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的說法。地方創生是一種平衡都會與地方資源的思考,從2014年出現以來,由日本安倍內閣推廣到地方施行以來在日本各地遍地開花,其實在安倍內閣喊出「地方創生國會」口號之前,各級地方政府就普遍認為只要地方經濟繁榮日本就有生機,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對都市生活厭倦、萌生到鄉下過著自給自足生活念頭的日本人開始產生,這股移居到鄉下的想法與人力需求完美結合,因此 I-TURN者(都市到鄉下)與 U-TURN 者(到都市發展又返鄉)人數急遽上揚,原本日漸凋零的鄉下人口數止跌回升,市場規模也慢慢重新凝聚。
台灣的城鄉差距一直嚴重,目前全國共有 368 處鄉鎮市區,但人口過度集中以六都為中心的區域,經過統計,全國共有 134 處鄉鎮區資源不足,經濟相對弱勢,人口數僅占全國 11.6%但面積卻佔了國土66.5%,若人口繼續減少,或青壯年勞動力人口持續往都會移動,勢必會造成未來滅相或滅鎮的危機。根據國發會的人口發展模型中推估統計,台灣人口總數將於2024年達到顛峰,勞動人口(15-64歲)為1600萬,接著將以每年下降1%的速度減少,2060年將僅剩960萬。
也因此國發會提出的地方創生戰略,便是參考日本經驗,以五支箭來推動,分別為「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產官學研社參與」、「統籌部會資源」、「品牌行銷國際」,目前以2019-2022年四年為第一週期,由國發會作為中央HUB來統籌,從尋找地方DNA開始,再盤點11個部會37個計畫資金投入,「以投資取代補助」,協助地方產出熱銷品牌,讓金流能真正注入地方,活絡地方經濟後,帶動青年回流工作,藉此平衡偏鄉人口。
這次在東京澀谷的 HIKARIE 展出的 臺灣地方創生展 ,便是在這個政策下所展出的海外成果發表。看著從台灣各地精選出來的25個地方故事與品牌,深深感受到潛藏在台灣各地方的能量其實很豐沛,不過我認為地方創生絕對不是只有把地方農產或手工藝做成商品、品牌化而已。過去日本也曾這樣做,即便當中的確有些地方百年工藝因此打出名聲,也獲得消費者市場青睞,但仍不足以喚起青年回鄉工作的熱情。這當中的關竅其實不是僅有工作機會的增加,而是如何讓青年心中產生那份對地方的榮譽感,打從心中認為「我XX,我驕傲!」#那才是地方創生能否成功導回人流的關鍵。
在這個過程裡,#我認為內容產出與媒體傳播兩者必須有個很好的槓桿平衡,而能夠取得那個槓桿平衡的點就是「#設計」。就拿屏東為例,屏東燈會的規劃與設計,從視覺到內容產出不僅在網路宣傳上拔得頭籌,「白天藝術展、晚上燈節」的想法讓整個展會增加觀賞層次,同時加上幾個整點的燈光秀與煙火、無人機演出,口碑造成北部人口大量往中南部移動參觀,甚至媒體也一再主動報導,熱度聚焦的狀況,讓住在屏東30年的當地人都嘖嘖稱奇,沒看過如此盛況。這樣的熱度自然造成在地人對家鄉的榮耀感,甚至連離家在外打拼的屏東人也會開始想,「是否自己的專業也能貢獻家鄉?」
加上後來屏東的 台灣設計展x屏東超級南、最近曝光的幾本屏東縣府超設計水準的刊物,都是讓「設計」成為鋪陳內容的軸線,進而使得媒體有內容可以去報導,也讓故鄉增加許多故事傳唱的深度。就算是蹭熱度我覺得也好,非在地人對屏東產生過往不曾有的好奇,離家在外的當地人開始思考自己跟家鄉的連結,對我來說都是好事。比如說像是由幾個年輕人開啟,用紙本記錄台灣文化特色的「 現地計畫 」,或是結合家鄉物產演繹地方料理的「 飛雀餐桌行動 Future Dining Table 」等,都是年輕人開始希望能用自己的視角去重新連結自己跟家鄉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最好的地方創生方向。
既然地方創生已成為國策,接下來還有三年要發展,希望我們都能在這樣的過程裡去找到自己與家鄉的關係,找到台灣在自己心中的價值,找到台灣在世界存在的定位。
【臺灣地方創生展~日本特展】
展覽時間:2020年1月18日~1月28日
每日開放時間:11:00~20:00
展出地點:日本東京 Hikarie8/ CUBE〒150-8510
東京都渋谷区渋谷2-21-1渋谷ヒカリエ8階
——
主辦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
執行單位: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Chinese Industrial Designers Association
#台灣地方創生展日本特展 #2020前進東京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民進黨政府鴨霸關掉中天新聞台,引起社會很大的關注,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再次成為焦點人物。他在一次聲援中天的群眾活動中自稱是「誤入叢林的小鬥犬」。他出生於1957年,不年輕了,論經營企業也有45年,絕非「小鬥犬」,但他絕對是一隻鬥犬。這隻鬥犬誤入政治叢林12年,繳了不少學費,但他意志堅定,學習...
投資取代補助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投資取代補助,台灣地方創生五箭齊發!】#廣告贊助
經過多年取經與內化,國發會終於推出台灣版地方創生戰略!其涵蓋串接企業及社區的共好網絡;帶動地方特色擴散的智慧科技。期待凝聚在地能量,以品牌加持,把台灣「賣」向世界!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html?id=69289
投資取代補助 在 DOC職人 時食刻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方創生與DOC的數位機會~
DOC很多在社區,大家都很「關心」地方創生的資源與機會。這篇寫得很讚,一個委員的歸納與建議,深入淺出~分享給各位夥伴!
Pingtung Doc
祝台東
【👁 菜鳥委員側寫 #地創投資 | 國發會「地方創生」實驗型輔導行動開跑 —— 台東 #山羌延平 x #熱汽球鹿野 • 首波主打!】
#投資取代補助 #跨部會又翻山越嶺 #品牌_IP_商模_文化_產業 #非典型國家級提案
國發會推動地方創生的盤點與投資,有一套實驗性的模組,前天跟著副主委郭翡玉到台東參訪,算是近距離 肉眼親見 這個行動初期茂生的過程。
場域是【台東 #鹿野、#延平】,"提案單位" 則是兩個鄉公所(當然,是聯合了在地的各種業者、部落、民意代表、長期深耕的夥伴...)
※
首先是約莫2週前,我在國發會 聽到兩鄉代表 報告了完整的「事業提案」,目標是爭取政府資源,但是「#形式」非常不一樣。
過去,地方(民間單位)要拿到公部門錢,不外乎透過政府單位釋出的 補助案、標案、委託案。
先不論產官之間 如何透過各種利害關係 互動協作出 一個預算投放的結果 ── 基本上,就是 #按照公部門的規矩辦事,垂直對應一個主管機關(甲方),服膺專案需求、達標、驗收、核銷請款。
所以當時在國發會這場的提案上,我覺得很新奇:主委陳美伶 和 至少14個部會單位代表列席,加上我在內的 3位輔導團委員,全場大約60多人,呈現各種公家資源脈絡光譜 →→→ #聽 鹿野鄉和延平鄉報告提案。
先說想做什麼,然後看誰來出錢!
#邏輯是調反過來的
#超級跨部會
※
議事堂裡的兵棋推演完,很快就收到國發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同仁晉光的消息,要安排到台東實地走訪。
在一日飛機台北台東的快閃行程裡,資訊爆棚、大量筆記,粗略抓出一些觀點:
──────
🔴 鹿野
──────
1)所有商業緊抓已有國際知名的「熱氣球IP」→ 開始創造長尾
2)舊鄉公所變身青創基地 → 軟體 > 硬體;投資在「人才」身上
3)「找到回家的鹿」作為地創slogan → 建立實際的「鹿」景觀
4)農產品品牌化 + 外交官網絡(紅烏龍、鳳梨、米、洛神花)
──────
🔴 延平
──────
5)行銷sense高,以「山羌」作為IP核心推動,成為區域性的部落旅遊公關手(軸思考)
6)新的地方創生提案 → 結合既有的強勢元件(鸞山部落 / 森林博物館)而非獨立
7)「延青」:返鄉部落青年作為形象識別 → 應分工:在地建樹 x 推廣外攻
8)台東山林邊區的生活支持系統:放飛自我族群 VS. 放飛自我基地
在行程中,看到國發會團隊悉心照料每一筆資訊、消化、鏈結隨團的有關部會資源;
也看到 #水保局 台東分局對於地方深層理解的紮實接地功力;
和地方組織、青年夥伴那種卯足全力的熱切......
作為一個生嫩的地方內容工作者 + 菜鳥委員,我真心希望能為這個實驗性的地方創生模式幫上忙!
※
────────────
🔴 以下分享『如何向國發會爭取 投資提案機會』?
────────────
國發會地方創生計畫核心在於協助地方建立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扶植在地產業,讓偏鄉能留住人口,幫助地方與相關資源相連結,並強調「以投資取代補助」。
⭕️【1】、最好能聯合幾個不同的區域一起提案,例如:「鹿野+延平」、「東港+林邊+小琉球」
⭕️【2】、計畫必須經過這幾個步驟:
→ [ A ] #盤點地方DNA
→ [ B ] #制定地方創生KPI
→ [ C ] #召開地方共識會
→ [ D ] #提出事業提案
※ 完整資料: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78EEEFC1D5A43877
⭕️【3】、最好透過「#地方的公部門」(例如:鄉鎮公所、縣市政府)將計畫送至國發會 → 爭取簡報 & 跨部會資源對接會議
⭕️【4】、持續 follow up with 國發會與輔導團專家學者,藉由綿密的溝通、調整 → 設法協調有關部會挹注資金、企業投資、產業合作
•
因為鹿野、延平是國發會地方創生輔導行動的 very first 首案例,整個運作模式 仍在過程中邊試邊摸索。
但我高度肯定這種「#投資_取代_標案採購」、「#跨部會整合_取代_垂直單位督導」的創新協作的精神;若能真的試圖引導「國發基金」進場地方創生領域,會是台灣在地經營的里程碑。
未來若有進一步的發展,我也會盡力update讓關心地創的夥伴們知道的!
投資取代補助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民進黨政府鴨霸關掉中天新聞台,引起社會很大的關注,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再次成為焦點人物。他在一次聲援中天的群眾活動中自稱是「誤入叢林的小鬥犬」。他出生於1957年,不年輕了,論經營企業也有45年,絕非「小鬥犬」,但他絕對是一隻鬥犬。這隻鬥犬誤入政治叢林12年,繳了不少學費,但他意志堅定,學習很快,「中天新聞台」也許會消失,但「中天新聞」會挺下去,讓無色理念發光發亮。
蔡衍明是成功的商人,霸氣、率真、講義氣、思考不受框架限制。他出身後火車站富商家庭,父親吃過白色恐怖苦頭,年輕時支持黨外,在台灣賺了第一桶金,90年代到大陸投資設廠,成為第一批西進台商,跟著大陸黃金30年賺了大錢,成為台灣首富之一。台灣人重感情,賺了錢就想投資故鄉,造福鄉親,初期投資飯店餐飲,也賺了錢,經營企業連戰皆捷。
後來因緣際會買電視台,誤打誤撞連帶買了《中國時報》,卻渾然不知「媒體即政治」,闖進政治叢林吃了不少苦頭。入主中時集團,正如他自己所說,只帶了長子進入,其他完全尊重既有班底,初期尚能相安無事。
但《中國時報》有自己的報性與獨特的組織文化,蔡衍明經營企業一路順遂,也有自己的理念和風格,更不懂如何與新聞人溝通相處,大約1年後開始發生文化衝突。
《中國時報》長期與《聯合報》並列兩大報,內容相對較開放,對台灣民主化有貢獻。余紀忠先生文人辦報,輕視組織管理,自己找能人幹才,給最優厚薪水與獎金,重要新聞自己指揮編採,主筆室擺張辦公桌坐鎮指揮。直接領導的風格養成編輯部人人頭角崢嶸的特殊文化,報社充滿自由主義、反權威色彩。
蔡衍明第一次和報社中層以上主管會面,就有人挑戰他的政治立場,詢問未來《中國時報》是什麼顏色?形同要他交代政治立場,已預告遲早難免發生的文化衝突。
他受正統國民黨教育長大,自認為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到大陸拚事業30年,又見證大陸經濟社會神速的進步,更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希望中國富強。但台灣政治環境變了,不再是他成長時那個鼓勵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社會,「親中」成為政治不正確。
大陸應尊重台灣人感情
他認為兩岸和平、合作最有利,台灣不需要敵視大陸,大陸應尊重台灣人的感情,誠懇幫助台灣發展經濟,讓台灣人日子過得更好,兩岸就可以漸漸融一。素樸的「無色」理念,看在反中人士眼中,卻成為「賣台」。他們連結他的政治觀點和在大陸賺錢兩件事,輕率認定「拿共產黨的錢、幫大陸辦事」,卻拿不出任何證據。
他接掌《中國時報》的所有風暴,都源自這二點。第一,頭角崢嶸的《中時》文化和賺錢企業家之間的文化擦撞,一些舊人不服紛紛拂袖而去。而《中國時報》是個大報,動見觀瞻,內部衝突外溢效應,讓討厭在大陸賺錢台商的人抓到機會,加碼攻訐蔡衍明「親中」、「賣台」,加上幾個政治立場鮮明的幹部,離開《中國時報》後,以親歷其境的身分加油添醋提供素材,更讓人百口莫辯。
經過這次中天新聞台關台事件的衝擊,一些真相漸漸浮現。所謂旺旺中國每年領取「補助款」,其實是大陸對企業的獎勵補助,所有中外企業都依法領取,並非獨厚旺旺中國,而旺旺中國和旺中媒體集團是兩家公司,前者是香港上市、大陸營運的公司,後者是台灣媒體集團,同一位董事長,但股東結構不同、法遵不同。
關台風暴過程中,曾有民進黨立委企圖打「國安牌」置中天於死地,在立法院質詢國安局,要求說明旺中集團和大陸是否有不法關係?國安局明確回答,中天換照無關國安問題,NCC主委亦有類似陳述。民進黨完全執政將近5年,蔡衍明有任何不法,老早查清楚了,「紅媒說」可以休矣。
社會大概都認定蔡衍明是統派,其實未必準確,這牽涉到定義問題,什麼是統派?2014年蔡衍明在上海主持《旺報》舉辦的「創富論壇」,在開幕演說中主張,應該用「融一」取代「統一」,先促進兩岸融合為一體再談統一。請注意,這是在大陸的演說,是對北京當局的建言。
兩岸融一可以過好日子
回到台灣,他多次在報社主筆會議進一步說明,「融一」是漫長的過程,大陸要心靈契合、和平統一,就是代表要讓台灣人心甘情願接受統一,何況「統一未必代表統治」。但台灣不能逢中必反,不能追求法理台獨,要讓大陸對統一不感到絕望,善用兩岸融合的進展,讓台灣人日子過得更好,這才是台灣的最佳策略。他倡議「無色覺醒」,簡單說,就是不藍、不綠、不紅,從人民角度思考未來。請問,這是統派嗎?
論媒體老闆介入編輯台,先不談法理爭議,德國歷經多年憲政層次的辯論,最後肯定媒體老闆身為媒體一分子,也有權力分享媒體所擁有的新聞自由。就個人所學所知與實務經驗,全世界、全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恐怕沒有一個媒體老闆不介入編輯台。
再看看眼前各電視新聞台老闆,誰不介入編輯台、介入政治,遑論民進黨政府毫無遮掩介入媒體,甚至操控NCC委員提名,把獨立機關變成手中玩具,不但介入媒體,還進一步剝奪反對方媒體經營者應有的新聞自由,合理嗎?誰更對不起受播大眾?
這隻鬥犬霸氣,但願意溝通,也能夠溝通,他的見解常常很跳躍,有時超前思考太多,讓人直覺不可思議,深思卻感到有道理,有助突破思想框架。
蔡衍明常說「碎碎念是最好的管理方法」,他表達很直接,不習慣的人容易受不了。但他主持會議從來沒有會議紀錄,也不追辦,幹部各自心領神會,微信群組更多是屬於「盍各言爾志」的性質。
這才是真實的蔡衍明。
(作者戎撫天為中國時報總主筆)
投資取代補助 在 台灣新創投資交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歡迎台灣新創團隊與天使/VC等各階段投資人加入交流與共學。... ... 由本計畫將補助展位(含設計輸出裝潢)、參訪與行前記者會安排等。 參賽資格: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