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人認可 vs. #被自己認可
#認知偏誤 #面對焦慮才能改變焦慮
.
不想挨罵,是一種即使得不到他人的認可或善意,也不願惹人討厭的心理。「別人會怎麼想我呢?」、「如果我堅持自己的意思去做,別人肯定會說我自私的」、「如果只有我一個人說不喜歡的話,說不定會遭到大家的排擠」。這樣的恐懼和不安促使我們要像他人一樣生活,即使在心底覺得自己很寒心。
.
許多人之所以無法表達自己的欲求,是因為他把與別人意見相反當成了一種脫軌行為,由此害怕隨之而來的指責、排擠、嘲笑或處罰等等的負面結果。覺得不引人注目,保持在中間的位置最為安心。像這樣,在參與和同意大多數人的決定時,為了避免來自組織的排擠和處罰,我們都會保護自己。
.
乍看之下,「獲得安心」似乎是一件受益的事情。但是,與其說這樣是為了獲得安心,不如說更加迫切地在「迴避挨罵」。遺憾的是,在當下抑制住了自己的欲求,然而事後卻覺得自己很沒出息。這相當於是自我破壞的行為。如果追隨別人變成了習慣,就只會越來越害怕表達自己的意見。因為害怕,所以不敢發聲,嚴重的話還會出現「靈魂的失語症」。
.
在這裡我們還要思考一件事,那就是我們應該如何解釋他人的行動。時常,我們會出於不安的心理,擔心破壞氣氛,說不定會對自己不利。但是,不安的人比起客觀現實,很多時候更容易根據自己所經歷的主觀現實(自己內心的解釋)來採取行動。
.
主觀現實是,對周圍察言觀色,然後難以表達自己的欲求。但客觀現實是,其實沒有人能控制自己的選擇。像這樣,不能客觀地分析狀況,只在主觀現實中做判斷的話,只會自己製造出各種各樣的約束。這等於是在強迫自己進行自我審查。這樣一來的話,就更加難以表達自己了。
.
既然是這樣,怎麼做才能不消極地看待主觀現實、不歪曲實際情況呢?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error)有助於正視現實。研究認知療法的亞倫貝克(Aaron T. Beck)將認知偏誤定義為,消極地接受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並且過度的誇大或歪曲理念。認知偏誤中包括黑白思考、過度一般化、擴大意義和縮小意義等等。如果是很容易受到他人影響的善良人,不妨來思考一下以下幾種「隨意推論出的認知偏誤」。
.
首先是沒有充分的根據,只憑自己的揣測來判斷他人的 #讀心術(mind-reading)偏誤。比如,看到同事在一旁嘀嘀咕咕的樣子,便會覺得「他們肯定是在講我的壞話」。還有像是 #預言未來的預言者(fortune telling)偏誤。比如,遇事會想「說了也沒用,到頭來只會挨罵,然後遭到拒絕」。最後是沒有現實依據,只憑藉自己的感覺妄下結論的 #情緒化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比如,它會歪曲和誇大現實,「害你這麼內疚,肯定是我做錯了什麼」。這些隨意的推論會讓人產生消極的情緒,進而採取消極的行動。
.
我是否認同自己的欲求和選擇呢?
.
有時,適當地順應他人的期待,或是默認他人的要求,可以幫助我們融入集體生活,謀求自我發展。但這並不是為了滿足對方的期待,或是為了迎合集體的氣氛而隱藏自己的欲求。這應該僅限於為自己做出合理性選擇的情況。在不受他人左右、不被氣氛影響的狀態下,通過協商與對方達成一致意見的話,就不會自責自己主動做出的選擇,也可以避免延伸出受害情緒。比起認同他人,更重要的是認同自己的欲求和選擇。
.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擔心的「大事」經常不會發生,因為那些擔憂大部分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但萬一擔憂成了現實怎麼辦?那就來培養膽量,去面對「說不定會發生的」不利情況。不管是對是錯,責罵我們的人自然有他自己的權利。想想看,我們不也是這樣嗎?就算是挨罵或是被人講閒話,天也不會坍塌下來。
.
--
.
本文編輯自《你不用看別人臉色也可以活得很好:果斷拒絕利用你的善良來剝削感情的人》一書內文,作者韓慶銀(한경은 지음)為韓國諮商師,大學主修攝影藝術,研究所的專業是綜合藝術治療學。現任綜合藝術心理諮商中心「NARU」代表。
.
📖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53a8hf2y
情緒化推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九種餵養焦慮的方式】#贈書🎉
焦慮不安、憂鬱恐慌、慣性拖延,
所有心理難題的解答,都不在遠方,
而是藏在我們的心底。
親愛的你,辛苦了,
我們是否用過以下這些方式思考,
不小心就把焦慮越養越大了呢?
誤區一、#非黑即白
如果你常常用「永遠、從來、根本、每次、完全…」這類的詞語,或「不是好就是壞」這種二分法思考,就很容易看不見其它可能性,及忽略事件的全面性,例如心想:「不答應他的要求,我就不是個好同事了」的人,會選擇忽略自己的疲累。
誤區二、#任何壞事都覺得跟自己有關
看見老闆臉臭,就覺得一定是自己做錯事了;聽到朋友沒邀請自己去婚禮,就覺得自己一定是惹到她了…這類朋友往往背負著沈重的罪疚感,有可能在潛意識中,我們覺得自己人生就是有問題、有缺陷的,所以才把自己認定是一切錯誤的根源。
誤區三、#以偏概全
比如說,一個因兒時父親外遇而經歷雙親離婚的女子,從此斷定全世界的男人都會出軌,在往後的關係中也不斷用查勤、看手機訊息等方式確認對方忠心與否,反而導致關係破裂,這就是我們內在信念影響命運的機制。
誤區四、#否認正向事件
有些朋友很容易過濾掉自己發生的好事,及忽略優秀的表現,把它解讀成「偶爾的狗屎運」、「那個沒什麼,大家都可以」,相反地,自己一旦失誤卻放大百倍處裡,用消極的面向定義自己。
誤區五、#讀心術
意思是指我們常會揣測他人心意,不跟對方確認,就武斷地認為自己想的絕對正確。例如,出來約會的男孩看見女友垮著臉,男孩就以為一定是自己太無趣,沒辦法讓女友開心,兩人就這樣尷尬了一整天,最後男孩告訴女孩「如果你真的覺得我那麼無聊,幹嘛還跟我交往!」女孩才滿頭問號地說:「蛤,我今天生理期,跟你有什麼關係啊?」
另外的四種誤區分別是 #對應該的的執念,#災難性想法,#情緒化推理 和 #貼標籤,都在《#其實你很好》這本書中,照片中也貼出「焦慮值測驗」,看看你目前的焦慮指數~
----------------------------------------
#抽書三步驟🎁
1.追蹤本粉絲頁、及按讚此貼文
2.tag一位好友,並留言:「@___,其實你很好,一起找出讓內心幸福的答案~」
3.公開分享此篇貼文
4/21(三)晚上7點截止,
9點左右公告一位得獎昕粉名單~
另一個名額在IG:@the.original.you
兩邊可以重複參加喔!
感謝方舟文化
----------------------------------------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七刷熱讀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4gkbqR
情緒化推理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成為更好的人,那就停止「欺騙自己」吧】
你知道其實你沒那麼誠實面對自己嗎?嘿!別急著否認。欺騙自我大概是每個人都不想承認,卻又時常發生的事。
對總覺得自己不夠瘦的人來說,謊報自己的身高體重、不願實話實說自己一天吃了多少東西,就是最常見的謊言...
而在人生大事之一的婚姻關係中,謊言更是隨處可見,許多人都聲稱,要和那個人長相廝守,是因為他就是這輩子的真愛,但卻少有人願意承認,結婚不只是由感情決定,背後其實還有許多現實的考量...
Cortney Warren指出,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靈不夠強壯,無法承受事情的真相,和揭發事實所帶來的後果:
-否認:即使事實擺在眼前,還是要否認到底!
-合理化:幫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投射作用:把自己不喜歡的個人特質套在別人身上。
-情緒化推理:認為感覺就是事實。
-以偏概全:把單一事件擴大解讀成真理。
改變的第一步,從接納自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