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邊:通樂,開學啦......
明霸克露橋便道加開通行時段 山區16學生全住校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652860
每天平均有16個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孩子被性侵_容易得叫人心驚 】
閱讀 親子天下 策畫的《大野狼在哪裡?》專題,我的淚水一直停不下來,腦中不禁想起在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我曾遇過兩件熟人性侵。
僅僅10年,就遇到2則,我以為比例已經很高,沒想到看完專題,才發現更可怕的數據:
2020年有近 #6000個 孩子被通報為性侵被害者。這是看得見的數字,不包含黑數。
近6000個,相當於 #每天平均有16個 孩子成為性侵被害人。看到這裡,我忍不住驚呼起來:
#孩子被性侵_容易得叫人心驚
。。。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性侵加害人,超過 #8成 是熟人,這些熟人埋伏藏匿在我們日常生活周遭,伺機而動!
我們以為親戚朋友不可能對孩子亂來;我們以為男孩子比較安全就失去戒心;我們以為光明的地方就不會發生齷齪下流的事情…
然而,數據歷歷在目,越親近的人越有機會性侵得逞;性侵被害者有 #四分之一 是男生;性侵地點有可能就是你家客廳、孩子學校或附近的公園,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地方。
讓人細思極恐的不是這些讓人發指的罪行,而是這些暴行隨時隨地都會發生,我們與惡的距離居然如此靠近。
看到這些,相信你的心情和我一樣悲憤不已,但我必須沉重地告訴大家一句話:
#難以啟齒的性教育_比熟人性侵還要可怕
。。。
身為父母,我們當然知道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落實起來有多難,光是開口和孩子談性就讓父母怯步。
其次,最讓父母擔心的還是性教育會演變為 #性教唆,其實 #性教育不等於性行為教育。
性教育不只教性行為,還包含情感教育、性別平權和身體自主權,以尊重自己和他人為核心。
事實上,越是推行性教育的地區,例如荷蘭,孩子對性的認知就越健康,其青少年首次性交年齡、意外懷孕、墮胎、性病與艾滋病感染,都是全世界最低的。
難就難在於,父母雖然支持性教育,但又不就該從何教起,若不是本身就是老師,有些詞彙和內容叫自己脫口而出,簡直比登天還難,不用擔心!
#那些難以啟齒的話_請讓繪本和書籍來幫你
。。。
《大野狼在哪裡?》專題為父母精選好書和資源,提供家長和老師,讓孩子在親子共讀中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
例如《蝴蝶朵朵》、《家族相簿》、《必須說出口的秘密》、《青春期教育完全讀本:和孩子談心也談性》、《跟著小劉醫師,來玩性教育翻翻書》、《尊重,不是說說而已》
共讀書單,本本用心,內容精實,有現成的書籍當助教,父母們要好好利用,擴展豐富你和孩子的性教育。
是的,父母必須放下身段,與孩子共讀共學,就算是曾經當過老師的我,看到這些書籍助教,也不免感慨自己是 #性教育的文盲。
最後,想提醒各位爸媽們
#世界最可怕的不是惡人囂張_而是好人沉默
。。。
面對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的孩童性侵,我們必須勇敢站出來發言,如果你覺得這世界的壞人越來越多,那麼請別再做冷眼旁觀的看客。
我們最怕的其實不是犯罪,而是犯罪者有一片沃土、樂園,可以讓他們恣意生長,逍遙法外。
若正義面前,人人都噤若寒蟬,罪惡如何不魑魅猖狂?我們的沉默給了禽獸可乘之機。
改變,從你我做起,現在就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人有機會知道這些訊息。
🌱「大野狼在哪裡?正視兒少熟人性侵」專題 | https://cplink.co/hH9plv3I
邀請您,與雙寶娘,一起為孩子發聲,一同轉發分享。
每天平均有16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大家的建議文章內容修改如下(編修時間 2021/04/26,據說今天打這個日期好像會有什麼奇怪的事情🤔️)
.
昨天有一個教練將一位七歲的男童摔至腦死的新聞,我邊看著手機一邊好難過不忍心,可是看了一些討論之後,我發現在這個事件以外還有一個更值得關注的議題是:我們是否真的尊重過孩子口中的那個「不要」?
舉例來說,你小的時候聽過這樣的話嗎:
.
1.我這是為了你好!
2.這麼小就不能吃苦,長大當兵怎麼辦(以後嫁人怎麼辦)
3.你們這一代真是草莓族耶,當年我⋯⋯
4.你沒聽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嗎?
5.連這一點小事都受不了,養你不如養豬!
.
作為一個以「吃苦」當作核心價值的華人文化,我們擁有許多其他文化沒有的美德,但同時,我們也經常會因為這個價值,而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忍受的極限」這件事情。尤其是大人管教小孩、教練帶領學員,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再多忍耐一點一點、要再多撐一點、撐下去就是你的⋯⋯」,為了大人口中那個「更好的未來、更有用的人」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這並不是要跟大家說,小小年紀就要「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而是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努力的同時,也聆聽自己、聆聽孩子?
.
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前幾天看到 Shu Ting Chen與Eva Shi 2位專家(4/24 PM 5:02)**在網路上討論,受到很大的啟發,文章裡面提到:「台灣每天平均有34個兒童虐待的通報案。」,於是有人建議說要教育小孩說「不要」, 像是新聞當中七歲的那個小男孩在過程中明明一直強烈的表示不要了,但大人仍然不顧孩子的意願,沒有停止動作。
.
文章當中也提到一個更重要的觀點是:就算小孩學會說「不要」又有什麼用?大人真的會重視小孩的不要嗎?還是仍然會忽視小孩的不要、把小孩當成大人的延長?然後或許就因為這個忽視,像新聞當中,因為大人忽視孩童的疼痛,在90分鐘的訓練當中摔了27次,最後腦死。
.
這個令人難過的新聞,揭發了兩個重要的現象:
1.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當孩子發現自己不論如何的抵抗,都沒有辦法改變現狀的時候,就會放棄抵抗了,因為再大聲地說不要,也只是浪費力氣。你可以想像那個孩子有多麼的無助。
2.大人是否把孩子當成「所有物」?前幾天我聽到 哇賽心理學 談到一個重要的現象,許多大人會不知不覺地把孩子當成是「所有物」,而不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會在公共場合羞辱小孩、違反小孩的意願把他拉走、甚至是動手處罰。
.
可是我們能不能夠,多一點溫柔,尊重孩子口中的「不要就是不要」。當我們不斷地在倡導身體自主權的時候,卻忘記了那個「不習慣尊重自主」的我們是「怎麼」被養成的?會不會在過往的日子裡面,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沒有被尊重?(就像前面那些大人逼你吃苦而不尊重你的感受的例子)。
.
記得黃致豪在節目*中說了一句讓我覺得很感動的話:「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來到我們的生命,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報恩,也不是為了報仇,而是為了離開。」(謝謝大家的提醒,我的確疏忽了性別的部分,在這邊把成為改成「爸爸」)
.
對呀,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許多家長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子,其實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長,還沒有適應孩子逐漸在長大、逐漸在和我們分離,可是當你從小就沒有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很可能會面臨:
1.不尊重自己的需求,不會練習感覺自己的痛
2.不尊重別人的需求,無法同理別人
.
當然,教養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因為這樣,我們更要練習時時刻刻覺察親子關係當中的情緒以及權力,想一想每一次的衝突互動裡,是不是是不是拿自己的權利去「輾壓」孩子那些沒有被看見的、受傷的情緒。
.
如果你小的時候就是那個沒有被尊重的孩子,那麼從現在開始,至少你可以練習尊重你心裡面的那個痛,在不要的時候開口說、在難過的時候允許自己留下眼淚,自己當自己心裡那一個溫柔的大人,練習拒絕、練習說不,練習把自己的需求當作一回事。
.
如果你現在也有小孩,在他們發脾氣、在他們說不要的時候,可以先試著蹲下來用他們的身高,去感受他們的感受,不要急著用你過往先入為主的觀點,去理解他們的世界。你會發現,從孩子眼睛裡面看出來的世界,跟我們並不相同,但也因為看到這個不同,你更可以對自己,也對孩子溫柔。
.
一起練習尊重,選擇溫柔。
#分享給你的新手爸媽朋友
#也分享給童年有逼迫經驗的朋友 #柔道 #腦死
*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nb9458hf7mu0821a22nlcdd
**感謝提醒,是我疏忽沒附上出處,在這裏加上貼文原文,這篇文章寫得相當好大家可以點進來看!  https://reurl.cc/dV3aRg
——
#後記
也謝謝大家的留言和指教,對於這次用詞沒有注意、文章內容也沒有看清楚事件的始末,就引用,這是我的錯,身為一個學術工作者,更不該犯這樣的錯誤,我真的感覺到很抱歉。
.
除此之外,我也覺得是我太過疏忽,就算自己修過性別相關的課,還是很容易掉入性別刻板印象的陷阱,忽略了那日常生活當中,更會因為一些用詞而沒有注意到性別的平等。前陣子唸批判主義念到「語言即權力」,那時候還沒什麼感覺,現在才發現原來權力、不平等就藏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用詞。
.
我針對文章做了一些修正,如果還有可以調整的部分,請不吝告訴我。
.
但比起這個我更開心的是,能夠有這些討論,所以我傾向把留言留著。我覺得大家都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除了及時認錯和修正之外,但更重要的是犯錯之後的溝通,謝謝幾位朋友願意在這裡開啟一個包容和溝通的空間,不只是讓兒童虐待這個議題本身,也讓性別議題能夠被看見。再次跟我沒有注意到的部分說聲抱歉,如果有我能夠做得更好的地方,我會再更加努力。
每天平均有16個 在 PCR平均每天檢驗10-11萬人陽性率約68-69%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指揮官陳時中分析,目前 有16個 縣市,新增確診數都下降,但還不敢說疫情是否已經到頂點,需要再多觀察兩 ... PCR 平均每天 檢驗10-11萬人陽性率約68-69%. ... <看更多>
每天平均有16個 在 蘇怡寧醫師愛碎念- 關於孕婦喝咖啡其實關於咖啡因攝取對於 ... 的推薦與評價
大約就是平均100個人有16個會低體重變成22.6個 100個喝咖啡的人會多2.6個人變成低體重但喝少的差別不大喝越多的差別越大科學上是有意義但差別好像不大喔而且再次強調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