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出席了一場電影特映會,《波濤最深處》是一部關注女性在家庭、職場及各方面所遭遇的挑戰,電影製作團隊走訪台灣、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以9種語言紀錄16位女性詩人,透過她們的創作與視野,闡述不同國家的女性,對於政治變遷、階級、文化等議題觀點,是一部很有意思、自我省思的電影。
今年4月,桃園光影文化館為了推廣台灣電影導演作品,我們選映多部不同文化脈絡下的多元電影,黃明川導演的電影作品中,其中一部就是《波濤最深處》,很高興這一部紀錄片能在正式院線上映,推薦給喜愛電影的朋友們。跨國拍攝過程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透過影像更認識台灣導演作品,換位思考也了解自己,每一幕的用心,很是動人
其實「女力」已經是改變世界的力量,而桃園在培養女力方面也很用心,市府團隊的女性主管人數逐年提升,表現十分優秀,也謝謝在各個崗位努力、綻放的妳們,期待台灣能邁向一個更平權的社會,發掘每一個人的潛能,也希望這部電影讓市民朋友有不同的感受及迴響。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偶然人間」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吳宗彥 人類最初的生活發展取之於自然,蒐食、耕作、形成聚落,精神意識與文化同時於自然中建構,經歷時代的演變及工業發展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產生溫室效應、海洋汙染、糧食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各種環境問題。 面對環境的變動及突發事件,人類改...
工作自我省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好陪伴孩子,也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當孩子平安誕生,我們只是完成了生理上父母的任務,
教養的每一天,卻讓我們做好心理父母的責任與使命,
孩子的反饋與互動,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傳承的美麗與可貴,
陪著孩子長大,也讓自己成熟,是親子之間的愛讓彼此共好。
每個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有機會去學習、去成長,如何去做一個稱職的、盡其在我的、游刃有餘的父母。
孩子幾歲,我們就當了幾年的父母,而且還要靠不停地覺察與修正,找到親子之間最容易溝通與相處的模式,好好陪著孩子長大,同時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起初,只有大兒子時,我是個嚴格的母親,生活起居作息,都一板一眼的執行。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很審慎的對待與回答,所以養就了哥哥很便己的口才和思考邏輯,甚至有很強的好勝心、榮譽心,和追求完美的個性。
常常在白天,我處罰過他或是兇過他,在夜裡,看著他熟睡而可愛的臉龐,會流著淚跟他說對不起。即便每次處罰過他之後,我一定會抱抱他跟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母子和解,但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經常因為自己的教養方式而陷入後悔,這種複雜與錯亂的教養心情,一如在迷霧中找著出路,你知道自己一定能出得去,卻又徬徨驚恐於一時找不到出口。
弟弟出生後,兩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我也用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有一天,我們母子三個人在玩,二歲半的祐亨突然說:「媽媽,妳要用看弟弟的眼睛看我!」。
我笑著回答:「媽媽看你的眼睛,跟看弟弟的眼睛,是同一雙眼睛啊!」
他說:「不一樣,妳看弟弟的眼睛都在笑,看我的眼睛都好生氣。」
當時,我的心真真實實受到震撼。為此,我寫了一篇文章敘述這個故事。那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一次覺醒。
我自以為給了孩子一樣的愛,但孩子接受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我要努力的,就是在付出與接收之間,讓那感覺誤差的距離拉近,讓愛不致於在傳遞中被誤解、被錯判、甚至孩子根本沒有接受到那份愛。
那份覺醒也讓我發現,自己需要的愛要學習說出來。
哥哥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禮拜,因為他學習能力強,也很會陳述校園發生的事,所以每天都過得很開心,也適應得很好,更期待一周後要在學校午睡。
但當開始在學校午睡時,問題與衝突才正式浮現。他抗拒午睡,最後甚至抗拒上學。那時,幼兒園的園長跟我說:「祐亨媽媽,我發現妳在潛意識中,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是啊!難怪我對他這般嚴厲、這般認真、這般在乎,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竭盡所能地教導他,只因為我希望他是一個完美的小孩?!
天啊!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大人了,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麼事?我常常會忘記他還是一個在學習中成長的孩子,卻戴著看大人的濾鏡在檢查孩子,這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二次覺醒。
這份覺醒也讓我回想到跟大學同學對話時,提到我並不想生養孩子這件事,因為我無法面對不完美的孩子。原來深埋在心底的心病,要自己去扒開來治療才可能痊癒。
當弟弟也慢慢成長,兄弟之間開始會有衝突、有口角、有肢體上大大小小的碰撞,因為我太在乎關係的和諧,他們之間所有發生的事,我都太認真對待,造成孩子們愈來愈會爭寵,最後終於壓垮了我的理智線。
有天,我真的要衝上四樓去跳樓,想要一死百了,留著他們自己再去爭、再去吵、再去後悔。孩子們哭著、抱著我,我也在哭。三個人筋疲力盡地哭成一團。
不論是當下或如今回想起這件事,我都自責不已,覺得自己真不是一個好媽媽,實在是太任性了!
我發現原來的情緒是會生病的,所以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也回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探詢問題的緣起,剖析自己為何會有如此的情緒表現。後來,我明白了這是種報復心態,源自於小時候。當時父母在吵架後,母親會離開家去外地工作。這一離開,從來都不知道會是多久。小時侯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回到家見不著母親。母親一消失,不知道又會是多少個日子,我又得經歷深深的期盼與無盡的等待。
因為我失去過母愛,那份痛苦始終沒有被消化,所以我也想讓孩子嚐嚐那份失去的痛苦。拿自己受過的傷害來傷害孩子,這種報復的心態,著實令我不寒而慄。我怎麼可以傷害他們,報復他們?我要做一個好大人。
於是,我有了教養孩子上的第三次覺醒。我找回在童年中受傷的自己,用現在成熟的自己去療癒童年受傷的心靈。
在第一次覺醒中我發現,每一對新手父母一定都有過慌亂而不知所措的困頓時期,雖然我們很愛孩子,卻不一定很會照顧孩子,因為沒有經驗,會用自己以為愛孩子的方式來給孩子愛,比方說,我們打孩子、罵孩子,是因為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因為愛他,但孩子只接收到被罵、被打的討厭和恐懼,他怎麼會覺得那是父母在愛他呢﹖愛孩子,是要用耐心好好跟孩子說話,是要為孩子示範正確的做法,在心平氣和地說與做中,孩子才可能學習到正確的事,你付出的愛才可能真正的被傳遞與接收。
在第二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常常用大人的濾鏡來看孩子,在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模範,以為孩子學一次就會,聽一次就懂,無法忍受孩子會犯錯、會吵鬧,會發脾氣甚至會頂嘴,這些狀況在只有生養一個孩子的時候特別明顯。因為獨生子女享有父母的一切照顧,父母也自然會把所有的期望與想像都投射在他的身上,但孩子跟我們一樣,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更何況他還只是在努力學習與成長的小孩。
很多人在教養孩子發現問題後,會重新審視自己跟原生家庭間尚未解決的課題,這也是我在第三次覺醒中的深切反省,因為我們想把孩子教養好,就必須去面對自己生命中尚未處理好的事情,比方說跟父母和手足的關係,還有相處模式。如果沒有透過覺察與改變,我們會很自然復刻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直接套用在對待下一代身上,但這樣做卻不一定正確。
教養就像是面對自己生命的鏡子,我們在看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之後,會發現他說的話、做的事,怎麼都跟我們這麼像﹖這樣的發現,會讓我們對教養的態度更慎重,更謹言慎行。同時,發現生養孩子的不容易之後,會讓我們回過頭感謝父母當初的養育之恩,並藉機修補之前親情有漏洞或缺損之處。
為人父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覺醒中,找回失去的自己,慢慢變圓滿與睿智,這需要我們持續保持學習。
#感謝孩子,讓我學會如何成為好父母。
我們把孩子從子宮中擠壓而出生,孩子卻把我們擠入自我成熟的陣痛之中,因為我們要給孩子做示範,所以要不停學習與優化自己。看著是我們在教養孩子,但孩子帶給我們的反饋和省思,其實遠比我們付出的多。
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你才不會覺得自己在付出中,一直在被虛耗與掏空。
保持覺察與調整,協助孩子完成階段性的需求與成長,當孩子愈長大,父母也愈成熟,生活就會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蜜與和樂。
延伸閱讀: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
工作自我省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些有關助人者的自我省思:
#要聽懂自己
#也要聽懂對方
#聽懂自己及別人是一生都在修行的事
1。
助人者認識自己是一生都要進行著的工作。
~ 檢視自己的生命經驗,化為文字及故事。
~ 檢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尤其是和父母的三角關係。把受害情節化為「如是」(它就是要長成這樣的)。
~ 檢視自己的「冰山」。除了看見行為之餘,也需要看見行為底下的感受、想法(尤其是初期生命所形成的)、思維、價值觀、渴望、遺憾、未竟之事、生命意義、死亡觀念等。
2。
除了內心世界及原生家庭的自己,助人者也要睜開眼睛去看一看社會角色的自己。助人者自己是是如何被社會(包括家庭、學校、職場等)形塑成好幾個社會角色。
家族的、宗教的、民族的、性取向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教育背景等等眾多社會賦予的角色里,如何相融、相克、共存或矛盾。如何認識及整合種種的社會角色,而進入一個被賦予的角色:助人者。
一生都在整理中。
把這些工作所帶來的整理,踏進輔導室之前及之後,同步進行的工作需要的有以下:
3。
認識屬於對方(被助者)的內心世界、原生家庭。(也就是和 step 1,同樣的內容。)
4。
認識屬於對方(被助者)的社會角色的形塑。(也就是和 step 2,同樣的內容。)
5。
助人者帶著 1 and 2,對方帶著 3 and 4,坐下來,產生對談。
你除了要認識自己的 1 and 2,也要在對談里試著去認識對方的 3 and 4。
如此來來往往的四個step 的學習,才能在對談里,聽懂對方的言語、脈絡。
越能聽懂對方,就越不企圖左右對方。越是有為的工作,後來越能產生無為。
6。
助人者透過對談,慢慢引出 3
and 4 的脈絡,讓對方展現他真實的失落(或其他議題所帶來的苦惱)之面貌,而透過對談,慢慢 re-shape (再塑造)他自己要的生命面貌。
7。
以前覺得要聽懂人,最好要把自己拿走。要成為一面鏡子。(很多senior 都是這樣教我的。)
然而,有思維及有感受的人是一個有機體,怎麼可能可以成為一面non-organic的鏡子?這是不可能的事。
現在我發現,對談里拿不走自己,也做不了一面鏡子,所以索性學習運用自己的所有。
8。
以前看似是阻力,現在反而是助力。過去所遇過的苦難所帶來的思維及感受,都是聽懂對方的著力點。
為了聽懂對方,助人者隨時移動自己讓自己有進出都平安的能力。有時進去(就是產生有感受的共鳴)、有時出來(就是遠距離遙望而且觀察)、有時在旁耐心聽、有時挑戰對方的價值觀。
這樣才比較真正激發對方也能同步聽懂自己、也讓助人者聽懂對方。
9。
總之,就是要把自己放在好幾個位置上去聽對方的一切。
聽懂自己,是助人者一生要修行的功課。越是聽懂自己,才能聽懂不同的眾生。而不企圖主動去改變對方的苦。(除非對方想要改變。)
10。
一名網友曾寫的一句話,特有共鳴,作為此篇分享的結語:「我們需要一個懂自己的人,更大於一個想要給予我們幫助的人。」
祝福大家、祝福自己。
以量
23/09/2021
工作自我省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偶然人間」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吳宗彥
人類最初的生活發展取之於自然,蒐食、耕作、形成聚落,精神意識與文化同時於自然中建構,經歷時代的演變及工業發展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產生溫室效應、海洋汙染、糧食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各種環境問題。
面對環境的變動及突發事件,人類改變心靈思考的方式,仍努力面對挑戰並省思過往,期待風雨過後,能回歸熟悉的日常。
「偶然人間」展覽以人生旅行的角度,以陶偶創作帶領觀者感受在變動的時代之下,體會人與環境的密不可分,相信我們所經歷的人生風景,都會帶領我們,往微笑以對的日常邁進。
(一)與土共生
在臺灣這座島嶼上,山林與海是島民賴以維生的寶庫,人們在島嶼上熱切地交談、生活、工作、書寫,感受土地與人帶來的溫暖,在臺灣豐饒的自然環境中,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回應環境與社會。
隨著人類發展,環境被破壞,產生各種廢棄物及汙染,生物種類的減少及滅絕,人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數,偶爾也不免挫敗於調整及適應環境之間。藝術家利用源於自然的陶土,創作傳遞環境關懷的陶偶作品,營造藝術、人性與自然的完美對話。
(二)偶發人生
面對生命中的偶發事件,以及對社會事件的反應,產生各種驚訝、恐懼及焦慮的情緒,也同時在歷程中獲得重新審視生命的機會,對人生現況有更多選擇、彈性。
本區藝術家之陶偶創作,表現出探索自身對生命面臨巨大挑戰的解讀與思索,同時充滿對人性的思辨。
同時回應一年多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們的消費習慣與工作模式改變。面對全球動盪的狀態,以及未知的將來,人類努力戰勝恐懼、焦慮的社會氛圍。
(三)回應當下
為了應對偶發事件帶來的困難與挑戰,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中調整計畫、適應環境,同時進行各種探索與嘗試,偶發事件同時是人生的轉機,意識到生命其實有無限可能,嘗試不同的道路也可能遇見美好風景。
藝術家透過形塑陶偶找尋自我及嘗試安放自身的位置,透過創作與自我對話,同時將情緒挹注於作品中。
(四)重返日常
在經歷人生變動及創傷後,我們期盼的環境與生活,是什麼樣貌呢?回顧生命,偶發事件像是一個觸發點,把過往的點滴串起,推動後面的旅程。本區藝術家作品充滿療傷的巨大力量,在赤裸的自我樣貌中,與生命中歷歷在目的創傷和解。直到能夠欣賞生命的各種樣貌,了解生命中所經歷的,都將成為養份,帶領我們往美好的日常邁進。
粉絲頁: 吳宗彥Link-yen
粉絲頁: 心藝十三生活創藝/手作陶製 木頭雕刻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工作自我省思 在 你的人生教練 - 佐依 Zoe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如何打造出能邊工作邊旅行的線上事業?索取免費四天課程 ▸▸▸ https://zoeyk.co/bylmini
▾▾▾ 更多資訊請展開 ▾▾▾
#佐編茶水間 #自我成長 #終結酸民文化
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自媒體與個人品牌的行列,素人網紅也開始崛起,這樣的產業蓬勃,也帶動與活絡了網路效應,每一個人都被鼓勵著發言,每一個人都可以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滿值得被鼓勵的好趨勢,不過我也相信,每一件事都是一體兩面,就看你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樣的方式,解讀你碰到的事情,因此,今天我會和你分享三個發文或回覆網路內容時,需要省思的要素,讓我們的網路世界可以少一點暴力,多一點善心,一起終結酸民文化。
? 全文觀看? https://zoeyk.co/終結酸民文化/
-------
*訪談綱要*
00:00 節目開場與單集摘要
06:06 第一個思考題:這是事實嗎?
12:34 第二個思考題:你為什麼會覺得你有必要發聲、留言?不發聲又會如何?
21:24 第三個思考題:你的發言是友善的嗎?你的留言是善意的嗎?
---------------------------------------
【佐編茶水間】廣播節目
IOS收聽 https://apple.co/2tlrLIS
Android收聽 http://bit.ly/2K1Jkbg
Youtube收聽 http://bit.ly/2tyGcsr
Spotify收聽 https://lihi.cc/1GyC2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zoeyk.co/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zoeyk.co/
遠距工作課程:http://psce.pw/SMYHG
個人品牌課程:http://psce.pw/3aegpt
工作自我省思 在 凱俐姐弟 KaikaiLil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年的第一支影片!!
想和大家推薦皮克斯最新動畫片「#靈魂急轉彎」
看完電影後覺得心裏被療癒,有超多感想決定來拍成影片(這也是我第一次拍這種觀後感的影片,還請大家多多交流指教~)
也祝大家新的一年都能感受生命的美好!
*影片/圖片來源:Disney/Pixar
❒ 章節
0:00 電影簡介
2:18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3:52 別趕路去感受路
5:22 自我省思
6:25 總結
❒ 來看更多凱俐姐弟影片
【基隆廟口周邊新玩法】在地美食、風格咖啡廳、港邊夜景一次滿足
https://youtu.be/5MPRodCgj-g
【美國求職】姐姐如何拿到可口可樂總部實習
https://youtu.be/US0zUNPOXjE
【上海工作】弟弟在上海工作的趣事和糗事
https://youtu.be/XK_wJOrEDgY
❒ 追蹤凱俐姐弟
凱凱IG https://www.instagram.com/kailung_chou/
俐俐IG https://www.instagram.com/liying_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