可以再想一下剛剛發生了什麼事?」
👦🏻:「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他重覆說著這三個字,但是依然憤怒。很顯然,他還沒有承認問題。
👩🏻:「我聽到你向我道歉,但你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嗎?為什麼要道歉呢?」我引導著他覺察。
👦🏻:「對不起啦!」、「對不起啦!」、「對不起啦!」⋯⋯你沒看錯,孩子本來就沒那麼好搞😂
👩🏻:「你需要自己回房間休息一下嗎?」房間是我們的「積極暫停區」,讓彼此轉化情緒的地方。
👦🏻:「妳陪我去!」
👩🏻:「我現在不想陪你去,因為我還沒有原諒你。」
👦🏻:「我剛剛已經說對不起了!」他強調自己已經道歉。
👩🏻:「我知道,但你還沒說自己做了什麼事⋯⋯你需要我抱著你嗎?還是坐在我的腿上?」
他立刻說:「要!」,並爬上我的大腿。我抱著他,輕輕問:「你想好要跟我說什麼了嗎?」
2️⃣ #表達歉意
他的情緒瞬間穩定下來,看著自己的小手,緩緩說出:「媽媽,我剛剛把玩具丟到妳的腿( #承認問題),對不起( #表達歉意)。」我請他看著我再說一次,然後他照做,並關心我腿上的痛處。
👩🏻:「Aaron,我好欣賞你,因為你是一個 #誠實又勇敢的孩子。你願意誠實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勇敢地向我道歉。我心裡舒服多了,腿也不痛了,媽媽原諒你了。」我們抱在一起,都笑了。
3️⃣ #解決問題
👦🏻:「妳可以陪我去房間了嗎?」
👩🏻:「可以啊!但在去之前,我們先想想看:下次你遇到困難時,除了生氣,還可以怎麼做呢?」
👦🏻:「我會跟妳說:媽媽,請幫我!」(#解決問題)
👩🏻:「謝謝你想辦法,因為這樣講,我就明白你的需求了。」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教師篇》:「犯錯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面對錯誤。」
對於孩子的錯誤,我們不必視為汙點而極力矯正,也不必要求自己一味寬容,而是給予支持與協助,一步步引導他們如何正視它、承認它,進而解決它。
─────
進房間之後,我問Aaron:「媽媽很好奇,原本你都不承認自己丟玩具,也沒有誠懇道歉,後來為什麼願意了呢?」
你們猜猜,他的回答是什麼?
.
.
.
「因為妳抱我。」他甜甜地說。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教師篇》:「任何人都可能會犯錯,但一個 #有安全感的人才敢說『我很抱歉』,並盡可能地進行彌補。」
在正向教養裡,在我給予的安全感中,他知道即使承認了錯誤,也不會迎來任何責備和羞辱。而且,他還知道可以用什麼方式,解決未來仍然會出現的挑戰。
─────
當孩子犯錯之後,你可能選擇用打罵、威脅、利誘,迫使孩子立刻道歉。
但平心而論,孩子的那一聲「對不起」是來自 #反省錯誤 還是 #畏懼權威 呢?又,在「對不起」之後,他將擁有的是 #歸屬感(我是被愛的)和 #自我價值感(我有能力解決問題),還是 #永無止盡的道歉和挫敗感 呢?⋯⋯
下一次,等待孩子道歉,你願意花上多少時間?10分鐘?一小時?或是一天?
對我來說沒有固定的標準,而是每一次我陪著孩子面對錯誤時,他為了自己變得誠實且勇敢所需要花上的全部時間。
#2y10m
#即使犯了錯你仍然值得被愛
#歡迎分享
─────
🔸延伸閱讀🔸
📌孩子,為什麼不說對不起?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19815419560740/?extid=0&d=n
📌即使犯了錯,你仍然值得被愛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19731619569119/
📌一致性──最理想的應對姿態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05911554284459/
📌痛,可能就只是痛而已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26930712182543/
📌 有時候,你只是需要被溫柔的承接 (芳瑜)
https://fb.watch/v/IFVM84FN/
畏懼權威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畏懼權威,讓你必須隱忍 #性騷擾?學會用申訴保護自己!】
現代婦女基金會於2021年3月8日婦女節公布了一份女性職場性騷擾網路調查,在1,057份回收問卷中,有43%女性表示曾在職涯過程遭受性騷擾,但卻只有10%女性敢提出申訴。
這顯示職場性騷擾的嚴重性,同時也揭露出多數受害者面對職場性騷擾時,多半「不敢」或「不知」如何因應。
現代婦女基金會 董事 #王如玄 律師指出:「舉凡一切不受歡迎的,與性或性別有關的言行舉止眼光,只要讓人感到不舒服、不自在,讓人覺得被冒犯、被侮辱,就是性騷擾。」
無論是「性騷擾」還是「性別的騷擾」,從2002年開始通過了「#性騷擾防治三法」,即《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法》。這三法有別於傳統的解決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以「#申訴」來主張權力:
舊法只有明定「婦女」被害,新法則改成 #男女都有可能成為被害者;
舊法規定一定要到「至使不能抗拒」,所以被害者負有抵抗的義務,新法則改成「只要違反其意願」就算;
舊法要到「姦淫」的程度,即性器官與性器官的結合,新法改成只要「性交」就成立所謂的強制性交罪。
這些轉變意在保障一個人對性的自主決定權,對身體的控制權,且一旦觸犯,就是公訴罪!
點我看 #王如玄 律師 的演講影片 👉 https://bit.ly/3aU7xMa
大愛人文講堂
畏懼權威 在 丁菱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丁老師8月贈書活動》
懂得問問題表示你會思考,有自己的觀點,不畏懼權威,有表達能力,從問問題中去學習、成長,如果問得得體又精準更令人刮目相看。
邀請粉絲們留言分享,”職場上面對無法回答的問題時,你會怎麼做?”,
時報出版將提供"創意提問力"三本贈書,歡迎大家留言分享,48小時後會選出獲得贈書的粉絲。(此活動寄送範圍僅限台澎金馬地區)
勇於提問,也要善用方法,
本書提出關鍵提問的5大原則,找出關鍵盲點、獲取決定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