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患上幻肢綜合症
擱筆休息兩周,跟很多朋友一樣,既然不能外遊,就留港staycation,入住酒店數天。天氣超好,藍天白雲,不是誇張,在酒店露台,簡直能清晰看到維港彼岸山頂樹叢的葉!雖只數天,但聊勝於無,加點幻想力,確有點去了海外旅遊的感覺。可惜好景不常,近日香港爆發第三波疫情,防疫措施又再加嚴。
上月一個飯局上,朋友問大家疫情過後,最想到哪裏旅遊。有人說去澳洲探親,有人說去新西蘭植樹,有人說去上海看媽媽,更有人計劃安排太太去LA生仔,一時間大家興高采烈,彷彿夢想馬上可成真!輪到我時,非常不好意思,我就潑冷水,反問大家真的認為疫情將在短期內停止,世界即可回復「正常」,可隨意到世界各地旅遊?
我形容大家現時的感覺有點像Phantom limb syndrome(幻肢症候群),例如一個士兵不幸踏中地雷,沒有死但炸掉一隻腳(某類地雷的惡毒精心設計,死了屍體可留下,受傷反而迫使浪費軍力帶走傷者,拖慢行動)。在復元過程期間,八成以上失去肢體傷者都有幻覺,以為失去的肢體仍存在,有時還「感覺」到痕癢!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傷者的身體、思想和感情上,才可逐漸接受斷肢的事實!
股市投資者漠視疫情實况
直至最近,全球股市興旺,尤其美股,與實體經濟愈來愈脫節,簡直背道而馳。炒起來當然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例如實體經濟根本不重要,只要有電商、雲端和WFH等概念就足夠了。上班也是多餘的,政府派錢,美國實現UBI,據說60%至70%的人,不上班拿到的收入,比上班時還要多,經濟有何問題?美國疫情已到了完全失控的程度,每日7萬宗確診,是3月高峰時的兩倍多!雖然CFR已下跌一點,但每日死亡人數亦已反彈至近一千!但大部分人,尤其投資者,仍選擇漠視疫情實况,只寄望短期內成功研發疫苗,幻想只要有了疫苗,那麼一切生活,包括旅遊、餐飲、娛樂和運動等,都即可回復正常!這個Covid大流行噩夢終將完結了!
但我早已指出Covid可能是人類史的一個分水嶺,A.C.(After Corona)時代的世界,在多方面都必將跟B.C.(Before Corona)截然不同。更根本一點,大家需要接受的是,這個疫情將維持多久,都是一個大問題。我一早也已指出過,Covid將由一個pandemic(大流行)演變為一個endemic(風土病),即Covid將永遠存在,人類只可學習如何與它共存。按照過去大流行經驗,每次都必有第二波,最有名的當然是1918年那一次,從7月開始的第二浪,死亡人數比第一浪更嚴重得多。今次在美國,根本連第一浪都仍未完結,已搞到這個地步!即使美國繼續它的瘋狂鴕鳥政策,假裝疫情已不存在,任由Covid如野火般燒穿整個國家,仍將需時最少數年(已感染人口比例仍少於7%)!况且即使不管將死數百萬人,終抵達所謂群體免疫臨界點(約八成人口),仍不保證疫情完結,因為不知道免疫力能維持多久,和到時候病毒變異的情况。當然更不知道未來數年將有沒有其他新病毒的出現。
港貨運現檢疫漏洞 貿易或受影響
其他地區如中國內地、香港和韓國等,採取較積極圍堵政策,疫情當然較好,宗數和死亡人數都遠比美國好。但一早已知道太好也是個大問題,基數低加上人民預期太高,當無可避免的第二、第三浪出現時,浪頂輕易遠高於第一浪,而政府亦必定再次封鎖社會,亦即是經濟和日常生活無法恢復正常。除此,因為感染率比外國低很多,雖是好事,但亦等如重啟旅遊十分困難,這情况極可能將維持最少數年!最近以香港為例,連貨運也有漏洞,機組和貨船人員都可成為疫症滲透途徑,所以連貿易都或受一些影響。
疫苗效果成疑 只可說好過冇
我們當然寄望盡快成功研發有效疫苗和有效藥物。全球數十家公司、大學和政府機構在積極努力,但可惜都在單打獨鬥,缺乏合作。美國不停放風Moderna和Novavax已接近成功,最快將在年底前完成測試。中國的康希諾亦說成功在望。不好意思,我仍需再潑點冷水,即使年底美國、中國,甚至英國和澳洲成功研發疫苗,但有效率和時間仍是個謎,初步顯示可能只有約60%有效率,有效期更可能短至3至6個月,只可說好過冇。
第二層問題將是價錢。如果每劑疫苗價錢高達數百甚至過千美元,不要說發展中國家,即使美國,又有多少人負擔得起?舉例說,一個Remdesivir療程的藥價已高達2000多美元。美國本來已沒有全民醫保,想不到的是在現今大流行中,美國總統特朗普竟仍在最高法院,以違憲為藉口,企圖推翻Obamacare,如成功將剝奪2000萬人的醫保!夠瘋狂,夠殘忍嗎?
第三層問題是產能和物流。即使價錢和負擔能力不是問題,我亦相信中國必免費或只收取最低價錢,且盡力與其他國家分享疫苗(美國必將繼續非常自私),但每月和每年的產能將有多少?即使高達每月1億劑,對比全球人口75億,都需要好幾年才足夠。如何把疫苗運送到世界各地,更加是個極困難的物流問題。近年全球不少地區更冒起一股反疫苗潮流,令到經多年接近消滅小兒麻痺的努力,都功虧一簣。即使在理論上科學發達的美國,簡單如口罩,都變成一個極具爭議的政治問題。美國死那麼多人是有原因的。所以即使有疫苗,肯定將出現很多跟Bill Gates和Dr. Fauci有關的陰謀論。相信最少三分之一美國人將拒絕注射!
總括來說,我的預期是如果在成功研發疫苗後的兩年內,全球接受到注射的人數能夠達到20億(約全球人口25%),已非常不錯。我亦有點懷疑能否真的在年底前已可成功研發疫苗。過去最快紀錄是德國麻疹的4年,而7種冠狀病毒包括SARS和MERS,到現時為止都未有疫苗。當然今次投放的資源應是前所未有的。但如速度太快,又會否犧牲疫苗的質素、甚至安全性呢?過去也出現過一些疫苗壞例子,被注射者出現嚴重反應,甚至死亡。
疫情亦導致全球地緣政治出現更複雜和激烈的變化。中美的修昔底德陷阱式鬥爭本已如火如荼,因中國處理疫情較佳,更把美、中名義GDP差距大大收窄,中國第二季GDP已反升3.2%,如美國真的跌30%或以上,中國的整體GDP或將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當然如下半年美國經濟能夠重開,差距將再拉闊一點,但中國長久超越美國的時間點已不遠矣!
美國排斥移民 似南非種族隔離年代
正因如此,加上美國選舉政治,美國變得更針對中國、更排外、更國家主義,甚至更種族主義。美國已變得面目全非,連外國學生都不歡迎!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MIT)控告政府,暫時妥協不趕走只能網上上課的留學生,但不歡迎的態度已溢於言表。未來外國學生尤其來自中國的,會否仍如以往般那麼嚮往到美國留學呢?而美國大學,尤其STEM科目,如果再沒有留學生,又會變成怎樣?史丹福(Stanford)和柏克萊(Berkeley)會否變成鬼城?矽谷的人才又從哪裏來?如沒有墨西哥移民(合法與非法),加州水果都無人收割,全美國花園都無人剪草!
即使拜登當選,也不見得反移民的風氣會完全逆轉,尤其如失業率因疫情維持高企。過去400年,一浪接一浪的移民潮令到美國成功和偉大。如美國變成排斥移民,種族和國家主義高昂,將反而較似過去種族隔離(Apartheid)年代的南非!
擺脫美元獨大 可考慮港元主動脫鈎
中國這邊亦已出現無法回頭的改變。即使中國想繼續所謂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已不再可能,隨着中國經濟崛起,中國也必須承擔因此帶來的外部和內部挑戰和責任。中國不必取替美國當世界警察的地位(多勞累),但最少必須有面對各種挑戰的國防能力。人民幣也毋須亦不可能在可見將來取替美元地位,但亦必須較積極擺脫美元獨大的局面,包括計劃港元主動脫鈎,而非整天等待被動脫鈎的恐嚇。
香港過去一年的動亂亦是一個無法回頭的改變,中央不可再天真地以為所有香港人必定愛國。實事求是,香港地位特殊(跟美國定性沒關係),亦可說是中國的soft underbelly(軟肋),所以其穩定性的確對全國都非常重要,當然亦影響跟全球的外交關係。我再次建議重新審核香港人的定義,不應再保持鴉片戰爭遺留下來、居留權和國籍的嚴重混淆。尤其如英國真的願意承擔它羞愧地推搪了30多年、對香港人本應一早提供的居英權責任,那麼中方更有必要修訂《基本法》,取消外籍人士和持有雙重國籍但不承認是中國人的投票權(中國根本不容許雙重國籍,香港已寬容)。在美國持綠卡人士有投票權嗎?取消居港外國人士投票權,有何不對?
疫情將迎來「新不正常態」
我對未來較現實,將是一個New Abnormal(新不正常態),行動將未如從前自由,即使能再度出外旅遊,次數也將大減,健康和政治上安全能去的地方也縮小。南美、非洲、印度等,甚至美國、歐洲都不肯定。將來可能連出外吃飯,看場電影都是罕有的奢侈品。看演唱會、舞台劇和球賽、參加大型派對,更有難度。
未來上學的模式也必有巨大改變。哈佛網上授課,是否再值每年5萬多美元,都有點存疑。普林斯頓前所未有決定下學年減學費10%,此新聞比Hermès減價更震撼!反過來,如哈佛、耶魯變成網上學院,又怎保持其高不可攀的地位?如網上教育再無班房、宿舍容量和教授比例等限制,有教無類,為何每年只收一千多學生,為何不收十萬,甚至百萬呢?
我的bucket list上其中一個願望是駕車穿越美國南部,吃盡各州不同風味BBQ,參觀一下Nascar賽事和昔日《Gone with the Wind》年代莊園。即使不計疫情,如今美國如此排華,尤其種族主義高昂的南部,除非如電影《Green Book》中(但那是1960年代初!),我僱用一名或多名攜槍白人保鑣,要不然此旅程確實有點危險!
(中環資產持有Moderna及康希諾財務權益)
復元人士定義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創傷照管 #創傷接觸反應 #同理心疲勞 #同理失衡
#次級創傷壓力症候群 #替代性創傷 #次級創傷
#secondary_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
#vicarious_traumatization #compassion_fatigue #secondary_trauma
無論你是社工、生態學家、教師、消防員、醫療人員、警察、環保人士、居家照護員、軍隊人員、家暴工作者、生物學家、動物收容所的職員、國際紓困工作者、社會改革運動者,還是照顧年長父母或幼兒的人,都需要瞭解創傷照管。簡言之,任何會面對他人或地球的苦難、痛苦與危機的人都需要創傷照管。
無論我們接觸到的創傷或重或輕、是突發性或是漫長的事件、屬於單一事件或反覆發生、廣為傳播或鮮有人知,這套方法都一體適用。我們要管理的事物包含但不限於我們選擇投身志業的動機、我們的助人哲學、我們提供照顧的態度以及我們安排自身生活的日常決策。
創傷照管不只是一個理念,而是一套個人、機構與社會,為面臨困境、痛苦或創傷的人類、其他生物或地球提供照顧時,可以採行的標準做法。支持創傷照管的人相信生活中同時存在快樂與痛苦,只要我們能夠培養對當下的覺察力,即便面對極大的苦難時也堅定不移,就能讓痛苦蛻變成有意義的成長經歷,也能讓自己從這樣的經歷中復元。
創傷照管呼籲我們透過照顧、幫助與負責任地引導那些正在痛苦中掙扎的人,進而在我們的職場與個人生活中處理壓迫與創傷。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會吸收他人的痛苦,更不會把他們的痛苦攬到自己身上。創傷照管實踐者相信,如果要長期投身於減輕他人與地球的苦難,就連最急迫的人類與環境問題,都必須有計畫性地以能夠永續發展的方式回應。只要我們發展出敏銳的覺察力,幫助我們不只照顧他人,也照顧自己,就更有潛力以符合道德和正義的方式,為未來世代促進改變。
這種做法的好處顯而易見,也會帶來深刻的挑戰。我們也許需要質疑一些根深柢固的生活與工作理念,才能有效落實創傷照管。許多人可能在私下或是很直接地表示,我們認為自我犧牲的意願越高,表示我們投入工作的程度越大。儘管我們知道這樣的內在信念絕對需要改變,才能幫助我們更重視自己,使我們變得更健康,但要改變行為、採取不同的做法可能得耗費龐大心力。
因為我們需要高度自覺,才能奉行創傷照管,我認為有必要先為改變自己的過程打下基礎,並解釋我為什麼呼籲用全新的方式來看待我們全體的志業。
創傷照管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學習無論有多困難,都必須在我們的經歷中專注於當下。早期美國散文家與詩人愛默生曾說:「在薄冰上滑行時,安全的關鍵在於速度。」我們的目標與他相反:面對令人震撼的情境時,要把自己的步伐放得足夠緩慢,好讓我們有機會對自己內在思緒的轉變抱持好奇心。我們要能「專注於自己當下的感受」,在本書中,此做法的意義近似於「正念」(mindfulness)。在大量著作中提倡於醫療中應用冥想的科學家、作家與教育家喬卡巴金說,正念可以定義為「以特定方式專注;刻意聚焦在當下,但對於當下的感受不做任何評判。」醫師、研究者與教育家丹尼爾席格則認為正念是「注意到自己的意識,並專注於自己的念頭。」
當你開始觀察自己時,可以為自己著迷與好奇,但絕不批判,避免用對錯、好壞、病態或健康等二分方式思考。馬拉松教練常告訴選手要打開心胸、放鬆肩膀與下巴,我們學著摒棄習以為常的二分法思考方式時也可以仿效他們,要自己的內心敞開、放鬆。只要這麼做,我們就能在自我探索方面大有進展。
自我探索的問題應該類似於這種形式:「如果我在某時或是長期接觸苦難,是否可能受到影響?」就這麼簡單,別下結論、別下判斷、也別冒出任何帶有防備心的反應,只要好奇就好。我們提問:「我和過去有什麼不同?」留意到某些改變可能幫助我們進步,並更貼近自己相信的價值。然而有些時候,留意到改變可能使我們感覺陌生、憤怒或困惑。藉著這套對自己抱持好奇的工具,我們能夠注意到自身、人際關係與工作上的變化。曹洞宗禪師鈴木俊隆曾說:「你
們都很完美了,只不過是追求錦上添花而已。」
探索創傷接觸反應的過程中,維持對自己與他人的同情心至關重要。「創傷接觸反應」指的是我們在生活中或工作上見證或分享他人的創傷後,為了對抗創傷遺留的影響,進而在自覺或無意識的情況下發展出眾多應變策略。我們將在第二部分更進一步瞭解這些反應。當我們越是保護自己,而非完全專注於當下生命中的變化,就越容易受到創傷接觸反應影響。面對創傷接觸反應,別浪費時間貶抑自己或是論斷別人,而要盡可能敞開心胸。若喪失同情心,我們的思考與感受力就會開始受限。如果要在自我探索的旅程中達到最佳效果,我們無論在思考或感受上都要感到充實富足,越能笑著度過這些過程越好。
我鼓勵你們銘記,我們不必改變世界,也能改變自己的生活體驗。這個說法聽起來讓人很難接受,畢竟我們可能致力於在各種不同的領域上促進社會進步,且認為自己的工作與正義、平等和自由等大哉問息息相關。我們可能認為,若專注在自己身上,就是拋棄了使命。事實上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掌控,但我們確實可以控制自己在各個時刻面對自身處境的反應。如果我們的快樂和成就感取決於外在事物,幸福的條件就永遠建築在等待上。例如:「等老闆走了,我就會感覺好一些。」「只要拿到更多資金,事情就會更順利。」「如果我可以完成研究計畫,就會更快樂。」
許多傳統教導我們與其仰賴外在事物,應該創造以及重塑自己的感受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且可以換個角度體驗周遭的環境。我們可以問:「我把自己的焦點放在哪裡?」放下恐懼,只觀察眼前的一切,當下肯定有美好的事物等著我們。如同大屠殺的受害者與日記作家安妮法蘭克所說:「現在任何人都不必等待,就能開始著手改善這個世界,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啊!」
切記,本書的核心宗旨就是我們能夠自由選擇自己的道路。我們正在描繪一幅可以幫助自己著手進行創傷照管的地圖。越瞭解自己當下的位置,就能更好地選擇目的地。我們的第一步就是慢下來,仔細思考自己身在何處。在你這麼做時,記得你可以決定針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採取什麼行動,並立志以值得敬重的方式處理你面對的問題。這樣的想法可以幫助你長期維持充滿意義與動力的生活。
--
如何協助他人排解創傷?
如何在受他人創傷影響後,自我修復?
一本人人都需要的療傷書!
「好像做什麼也改變不了現狀……」
「我覺得自己永遠做得不夠多……」
「下班回家除了看電視,我什麼也不想做……」
「我累積了一堆怒氣,就快要爆炸了……」
「孩子說我再也不陪他們玩,也不唱歌或大笑了……」
「如果我離職了,還有誰能做這件事?」
若你驚訝地發現自己不僅遇過類似情境,還有過相同感受,就是出現了常見的「創傷接觸反應」。就像畫家的衣服會沾到顏料、園丁的指甲縫裡會塞滿泥土,幫助他人面對創傷、接收過多負面消息也會留下印記。這些都是為了對抗創傷遺留的影響,進而在自覺或無意識的情況下,發展出的應變策略。
而你需要的並非放個長假、吃頓大餐,而是「創傷照管」。
這個由創傷接觸領域先驅蘿拉.李普斯基提出的概念,將在本書中獲得完整解釋。不僅涵蓋「如何協助他人排解創傷」「如何受他人創傷影響」「如何解讀並從經驗中學習」等一系列自我對話的過程,還打破受創者與幫助者之間的界線,分辨與管理創傷造成的影響。作者並提出「創傷照管五大方向」,由內而外提升照顧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能力。書中還舉出十個各行各業的真人實例,讓創傷照管更貼近現實生活。
本書既是引導方向的羅盤,也是能夠實踐練習的指南,使我們面臨嚴峻挑戰時,仍能維持身心健全,並在他人和周遭環境需要時伸出援手。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Trauma Stewardship: An Everyday Guide to Caring for Self While Caring for Others
作者:蘿拉.李普斯基與康妮.柏克
書籍資訊:https://tinyurl.com/tf3xumr
復元人士定義 在 旅孩手記 CConvoyag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PrayforHongKong
沒有最黑 只有更黑
從昨夜開始 香港恐怕有一陣子都無法天亮...
̷̷
緊記堅決六大訴求🖤⁑(*重點)
1. 撤回逃犯條例
2. 撤回暴動定義
3. 釋放被捕人士, 撤回所有抗爭者控罪**
4.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追究警隊暴行***
5. 立即實行雙普選
6. 追究元朗暴徒行兇, 警察失蹤 警署落閘***********
̷̷
請記住這前所未有的憤怒 無奈 心痛。
傷我們的彈藥正是我們堅守的理由,當無辜市民 老弱婦孺 都可以成為任意出氣的目標,警黑勾結出晒面,容忍殺人放火金腰帶,舉著撐警口號打人都變受害人......這個政府仍依舊一貫傲慢不理(甚至反咬一口)的嘴臉,我想 此刻沒有一個香港人有退避的理由。
̷
這 已 不 再 是 政 治 !
̷
是良心 是人性 是道德!如果經過琴晚之後...這裡或身邊有人依然覺得這是太偏激 什麼政府黑警有理由,請你unfollow/unfriend我啦,人既智慧真係好難理解,所以如果你身邊有人正是這種人,請記住:「裝睡的人不會醒」「港豬唔會理發生咩事黎,佢地只關心飼料喔」不用勞氣,不用客氣,大大力同佢say bye啦👋🏻
#香港 #HONGKONG #BlackMonday
#警黑合作 #自己香港自己救 #光復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