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為時不晚》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你從學校畢業、即將踏入職場的時候,曾經期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成為一個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的人嗎?我相信,一定沒有人這麼期許過。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這些我們最不想成為的樣貌,卻總是悄悄地爬到我們身上。我們該怎麼辦?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dnt-see-i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為時不晚》的作者是加拿大牧師暨思想領袖凱瑞.紐霍夫(Carey Nieuwhof),他也主持「Leadership Podcast」訪談各界成功人士,持續分享活出更好人生的秘訣。他曾經是個執業律師,但是在三十歲那年內心受到召喚,轉行當起了全職牧師,引導人們邁向心中嚮往的人生。
在他經營教會和傳道的經驗當中,他發現人們總是會面對到七種「內在危機」,分別是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這些狀態就如同英文書名「Didn’t See It Coming」,我們根本「沒有預料到它們會發生」,但是每個人都一定會遭遇到這些經驗。
幸好,這些內在危機都是「有跡可循」的,也可以提早「防範於未然」。作者在這本書教我們透過「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的方式,去發現潛在的危機訊號,並且透過具體的行動指引,讓我們能夠提早修正、避免自己身陷這些危機當中無法自拔。
這本書在 Goodreads 書評網站獲得了 4.46 顆星的高分好評,書中沒有老掉牙的故事,多的是作者多年傳道授業的真人真事,以及他本人非常露骨的真心表白。以下分享三個對我最具啟發的內在危機的察覺方法和處理方式。
.
1.#憤世嫉俗
.
有時候我會納悶,為什麼社會上(尤其在網路上)充滿許多憤世嫉俗的人,這種情緒有時候也會悄悄地影響我們自己。作者認為,憤世嫉俗其實是一種「選擇」,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生活不會讓人變得憤世嫉俗,是你讓自己變成了那樣。他用自己的切身經驗進一步說明。
在他仍是新手牧師的時候,在地方的小鎮認真經營教會,而且總是親力親為每天都拜訪教友。其中有一對教友夫婦,他們的生活並不寬裕,在財務和家庭關係上面充滿危機。因此作者特別撥心力照顧他們,幾乎對他們的各種需求有求必應。但隨著教會人數持續成長,這對夫婦的需求卻越來越像個無底洞。
在某一次的教會主日因為子女不守規矩地吵鬧,夫婦倆跟作者起了衝突,丈夫吼道:「這地方已經不適合我們,你不再關心我們了,我們要離開!」
作者滿頭疑惑地追問:「我當牧師以來從未花這麼多時間一對一關心一個家庭,整個教會也為了服務你們而一再犧牲。我到底哪裡做得不夠?」這個問題無濟於事,那對夫婦從此離開了教會。
一股憤世嫉俗的怨氣湧上作者的心頭,他感到浪費時間、不想再關懷別人、不要再為人付出了。這麼憤怒的原就是因為掏心掏肺卻幾乎沒有獲得回報,或者得到的回報與預期相反。事後他反省這件事情時說:「憤世嫉俗的形成,不是因為你有一顆封閉的心,而是因為你的心胸曾經敞開。」
這種痛苦的經驗,會讓我們面臨抉擇。我們很可能將過去的失敗經驗投射到未來的情境,我們也可能從此停止信任和盼望,結果會怎樣?如果我們任憑這種想法自由發展的話,最終我們會封閉自我,憤世嫉俗終將接管了我們。我們能有什麼解藥?
首先是再次「盼望」。我們必須體認到,各種創傷和背叛都是敞開心胸的人必然會遭遇的狀態,唯有擁抱相信的力量,對未來再度敞開心胸。不要讓過去的苦痛傷害了未來的璀璨。其次是運用「好奇心」,保留思考時間想像更多可能,多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讓自己嘗試新做法,讓開放式的問題引領自己前進。在好奇心的面前,憤世嫉俗沒有立足之地。
.
2.#道德妥協
.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經在《與成功有約》書中鼓勵每個人去想像自己的「喪禮」,在你人生的最後被蓋棺論定時,別人會怎麼評論你?作者說他擔任牧師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在哪個喪禮見過為人子女的展示自己父親的履歷。也從來沒有聽過子女站在棺木前討論著父母的身價淨值。跟你最親近的人,不會在你的人生歡送會上,朗誦你最近一季的業績數字。
作者用了一個很趣味的方法描述這個概念。當你過世之後,你認識的人在餐桌上聊到你時會說:「喔,凱瑞啊,他是一個______的人。你可以把莎莎醬遞給我嗎?」雖然聽起來很難接受,但是「人的一生,終究會被活著的人簡化成一個句子。」這個空格裡面填寫的,通常就是一個人「品格」的濃縮,一個正直或友善的人;一個虛偽或易怒的人。
在作者年輕時的律師生涯中,他見到許多同儕曾經面臨道德危機的訊號,包含在人前人後差距越來越大、掩蓋事實、無法說到做到、合理化自己的不良行為和決定、眼中只關注自己。如果不加以調整,就會漸漸走上道德妥協的不歸路。具體的方法是每天付出微小的努力刻意培養,例如承擔責任、言行一致、挪出時間保留給自我反省和成長。
我在讀這段的時候,也思考著作者為什麼選擇牧師當「志業」Calling)的這條路,因此我在自己的子彈筆記上面塗塗改改,最後寫下這段想法:「一個志業的召喚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指的是把微小的信念好好地實踐出來。它就是每天履行正直、體面、誠信。偏離這些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只是偽裝之下的慾望罷了。」品格的養成不是一夕之間的壯舉,而是每天微不足道的累積。
.
3.#身心俱疲
.
「疲勞過度」(Burn-out)是現代人常見的內在危機之一,無論是受雇於人的上班族,或者是看似自由自在的自雇者,都很有可能面臨這個狀態。作者在他四十歲一場空前盛大的演講之後,體驗到了猶如自由落體般的倦怠感。他描述那是一種「沒有期待,沒有喜樂,雖然還活著,但實在不覺得自己完全活著」的感覺。
然而,我們該如何自我察覺到自己即將陷入倦怠?明顯的警訊有:熱情消退、不再感到情緒起伏、因為小事情抓狂、活力流失、憤世嫉俗、無法滿足、無法正確思考、生產力下降、再也不笑、睡眠也無法使你重振活力。如果我們面臨上述的狀況越多,就越接近疲勞過度的懸崖。作者提供了幾個方法幫我們調整自己的步調遠離倦怠。
首先是不要試著去否認倦怠,因為這麼做只會加速情況惡化。比較好的做法是「告訴別人」自己當下的感受,找個懂得聆聽的親友聊聊,善用人際關係的力量,因為當你不再相信自己的時候,你需要有人相信你。
其次是「調整步調」通常比「調整負重」更容易帶來緩解,因為步調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請一天假、關掉手機、取消會議,在狀態不好的時候讓自己退後一步、休息一下。放慢步調去回想這一切忙碌背後的意義,釐清思緒後再重新出發。
最後是「接受自己的破碎」,人生的境遇就如同潮水有高有低,我們總會遇到狀況差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時時刻刻堅持「完美」的姿態,而且要放下自以為可以處理完所有事情的「驕傲」。作者認為,要體認到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適時尋求親友、信仰和諮商,是修補身心疲勞的良方。勇於接受「破碎」的人才有機會意識到自己能力的盡頭,找到超越和改善的力量。
作者也引用神學家兼作家達拉斯.威拉德(Dallas Willard)談提升心靈健康的方法:「你必須痛下決心,除去生活中的匆忙。」面對疲勞的前兆,必須主動採取放慢步調和尋求人際協助的策略,不要著急,也不要拖延,容許它該多久、就多久。放慢腳步和調整步伐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
#後記:危機就是轉機
.
《為時不晚》的作者雖然是一位牧師,但是上帝和聖經的文字內容不至於喧賓奪主,反而在一些重要的章節扮演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透過這本書可以提醒我們自己,憤世嫉俗、道德妥協、身心耗竭、無足輕重,這些都不該是我們人生的結局,而是可以預見的必經狀態,而且我們有能力提前做出準備。
在書中,作者一再提醒了「自我察覺」的重要性,要先能察覺這些內在危機的跡象,才有機會防範於未然。如果你本身不是基督徒沒有禱告的習慣,我很推薦參考另外兩本書《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或《靜下來工作》來培養「正念」的習慣,正念能夠幫你關閉漫不經心的自動導航模式,透過有意識的自我覺察、感知情緒,對世界做出正確且善意的回應。
最後,我想引用擅長教人克服恐懼的專家克莉絲汀.烏梅爾(Kristen Ulmer)的這段話:「別浪費任何一個危機。那是宇宙在考驗你學習一件新的事物,讓自己的潛能更上一層樓。」當你遇到任何一種內在危機的警訊,不要害怕它的到來,要知道,那或許是成就美好人生的重要轉機。
.
感謝 格子外面 提供抽獎贈書
「家庭關係疏離英文」的推薦目錄:
家庭關係疏離英文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804)
不可缺的篇章
2008年12月31日上午9點25分,她離開了。那天晚上,窗外傳來電視機發出的除夕夜的倒數聲和歡叫聲。我在房間裡只聽到一個人的啜泣。那是我自己的聲音。這以後的每年除夕,我都選擇獨留在家,去翻看照片,去懷想過去,漸漸地,從悲傷而轉化為一種享受。
那個夜晚,加另一個夜晚,我拼湊起一副對聯,置於她出殯日的靈前,聯語是:
「結緣逾半世紀情人妻子終身良朋忍令天凡永隔;
牽手近一甲子說事談心朝夕侶伴只餘舊夢縈懷。」
在我的這個長篇回憶錄中,關於她,梁麗儀,應是不可缺的篇章。
我們認識時,都是16歲。那年她奉父兄之命,轉學到這左派學校。在開學前的迎新集會上,她穿著整齊亮麗,而不像其他女生那樣隨便。她哥哥叮囑我要好好「幫助」這個從英文書院轉學過來的妹妹。她對左派和左派學校一無所知,只是一個愛打扮的書院女。她抗拒轉校來這裡的一個原因,是她不喜歡這裡「男不男女不女」的校服。不過她學習成績好,也願意幫助成績落後的同學,所以一年後當了班幹事。畢業後,她考進華南師範學院物理系。我留在香港。第一年春節她從廣州回港度假,下火車就直接來我家。由此,我們開始通信和交往。
他父親是1929年加入共產黨的香港地下黨員。麗儀回憶她小女孩時代,常有些陌生人住進她家,在痰盂中吐血,她要捧著拿去倒。她家一直經營著一家故衣店。這是現已不存在的行業,主要是從當鋪中接收一些「斷當」(即不再贖回)的舊衣物,清洗後廉價出售。這故衣店也是地下黨產,後來麗儀父親搬去廣州享高級退休待遇,這故衣鋪也就不再存在了。
麗儀哥哥在她入香島那年,就去了海員工會當幹部,也是地下黨員。在中共檔案中,她的家庭出身是最純正清白的「紅底」。
麗儀在廣州入大學後,廣東省委派人去關懷她,因此引起大學黨組織的注意。她學習成績好,又愛運動,參加學校的體操隊。在中共多次的政治運動中,她因為對政治「無知」,純粹基於中共黨組織對她的愛護,1956年即使黨號召「大鳴大放」,她也沒有發言去「幫黨整風」,因此沒有跌入反右的「陽謀」。
中共最喜歡這種單純、無知,一心向著黨又是紅色家庭出身的青年,幾乎是「邀請」她參加共青團,而許多從香港回去積極擁護黨、力求「進步」的同學,卻一直被拒於黨團門外。據聞中共還曾經想進一步栽培麗儀去蘇聯留學,和爭取她入黨。不過,她同我密集通信和擦出愛情火花的事,卻把她的「美好」前途耽誤了。
那時我工作的上海書局,只算是左派「外圍」。而更重要的,那是在香港的機構,而香港,和中共境外的所有地方一樣,都屬於「海外」。中共對大陸人的「海外關係」,從敵情觀念出發,基本上不信任,政治生活中予以歧視。她有一個「海外關係」的男朋友,那就成為她的「原罪」,投下「不可靠」的暗影。
據麗儀後來告訴我,當時大學的共青團委曾經找她談過,提醒她若要有更好的前程,就應該放棄香港的男友。大學黨委又從香港左派出版界那裡找來「密報」,說我在香港正同一個出版界的女孩子密切來往,勸告麗儀「帶眼識人」,不要被感情欺騙。她1957年暑假回香港,她的黨員哥哥對她說:如果他是黨員,他不會同一個共青團員發展愛情關係;如果他是一個共青團員,他不會同一個「普通群眾」發展關係。
麗儀的「執迷不悟」,使她開始受到「政治歧視」,比如有些會議不讓她參加;面對大學畢業的工作分配,社會關係也成了重要考量因素。但經過多年的真誠通信,她對我已經非常了解,我的政治理念、人文思想、感情世界,她都從我的信中充分了解。她認為那些想要阻止她發展這段關係的人,絕不會比她對我更清楚。她忠於自己的感情,拒絕所有勸諭,倔強地堅持與我的關係。在畢業分配的選項中,她填下了希望到最靠近香港的寶安縣當中學教師。
所有這些政治壓力,她都輕描淡寫地在給我的信中提到,她沒有表示過她的堅持,也沒有表示過她有動搖。直到好久以後,她跟我回顧往事,才談到她那時確有過一刻的動搖,覺得她永留在大陸工作,而我在香港,兩地的政治環境如此對立,這段感情會終於很難維持。但她又立刻想到,若她放棄,這一輩子都不會快樂。而且,怎麼對得起我的付出呢?
1958年,她被分配到寶安觀瀾中學當老師。由這時開始,她與中共的政治漸疏離,與我就更靠近了。我們在1960年結婚。(45)
圖1,卡加利山景墓園的墓碑前,2019。
圖2,1960年旅行結婚於北京。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家庭關係疏離英文 在 張麗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苗自購一小步幸福雲林一大步
#已委託盛弘醫藥公司
#採購100萬劑輝瑞BNT疫苗
#已正式向食藥署遞件
相信昨天傍晚大家就已透過新聞快報得知,雲林縣政府皆同花蓮縣、南投縣與台東縣政府,共同委託盛弘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代為採購BNT疫苗,而盛弘醫藥已於昨日上午正式向食藥署正式遞件提出購買500萬劑BNT疫苗的申請。至於這批500萬劑BNT疫苗,其中就包括了雲林縣政府亟欲採購的100萬劑。
自5月29日麗善向大家宣布,將採購100萬劑疫苗,至今已將近一個月。但就在這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截至今(6/25)日為止,台灣本土的Covid-19確診人數就已攀升至13,245人。令人感傷的是,死亡人數則已累積610人。數字雖是冰冷的,但它背後代表的卻是無數支離破碎的家庭、瀕臨破產的中小企業與自營業者,以及永遠也難以平復的悲傷與哀悼。
疫情的發展至今,我們都知道,要終結疫情擴散,唯有施打疫苗才是打贏抗疫戰爭最重要的武器。我們不該再抱持佛系防疫的態度,坐等國際的疫苗捐贈。唯有加快步伐與時間賽跑,才能保全更加保護鄉親的安全。
自從麗善下定決心為雲林鄉親採購疫苗後,即與各種管道接洽協商,其中包括醫藥公司與代理商。然洽商的過程中,由於雲林縣採購數量僅100萬劑,於國際疫苗商業採購市場上可謂微不足道。缺乏談判籌碼的狀況下,我們實在難以用合理的價格取得疫苗。另一方面,先前行政院堅持需提交「原廠授權書」,刻意忽視國際商業交易早已行之有年的代理商制度。正因為政治因素的干擾,導致雲林縣自行採購疫苗的路途上,產生諸多困難。
然當永齡基金會郭台銘董事長登高一呼,揭起民間團體主動協助採購疫苗的大旗後,台灣所面臨的疫苗匱乏困境顯然露出了曙光。此外,根據2021年6月10日TVBS的民調顯示,34%的民眾表示最想施打BNT的疫苗,19%選擇莫德納,10%選擇美國嬌生,7%選擇台灣高端,而英國牛津AZ及台灣聯亞則有4%民眾選擇。調查數據已清楚顯示,BNT是最受國人期待與青睞的疫苗。而BNT更是民眾心目中,最安全且保護力最強的疫苗。
所以,這是本府延伸轉向購買BNT疫苗的主因。於是快速與國家防疫隊盛弘醫藥公司表達,希望連同台東縣政府,能與花蓮、南投縣政府共同委託、共同採購BNT疫苗,如此方能符合社會全民的期待。
更重要的是,美國現已實驗允許12歲以上的青少年施打BNT疫苗。我們之後亦可參照美國的實驗結果作法,將BNT疫苗施打的年齡層下修至17或16歲,使得BNT所能保護的群體範圍更大也更廣。
如同蔡英文總統所言,針對BNT原廠的疫苗購買,「將採取多管齊下、多多益善的方式」。我們尋求第三方醫藥公司代為恰購疫苗,就是多管齊下的表現。而雲林若因此在行政院的協助下成功添購100萬劑疫苗,更完全符合蔡總統多多益善的美意。
截至昨天為止,雲林縣施打AZ疫苗者共有43,060人,而施打莫德納疫苗人數則為1,924人,因此已施打疫苗的雲林鄉親共有44,984人,施打率佔18歲以上人口的7.74%。若與全球平均施打率33.6%,可謂相距甚遠。而7.74%的數據,僅相當於非洲國家辛巴威(7.5%)、或東南亞國家菲律賓(7.3%)的水準。
倘若中央執政當局願意秉持「多管其下、多多益善」的原則,協助這批BNT疫苗順利進口。100萬劑的BNT疫苗將能受惠於50萬雲林鄉親。本縣18歲以上、尚未施打疫苗的民眾共計537,999人,若能全數順利施打兩劑,施打率即能提高至92.94%,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如此,鄉親就能儘速恢復正常的生活,經濟得以活絡復甦。人與人之間因疫情警戒而保持的距離,得以消弭。原先應有的親情、友情、愛情,就能迅速恢復。彼此走出戶外出遊,甚至出國旅遊。台灣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仍能保持外交友誼,善盡國際責任,共同迎向後疫情時代的曙光。
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卡謬在其名著《瘟疫》曾描述,瘟疫所帶來的第一個結果就是「放逐」。我們被放逐於既有的社會支持性網路之外,我們被放逐於人際間原有的親情、友情,甚至是愛情之外。處於疫病肆虐期間,我們不得不假設身旁周遭的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帶原者,帶著懷疑眼神凝視從外縣市到訪的親友和旅客。經濟凋敝之時,人際關係隨之疏離。
但麗善深信,我們已邁出自購疫苗的第一步。第一小步雖然艱辛,但清楚地指向著光明的彼岸。全島一心,只要團結一致,凜冽的疫情寒冬必將因夏至的到來而溫暖和煦。
最後,麗善仍衷心期盼,行政院能儘速提供必要的協助,兌現蔡總統對全民的承諾。於此國難當頭之際,彼此均能放下黨派成見,傾聽基層鄉親的心聲,正視廣大群眾於此段期間的焦慮與吶喊以最快的速度協助雲林順利購得100萬劑BNT疫苗。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6avGe6
家庭關係疏離英文 在 深知與子女關係疏離只求「會輸的判決」入住安養院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親子 關係 疏遠#安養院#孝親費一位65歲獨居老人失業3年,名下沒有資產, ... 馬杜羅訪華中文提問拒 英文 拜登大腦亂了杭特起訴完了? 新聞大白話 ... ... <看更多>
家庭關係疏離英文 在 深知與子女關係疏離只求「會輸的判決」入住安養院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親子 關係 疏遠#安養院#孝親費一位65歲獨居老人失業3年,名下沒有資產, ... 馬杜羅訪華中文提問拒 英文 拜登大腦亂了杭特起訴完了? 新聞大白話 ... ... <看更多>
家庭關係疏離英文 在 這兩事都使親子每天有固定相處時間,製造溝通空間和機會 ... 的推薦與評價
[父母常伴左右增進親子感情] 新一代父母跟孩子的時間表都排得滿滿,導致親子相處時間減少,久而久之,關係越來越疏離。所以,在百忙之中,家長都必須抽時間和子女溝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