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一則新聞討論度還蠻高的,有一位單親媽媽,向牙醫兒子提告,請求他依在20歲時與媽媽簽立的協議書,給付高達2,000多萬元的扶養費用,這個金額聽起來有些驚人,不過最後媽媽在這個官司中是勝訴的喔!
整件事情的過程是這樣的,這位媽媽在年輕時與先生離婚,隻身扶養2個兒子長大。老媽媽在法庭上表示,年輕時為了養大兒子,她總共舉債了2,000多萬元,包括幫兒子補習、重考及就讀大學牙醫系7年,然而,因為擔心兒子長大之後不孝順,不願意奉養她,所以當年就跟2個兒子簽立了一份協議書,約定以後經濟獨立的扶養方式。
這份協議書中主要是約定兄弟2人未來在取得牙醫師資格後,要把執業收入純利的60%,按月攤還給媽媽當扶養費,一直到累積至5,012萬元為止,以用來清償母親對2人所支出的教育費用等開支。
媽媽主張兒子既然取得了牙醫師資格,並且自行開設牙醫診所,收入優渥,自然應該履行協議書的內容。
既然會鬧上法庭,自然是兒子不願意依約履行。這位牙醫兒子主張,他在簽訂協議書時才20歲,就讀大學2年級,而協議書所約定的高額扶養費用,已經超過一般社會的道德觀念,違反公序良俗,所以無效。
不知道案情說到這邊,大家覺得要求兒子給付這麼高額的扶養費用有沒有道理呢?
民法怎麼看扶養費?
律師娘先帶大家來看看民法對於扶養費用是怎麼規定的呢?
在民法第1120條規定:「扶養之方式,由當事人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時,由親屬會議定之。但扶養費之給付,當事人不能協議時,由法院定之。」也就是說法律上的確是容許當事人透過協議書的方式,自由訂立如何給付扶養費。
當年這位媽媽在與兒子的協議書中,主要是訂立了這樣的內容:
由於2位兒子的父親對他們的經濟、生活起居、學業完全不負責,所以母親耗盡了精神、金錢,單親獨自栽培兒子長大。有鑒於現代的人多無倫理觀念,母親唯恐老來需要仰人鼻息。所以跟兒子約定好,在2人可以自力更生以後,要把收入純利的60%按月逐次攤還母親所支出的費用。
協議書中並訂明該筆金額是5,012萬元,而且須從簽立協議書日起,按銀行貸款計算利息。
日後如2人孝順則可以酌減催討的金額……等等,另外還敘述了遺產分配的原則。(這裡要特別說明,遺囑是有法定的成立方式,不是訂協議書就有效喔!)
看起來,如果法律規定當事人間可以自由協議扶養費用,協議書又訂得這麼明確,那麼牙醫兒子這筆扶養費用是跑不掉的。
只是兒子認為,母親既然說協議書裡的費用是2個兒子從出生後到成年期間所有的扶養費,包括家用日常支出、未成年時就學、教養費用及母親所付出的時間勞力等折算金錢,照理這些應該是母親對孩子的扶養義務,所以要求兒子要返還法定的扶養費用,是屬於違反公序良俗的無效約定。
雙方協議時兒子已成年,應有能力決定簽不簽
法官對於這則老母親跟牙醫兒子間的糾紛又是怎麼看的呢?
法官認為,這份協議書中雖然提到這筆高額的扶養費用是,老母親照顧兒子花費的經費以及心力,但是目的是在於約定兒子對老母親老年扶養的安排。協議書中,既然是約定自2位兒子可以自力更生開始,才按收入純利60%計算攤還的費用,也記載了將來減少的催討金額及遺產分配之原則,並不會造成牙醫兒子生活上的困難。
而且簽立本協議書的時候,兒子已經滿20歲,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為有效的法律行為,自然可以依其智識能力理解協議書的內容,並依其自由意志決定是否簽訂,既然簽訂了,就應該按約定於自立更生後,扣除開銷費用等支出,按月以收入純利60%奉養母親。
最後法院判牙醫兒子應該履行協議給父母親2,000多萬元的扶養費用。
不知道,各位若是這位母親,會採取同樣的方式嗎?
孩子從娘胎出生到20歲,如果母親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會擔心兒子不感恩在心,不懂得反哺呢?既然簽了協議書,為什麼兒子卻不願意報恩?按照法院判決裡面的描述,兒子的月收入可是在250萬元以上,不過,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故事,希望多數人都可以在關係裡找到彼此適當的距離。
手足之間,可請求分擔扶養費嗎?
除了父母向孩子請求扶養費之外,法院裡常見的還有手足之間請求分擔扶養費的案件。
像是雲林地方法院曾經審理一個案件是,一位母親的晚年扶養由兄弟其中一人一肩扛起,其他手足則是以遠居南部、另有家庭須照料等理由,並未負擔照顧母親之責。後來負責照顧母親的那位兒子因為中風的身體因素,已無力再繼續獨力負擔照顧母親,迫不得已就向調解委員會提出要求其他兄弟共同扶養母親的調解聲請,並也達成輪流扶養之協議。
不過,本來單獨扶養母親的這位兒子又另外向法院請求其他兄弟依比例分擔他過去十多年代墊扶養母親所支出之一切費用。但因為無法逐一保留所有支出憑證,而且長期保留憑證亦有實際上之困難,所以就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以每人每月平均消費支出計算,各兄弟應負擔其所代墊之扶養費用。
然而,法官調查本案母親在配偶死亡時,帳戶存款大概約有150、160萬元,其後也曾自行支付看護費用,其財產除了生活開銷所用之外,尚有支應購買服飾、親友間紅白帖禮金、孫輩結婚之價值不菲金飾、老家之水電、稅賦、修繕等費用,及捐贈佛堂、寺廟之香油錢等,甚至在農會、郵局仍有幾十萬的存款,所以有相當的現金存款可以自行運用,所以本案母親過去並無不能維持自己生活的狀況,就駁回了聲請人的請求。
可見目前實務上,對於請手足代墊扶養費用門檻並不低,孝順的部分,還是各自的心意評估能做到多少,不假外求吧!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宋國鼎律師 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就學貸款家長兩位都要到嗎? - 大學新生季板 的評價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Dcard. 學貸申請常見問題0brsu 的評價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dcard的推薦與評價 - 台灣好玩景點推薦 的評價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Dcard. 就學貸款一定要父母嗎-Dcard與 ... 的評價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Lin bay 好油 的評價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就學貸款定要父母嗎的問題包括PTT - Liwileretw 的評價
- 關於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凌晨感觸)同住7年多的婆婆突然語言粗暴,於是我離家出走了... 的評價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宋國鼎律師 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過去兩天以來,將近500位連署「拒絕特權疫苗」的每一個人;也謝謝議員同事陳光軒・dpp苗栗縣議員、陳品安 苗栗縣議員、頭份青年強 議員黎煥強、徐筱菁「延續清新的力量」、選做事的人.羅貴星 議員願意一起加入。
我不知道縣長會不會像在「反坤輿案」裡一樣,把這些站出來的人,標記成只是「少數為反對而反對的人」。但對我而言,每一個願意留下名字、參與連署的人,都讓我感到責任重大。
我在苗栗出生、長大。
小的時候,如果聽到縣內發生什麼不公不義的事情,總會聽到大人說「做官貪可以,但要有做事」,語氣不是無奈、不是氣憤,而是平淡自然,彷彿這已經是苗栗約定俗成的政治遊戲規則。大人雙手一攤,只能找個理由安慰自己,他們還是有做點事情啊!
這些成長時期的「苗栗俗諺」,現在變成「苗栗人沒救」、「這裡就是苗栗國」、「出國記得帶護照」、「他國事務不意外」,選擇在這裡打拼的人,要不停面對這些話,每次聽到這些話的我,除了難過之外,更多的是「憤怒」。
苗栗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難道我們苗栗人天生就要矮人一截?
我知道,有許多的苗栗年輕子弟,出外奮鬥後,總想著要不要回來苗栗爲家鄉打拚。
我知道,讓他們思考再三的,就是這些黏在苗栗身上的標籤,還有我們都不願意接受的荒唐現實,都正在一點一滴消耗苗栗年輕人對家鄉的認同。
我們更知道,這就是對於家鄉環境的不信任與懷疑。
我的父母都是華隆關廠案的工人,在我成長求學階段,剛好對應著華隆資方陸續實施凍薪、減薪、拖欠薪資的過程,最後甚至還面臨老闆都跑路,雖然必須靠著就學貸款,日子也有點辛苦,但我的父母親仍咬緊牙關,讓我能有一個公平的機會,可以考上律師。我非常珍惜,也感同身受。
所以,能夠得到一個公平的機會,對於無權無勢的一般人,或是過得比較辛苦的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我要說的是,特權疫苗對一般人而言,就是違背最基本的「公平正義」原則!
權貴怕死,老百姓難道就不怕死嗎?照顧老百姓,苦民所苦,難道不是我們作為政治工作者的責任嗎?
我今天受公眾的託付,進入縣議會,我一直希望,至少能夠在這裡作到彰顯最基本的公平正義。有人問,為什麼發起這些連署?我過去理性問政、實事求是,不浮誇、不炒熱度的問政風格到哪去了?為什麼要含沙射影的影射特權疫苗?
恰恰相反,如果你跟我一樣,從小在這裡長大,你就會知道面對這關乎人命的疫苗施打,鄉親會有什麼擔憂!
當我收到疑似有特權疫苗的檢舉時,我第一時間腦海中閃過的是:嗯,我預想過的,其實不訝異。
但下一秒鐘,我對於沒有第一時間忿忿不平,反而差點接受現實的自己,感到非常生氣。
我想起不少醫護人員跟我說著,對於苗栗醫護量能的憂心忡忡。
苗栗一線社工反應著,沒在公費施打疫苗列中,執行公務,保護性工作與緊急狀況,逼著他們還是必須在每個關鍵時刻,走進訪視家庭,沉痾的勞動環境讓移工在疫情之中首當其衝。機構人員說著,工作人員還沒有打疫苗。
走訪基層送物資時防疫人員告訴我裝備不足、作戰子彈都不夠。
確實這些,讓我睡不太好,複雜的感受在一直在我內心翻滾著,相對疫情下努力工作擔心生計的大家,如果是有人運用特權的,他們應當要慚愧的,不是嗎?
苗栗疫情爆發以來,出現爭議時,都有一種壓抑究責檢討的聲浪,大致上是『縣府已經很辛苦了,不要在這時候搗亂,應該要團結抗疫』。
縣府的防疫辛苦,我從來都沒有否認。
儘管如此,在民主社會裡,重要政策的可受公議,更不能輕視,這也是我作為議員的責任。
如今,如果民選出來的縣府彷彿回到專制時期,把民眾的意見視若無睹、把議員監督視為異音,連最基本的規則都說不清楚,民主政治的「問責」機制幾乎瓦解,這是讓我感到失望的地方。
掌權者應當做的是,能夠讓民眾信任的公開、說理;不該做的是,把民眾知的權利當作沒看見。
我衷心期盼,這些問題,可以從現在、從此刻、從我們這些縣議員開始,作為表率,告訴大家,我們同意公開施打資訊,我們絕對沒有偷打疫苗。
我們想要帶給我們的孩子,怎麼樣的環境、怎麼樣的觀念、怎麼樣的苗栗認同,其實,現在就掌握在我們手裡。而這不單單是在縣議會的議場裡,更在於全體苗栗人的一起行動。我選擇了一條比較少人走的路,但有你們一起,我相信在故鄉,一定有機會能鑿出那條不一樣的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
最後,我希望縣長可以回答:
1、我帶著這些議員和民眾的期許,我就問問縣長,在記者會上擴大解釋議員民代施打的雙重身分,是否反應著縣府確實知道有人施打?這跟中央說明有衝突?縣長先是請求中央納入民代施打?後又擴大解釋?又是什麼理由?
2、我也問衛生局,現在第二類公費疫苗的接種有辦法把關嗎?驗證機制會是什麼?第一線的醫院現場有辦法立即查核施打名冊嗎?你有去查過有人冒充第二類施打公費疫苗嗎?
這幾天是這樣想的,「成為你想要看見的改變。」,即便無法一次成功,再醞釀幾次吧,就會有機會鑿出改變的那條路。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Dcard. 學貸申請常見問題0brsu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知道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針對老人家有給健保費的福利嗎?. 包含依附其下之父母、配偶、未滿20歲之子女或20歲以上仍在就學之子女)。. 要说起 ... ... <看更多>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就學貸款資格不符,就學貸款資格不符dcard, ... ... <看更多>
就學貸款父母都要去嗎 在 就學貸款家長兩位都要到嗎? - 大學新生季板 的推薦與評價
是第一次要辦就學貸款,今年19歲,上網查了台灣銀行的資訊,它是寫未成年需要兩位家長都到場,但沒寫它的未成年是指18歲還是20歲 ,剛剛查別的資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