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人慈》部落格文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如果有兩個星球,你認為自己住在哪一個?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踩在腳下。這個問題被用來問過許多學生,幾乎所有人都選了星球B。但事實是,我們住在星球A。這個世界真正面臨的威脅在於我們對人性太過悲觀。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humankind/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人慈》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他是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作家、記者。有鑑於報章媒體、政治宣傳、普羅大眾對於「人性」的偏誤解讀,他想透過這本書傳達一個核心訊息:「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
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以詳盡的事實和深入的查證,說明了人類無論是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來襲,對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如果你至今仍然認為,人類就是天生自私、貪得無厭、陰險狡詐,那麼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大為改觀。
這本書讓我感到大為驚喜的,是作者既大膽、又謹慎的考證態度,他勇於對歷史上知名的眾多案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提出反面看法,而且其證據令人信服。在媒體慣用人性「惡」的一面吸引眼球的世界裡,這是一本思想激進的書,只不過是偏向人性「善」的那面光譜。這種書很罕見,卻彌足珍貴。
.
#人性本惡?三個精彩翻案
.
人類有考據的數萬年歷史以來,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和鬥爭,我們也從故事裡看到領導人無論為了私利、國家的經濟、民族的情節而發動戰爭。難道,人類不就是天性好鬥嗎?只要有誘因存在,人們就會甘願殺得你死我活嗎?從歷史的考據裡面,我們會發現人性跟我們想得很不一樣:絕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傷害另一個人。讓我們先從書中三個精彩的翻案來找到線索。
.
1.#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
《蒼蠅王》是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在我國中的時候,老師也放過翻拍的影片當作社會科學的教材。內容大意是在說,因為飛機墜機,六個英國男孩漂流到一座無人島上,在沒有大人的情況得自立求生。過程發生了許多權力爭執、失去理智、弱肉強食的情節,最後只剩下兩個孩童倖存的故事。這個虛構故事在感嘆「人心的黑暗」,也被列為標準的社會教材讀物。
作者把持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他深入瞭解了虛構的《蒼蠅王》小說作者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的生平。作者發現高汀是一名有憂鬱傾向的酗酒者,他還會打小孩,他也曾說過:「我瞭解納粹,因為本質上來說我也是那一類」,這才讓作者明白,原來寫出《蒼蠅王》的作家是一個多麼不快樂的人。
因此,作者根據事實為主,追尋了一條實際發生過的類似案例,六名少年在太平洋落難,漂流到阿塔島(`Ata)的真實故事。這則故事跟小說大相逕庭,六名少年在荒島上發揮團結的本領,協調出遇到衝突的處理方式,還彼此在受傷時互相照顧。受困15個月後,六人獲救時仍氣色飽滿,而且士氣高漲地不可置信。真實版的《蒼蠅王》,其實是一個友情和忠誠的故事。
發現阿塔島生存的船長彼得.華納(Peter Warner):「人生教了我許多事,其中包括了一個經驗,就是你永遠要尋找人的善良光明面。」
.
2.#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翻案
.
我讀過許多談到心理學的書籍,都喜歡引用一個知名的案例,那就是《史丹佛監獄實驗》。實驗主持人飛利浦.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把24名參加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12人當囚犯,12人當獄卒,觀察人類當囚犯的反應,以及擔任獄卒的人施加權力的表現。整個實驗因為囚犯精神狀態快速崩潰、獄卒施加的處罰越來越過火,結果實驗到第六天就被迫中止。
這個實驗的結論彷彿要告訴我們:「當你給予人們權力,他們就會開始為惡,發展出一些不人道的規則」。作者深入考察之後發現,這簡直是一場天大的騙局。實驗並不是任憑12名獄卒自己決定如何處以,而是金巴多本人直接給獄卒灌輸思想:「你們要創造一種挫折感,製造恐懼,要剝奪他們的個體性…」,最後獄卒定的17條規則裡,有11條根本是實驗團隊給予的意見。這簡直是引導式的邪惡。
你或許也會好奇,那如果是實驗團隊「完全不介入」的狀況會怎樣?兩個英國心理學家2002年在電視節目上複製了一次同樣的實驗,但這次沒有告訴獄卒該怎麼管理、該怎麼懲罰。結果呢?節目無聊到不行。第二天,獄卒把食物分給囚犯。第五天,一名囚犯提議設立民主制度。第六天,獄卒跟囚犯一起抽菸。最後一集,大部分人一起坐在沙發上消磨時間。這麼無聊的故事,難怪我們都沒聽過。
.
3.#電擊器實驗的翻案
.
還有一個更出名的《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受測者身為「老師」,當隔壁房間的「學生」答錯題目時,就要按下電擊器,懲罰坐在電椅上面的學生。「學生」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受電擊所發出的哭喊也是演出來的,但受測的「老師」並不知道,他們會「以為」這些電擊都是真的。
每一次學生答錯,懲罰的電壓伏特數就要提高,實驗主持人史丹利.米倫格爾(Stanley Milgram)教授會要求老師繼續施罰。120伏特時學生會開始喊痛,150伏特時尖叫並喊著退出實驗,200伏特時大叫大叫血管裡的血都凍住了!超過320伏特時開始撞牆並失去聲音。結果,有65%的受測者一路聽從指揮,開到了450伏特,幾乎是把學生電死的程度。實驗的結論幾乎告訴我們,只要有權威要求,連普通人都願意電死一個路人甲?
作者考核過後的翻案顯示了另一種事實。幾乎所有受測者都曾抗命,想要停手,但實驗方會加強壓力逼迫就範,從錄音檔聽起來更像是霸凌和脅迫。事後調查,只有一半的受測者認為隔壁的學生是真的在受苦,其他人覺得只是實驗效果。許多受試者也表示,因為他們真心「信任」米倫格爾教授的實驗對人類一定有幫助,所以即使當下不忍心,也願意咬著牙繼續做下去。
綜合以上三個翻案結果,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但引用作者所說的:「如果你催促地夠用力,給予足夠刺激、又拐又騙,許多人確實是有能力做惡。但是邪惡通常不是在表面之下,它是需要費盡功夫才能扯出來的。」邪惡得要披上善良的外衣才行。
.
#人怎麼會互相傷害?
.
所以,人真的是天性好鬥、殺得你死我活的物種嗎?綜觀歷史大小戰爭,這個說法似乎成立,但是當我們把尺度放到人與人面對面的相處,就是另一種樣貌。舉戰爭為例,兩軍人馬大動干戈的時候,所有人一定都是拔刀互砍、舉槍互射吧?在那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是敵死,就是我亡了,不是嗎?
真實的戰爭傷亡統計很有意思,例如二戰英國陣亡的軍人死因中,10%是子彈和反坦克地雷;15%是詭雷、爆破和其他;75%是手榴彈、迫擊砲和空投炸彈。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隔個一定「距離」被殲滅的。真正喊著敵人是「害蟲」,一旦碰面就格殺毋論的,通常是離戰場最「遙遠」的政客和領導人。
根據研究,二戰的生存老兵超過一半從未殺過人,只有20%的軍人曾經擊發過武器。美國南北戰爭最激烈的蓋茨堡戰役中,回收的27,000把火槍,還裝有彈藥的比例達到90%。12,000把裝有兩顆彈藥,其中6000把超過三顆。但火槍設計成那樣,就是一次只能射出一顆子彈,那幹嘛裝那麼多顆子彈?因為大部分的士兵都『沒有』在試圖殺敵。人,打從心底不喜歡傷害另一個人。
.
#如何改善?三種範例
.
在這本書的下半部,作者有一則引述徹底震撼了我的思想。這句引言來自英國哲學家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他給未來世代這個建議:「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這個非常理性的觀念,一開始相當很吸引我,但作者及時把我拉了回來。他提到除了探究事實之外,你本身「相信」什麼,才是以改善世界的動力來源。
第一種相信的力量,叫做「畢馬龍效應」。科學家做過一種實驗,把兩群同樣普通的老鼠,分別標示聰明和愚笨。請不知情的學生照顧老鼠,然後進行迷宮遊戲,看哪一組比較快逃出迷宮。結果聰明的那組獲勝,事後發現學生「相信」這些老鼠比較聰明,給予比較好也溫柔的待遇。同樣的實驗在一群小學生上進行,不知情的老師對聰明組的學生更關注、更鼓勵,事後結算成績,聰明組的孩子其智力表現提高了最多。
第二種相信的力量,叫做「魔像效應」。曾經有科學家在美國做過一個不道德的實驗,他把二十個孤兒分成兩組,跟其中一組說他們是善於表達的人,跟另外一組說他們注定要變成口吃者。這個實驗結果害得許多口吃組的受測孩童,一輩子患有語言障礙。這種效應常導致貧窮學生更加落後、無家可歸者失去希望、已經被孤立的青年人更加極端。
一如正面的期待能夠引發好的結果,負面的期待也能夠讓惡夢成真。接下來介紹書中三個真實世界的例子,來看看如何運用「相信」的力量,來改善我們的工作、教育和民主運作。
.
1.#論工作的內在動機
.
研究發現,外在誘因例如紅利會減低員工的內在動機和道德標準。給予外在誘因會獲得相等的回報:按照工時給付,就會增加更多的工時(無論是否裝忙)。按照發表數目給予稿費,就會得到更多的發表文章(無論品質優劣)。按照手術量來給付,手術就會更多(無論是否必要)。
荷蘭的最大的鄰里照護平台「博祖克」(Buurtzorg)採取逆向而行的策略,這個組織沒有業績目標或分紅,沒有管理階層,沒有客服中心。運作的自主權下放給每一個十二人的團隊,團隊自己定行程表,自行雇用同事。省去的營運費用和會議時間都回歸到團隊本身。
執行長喬斯.德.柏洛克(Jos de Blok)是從最基層出身的人,他相信員工內心會選擇做「正確」的事。他說傳統的管理階層「喜歡憑空想像一些計畫給那群工蜂做」,還說「拿掉管理階層,工作還是照常進行」,他認為讓團隊自我導向、動手執行腦中想法,是最實際的做法。博祖克沒有人資部,被評為最佳雇主;沒有行銷部,卻獲得最佳行銷獎。
(延伸資源:在台灣有「台灣居護」引進了這套照護模式)
.
2.#論教育的玩耍本質
.
自古以來,愈是聰明的動物愈會玩耍,玩耍更深植於人類天性當中。創造力和學習力來自於自由地玩耍,孩子會自然地渴望探索這個世界。當社會工業化之後,學校的體制越來越制式化,學生的課表被排滿,家長連下課的時間也不放過。最近針對十個國家的民調顯示,監獄囚犯待在戶外的時間比孩子還要多。研究也發現一個趨勢,孩子愈來愈覺得「自己的生命被他人所決定」。這是一個快要忘記怎麼「玩耍」的世代。
荷蘭的「阿哥拉」(Agora,希臘語「市集」的意思)是一個沒有年級、班級、教室的學校,也沒有功課和成績,一組學生團隊就只有配一位「輔導員」,但自主權在學生身上,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整個學校就像一個主題樂園,學生透過玩耍和探索,找到自己當下有興趣的題目攻讀,學校提供對應的資源給他們學習。相較於傳統教育把孩童當植物灌溉,這所學校將孩童當「人」看待。
在這裡,與眾不同是常態,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學習路徑。這裡幾乎找不到霸凌的蹤影,因為不以年齡和能力區隔孩童,沒有誰的進度會落後,沒有誰的表現太過突出,每個人都在綻放當下最好的自己。作者引述道:「玩耍的相反不是工作,玩耍的相反是抑鬱。」問題不是孩子能不能掌控自由,而是大人有沒有勇氣給他們自由?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延伸閱讀:Agora: Meet the school with no classes, no classrooms and no curriculum,英文文章)
.
3.#論民主政體的模樣
.
作者提到,世界上愈來愈多的民主政體正遭受七種瘟疫侵襲:政黨持續腐化、公民不再信任彼此、少數人遭排除、選民失去興趣、貪贓枉法的政客、有錢人逃稅、人們發現當代民主充滿貧富不均(怎麼跟我住的地方這麼像!?)。但世界上有地方嘗試了解法,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卻很少上新聞(你應該猜得到為什麼)。
委內瑞拉的托雷斯市(Torres)的民選首長胡立歐.查維茲(Julio Chávez)選擇一種嶄新的信念,他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積極認真的公民」。他的競選政見只有一個,下放權力給所有托雷斯市民,而且他遵守了承諾。所有的政府集會邀請全體居民參加,不只是討論,還要決議城市所有預算的使用。
結果人們空前踴躍參與政治,在最需要的地方蓋起了住宅和學校,有效地鋪整馬路清掃街區。因為預算透明,大幅削減了貪污和權威的弊病。市民們還一起要求提高稅收,並且說道:「過去我們不瞭解市政稅要用來支付那麼多東西。」這個被稱為「參與式民主」的方式,深受民眾喜愛,卻鮮少在新聞上被提及。
(在台灣我還沒聽過類似的試營運模式,有人聽過嗎?)
.
後記:#相信善的一面
.
《人慈》是我今年讀過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作者的大膽思想,配上嚴謹的查證,讓人讀來格外痛快。從這本書中,我也慢慢體認到,問題不是二元化的「人性本惡或本善」選擇題。反而,透過這些精采的正反論述,猶如偵探小說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我理解到的是人性真正的「複雜」。
如同現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麼發達,如果只讓電腦演算法來判決,那麼歷久不衰的《蒼蠅王》人心黑暗論肯定佔據上風;《史丹佛監獄實驗》和《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無以計數的論文和書籍引用,肯定讓演算法覺得這才是人性的真理。無數對人性帶有扭曲和偏誤的描寫佔據了媒體的版面。然而,事實呢?
這本書中段的畢馬龍和魔像效應教我們的就是,人們「相信」的事情往往會發展成「事實」,更是一個令人驚醒的提點。無論是書中獄卒和囚犯的故事、老師和學生的故事、老闆和員工的故事、父母和子女的故事,一再說明了:「當你把一個人當人看,他就會表現得像一個人。」反之。讀完這本書後,你可以踏實地選擇自己相信的那一面。
瞭解事實,讓我們得以明辨是非。擁有信念,才能以行動改變世界。原來,關於人性,我讀過的許多論點幾乎都是錯的。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所分心。只管去看,事實是什麼。然後在事實背後,找出值得相信的事情,讓它成為新的事實。這絕對是一本必讀之書。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KIND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z7sRHr
使用期限:9/12~9/18
.
感謝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提供抽獎贈書
曼巴精神電子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不能喝水、無法動彈……」赫爾曼因為呼吸困難,被父親緊急送到醫院治療。期間堂弟透露赫爾曼每天都抽電子菸,此話一出,嚇壞不知情的母親與醫療團隊。赫爾曼呼吸衰竭,需要靠呼吸器維生
赫爾曼是從15歲開始接觸到電子菸,謊報已滿22歲就輕易地在商店裡買到電子菸。原本身體健康的她在大學時是舞蹈隊成員,她每天用一個電子菸彈匣,尼古丁含量與一包菸相同。
「我沒想過自己是吸菸者,我以為它只是不同的菸霧,我不覺得自己做錯事。」赫爾曼目前已經出院,逐漸恢復健康,正努力戒除菸癮。她呼籲大家遠離電子菸,不要像她一樣受害。
自2019年7月開始,美國各州傳出神秘肺部疾病,受害者多為青少年,症狀為呼吸困難、咳嗽、胸痛,也有腸胃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6成個案入住加護病房,3分之1插管使用呼吸器。
至9月中期已經蔓延至36州,380名個案,6名死亡。引起肺部疾病原因不明,共同特色是都有使用電子菸。美國疾病管制局呼籲民眾暫停使用電子菸,直至原因調查清楚為止。
【網傳:電子菸有助戒菸】 --- 國健署表示「電子菸無助於戒菸,錯誤迷思反而有礙健康」
■電子菸構造及其危害物質
電子菸主要結構由電池、霧化器與菸彈組成。菸彈或霧化器內含化學溶液稱為電子液體,或俗稱菸油。電子液體包含的化合物以丙二醇、甘油為主,並含有調味劑(如各種水果、咖啡、薄荷等),尼古丁則大部分產品皆有添加。值得注意的是,電子菸霧並非水蒸氣,而是揮發性化學物質,故應避免使用「蒸氣」形容電子菸霧。
依據2018年一項歐盟市售電子菸研究,總共測出171種化學物質,其中41種有危害警告。傳統菸草中危害物質及致癌物經數十年研究不斷攀升,電子菸有害物質亦非僅限於目前研究,未來仍有增加可能,包括尼古丁、多環芳香烴、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重金屬等。
■尼古丁的危害
尼古丁是菸品成癮的物質,作用於中樞神經的接受器,釋放出多巴胺。成癮者感到愉悅、放鬆並減低焦慮,然而非成癮者並無上述效果,相反會覺得噁心、頭痛。
▶長期刺激中樞神經接受器會導致接受器敏感度下降,需要更高的尼古丁濃度才能產生滿足感,為其成癮之原理。
▶尼古丁是一種興奮劑,會使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心臟血管收縮,造成心肌缺氧。尼古丁亦促進血小板凝集,造成血栓,若發生在心臟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腦血管造成中風。
▶青少年腦部尚未發育成熟,使用尼古丁造成腦部傷害,會導致情緒障礙、衝動控制、注意力不足、學習障礙等問題。即使開放電子菸的國家,也都禁止青少年使用。
■立法禁止青少年使用
有證據顯示電子菸廠商利用各種媒體,吸引青少年。因為青少年是好奇、嘗試使用菸品的年齡,如果不在這個階段誘惑,到了成年便很少嘗試菸品。
美國青少年使用電子菸已經失控,2011年僅1.5%高中生使用電子菸,2018年增加至20.8%,引起FDA震驚,並採取一連串反制的措施。2019年發生多起疑似電子菸導致嚴重肺部疾病後,最新公布資料顯示高中生已經有27.5%使用電子菸,一年之內增加1百多萬青少年使用者。
美國川普總統已經下令禁止電子菸添加口味(如水果、薄荷),因為這是吸引青少年使用的主要原因。
■成為青少年入門菸品、毒品
青少年若使用電子菸,未來使用傳統菸品的風險會增加,此稱為入門效應(gateway effect)。依據一個統合分析,未曾吸菸的青少年及年輕成人使用電子菸有2.2倍的風險,未來會嘗試傳統菸品。
臺灣的學者亦有相同的研究,顯示7年級及10年級的學生,使用電子菸追蹤兩年以後,有2.14倍的風險使用傳統菸品。根據美國的研究,使用電子菸不但會增加菸品使用,還會增加酒精濫用及大麻等物質濫用。 (資料來源:【註1】)
■阻礙腦部發展 心臟病發機率倍增
研究發現,電子菸與吸菸一樣會造成肺部發炎,使心臟病發作的機率倍增,並會阻礙內分泌系統和腦部發展,使思慮變得遲鈍,延緩青春期成長、抑制身高,故預防青少年接觸電子菸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資料來源:【註2】)
■5/29-菸害防制法草案出爐 抽菸年齡改至20歲、全面禁賣類菸品
國健署公布了《菸害防制法》的修正草案,將加熱菸和電子菸歸類為「類菸品」,需要全面禁止輸入、製造、販售,同時也將合法的吸菸最低年齡提高到20歲。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本次修法兩大重點,其一是跟進美國,將合法抽菸年齡提高至20歲;另外,首次將「類菸品」字樣入法,定義更有彈性,以便更全面禁止變化快速的電子菸、加熱菸品等新興菸品,力拚本會期過關。(資料來源:【註3】 )
【Re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論壇發展計畫「新興菸品健康危害研議」
∎議題召集人:李志恒教授
∎吸菸是死亡與失能的重大危險因子,對健康影響甚鉅。但從1976年Russell提出 - "人因尼古丁而抽菸,但卻因焦油而死”,建議以減少香菸使用、從而減少其造成的傷害作為管理之道,導致以公共衛生為導向的”香菸減害(Tobacco harm reduction)”策略應運而生,惟迄今仍有許多爭議。
在此前提下香菸衍生出兩類主要的新興菸品:電子菸(E-cigarettes or vaping)、及加熱菸(heat-not-burn)。新興菸品在減害的旗幟下已在世界的傳統菸品市場上攻城掠地,加上其外型酷炫及品味多元,容易得到年輕族群的認同。
在此同時,新興菸品造成的危害時有所聞,並因添加大麻或新興影響精神物質(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NPS)而加重其危害。但是,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卻仍允許新興菸品的販售;反觀國內對新興菸品的分類、定位、及上市仍未達成共識。
因此本計畫的目的,希望先以回顧、整理新興菸品的由來、訴求、成分、毒理及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及世界各國的管理方式,然後由科學實證方式與傳統香菸做比較,並對政府的新興菸品管理做出建言。
∎ https://bit.ly/2zNrZip
1. 來源
➤➤資料
∎【註1】:台大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健康電子報(2019年11月144期】-「電子煙與青少年」:
https://bit.ly/3e05V2K
∎【註2】: 國民健康署- 健康九九網站-「電子煙無助於戒菸 錯誤迷思反而有礙健康(健康醫療網)」:https://bit.ly/3cZBzMK
∎【註3】:(udn.com 聯合新聞網)「菸害防制法草案出爐 抽菸年齡改至20歲、全面禁賣類菸品」:https://bit.ly/3dWTZyQ
➤➤照片
∎( 董氏基金會 菸害防制中心-華文戒菸網)電子煙構造圖:https://bit.ly/3d1Yy9Q
∎ 蘇一峰醫師「使用電子菸(E-cigarettes)真的安全嗎? 而背後的真相是如何呢?」:https://bit.ly/3dZA02C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forum.nhri.org.tw/forum/category/con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電子菸 #戒菸 #國健署 #迷思 #有礙健康 #尼古丁 #多環芳香烴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重金屬 #成癮 #興奮劑 #中風 #菸害防制法草案
立法委員: 蔡易餘 家己人 劉建國 何志偉 王郁揚 WHO FCTC 菸草減害專家 立法委員 江永昌 吳秉叡
立法院 / 中華民國立法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疾病管制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無煙台灣基金會Foundation for a Smoke-Free Taiwan
董氏基金會 菸害防制中心
曼巴精神電子書 在 蝦叔跑步 Uncle Shrimp Runn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已經過了幾天,高比離世的消息,你消化了沒有?
我自己是完全不能。
他名字後的「1978-」,怎麼能這樣硬生生的加進「2020」?
初三那天早上,我聽到蝦嫂的第一句話就是「高比死了」,我還打趣回應「你說笑吧」。
隨後,我看到無論是日理萬機的集團高層,至以每天基本上只貼靚相的藝人明星,這天大家在FB、IG發的帖,都圍繞同一個主題。
這樣的一顆超級巨星猝然隕落,其震撼,基本上是逾越界別了。
痛斯人之難再,嗟舉世之皆暗。
高比的級數,是那種即使你完全不看籃球也會知道的殿堂級人物。你或多或少,總會知道他的一點過去。
雖然我稱不上是高比迷,甚至稱不上是籃球迷,但身為跑者,身為體育愛好者,噩耗已在心中烙了印。
對於一個大半生奉獻於一項體育運動的人,無論怎說,他的離去,也值得好好紀念。
所以,容許我破例一次,不談跑步,借本周的「私人補給」,略談關於高比的影片和書籍,以茲悼念。
🏀🏀🏀🏀🏀🏀🏀🏀
紀錄片 Kobe Bryant’s Muse(2015,科比的繆思)
高比意外消息傳出未幾,立即有人貼出了他2017年的動畫短片Dear Basketball(親愛的籃球)。
這不到六分鐘的短片,確是十分精彩。所繪畫的高比,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這封對籃球的情書,情真意切。如果你跑了幾年步,已覺跑步令你著迷的話,那麼這六分鐘肯定會教你感動不已。
一個與籃球廝磨了三十多年的人,來到告別時刻,原來就是這樣的心情。短片拿得了奧斯卡,一定程度上,是對高比畢生付出的致敬。
然而,六分鐘真的太短,所以我推薦大家也觀看2015的紀錄片:Kobe Bryant’s Muse。
Jay的跑步筆記本身是籃球迷,對高比離世他自然感觸無限。事發未幾,他已撰文悼念。當中,他提到:「但是看到阿基里斯腱斷了的那一剎那,我的心臟漏了一拍,才知道我沒有真正討厭過你。」
這套紀錄片,正是以高比這次嚴重受傷為主軸,借他復健的一年,回顧人生中的潮落潮起。
在八十多分鐘裡,你會看到高比如何面對這次傷患。從手術到物理治療,一年之間,天天只能旁觀隊友落場。這種心情,受過傷的跑者必定明白。
除此之外,影片更大部分是高比回憶過去。從小時候跟隨同為籃球員的父親移居意大利,到十多歲回流美國,到選秀,到名成利就,到婚外情,到下一代,到低潮,到帶領湖人東山再起,基本上無所不談。
看完這紀錄片,請再看一次Dear Basketball,你會得到更深的感動。
🏀🏀🏀🏀🏀🏀🏀🏀
體育魔幻少年小說
The Wizenard Series: Training Camp (2019)
Legacy and the Queen (2019)
The Wizenard Series: Season One (2020)
說到書,高比傳記自然有一堆。但高比是作者身份的,最著名的應該是自傳The Mamba Mentality(2018,台灣中譯本《曼巴精神》)。
這部hardcover部頭頗大,是典型的coffee table book。不過看amazon不少評論對這本書有點失望,認為此書雖然不失圖片豐富,但文字上卻沒有太深入討論「曼巴精神」,缺乏精神底蘊云云。
縱然如此,這本書,我在高比出事後不久到amazon看過,尚有存貨。到現在?已像口罩那樣,給搶購一空了。
對於The Mamba Mentality這種圖冊,若買電子書觀感大打折扣。所以大家不妨留意一下,其實高比也創作了幾本以少年為對象的小說,這些即使看供應無限的電子書也無妨。
這幾部小說,主題是「體育+魔幻」。高比身為創作者,少不免賣花讚花香,說自己多麼希望童年時代已有這樣的書。不過事實上,這樣把體育與魔幻crossover確是破格。
其中,首作The Wizenard Series: Training Camp在大陸已出了中譯本,叫做《巫茲納德系列:訓練營》。接下來的Legacy and the Queen出人意表是關於網球,至於Wizenard的續作則即將於三月出版。
一如其他不少體育明星寫書,高比提供了意念,實際執筆的是另有其人。不過高比在訪問中透露過,出版這種書其實懷有理想。
「魔法就是技術,技術是要重覆鍛煉,如此一來你就能做出魔法般的事情,但還有情緒成長、穩定性和情緒意識,全部都會增強或削弱你的魔法。」
「幸運地,我的人生有很多偉大導師,大家都知道的,米高佐敦、標羅素、積遜,如今我只是把一切以另一個方式延續下去。」(蘋果日報,2019年3月7日)
一如我之前寫過波馬總監Dave McGillivray的故事,以及早前關於加拿大六十年代跑手的Mighty Moe,美國是非常重視兒童及青少年讀物的地方。所以高比選擇在退役後出版少年小說,希望藉此影響下一代,也是不足為奇了。
在我看來,哪怕是兒童繪本,美國出品依然精良,就算是給成人看也饒有趣味。少年小說就更是與大人看的小說篇幅無異,買來自己看,再將故事與小朋友分享,其實也是有趣有益的家庭活動。
🏀🏀🏀🏀🏀🏀🏀🏀
一直覺得,談書談戲,雖然在體育界是一件頗為冷門的事,但我卻堅信有其價值,所以還是值得幹下去。
恰巧,在Dear Basketball結尾我看到這樣一句:
“There is power in understanding the journey of others to help create your own.”
謝謝您,黑曼巴,一路好走。
#私人補給之特稿
👇🏼完整圖文版請按下方連結👇🏼
曼巴精神電子書 在 【Kobe 傳記-曼巴精神】-最喜歡的隊友、令人斷片的訓練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Kobe 在2018年撰寫的 曼巴精神 。這本書主要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小故事篇講的是Kobe 多年來在聯盟打滾的一些不管是跟隊友、對手、 ... ... <看更多>
曼巴精神電子書 在 曼巴精神名言在PTT、社群、論壇上的各式資訊、討論與評價 的推薦與評價
电子书 科比自传: 曼巴精神,高清pdf/epub/mobi/azw3下载,金城出版社,[美] 科比·布莱恩特,互联网,编程语言. ... <看更多>
曼巴精神電子書 在 [閒聊] Mamba Mentality (曼巴精神) 讀後感- 看板Lakers 的推薦與評價
在湖人版看過相當多的好文,但寫不出什麼東西…
只以看完Kobe新書(至少中文版剛上市XD)的讀書心得與大家分享~
---
The Mamba Mentality by Kobe Bryant 讀後心得
https://www.zoncheng.com/2019/03/0360-mamba-mentality-by-kobe-bryant.html
(只有兩張照片和黃筆重點的網誌版~)
---
無疑的,Kobe Bryant是我最喜歡的運動明星,也是我敬仰的半個偶像(因為鷹郡事件)。
在碩士畢業前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去美國看他的球賽,很高興的那時的我美夢成真。最近他
的新書中文版出版了,我因為中文版本是精裝版,實在太厚重了,因此找了電子書版本來
看,以下是我簡單的心得,以及覺得有趣的部份,與大家分享。
The Mamba Mentality (中譯:曼巴精神) 我本來以為是Kobe的自傳,但看完以後比較像
是一本他給他的球迷的手扎,只是內容聚焦在籃球這檔事上。每則文章都不長,都會配上
相對應的圖。如果是從他出道就開始關心他的球迷應該會很享受,除了照片都相當的有代
表性之外,他細數了從他出道時到生涯尾端的對手 – 我想書中被個被點名的球員都會非
常的開心,因為幾乎都是正面評點…除了某個Kobe Stopper.
---
以下英文摘錄自:Bryant(Kobe). 「The Mamba Mentalit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8-08-25. Apple Books. 中文的部份是我個人感想。
---
Introduction by Phil Jackson
Kobe and I first met in 1999 at the Beverly Hills Hilton, on the day I was
formally announced as the Lakers’ coach.
禪師與Kobe Bryant的第一次見面竟然是在成為湖人教練之後,這點我滿意外的,不知是
否是客套話,因為Kobe應該有與他執教的公牛對位過才是,怎麼會沒見過
Kobe admitted he was worried he wasn’t going to score enough points to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players in the NBA.” This concerned me, because
as a coach I didn’t care how many points a player scored—only the final
numbers on the scoreboard.
這段話是禪師剛執教湖人時的想法,一方面可以見識到Kobe成為偉大球星的渴望,另一方
面也可以感受到禪師的立場。
The first year, Kobe played alongside Ron Harper in a two-guard system at the
top of the floor. They were in charge of “setting the table”—recognizing
when the fast break was over, secondary action was limited, and it was time
to set up the triangle system. Naturally, there was always a temptation to
push the envelope, and sometimes Kobe would go rogue. He’d break from the
plan to create an opportunity for himself, and it would jam up our offensive
flow. So we had our conversations about not trying to take over a game. We
also had our film sessions, centering on what skills made a guard a good
playmaker. In retrospect, Kobe was as patient with me as I was with him. We
tolerated each other, and the result was that he came to understand how
disciplined our team had to become in order to win that coveted championship.
這段話是在說明禪師的三角戰術會限制Kobe的得分,不過年輕氣盛的Kobe有時候還是會管
不住自己而影響戰術的運行及進攻的流動。不過倆人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冠軍,所以能互
相容忍 (X) 合作 (O)
從Kobe Bryant加入NBA的第二年就一直關注他的相關新聞,禪師的這些描述把我以往的回
憶的捉回來了!
---
Process
Bath time had a bonus benefit: I’d use the quiet break to catch up on
reading, always studying to improve my game.
這段文字與照片是本書中最後我驚嚇的一段... 隨時都在學習的Kobe Bryant連泡澡 (X)
的時候也不肯放過自己…
I wasn’t willing to sacrifice my game, but I also wasn’t willing to
sacrifice my family time. So I decided to sacrifice sleep, and that was that.
為什麼Kobe要半夜起床練球,因為他選擇在比賽、家庭、睡眠三者之間,選擇了犧牲後者
。
A SONG OF ICE AND FIRE
NBA 2K
Kobe在書中有些文章的主題都充滿雙關語…以上兩者其實都和他採取的療法有關。其中A
Song of Ice and Fire是Contrast therapy, 而NBA 2K其實是2000他受傷期間採取的電療
法。
If the tape had bubbles or bumps, Gary would unwrap it and start again.
Everything had to be smooth, had to be perfect.
Kobe Bryant的治療室Gary Vitti很會包膠帶,而且一代過程中沒包好 (有泡泡...) 就會
重包…看來也是每個人都很追求完美… ~_~
We met at UCLA during a day of pickup runs. I was there stretching, getting
ready to play, and he walked in. That was my first time—and I think last time
—playing with Magic.
我覺得這裡可能又是客套話…Kobe和魔術強森怎麼可能只有對戰過一次...
Outside of that, Byron schooled me on time management—how to make the most
of each and every day.
在湖板被嘲諷是顆西瓜的Byron Scott教導了Kobe時間管理…這…我還滿好奇他的時間管
理學的…
Now, I coach my daughter's team, and we run the triangle offence. Recently, I
called Phil and filled him in on what I was teaching the girls. He was
surprised by how much I learned from him. More than that, he was surprised
how much detail I had retained and was now passing down.
Kobe執教了女兒的球隊,採用的也是三角戰術…記得三角戰術好像很難的…這樣會不會太
狠了...
I ALWAYS SAID LUKE WALTON WAS DESTINED TO BE A COACH.
Again, 基本上Kobe提到了他球員時期所有執教的教練…然後不知道還能當多久教練的
Luke Walton... Kobe對他也是滿滿的愛。
When they do that, it creates dead zones, areas on the floor where they can’
t see certain things. I learned where those zones were, and I took advantage
of them. I would get away with holds, travels, and all sorts of minor
violations simply because I took the time to understand the officials’
limitations.
為了勝利,Kobe覺得了解裁判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讀了裁判手則,…了解怎麼樣才能
…在場上更有優勢…
I TOOK THE DESIGN OF MY NIKES VERY SERIOUSLY.
我其實還滿想聽聽他對他Adidas簽名鞋的看法,因為我只有他Adidas的球鞋…很可惜,這
樣可能政治不太正確...
Sometimes, even when I had headphones on, there wasn’t any music playing. It
was a feint to keep people away, and to get in my zone.
有時候Kobe戴著耳機,但其實聽的不是音樂... 這是另一段很讓我訝異的部份...
---
Craft
Soon after he joined the Lakers, Metta World Peace came to the gym one day
and found me working out. He was surprised to see me there. I said to him, “
How do you think we get these championships?” Metta responded by talking
about how much talent we had on the roster. I cut him off, and told him, “
Metta, winning rings isn’t easy. If you think because you’re here, because
we have Pau and Lamar, that this is already a done deal? You and I are going
to have problems.”
我很喜歡慈世平,所以特別記下了這段。
WHEN FUNDAMENTALS ARE NO LONGER FUNDAMENTAL
Kobe在書中提及的湖人球員其實次數不多,其中和他同隊時期最短又有專文的是Caron
Butler... 可見得Kobe很喜歡他的態度…
Metta’s goal was to guard someone and take them completely out of the game.
He wanted to fluster and intimidate them. He and I would have a good time
with that. We would talk before games about who we were going to shut down
and punk that night. We’d be like, “You take him the first five
possessions, I’ll take the next five, and then we’ll trap him and beat him
down.”
這段也提及了Kobe和慈世平輪流扮壞人 (O) 的想法,我覺得很有趣~
Pau Gasol was like a brother to me. Over the course of my career, I suited up
with dozens upon dozens of players. Among all of them, it’s safe to say that
Pau was my favorite teammate ever.
真愛,不愧是加嫂…
---
書中後半段都是Kobe與各大球星過招時,Kobe的戰術與應對方式,我覺得也滿有趣的,就
留個有興趣的朋友們自己找書來看啦~
--
一個人的地球之旅 https://www.zoncheng.com/
美術館微旅行 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museu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152.1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akers/M.1553780994.A.823.html
※ zon:轉錄至看板 KobeBryant 03/28 21:5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