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任何事都高我一階的3/5》
大學時期,曾經短暫嘗試過登山社,因為攤位招募的學長很帥,讓人輕易地對於「登山」產生愛(不)屋(切)及(實)烏(際)的情懷。真正爬上山,當然是另外一回事。我這種肉腳被隊伍夾在中間,想要裝孬下山都覺得很歹勢,距離我一段腳程的前輩總是鼓舞我,上來啊學妹,離山頂只差一個階梯了。又爬了很多階梯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個謊言,但離山下更遠了,只好咬緊牙根硬上。
笑傲群峰的美景,嘴裡吃進雲朵冰涼的味道,確實難忘,我望向身邊忙著插旗的學長,好像伸手就可以觸碰到他,但那種無法形容的、仿如雲泥的「仰視感」,一直等到我學了人類圖之後,才坐實下來,並且寫得出來。對,3/5永遠高我一階,電影裡是怎麼說的呢,觸不到的戀人,3/5雖然不喜歡緊迫的肢體接觸,卻總是栩栩如生的,人群中永遠不安分,出征、遷徙、輾轉流離,使人眩目,也惹人疲憊。
於是我的暗戀,還沒有找到桃花源就宣告死路了,約莫是年輕時候的我,終於厭煩了自己追趕跑跳蹦的狼狽,覺得再怎麼努力也一直落後這麼多,要去的地方原來不只有山頂這麼一個。啊,算了吧,我就留在山腳下當個腐宅也無所謂。
情感上,3/5的魅力和5/1很不一般,五爻的魅惑,原來展現在思考和肢體的層面,會有這麼大的差異。5/1的將帥謀略,總讓我聯想起縱橫千軍的趙子龍,七進七出單騎救主,根本天生主角的氣魄;而3/5的越挫越勇,則像極了目前手邊正在瘋狂二刷的半澤直樹,不到最後關頭不知鹿死誰手,就算知道了可能會輸,也不惜一搏。
我其實很猶疑書上形容3/5是「烈士」,好像一派癡愚地要殺出血路,於是把每一條路的荊棘都砍下來試試,我認識的3/5,並沒有這麼悲壯或憤世。真的要形容,我會說3/5都是「盡情」的,每件事情都一樣,把所有可能都翻挖出來行進到底,不懂的人覺得魯莽匆促,殊不知3/5只是不想浪費時間。我最喜歡的部份,是當他們把路走出一點點苗頭的時候,興高采烈地邀請我同行的樣子,「Here is it, would you?」怎麼能說不呢?未知的世界,在3/5的眼睛裡發著光,粉身碎骨好像也不會很疼,人生只有一次,Yes,I Do。
在這裡,我希望可以赤裸地寫出真實發生過的事。所以,我不會告訴你,我跟3/5之間的兩性相處,也如此瑰麗壯闊,我們總是一開始非常激昂澎派,好像可以手牽手一起探索新大陸,最後卻只發現彼此住在不同的大陸。
無法在情愛修成正果的,在職場或學習領域反而開花結果,比如我在職場的最佳拍檔Adeline,也比如人類圖這條路上,不斷被我喊成學長的分析師丹尼。他們就是比我更往上站一階的3/5,快速讓我相信自己已經準備好了,隨時能夠再前進一階。
我是否感覺被pushing?哈哈哈,只是下意識有點疑惑,這件事有這麼急嗎?
記得第一次下單人類圖一階課程,只花了一分鐘。前面用半個小時和Adeline談論近期的有發而發,覺得該去了解一下這門知識,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穫。Adeline邊滑手機邊點好了午餐的咖啡和三明治,換我點餐的時候,她用那種「我跟你說花生厚片比較好吃」一般家常的口吻,效率滿點地對我秀出手機,ㄟ,我已經報好了,在這裡,這個網站,你點去報名然後刷卡。
我塗塗寫寫數十年,從來沒有下定決心要開設臉書大寫特寫,想說,這樣好嗎?我又不是分析師。萬一寫錯,會不會很丟臉?啊有人踢館怎麼辦,我完全不會處理這種事情。丹尼說,觀點沒有對錯,只是每個人看的地方不同,投射者不是最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嗎?妳試著寫看看就是了。
這種果決,很少發生在我的生活中,我的二爻和四爻,總讓我在to be or not to be的兩端遊走,不很確定這一秒到底要走出去還是該躲回家,3/5卻超級確定的:我跟你說,你去做就對了,路是人想出來的。
那如果此路不通怎辦?3/5通常不怎麼辦呀,摸摸鼻子走下一條就是了。就算鼻子碰了一屁股灰,也能聚精會神地向你分析,這些砲灰的價值不是開玩笑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職場上遇到3/5,我一直認為是命運發給我最好的邀請,我們一起冒險犯難,一起墜入深淵,然後一起地底翻盤,既刻苦,也刻骨。這種情感,很紮實,很營養,慢慢地感染我成為一個強壯的人。
不過,我和所有三爻的關係,包括我的另一半,都不是黏膩的,三爻很重視有形與無形的空間感。這和二爻的宅隱又不大一樣,二爻想跟世界保持距離,三爻時不時想脫離身邊人際。因此,我們的連線,或張或弛,然而彼此都握有線頭兩端,維持一種外人難以想像的平衡,處在同一個空間,可以久久不講一句話;在同一座城市工作,Line打著打著另一端就已讀不回了,但我們之間,不變的是,任何時候,都宛如初相見。
現在,年紀大了,比起看海,入山反而更加吸引我,雖然從年輕的時候,我就缺乏登高的本領,如今倒也能領略緩慢拾階的樂趣,重點早已不是攻頂制霸,而是被濃濃的綠意和幽遠的山嵐擁抱著,只享受著穿梭前行的踏實感。這樣願意邁開腳步、不再懼怕踩空的進階勇氣,就是3/5留給我的禮物。
「暗戀桃花源分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職場裡的人類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黃云歆Tanni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趙逸嵐Yilan Chao(小8)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深度解读|带你看懂《暗恋桃花源》:剧场篇-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暗戀桃花源角色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暗戀桃花源角色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暗戀桃花源角色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402111792 英文2B 李宛頤用CORPS模式分析表演藝術團體之 ... 的評價
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黃云歆Tanni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高中學戲劇開始,就不停的聽老師們說《暗戀桃花源》,看過各種不同版本的演出DVD,寫過報告,大學課堂分析過還考過試。
這部充斥在我過去九年戲劇系生涯的舞臺劇,我到今天才終於看到“現場”版!
有種悸動。
Day 7 周宇柔 Dora 謝謝妳讓我超早就知道要演出,票一上線就去選位子了😎
妳好棒,恭喜妳演出成功!今天就點名妳參加連續十天自拍的遊戲吧☺☺
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趙逸嵐Yilan Chao(小8)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寫得真好
一種林奕華的語彙
──談《恨嫁家族》 李展鵬
看林奕華作品的好玩之處──也是困難之處──就是觀眾往往不只是在欣賞一齣戲,而是要閱讀一個創作的脈絡,甚至是要檢查一個時代的症狀。因此,討論林奕華作品如果只停留在「齣戲好唔好睇?」是遠遠不夠的。這一點,是香港戲劇評論始終沒法好好評價林奕華的一大原因;太多評論人沒有把作品「脈絡化」(contextualize),也沒有關注作品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如果林奕華的前作《賈寶玉》及《華麗上班族》等因為有明星擔演而讓評論人有了懶惰的最佳理由──「這些戲受歡迎就是因為有明星嘛!」那麼,沒有明星的《恨嫁家族》也許是個討論新起點。
關鍵字之一:互文性
「這是一齣用勃朗特與希治閣去解剖電視肥皂劇的作品。」看《恨嫁家族》才看到一半,我就有這樣的感覺。什麼是互文性?就是一部作品的意義要由其他文本一起來構成。互文性也被譯作文本互涉,它提醒我們文本之間有時互相指涉,了解作品甲必須透過認識作品乙。林奕華作品經常有意無意地跟其他作品對話:最明顯的是他的四大名著系列,《三國》質問的既是古代名著,也是現今流行的女人爭鬥宮庭劇,《水滸傳》借古代英雄傳奇,諷刺的是港式黑幫片中的理想男人形象;其他的如《包法利夫人們》借法國名著講台灣電視節目引發的性別思考,《大娛樂家》則是跟香港影視文化對話。如果搞不清楚這些作品的對話對象──互文性,就很難作出進一步討論了。
《恨嫁》的對話對象不算十分明顯,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它豐富的互文性。首先,如果只看故事骨幹,《恨嫁》是很肥皂劇的:一連生下四個女兒的母親被丈夫拋棄,變得瘋瘋癲癲的她讓女兒在扭曲的環境下長大,於是長女變得只求成功不近人情,她只希望自己是男兒身,二女放盪不羈,她彷彿只能透過捕獵男人去證明自我價值,三女性格內向,她只埋首在書本中逃避現實,四女早早嫁人,她以這段裝出來的快樂婚姻肯定自己。如此人物橋段,本來可以非常肥皂劇;五個女人中,有裝瘋扮傻的棄婦,有勾引姐姐男友的妹妹,有純真的好女孩,有令人咬牙切齒的壞女人,還要加上幾個帶來新仇舊恨的男性角色,真的戲劇性十足,絕對可以有煽情效果,也是很多電視劇的慣用技倆。
然而,《恨嫁》有個肥皂劇的殼,裡面裝的卻非肥皂劇的料。首先,它有個懸疑推理劇的格局:在一個郊區大宅中,十多個人物本來要參與大姊的婚禮,但一個風雨交加的停電夜抹走了所有喜慶氣氛,十多人被困在陰森大屋,一些不為人知的駭人真相逐一揭開,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自己的陰暗面。如此氛圍,正正是不少希治閣名作的特點:《觸目驚心》中的血案與心理變態,都可以由一間鄉間小酒店的空間說明,學者齊澤克更曾分析片中酒店的不同樓層如何代表主角的本我、自我、超我;至於《奪魄索》、《鳥》及《蝴蝶夢》等希氏名作亦運用密閉空間去探討人心。這次《恨嫁》的舞台,大概因為設計師陳友榮的突然離世,而保留了極簡的設計。這幾乎是空盪盪的舞台,卻巧妙地把全劇焦點放在眾人的內心世界,那是一片讓每個人直視自己最赤裸一面的空間,所有外在之物都是多餘。如果說港式肥皂劇在乎的只是如何用情節去抓住觀眾目光,而從不真正關懷那些人物,那麼《恨嫁》則如希治閣的作品,在構造驚人情節之餘,更關心的是角色心理狀況。
另外,劇中人歇斯底里的情緒,亦呼應著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姊妹的作品。《恨嫁》中的大宅可以視為一個咆哮山莊,裡面住著因愛而受傷的、精神狀況異常的人。至於那個瘋瘋癲癲的媽媽,則一方面像極了《暗戀桃花源》中尋找劉子驥的瘋女人,那是廿一世紀的意象:表面風光的大宅中,有個瘋女人徘徊不去;在表面理性的現代人的情感世界中,也總有個瘋女人來回走動,不知道在尋找什麼。而另一方面,這瘋女人又遙遙指向另一個勃朗特的《簡愛》中的閣樓上的瘋女人。不無巧合的是,勃朗特筆下的瘋女人被女性主義者解讀成父權社會的受害者,而《恨嫁》中的瘋母親則是一個因生下四女而被丈夫拋棄的另一種女性悲劇代表。如此豐富的互文性,這裡沒法一一展開討論,但《恨嫁》遊走在不同文本中的趣味,卻不能忽視。
關鍵字之二:脈絡
《恨嫁》不只是一個獨立作品,這除了因為它與其他文本的微妙對話關係之外,還因為導演與編劇本來的創作脈絡。分析作品脈絡的重要,在於它能讓我們避免過於直觀地評論:例如「用明星=商業掛帥」便是非常懶惰的直觀批評。事實上,只要花幾秒鐘看看林奕華的創作脈絡,便可對明星參演一事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林奕華曾創作不少風格偏鋒、被歸類為前衛劇場的作品,但其實在涉足劇場之前,他有多年沉浸在電視台的日子,編寫不少電視劇。時至今日,他的專欄仍津津樂道當年港劇。另外,他亦是個什麼電影都看的影痴,不少主流電影亦是他的心頭好。至於對明星,他如何鍾愛汪明荃、繆騫人、張艾嘉等,亦是眾所周知;他本來就是個跟明星制度關係親密的人。因此當有機會,他找來明星級演員合作是合理之至,只是很多人對於他的背景視而不見,彷彿他找明星合作就是為票房搞噱頭而已。
《恨嫁》的脈絡也是清晰可見。首先它是林奕華鐘情的女人戲,它貫徹了從《包法利的夫人們》到《三國》的關注點:現代女性得到很多,但她們快樂嗎?再來,那個有肥皂劇影子的故事骨幹,其實也是林奕華創作血液的一部分,他根本就是跟這種充滿戲劇性的電視劇打交道出身的。《恨嫁》還令人想到早前出版的一本林奕華文集《是<輪流傳>,不是<輪流轉>》。這一本大談七十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電視劇的著作一方面說明了林奕華當年是個超級電視迷,而另一方面,他在書中對電視劇的尖銳思考(例如他觀察到某種曾經精彩的社會階級書寫在八十年代中後期的電視劇消失得無影無蹤)亦對應著《恨嫁》。因為,有著肥皂劇外殼的《恨嫁》真正挖掘的正正是當今肥皂劇絕不關心的一面:人物如何面對自我的心理狀態。四個女兒各自的秘密與怪癖,背後都是一篇篇複雜的心理分析報告,而不是無線劇善惡分明的面譜化演出。至於寫過《香港式離婚》、《賈寶玉》及《三國》等作品的黃詠詩,這次亦再以其獨特的現代女性筆觸寫出幾個被社會扭曲的女人的故事。
若要談文本,《恨嫁》可以分析的其實很多:在劇情方面,新郎與中提琴手兩個男角如何投射了女性的幻想,在視覺方面,導演如何調度演員在最簡單的舞台上有豐富的變化,甚至在性別角色方面,男扮女裝的管家以及女扮男裝的兄弟的弦外之音(四女其實一早已有由管家代表的慈父角色在家,只是各有病態的她們視而不見?那個叫眾人妒忌的同父異母小弟,某程度上其實可視為一個可愛的小妹妹?),都值得討論玩味。只是,在劇場發生了什麼故事,總是比較容易觀察討論,但至於那個外延的脈絡,卻往往是備受忽視。
林奕華的作品,無論是像《恨嫁》及《華麗上班族》這種有個完整的戲劇結構的,或是像他早期的《男裝帝女花》及後來的《水滸傳》的非敘事而意念先行的,其實都有一套獨特的語彙。他的語彙,不是那種四字詞語式的劇評可解(如「劇情緊湊」、「對白精彩」、「高潮疊起」),而是要經由了解他的創作脈絡與其作品的互文性,再去探索一個時代的精神,才可真正掌握。可恨的只是,在浮光略影的互聯網時代,會停下腳步思考所謂脈絡與互文性的,能有幾人?
(《澳門日報》演藝版,2月13日)
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402111792 英文2B 李宛頤用CORPS模式分析表演藝術團體之 ... 的推薦與評價
1986年,表演工作坊因作品《暗戀桃花源》獲頒「中華民國表演藝術獎」,頒獎評論中,評審們有如下之評語:「表演工作坊結合國內一流舞臺劇演員,突破近年來國內舞臺戲劇演出 ... ... <看更多>
暗戀桃花源分析 在 深度解读|带你看懂《暗恋桃花源》:剧场篇-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话剧:《 暗恋桃花源 》导演:赖声川演出:表演工作坊豆瓣: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599328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