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震的破壞力眾所皆知,而台灣連16個月地震偏少 壓力沒釋放成警訊,這是非常值得大家警戒的一個現像。★★
台灣連16個月地震偏少 壓力沒釋放成警訊!!(01/09/2020 蘋果日報)
“..... 根據氣象局統計資料,從前年9月到去年12月為止,已經連續16個月「顯著+小區域」有感地震總次數低於50起,其中有14個月的顯著有感地震次數低於平均值。更特別的是,去年7月份顯著有感地震次數竟然掛零,創下2000年有統計紀錄以來的首例。
由於上述情況少見,氣象局在前年12月的地震測報分析報告中提及:「已連續4個月少於歷年平均,須持續提高警覺。」在去年7月的地震測報分析報告中,因為顯著有感地震次數0次,更提及「必須密切觀察其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過去921大地震前,曾有連續2年地震次數低於平均值;2009年12月19日花蓮近海規模6.9地震,地震前曾連續10個月地震次數偏少;2018年0206地震發生前,大約有一年半地震平均次數偏少。上述統計顯示,地震次數連續長時間偏少,「壓力沒有獲得釋放」,後續可能出現大地震的機率大幅增加。
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前主任郭鎧紋指出,從過去歷史資料推算,因為碰撞擠壓的能量,每年約有11顆原子彈能量;規模6.0地震釋放能量只有半顆原子彈,規模6.9地震釋放約11顆原子彈,所以,就算每年都出現平均2到3起規模6以上地震,但規模6.0與6.9的差異就很大。
郭鎧紋說,台灣從2017年起開始地震活動的確偏少,現進入平靜期,目前至少累積19顆原子彈能量未釋放,若以上世紀經驗來看,最快9年、最慢64年,類似921等級的大地震可能再度重創台灣。
郭鎧紋強調,他不是在做大地震預測,因為目前科技無法做地震預測,然而台灣的確處在一個地震比較活躍的地區,且過去3年地震情況的確比較平靜。他也提醒民眾與政府加強地震準備,例如處於活動斷層兩側的老房子應加速都更、民眾則要注意自家住宅的耐震度等等。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坦言,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最大裂縫處,也是最長斷層,地震活動本來就頻繁,「目前地震次數明顯偏少不是那麼好」,尤其大地震發生前通常先有平靜期,接著中小型地震異常增多,隨後就會有大地震,目前狀況代表台灣將進入另一個活躍期。
李錫堤指出,台灣與西南日本同屬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根據日本歷史記載,西南日本每隔90至150年發生一次海溝型大地震,規模都在8以上,而上述海溝型大地震發生前,通常先發生數個陸地上的中大規模地震,之後再發生一系列陸地上的中大規模地震,然後進入平靜期。他說,台灣大地震也有類似週期,例如花蓮外海曾在1920年、也就是100年前,發生過規模8.0的海溝型強震,而這個百年地震周期即將到來,現雖然是平靜期,一旦中小型地震異常變多,可能就是強震的前兆,且海溝型地震將引發海嘯,東半部民眾要特別小心。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坦言,若從前年9月起到去年12月,台灣整體的地震總數的確偏少,但偏少的是規模5以下,反而去年一整年規模5至6的地震總計28起、比歷年平均值24起還高,而且去年也有2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和每年平均值2.3起也是差不多,故若以釋放能量的觀點來看,整體上並沒非常異常的狀況。
至於去年7月顯著有感地震次數竟掛零,創下氣象局2000年至今來單月未發布顯著有感地震報告的首例,陳國昌說,這種情況的確罕見,去年地震活動狀況的確比較特殊,但不代表是大地震前兆。
包括921大地震、前年0206花蓮強震之前,都曾出現地震活動異常平靜狀況,陳國昌指出,以往若地震偏少一段時間,的確可能醞釀大一點地震,但這個理論是在921之前,而過去這20年來這種現象並不明顯,而且地震次數偏少並非地震的唯一前兆,也不應該只由單一現象來判斷或臆測,而是應該有更多現象來加強分析,這部分還需要科學界仔細去研究與探討,現在不宜妄下定論,何況全球的科技能力也無法做到地震預測,現在只能持續再觀察 ....."
(許敏溶/台北報導)台灣地震頻繁,平均每個月「顯著有感」及「小區域有感地震」總次數超過50起,但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資料顯示,從前年9月至去年12月,已連續16個月的地震總次數低於平均值,其中顯著有感地震也幾乎都在平均值之下,去年7月顯著有感地震竟是掛零,創下氣象局2000年至今來單月未發布顯著有感地震報告的首例。
台灣地震活動相當頻繁,根據氣象局統計,若以30年長期平均值計算,台灣每年平均約3.4萬多次地震;近來因為系統更新、靈敏度增加,近5年平均每年地震超過4萬次。台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致災性大地震,時間稍遠的是20年前的921大地震,近期則有2018年0206花蓮大地震。....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20200119/PCWCZUPRBUEGW7HYOGFR7FPTVQ/
♡
板塊地殼差異 在 地球的分層和板塊的定義首先,關於岩石圈、地殼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那麼板塊(plate) 到底比較像地殼,還是岩石圈? ... 首先,關於岩石圈、地殼,這是兩種完完全全不一樣的分層機制! 在地球科學中,前者的岩石圈(剛性)、軟 ... ... <看更多>
板塊地殼差異 在 地殼變動-學生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接著以世界地圖與地震分布圖,以疊圖方式比較有無地震的地區在地形結構上的 差異 ,再利用GOOGLE EARTH 找出地震集中帶的地形特色,從而發現有 板塊 的 ... ... <看更多>
板塊地殼差異 在 Re: [問題] 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比較- 看板EarthScience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biostar (澎湖小雲雀)》之銘言:
: ※ 引述《monicacafang (神哪!請賜給我勇氣與力量)》之銘言:
: : 國中地球科學課本中提到:
^^^^^^^^^^^^^^^^
光看這個就知道,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
但為什麼要寫不是很正確的觀念?
因為有些東西在國中無法解釋,只好兩害取其輕
: : 地殼按照組成岩石的成分,可分為大陸地殼及海洋地殼
^^^^^^^^^^
課本寫的很清楚,是岩石的成份
不是靠岩石區分
推文有人回答,是"花崗岩質"和"玄武岩質"
: : 大陸地殼為花崗岩組成,海洋地殼則是玄武岩
: : 我想請問板上的地科高手們:
: : (1)大陸地殼是否一定在陸地上,海洋地殼是否一定位於海底?
: 大陸棚的淺海區域,下方大部分還是大陸地殼
: 有些大陸正在或曾經出現裂隙讓岩石圈下方的岩漿噴發出地面
: 那就會在陸地上看見玄武岩,當然還有其他方式,高手可以補充一下
: 澎湖的玄武岩就是大陸地殼上的裂隙噴發造成的
除了裂隙噴發外(澎湖是弧後張裂)也有海陸碰撞時
海洋地殼被鏟刮、斷裂、遺落在大陸地殼上
類似這種稱為蛇綠岩,台東關山和都欒山層都有類似的岩塊
: : 若不是,為什麼要如此命名?
: 雖然例外不少,不過說大陸地殼「主要」為花崗岩組成
: 海洋地殼則是「主要」為玄武岩,應該還是算對的
: : 花崗或玄武岩與大陸或海洋有什麼關聯性?
: 大陸地殼的花崗岩主體形成方式,記得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尚未證實
: 這些花崗岩主體密度較低又比較厚,所以上方地勢較高比較容易是陸地
: 海洋地殼的玄武岩可以參考「海底擴張學說」 https://tinyurl.com/yzqmmzp
: 密度較高卻較薄,所以地勢較為低下,通常為海洋
: : (2)板塊有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的區分嗎?
: : (查過yahoo知識+,有人說板塊沒有這樣分)
: : 但是課本上有寫到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板塊
: : 而從板塊分布圖中可以知道,
: : 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上面其實海洋和陸地都有
: : 那麼為何要取名"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請去找一本英文的構造地質學
你會發現所謂的板塊(plate),
沒有人寫大陸板塊(continental plate)或海洋板塊(oceanic plate)
唯一能找到的是:海洋地殼(oceanic curst)
大陸地殼(continental crust)
(眼睛博士說:這是海洋的麵包皮和大陸的麵包皮)
歐亞大陸板塊的原文: Eruasian Plate
太平洋海板塊 : Pacific Plate
兩者的名稱都不具有指稱海洋或大陸的意義存在
我們所看見的海洋或是大陸板塊,其實是翻譯上的缺失
: : (3)其實我的問題就是搞不清楚:
: : "大陸與海洋地殼","大陸與海洋板塊","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關聯性
: : (ps 我知道板塊不等於地殼,板塊=地殼+上部地函的一部分,
: : 我只是想知道它們未何命名為大陸及海洋?)
命名牽扯到歷史問題
以前大部分在大洋底下採集到的樣品分析出來,是以玄武岩的成份為主
所以認為海洋地殼已玄武岩為主
相同的,在路地上採集到的樣品通常偏向花崗岩的成份,所以當作是花崗岩為主
但如果你深入去追究
同樣有玄武岩成份的還有輝長岩
甚至在台灣,光是玄武岩就有超過十種以上的產狀,和三種以上的成份差異
如果這些都要跟國中生講清楚
我想會有家長抗議:學生被要求背誦無意義的知識 XDDDD
至於板塊部份,只是斷句問題
"歐亞大陸"板塊
"太平洋海"板塊
有人提到北美會說美洲大陸板塊嗎?
應該沒有,都是說:北美板塊或南美板塊吧
喔,忘了說,還有一個容易混淆的,就是"南極大陸"板塊
: : 還煩請大家看完我冗長的文章後,可以幫我解答
: : 感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7.91.67
※ 編輯: withdream 來自: 140.117.91.67 (10/28 15:21)
※ 編輯: withdream 來自: 140.117.91.67 (10/28 15:21)
※ 編輯: withdream 來自: 140.117.91.67 (10/28 15: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