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義風骨阿富汗,生活可以平靜下來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塔利班重新奪取阿富汗,一名戰地記者感觸良多。自然先要批判西方國家扶植的北方聯盟亦相當殘暴、貪腐,即使內戰再燃,「但一般阿富汗人卻認為,不用面對北方聯盟統治期間的姦淫擄掠,兵荒馬亂,至少生活可以平靜下來,有一種久違的安全感。」新成立的阿富汗酋長國如果用這種邏輯去搞公關就很妙,好向國內外表示阿富汗重新出發,迎來重定繁榮。人民接受酋長國安排的訪問時,表示「感覺良好」、「我們最幸福」、「已經恢復正常」,而進食瀨尿牛丸之後,連成績都變好了。
但阿富汗變天之後,恐怕食瀨尿牛丸也不會成績好,因為連讀書的機會也相當少。
The National 消息指,塔利班攻入首都之後,已經開始強娶 13 歲少女,有年輕女兒的家庭要漏夜逃走。有聖戰士在各地清真寺公告,命令所有人都要「申報」家中有多少個女人。塔利班所到之處,女人的待遇也一夜變天,現在需要包頭而且有男人陪同才可以外出。阿富汗一些產業的女員工,也已經被勒令回家,不准工作。
基於美國佔領之前阿富汗已經受過塔利班神權統治,女人待遇基本可以預料到。女人讀書都好大罪。巴基斯坦也有人成立了塔利班組織,於是巴基斯坦部份人口也要面對塔利班統治和那一種法律。2014 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巴基斯坦小學生馬拉拉。馬拉拉因為在家鄉發聲反對塔利班禁止女孩上學,遭報復槍擊,聖戰子彈打入頭部。馬拉拉在祖國做手術治療之後,又去了英國繼續治療,這才幸好撿回性命。
究竟獲得平靜和安全感的「一般阿富汗人」是甚麼阿富汗人?阿富汗女人是不是「一般阿富汗人」?這位滿懷感概的女士,反美還是排行最頭,忘記了物傷其類的本能,第一感嘆似乎未想到中東女人的命運。
在敘利亞的伊斯蘭國,還會直接推基佬落樓處死,拍成處決影片。在伊斯蘭國的佔領區,的確有很多地方經歷了無政府狀態到有政府狀態,與外界印象不同,聖戰士在那裡了建立精密有效的稅收、生產和統治,但他們的恐怖統治也變得更有組織力。這一刻就算有「平靜」,恐怕也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可能之後有慘叫聲都傳不出來,鎖國了,mute 了聲。可能有人覺得自己入到去才是正經,就是對外開放,互相溝通,但途中人民的奇觀式慘狀也可以成為好材料,到時又是表達人文關懷的素材。
當你養一頭貓久了,牠每次抬起尾巴你都知道裡面的小心思,雖然反過來說亦是一樣。美軍匆忙撤走的畫面,對全球反美人士和競爭國家都似乎是喜事,因為這可能說明了帝國主義是紙老虎,美軍也仆倒在帝國的墳場。但阿富汗對美國的價值沒有高到美國要繼續接濟,是很多年前已經決定的吧,當然拜登政府具體上為甚麼要搞到這樣,是力有不逮,還是根本 don’t care?阿富汗現在的人間悲劇,是大國政治的無情一幕。看來美軍早就把人力、情報和錢都移到了東方,於是拜登才剛說到情況沒有問題,幾日之間連首都也投降了。整個阿富汗的西式民主建國實驗,因為美方選擇「節約預算」而遭火速放棄。
美國進入阿富汗二十年,對習慣和開始信奉西式人權觀念的(可能是少數)該國人來說,命運充滿殘暴和嘲諷。我想像那些十幾至三十歲幾的阿富汗青年一代,可能是他們的父輩祖輩經歷過神學士統治,他們長大了,又輪到神學士再度回歸,大地上又有一套全新的生殺法則。對於任何人來說,一時要你信資本主義,一時要你信社會主義,錯亂和痛苦極了。如果那些年輕人相信神權那一套,那現在就喜迎了,但習慣了美國來臨之後的那個阿富汗,就會很痛苦。
這其實都不太難以想像。在大海或高山的另一邊,中南半島、日本、韓國、南海諸國,包括香港,都籠罩在英美輸出的後二戰秩序,西方文化、制度、器物和意識早就進駐。以前我們學到那套是學英文、出國讀書或移民,就是提升了層次,因為這些行為幫助第三世界人口擠進文明中心、文明上遊。越南人在法殖時,學法文就好有用。中國以前都有一些人學俄語,因為在困難時期會跟蘇聯經商。在很多地方,學英文肯定有助出人頭地、貧脫貧窮。以前江澤民跟華萊士談笑風生,也要說幾句英文證明自己有國際感。現在你不卻容易找到補習英文的機會,你的世界觀面對晴天霹靂的巨變。
曾有網友提起「Cargo cult」(貨物崇拜)的歷史,說二戰期間美軍曾經在一些太平洋小島部署軍備,土著看見戰艦和美軍,以為遇到神,於是開始敬拜外星人以求風調雨順。土人以為「天人」會帶領他們進入魔法和文明的新時代,但有一天二戰打完了,美軍飛走,土人們見不到活神的面,只好將神跡流傳下去,繼續敬拜美軍留下的設施、裝備甚至美國國旗。在土人角度而言,「天人」從來不到凡間,還是到過一次比較殘忍?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場無意的降雨可能令很多新物種茁壯成長,但雨就這麼下一次,新物種又十分自然地煙滅無跡。
今晚美國國務卿才說阿富汗政府軍要重振士氣,翌日就連首都的飛龍兵也聞風而降。就是這樣的狀態。他鐵了心要撤走,顧不上被視為敗軍之將、承擔「阿富汗戰爭徹底失敗」的責任,也要執行到底。美國有多大決心結束阿富汗這盤蝕本生意,同時也是顯示她有多大決心進行「戰略轉移」。
雖然政權無論在哪一方手中,很多阿富汗人還是一樣要依靠種鴉片來開飯。據路透社報道,美國阿富汗重建特別督察長辦公室(SIGAR)曾在 2018年發表報告,指美國雖然在 2000 年代撥款超過 86 億美元試圖減少阿富汗的鴉片生產和貿易,但禁之不絕,阿富汗鴉片產量從 2002 年的 3,400 噸,增加到 2017 年的 9,000 噸,這還只是在美國「任內」的數字。這可能都側面展示了美國對阿富汗的控制有多鬆散,有很多勢力在美國的禁毒政策之下繼續賺了大錢,這些錢肯定不會不用在軍火之上。美軍在那裡二十年,現在如此,證明那裡的「地方勢力」隱藏地活得好好的。
有人問點解會搞成咁。用最簡單的表達方式來說: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無心戀戰,另一方面是因為大部份「現代文明」都低估神學士深入到每一個鄉村的組織力、那一套在千萬人口中的意識形態權威,以及長老對教法和日常事務的解釋力。人心向背,就像美國多支持那時的中華民國,還是迅速瓦解。有人會固執認為可以分開「阿富汗人」和阿富汗神權意識形態,或者認為經濟發展起來之後,阿富汗聖戰士就不會再有平民支持。可惜經濟就沒有搞好,政府很爛,神學士政權都變了這一刻的 lesser evil,而新世界的人已經認不得古老的宗教,低估了人們「信仰」的組織力量。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7Car小七車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品牌第三款採用K開頭q節尾名稱的新世代休旅車款,為目前尺碼最小的SUV ●外觀具備品牌新世代的設計,包括分離式頭燈組、水晶切割線條、高腰線造型,以及尾門英文字母取代品牌Logo ●內裝方面採用與Scala相似的新世代設計語彙,中控台上方提供懸浮式觸控螢幕,車門開關把手採取水晶切割線條概念 既前陣...
「戰地記者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李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7Car小七車觀點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新聞] AP戰地記者外電翻譯: 馬里烏波爾的20日- 看板Military 的評價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麻利malisheep - 唔專業、唔冷靜、唔克制、英文唔好嘅後果係 的評價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戰地記者不要打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轉自PTT - AP戰地記者外電翻譯: 馬里烏波爾的20日: r/China_irl 的評價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問卦] 台灣媒體御用記者,知名的有誰啊? PTT推薦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戰地記者英文 在 蔡英文打黑金?第一次看到有人喊口號要打自己的 - Mobile01 的評價
戰地記者英文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俠義風骨阿富汗,生活可以平靜下來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塔利班重新奪取阿富汗,一名戰地記者感觸良多。自然先要批判西方國家扶植的北方聯盟亦相當殘暴、貪腐,即使內戰再燃,「但一般阿富汗人卻認為,不用面對北方聯盟統治期間的姦淫擄掠,兵荒馬亂,至少生活可以平靜下來,有一種久違的安全感。」新成立的阿富汗酋長國如果用這種邏輯去搞公關就很妙,好向國內外表示阿富汗重新出發,迎來重定繁榮。人民接受酋長國安排的訪問時,表示「感覺良好」、「我們最幸福」、「已經恢復正常」,而進食瀨尿牛丸之後,連成績都變好了。
但阿富汗變天之後,恐怕食瀨尿牛丸也不會成績好,因為連讀書的機會也相當少。
The National 消息指,塔利班攻入首都之後,已經開始強娶 13 歲少女,有年輕女兒的家庭要漏夜逃走。有聖戰士在各地清真寺公告,命令所有人都要「申報」家中有多少個女人。塔利班所到之處,女人的待遇也一夜變天,現在需要包頭而且有男人陪同才可以外出。阿富汗一些產業的女員工,也已經被勒令回家,不准工作。
基於美國佔領之前阿富汗已經受過塔利班神權統治,女人待遇基本可以預料到。女人讀書都好大罪。巴基斯坦也有人成立了塔利班組織,於是巴基斯坦部份人口也要面對塔利班統治和那一種法律。2014 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巴基斯坦小學生馬拉拉。馬拉拉因為在家鄉發聲反對塔利班禁止女孩上學,遭報復槍擊,聖戰子彈打入頭部。馬拉拉在祖國做手術治療之後,又去了英國繼續治療,這才幸好撿回性命。
究竟獲得平靜和安全感的「一般阿富汗人」是甚麼阿富汗人?阿富汗女人是不是「一般阿富汗人」?這位滿懷感概的女士,反美還是排行最頭,忘記了物傷其類的本能,第一感嘆似乎未想到中東女人的命運。
在敘利亞的伊斯蘭國,還會直接推基佬落樓處死,拍成處決影片。在伊斯蘭國的佔領區,的確有很多地方經歷了無政府狀態到有政府狀態,與外界印象不同,聖戰士在那裡了建立精密有效的稅收、生產和統治,但他們的恐怖統治也變得更有組織力。這一刻就算有「平靜」,恐怕也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可能之後有慘叫聲都傳不出來,鎖國了,mute 了聲。可能有人覺得自己入到去才是正經,就是對外開放,互相溝通,但途中人民的奇觀式慘狀也可以成為好材料,到時又是表達人文關懷的素材。
當你養一頭貓久了,牠每次抬起尾巴你都知道裡面的小心思,雖然反過來說亦是一樣。美軍匆忙撤走的畫面,對全球反美人士和競爭國家都似乎是喜事,因為這可能說明了帝國主義是紙老虎,美軍也仆倒在帝國的墳場。但阿富汗對美國的價值沒有高到美國要繼續接濟,是很多年前已經決定的吧,當然拜登政府具體上為甚麼要搞到這樣,是力有不逮,還是根本 don’t care?阿富汗現在的人間悲劇,是大國政治的無情一幕。看來美軍早就把人力、情報和錢都移到了東方,於是拜登才剛說到情況沒有問題,幾日之間連首都也投降了。整個阿富汗的西式民主建國實驗,因為美方選擇「節約預算」而遭火速放棄。
美國進入阿富汗二十年,對習慣和開始信奉西式人權觀念的(可能是少數)該國人來說,命運充滿殘暴和嘲諷。我想像那些十幾至三十歲幾的阿富汗青年一代,可能是他們的父輩祖輩經歷過神學士統治,他們長大了,又輪到神學士再度回歸,大地上又有一套全新的生殺法則。對於任何人來說,一時要你信資本主義,一時要你信社會主義,錯亂和痛苦極了。如果那些年輕人相信神權那一套,那現在就喜迎了,但習慣了美國來臨之後的那個阿富汗,就會很痛苦。
這其實都不太難以想像。在大海或高山的另一邊,中南半島、日本、韓國、南海諸國,包括香港,都籠罩在英美輸出的後二戰秩序,西方文化、制度、器物和意識早就進駐。以前我們學到那套是學英文、出國讀書或移民,就是提升了層次,因為這些行為幫助第三世界人口擠進文明中心、文明上遊。越南人在法殖時,學法文就好有用。中國以前都有一些人學俄語,因為在困難時期會跟蘇聯經商。在很多地方,學英文肯定有助出人頭地、貧脫貧窮。以前江澤民跟華萊士談笑風生,也要說幾句英文證明自己有國際感。現在你不卻容易找到補習英文的機會,你的世界觀面對晴天霹靂的巨變。
曾有網友提起「Cargo cult」(貨物崇拜)的歷史,說二戰期間美軍曾經在一些太平洋小島部署軍備,土著看見戰艦和美軍,以為遇到神,於是開始敬拜外星人以求風調雨順。土人以為「天人」會帶領他們進入魔法和文明的新時代,但有一天二戰打完了,美軍飛走,土人們見不到活神的面,只好將神跡流傳下去,繼續敬拜美軍留下的設施、裝備甚至美國國旗。在土人角度而言,「天人」從來不到凡間,還是到過一次比較殘忍?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場無意的降雨可能令很多新物種茁壯成長,但雨就這麼下一次,新物種又十分自然地煙滅無跡。
今晚美國國務卿才說阿富汗政府軍要重振士氣,翌日就連首都的飛龍兵也聞風而降。就是這樣的狀態。他鐵了心要撤走,顧不上被視為敗軍之將、承擔「阿富汗戰爭徹底失敗」的責任,也要執行到底。美國有多大決心結束阿富汗這盤蝕本生意,同時也是顯示她有多大決心進行「戰略轉移」。
雖然政權無論在哪一方手中,很多阿富汗人還是一樣要依靠種鴉片來開飯。據路透社報道,美國阿富汗重建特別督察長辦公室(SIGAR)曾在 2018年發表報告,指美國雖然在 2000 年代撥款超過 86 億美元試圖減少阿富汗的鴉片生產和貿易,但禁之不絕,阿富汗鴉片產量從 2002 年的 3,400 噸,增加到 2017 年的 9,000 噸,這還只是在美國「任內」的數字。這可能都側面展示了美國對阿富汗的控制有多鬆散,有很多勢力在美國的禁毒政策之下繼續賺了大錢,這些錢肯定不會不用在軍火之上。美軍在那裡二十年,現在如此,證明那裡的「地方勢力」隱藏地活得好好的。
有人問點解會搞成咁。用最簡單的表達方式來說: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無心戀戰,另一方面是因為大部份「現代文明」都低估神學士深入到每一個鄉村的組織力、那一套在千萬人口中的意識形態權威,以及長老對教法和日常事務的解釋力。人心向背,就像美國多支持那時的中華民國,還是迅速瓦解。有人會固執認為可以分開「阿富汗人」和阿富汗神權意識形態,或者認為經濟發展起來之後,阿富汗聖戰士就不會再有平民支持。可惜經濟就沒有搞好,政府很爛,神學士政權都變了這一刻的 lesser evil,而新世界的人已經認不得古老的宗教,低估了人們「信仰」的組織力量。
戰地記者英文 在 李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際外交來自於日常的累積 有事相互幫忙是真朋友的展現🌏
今天早上,對我來說很「國際」。
我受邀出席「亞洲自由民主聯盟 Council of Asian Liberals and Democrats 」的「青年政治學院」,介紹馬祖的歷史文化與參政經驗。這是由國際政黨組織CALD和「台灣世代智庫」合辦的營隊,因為疫情的關係,採用視訊會議來舉辦。
我向來自世界各國超過20位參與者,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泰國、東帝汶、柬埔寨、越南和香港的青年政治工作者與公民團體伙伴,分享我在馬祖做政治工作的經驗。
除了介紹馬祖的觀光與文化歷史特色,也討論最近疫情對台灣帶來的挑戰,還有中國抽砂船屢侵我國海域的情形。參與者們也向我分享各國經驗,進行交流。
我一直期盼,台灣在進行國際行銷時,對外展現內部的區域特色和公共事務,不能僅限於台北的案例。例如離島的海洋文化、戰地經驗,都是非常重要的歷史,值得介紹給國際社會。
早上一連串的國際新聞,以及我自己的交流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所有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都是來由辛苦外交人員,在日常生活的累積所建立起的友誼。
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上午也例行記者會上說,#日本政府決定再提供台灣、越南各100萬劑AZ疫苗,也將提供疫苗給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員。聽到這個振奮消息,也讓我們相當感激日本的善心與幫忙。
在今天早上,我們的蔡英文總統也為將卸任的美國在台協會AIT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處長,頒授「大綬景星勳章」,以感謝酈英傑處長及其團隊的貢獻。特別是,近期的台美關係可用「突飛猛進」來形容,諸如美國官員訪台、種種雙邊和區域合作,到最近捐贈疫苗和即將召開的TIFA會談,都是 #真朋友真進展 的具體表現。
AIT的副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也將在下週前往日本,出任美國駐日本代理大使。可以期待美、日、台三方關係,在未來會有更加緊密的合作。
基於深厚的友誼,才會在有事情需要幫忙時,才能不吝伸出援手的幫忙與協助。就像是在去年,許多國家有錢也買不到口罩,而台灣大量贈送醫療口罩和器材到各個國家。如今,在我們需要疫苗時,能獲得各界的協助,達成「良善互動的循環」。
令人深感遺憾的是,在國內卻有少部分的人,基於自身的政治利益,用「疫苗乞丐」、「安家費」等用詞來形容國際友人的好意協助。坦白說,我覺得這不僅是非常缺乏國際視野,也對國際友人非常的不尊重。
最後,我想再次謝謝日本,再度捐贈我們一百萬劑疫苗。也謝謝今天早上一同視訊的國際友人,期待未來疫情趨緩解封後,能夠邀請你們來到台灣和馬祖走走。
📌日本再供台灣100萬劑AZ疫苗 7月中前到貨(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6255002.aspx
📌AIT處長酈英傑獲頒外交部之「特種外交獎章」(AIT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AIT.Social.Media/posts/10159207423443490
戰地記者英文 在 7Car小七車觀點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品牌第三款採用K開頭q節尾名稱的新世代休旅車款,為目前尺碼最小的SUV
●外觀具備品牌新世代的設計,包括分離式頭燈組、水晶切割線條、高腰線造型,以及尾門英文字母取代品牌Logo
●內裝方面採用與Scala相似的新世代設計語彙,中控台上方提供懸浮式觸控螢幕,車門開關把手採取水晶切割線條概念
既前陣子Skoda Scala上市之後,同樣使用MQB平台所打造的姊妹車款Skoda Kamiq也迎來國內試駕囉,這次選在馬祖北竿進行試駕體驗,面對充滿高低起伏及滿是水泥鋪面的挑戰,Kamiq究竟開起來如何呢,引進台灣又有什麼樣的配置?在上市前~快來一探究竟!
#Skoda #Kamiq #跨界休旅 #恰到好處
延伸閱讀:
更多資訊都在「小七車觀點」:https://www.7car.tw/
戰地記者英文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思浩大談美國老人院百歲老人,體驗做監犯賀牛一!(大家真風騷)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珀森縣警周四(5日)得到一項特別任務,要前往當地一間老人院「拘捕」一名100歲女人瑞,原來坐監正是她的願望清單之一。當日正值老人的百歲生日,警方配合地陪她演出一場監獄風雲圓願,非一般的慶生場面令人忍俊不禁。
相關香港新聞:
戰地記者英文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完整影評:
【幕迷影評】文章傳送門:
https://www.movier.tw/post.php?SID=151218
【方格子】文章傳送門:
https://vocus.cc/@XXY2018/5c4553b8fd89780001cd5fa1
作為一部真人真事的紀實電影,《私人戰爭》描寫有關瑪麗柯爾文的故事,其結局和經歷其實已經能夠在各大媒體網站上查到相關資訊;若電影要拍得吸引人、要怎麼在既有故事的框架內玩出創意,這就是本片先天上存在的一大挑戰。就我個人而言,《私人戰爭》的整體表現給人一種淡淡的惆悵感,感嘆著世界上總有地方不斷發生衝突,且似乎沒有結束紛爭的那一天;另一方面也藉由記者的眼睛,了解到記者帶給我們除了新聞資訊外,也期待能夠為這個世界做出改變。
《私人戰爭》的最大賣點莫過於羅莎蒙派克獨挑大樑的實力演技,將這位「獨眼女俠」的形象詮釋地相當驚艷。當我在看這部電影時,讓我不禁產生蘿莎蒙派克「根本就是瑪麗柯爾文本人」的錯覺,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這位「獨眼女俠」在大眾面前有著堅強的形象,以及另一個柔軟、脆弱的樣貌。羅莎蒙派克彷彿將這個角色注入了新的生命,讓我們認識到瑪麗柯爾文「剛」與「柔」的兩面,展現了蘿莎蒙派克收放自如的演技。就一部記錄這位已故之人的電影來說,足以撫慰她在天之靈。
你也看過《私人戰爭》了嗎?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喔!
《私人戰爭》 A Private War
片 長 | 111分鐘
分 級 | 輔導級 12+
上映日期 | 2019.01.04
導 演 | 馬修海涅曼
演 員 | 羅莎蒙派克、傑米道南、史丹利圖奇
產 地 | 美國
發 行 | 采昌
語 言 | 英文
------------------------------
別忘了隨時關注XXY的影評和活動動態喔!
▶️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XXYanimalofvision/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 加點吉拿棒: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ExtraChurros/
YouTube頻道:https://goo.gl/Muo4bo
以行動贊助我們持續創作:
▶️Pressplay訂閱專案:https://goo.gl/nsRrEB
#XXY #影評 #電影 #娛樂
戰地記者英文 在 麻利malisheep - 唔專業、唔冷靜、唔克制、英文唔好嘅後果係 的推薦與評價
唔專業、唔冷靜、唔克制、英文唔好嘅後果係,你以拘捕去處理一個企上私家車影嘢嘅戰地記者,而其實你請佢返落嚟,話佢知個車主唔想佢踩上去咪得囉。 ... <看更多>
戰地記者英文 在 戰地記者不要打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請精品店員挑員工尾牙禮物,小幫手感動爆哭( ̄∇ ̄) 【暴發互#3】|HOOK ft. @阿滴 英文. HOOK. HOOK. •. 2.2M views 9 months ago ... ... <看更多>
戰地記者英文 在 [新聞] AP戰地記者外電翻譯: 馬里烏波爾的20日- 看板Military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來源:AP News
https://apnews.com/edf7240a9d990e7e3e32f82ca351dede
原文摘要:
這篇文章很寫實地記錄了馬里烏波爾遭到攻城後的第一手報導,小弟覺得值得分享給各位
一讀,因此粗略將報導翻成中文。本篇翻譯純為公益使用,小弟不擁有任何關於本篇報導
或翻譯的任何權利。以下正文:
在馬里烏波爾的20天:記錄這座城市的苦難的記者團隊
by MSTYSLAV CHERNOV 2022年3月22日
馬里烏波爾,烏克蘭(AP新聞)──俄國人正在抓捕我們。他們手上有一串名單,其中包
括我們的名字,而且他們愈來愈靠近我們了。
我們是最後一批還留在烏克蘭的馬里烏波爾的國際記者。我們已經持續兩周以上在此記錄
俄國軍隊攻城的過程了。當我們在醫院進行報導時,槍手就在醫院內的長廊徘徊。外科醫
生給了我們白色醫袍以隱藏我們的身分。
到了黎明時分,突然之間,十來名軍人闖了進來:「他媽的,記者在哪裡?」
我盯著他們的臂章,看起來是藍色的烏克蘭臂章;我暗忖著他們其實是偽裝的俄軍的可能
性。最後,我往前一步,表明了我的身分。軍人們說道:「我們是來把你弄出去的。」
--
Mstyslav Chernov 是AP的影像記者。這是他關於馬里烏波爾攻城戰的報導,畫面是由攝影
師 Evgeniy Maloletka 所記錄,並將報導轉述予記者 Lori Hinnant。
--
圖片描述:AP攝影師Evgeniy Maloletka協助一名醫護人員移動一名於馬里烏波爾遭轟炸
受傷的婦人。2022年3月2日。(AP照片/Mstyslav Chernov)
圖片描述:AP攝影師Evgeniy Maloletka指向一間遭到轟炸的馬里烏波爾婦產科醫院發出
的陣陣濃煙。2022年3月9日。(AP照片/Mstyslav Chernov)
--
我們跑到了街上,拋棄了庇護我們的醫生們、拋棄了遭到轟炸的孕婦們、也拋棄了那些無
處可去而睡在走廊上的人們。想到自己得拋棄這些人,我的心情沉到了谷底。
穿越道路及遭到炸毀的建築物,大概花了九分鐘,或是十分鐘,漫長得不可思議。周遭的
區域遭到轟炸時,我們趕忙撲倒在地上。時間的流逝變得曖昧,只能以爆炸與爆炸之間的
間隔進行量測。我們的身體非常緊繃,呼吸近乎凝滯;我的手掌冰冷,一波又一波的震盪
衝擊著我的胸膛。
--
我們抵達了一個入口,一台裝甲車迅速將我們載運至一個昏暗的地下室。到了此時,我們
才被一名警察告知,為何烏克蘭人寧願冒著失去軍人性命的風險,也要把我們從醫院當中
弄出來。
「如果他們抓到你,他們會迫使你在鏡頭前聲稱你所拍攝的一切都是謊言。」那名警察說
道,「你們所有的努力,所有在馬里烏波爾做的一切,都將白費工夫。」
這位之前曾懇求我們向外界展示這座凋敝城市的警察,現在反過來請求我們離開。他將我
們推向一長串的車陣,這些都是即將離開馬里烏波爾的、斑駁不堪的車輛。
這是3月15日。當時我們還不確定自己是否能活著離開。
--
作為一名在烏克蘭的卡爾科夫、距離俄國邊境不到20哩的城市長大的青少年,我在學校上
課時就學會了如何使用槍枝。這些課程感覺毫無用處,我當時在心底思忖著,烏克蘭的周
圍都是朋友呀。
後來,我報導了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以及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嘗試著
向世界展示戰爭的第一手資訊。然而,在這個冬天,當美國及歐洲各國撤離各自派駐在基
輔的使館人員時,當我在地圖上標記著在我家鄉不遠處駐紮的、日漸壯大的俄國軍隊時,
我心裡唯一想的是:「我可憐的故鄉啊。」
在戰爭的頭幾天,俄國人轟炸了卡爾科夫那座巨大的時代廣場。我在20歲之前時常在廣場
上頭溜達著。
我知道俄軍會將東邊的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視作一個戰略要地,因為它有著鄰接亞速海的
絕佳位置。因此,在2月23日傍晚,我和長期合作的烏克蘭AP攝影師同事Evgeniy
Maloletka,坐上一輛白色的福斯廂型車前往馬里烏波爾。
在路上,我們開始擔心自己缺少備用的輪胎。我們在網路上找到附近有人願意在半夜賣輪
胎給我們。當我們對著這家24小時雜貨店的老闆和收銀員解釋說我們正在為戰爭做準備時
,他們盯著我們的表情,彷彿是在看著一群瘋子。
我們在凌晨3點半進入馬里烏波爾。一個小時之後,戰爭開始了。
--
圖片描述:AP影像記者Mstyslav Chernov,行走於一座馬里烏波爾的防空基地,背景是俄
國空襲所造成的濃煙。2022年2月24日(AP照片/Evgeniy Maloletka)
--
在43萬名居民當中,四分之一的人於戰爭的頭幾天,在還能離開的時候離開了馬里烏波爾
。但是多數人不相信戰爭已經到來了,而等到他們發現自己犯下的錯誤時,已經太遲了。
一個炸彈接著一個炸彈地,俄國人切斷了水、電、食物補給,最後也最重要地,他們還切
斷了手機、廣播、電視的基地台。少數幾名待在這座城市的記者,在最後一點通訊中斷之
前撤離了城市,隨後,全面的圍城開始了。
在圍城當中,阻止資訊的流通,可以達到兩個目的:
首先是混亂。人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因而陷入了恐慌。一開始我不大理解為何馬里烏
波爾那麼快就分崩離析。現在我明白那是因為通訊極度匱乏。
第二個目的是避免被外界問責。由於沒有資訊能夠流出城市,就沒有傾頹的建築物、或是
垂死的幼童照片能被外界看到,俄軍就可以為所欲為。若沒有我們,外界什麼都看不到。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願意承擔如此多的風險,以便使外界能看到我們所看到的,也因此讓俄
軍惱火到決定抓捕我們。
我從來沒有比現在更強烈地覺得,打破沉默是如此地重要。
--
圖片描述:AP攝影師Evgeniy Maloletka正在馬里烏波爾的市立醫院拍攝一名女孩的屍體
,她死於居民區的轟炸。2022年2月27日(AP照片/Mstyslav Chernov)
圖片描述:一名馬里烏波爾三號醫院的醫生展示數具死於轟炸的幼童屍體。2022年3月15
日(AP照片/Mstyslav Chernov)
圖片描述:馬里烏波爾醫院的醫護人員正在治療一位於轟炸中受傷的男子。2022年3月4日
(AP照片/Mstyslav Chernov)
--
死亡來得令人措手不及。2月27日,我們看著一名醫生嘗試挽救一位被彈片擊中的小女孩
。她最後去世了。
第二位小孩也死了。第三位也死了。救護車沒辦法出勤載運傷者,因為人們的手機沒有信
號、沒辦法連絡救護車,且遭到轟炸的街道滿目瘡痍,人們也難以確認所處的精確位置。
醫生們請求我們拍攝那些將受傷或死亡的家人帶來的烏克蘭人們,並讓我們利用他們那台
搖搖欲墜的發電機為相機充電。沒人知道這座城市究竟發生什麼事了,他們說道。
周圍的醫院和房舍都遭到了轟炸,震碎了我們廂型車的車窗,車側多了幾道彈孔,其中一
個輪胎也被刺破了。有時候,我們得跑出去拍攝竄著火舌的房屋,再於各種爆炸聲交錯中
跑回來。
這座城市當中仍有一個地方具有穩定的通信,就在一家位於Budivel’nykiv大道、已經被
掠奪一空的雜貨店的外頭。我們每天會開車去那兒一次,蜷縮在階梯底下,將照片和影片
上傳至外界。這道階梯沒辦法提供什麼保護作用,但比起置身於開闊處,至少它讓我們有
一點安全感。
--
圖片描述:一座馬里烏波爾的公寓遭到轟炸而起火。2022年3月11日(AP照片/Mstyslav
Chernov)
--
3月3日,這一丁點訊號也消失了。我們試著從醫院七樓的窗戶上傳影片,在那兒,我們目
睹了馬里烏波爾這座小康城市崩解的最後過程。
我們前往Port City超市的路途中砲火連綿,超商裡頭人們正在四處搜括。數十人奔跑著
、推擠著,搶購一籃又一籃的電子產品、食物、衣服。
一顆炸彈在超市屋頂爆炸了,把我震倒在超市外圍的地上。我緊張地等待第二次爆炸,心
底無數次咒罵自己的笨拙,居然沒有讓相機保持在隨時能拍攝的狀態。
然後,第二次爆炸接著來了,「咻」地一聲擊中了我身旁的公寓大樓。我蜷縮到了路旁的
角落躲避殘骸。
一位青少年推著一台辦公椅,上頭載滿了電子用品和歪斜的紙盒經過我身旁。「我和朋友
剛剛就在那兒,炸彈在我們10公尺外爆炸了,」他跟我說道,「我不知道他們現在怎麼樣
了。」
我們逃回了醫院。20分鐘後,傷患陸續被送進來,有些人被放在超市推車裡頭推進來。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與外界的唯一連結就是透過衛星電話。而我們唯一能收到訊號的地方
,就在空曠的外頭、一處爆炸坑的旁邊。我會蹲坐下來,讓自己的身形愈小愈好,希望能
抓到一點訊號。
到處都有人們在問我:戰爭何時會結束?我沒有答案。
每天都有傳言說烏克蘭軍隊即將到來,解救這座被圍困的城市。但隨著時間經過,沒有任
何人到來。
--
圖片描述:馬里烏波爾的市民躲在臨時準備的防空洞當中。2022年3月12日(AP照片/
Mstyslav Chernov)
圖片描述:一名丈夫遭轟炸身亡的婦女,在馬里烏波爾醫院的走廊地上哭泣。2022年3月
11日(AP照片/Mstyslav Chernov)
圖片描述:一名馬里烏波爾婦女在臨時準備的防空洞中抱著一名孩童。2022年3月7日(AP
照片/Mstyslav Chernov)
圖片描述:人們在馬里烏波爾運動場當中的臨時防空洞準備過夜。2022年2月27日(AP照
片/Mstyslav Chernov)
--
到了此刻,我已經目睹了醫院中的死者、街道上的遺骸、數十具屍體被埋入了大型無名塚
。我看見了無數名死人,我在拍攝時已幾乎不去想我在拍攝些什麼。
3月9日,連續兩下爆炸將箱型車側面臨時黏貼的塑膠板給掀翻了。我看到眼前閃過了火光
,下一秒,劇痛刺穿了我的耳朵、我的皮膚、我的臉頰。
我們看著濃煙從一間婦產科醫院竄出。當我們抵達現場時,急救人員還在忙著把血跡斑斑
的孕婦們拖出現場的殘骸當中。
我們的電池幾乎沒電了,我們也沒有上傳相片所需的訊號。再過幾分鐘就要宵禁了。一名
警察聽到了我們在討論如何把婦產科醫院遭轟炸的消息傳出去。
「這肯定會改變這場戰爭的風向。」他這麼說道,並帶我們前往鄰近的一個有電源和訊號
源的處所。
我們拍攝了大量的死者和死去的孩童的畫面,簡直永無止境。我不知道那位警官為何會認
為更多的死者可能改變任何事情。
我錯了。
--
圖片描述:屍體被放入馬里烏波爾市郊的大型無名塚當中,因為人們在密集轟炸中無法安
葬死者。2022年3月9日(AP照片/Mstyslav Chernov)
--
在漆黑當中,我們用三支手機同時上傳照片,並將每部影片拆成三個檔案同時進行上傳以
加快速度。這個過程花了數小時,老早就超過宵禁時間了。轟炸持續進行,但那名被指派
護送我們的警官在一旁極有耐心地等待著。
然後,我們與外界的連結又再一次被中斷了。
我們到了一間飯店的地下室,周遭的水族箱漂滿了死掉的金魚。在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
我們完全不知道俄國正在進行虛假的資訊戰,試圖抹黑我們的努力。
俄國的倫敦大使館發布了兩則推特,指控AP照片是假的,照片中的孕婦是一名演員。俄國
大使在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舉著這些照片,反覆聲稱婦產科醫院的轟炸是子虛烏有。
同時間,在馬里烏波爾,大量的人們詢問我們關於戰爭的新聞。無數的人到我面前,懇求
我拍攝他們,讓他們在城外的親人知道他們還活著。
到了此刻,整座馬里烏波爾已經沒有任何烏克蘭電台或電視訊號了。你唯一能接收到的廣
播訊號發送著俄軍病態的謊言──烏軍將馬里烏波爾作為人質、烏軍攻擊建築物、烏軍開
發生化武器等。這些宣傳實在太過鋪天蓋地,有些我們接觸到的人已經開始相信它了,儘
管眼前的一切證據都不支持這些宣傳。
這些宣傳訊息以蘇聯式的風格不斷重複:馬里烏波爾已經被包圍了,放下你的武器投降吧
。
--
3月11日,我們的編輯在一通簡短的通話中,請我們去找尋那些自馬里烏波爾婦產科醫院
轟炸中生還的孕婦們,以證明她們的存在。我這才明白,那些影像肯定是足夠有力量,才
會引起俄國政府的關注。
我在一間前線醫院當中找到了她們,有些已經生產完畢了,有些則正在協助醫院的勞務。
我們得知其中一名孕婦和她的胎兒已經往生了。
我們到了醫院七樓找尋能上傳影片的稀薄網路訊號。在那兒,我們看到了一輛輛坦克駛入
醫院院區,每輛戰車都標誌著字母Z,俄軍賦予這場戰爭的代號。
我們被包圍了:數十名醫生,數百名病患,以及我們兩人。
--
原本保護這家醫院的烏軍都消失了。通往我們裝載食物、飲水、裝備的廂型車的道路,現
在布滿了俄軍狙擊手,他們剛剛已狙殺了一名試圖外出的醫護人員。
在黑暗中,數小時過去了。我們靜靜聽著外頭的爆炸聲。然後,那些(譯註:文章開頭提
到的)嚷著烏克蘭語的軍人出現了。
這感覺不像是一次救援行動,而更像是從一個危險的地方移動至另一個同樣危險的所在。
到了此刻,馬里烏波爾沒有一個角落是安全的。你永遠不可能放鬆,因為你隨時都有可能
死去。
我非常感激這些烏軍,但同時心底又有些麻木。同時,我也為自己的離去感到羞恥。
--
圖片描述:這輛載著AP記者撤離馬里烏波爾圍城的車子,車身散布著轟炸造成的傷痕。
2022年3月17日(AP照片/Mstyslav Chernov)
--
我們被塞進了一輛現代汽車,裡頭還擠著另外一家三口,經歷了長達五公里的擁擠車流才
離開了城市。那一天,大概有三萬人活著離開了馬里烏波爾──人實在太多了,俄軍沒有
餘裕一台車一台車地越過車框上破敗的塑膠板、仔細檢視車裡的乘客。
人們非常緊張。他們彼此打鬥著、尖叫著。每分鐘都有飛機越過頭頂,或是有空襲在四周
發生。地面不斷晃動著。
我們穿越了15個俄軍的檢查站。每靠近一個檢查站,坐在我前方的母親就會狂亂地祈禱著
,大聲到後方的我們都能聽見。
隨著我們經過一個個檢查站──第三個、第十個、第十五個──我原本殘存的一點馬里烏
波爾可能撐過去的希望徹底消失了。我理解光是要抵達這座城市,烏軍必須要穿過如此多
重的關卡。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到了黃昏,我們抵達了一座為了阻止俄軍而被摧毀的橋旁。前方有20輛紅十字會的車子已
經被卡在這兒了。我們只得轉向開往小徑和荒野當中。
第十五個檢查站的俄軍說著一口高加索腔的俄語。他命令整個部隊將車頭燈關掉,藉此隱
藏停在路邊的部隊及裝備。我隱約可以辨識漆在他們車身的字母Z。
到了第十六個檢查站,我們聽到了熟悉的人聲,是烏克蘭語的聲音。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前座的母親大聲哭了起來。我們離開了。
我們是馬里烏波爾最後一批記者。現在那兒完全沒有記者了。
我們到現在仍舊被各式各樣的訊息淹沒,人們急著詢問我們拍攝到的他們的親人是否平安
。他們的訊息非常地急切及真摯,彷彿我們不是陌生人,彷彿我們真的有能力幫到他們似
的。
--
當俄軍在上周空襲命中了一家容納數百人的劇院,我可以精確地想像我該上哪去才能找到
空襲的生還者、去聽聞他們述說受困在瓦礫堆下的永無止境的痛苦過程。我對那座劇院及
其周圍的住家瞭若指掌。那些被埋在底下的,也有我認識的人。
上週日,烏國政府聲稱俄軍轟炸了馬里烏波爾一所容納了四百人的藝術學校。
但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
圖片描述:透過窗簾縫隙,可以看到附近的房子遭到空襲而起火。地點:馬里烏波爾。
2022年3月12日(AP照片/Mstyslav Chernov)
--
心得感想:
小弟一邊讀一邊覺得胃一直在下沉。我的翻譯應該比不上原文傳達出的絕望感的十分之一
,建議能夠讀英文的版友可以直接閱讀原文。
心中回想起烏國大使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戰爭犯沒有煉獄,直接下地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152.4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647955885.A.108.html
嗚 版主辛苦惹 QQ
※ 編輯: johnruby (111.251.152.43 臺灣), 03/23/2022 00:15:0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