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客家必土樓,什麼是台灣客家文化?】
#這篇文以統整相關資料為主
前些日子看社群媒體上,不少網友討論建造中的「竹北停八BOT遠東百貨」造型,上方是帶有客家元素的「土樓」設計,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但這也成為一個有趣現象,就是只要有客家族群的地方,就會蓋土樓來表示其族群意象,然而有趣的,莫過於台灣客家族群從沒出現過土樓建築,所以藉此來討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客家文化」到底是什麼?
#客家土樓起源(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其實更精確名稱應該叫「福建土樓」,這是一種依山就勢,就地取材,適應聚族而居生活和共御外敵防禦要求的大型樓房,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以客家圍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
#為何台灣沒有福建土樓?
這裡引用 #王雯君 投書中,整理莊英章在「客家社會與文化」課程筆記,提出下列五個說明臺灣沒有圓形土樓原因:
(1)當初從大陸來臺者都是單身,不符合土樓為宗族聚居的概念。
(2)臺灣漢番之間是因為政府介入,土牛溝界線明顯,不需要土樓防禦。
(3)來臺者經濟力不足以建造龐大土樓。
(4)年代不夠久遠,所以單姓村的延續難以維持。
(5)土樓集中在閩西,但客家移居者多是以粵為主,則他們來到臺灣前原本就非土樓居住者。
#台灣客家建築特色?
這裡引用專門研究客家文化的 #陳板 老師,在「臺灣客家文化」建築文化提到:臺灣客家建築幾乎和中國原鄉截然兩異,在材料運用上幾乎都是因地制宜〈從精神的層次,也可說是延續原鄉之傳統〉,用泥土、用火磚、用木、用竹,率都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與原鄉「白牆烏瓦」截然兩異的審美價值觀,逐漸吸收了閩南「紅磚紅瓦」的新風味。
在客觀的空間文化的欣賞上,也可以結合不同地區與家族的產業型態,瞭解每個在地性客家建築的價值所在。例如,北臺灣因為清末、日治時代初期樟腦產業之故,建築從農業型態的居家規模轉變為與其他族群更緊密互動的多元產業生活空間,紅磚的運用結合原鄉宗族空間的營建文化,型塑出極為優異的客家庄建築美感。南臺灣最具特色的空間形式,應可說是創造了正身與橫屋之間的「廊間」〈或稱「廊仔」〉,廊間相當程度反映了原鄉中國所未有的熱帶性氣候的生活空間需要,相當開放的空間〈三個經常不關闔的門、兩個室內間門、兩個透空式窗戶〉,經常當成家庭內客廳、灶下或餐廳等最主要生活核心。深具在地風味,值得拜訪。
#總結
這篇文主要是梳理有關「福建土樓」與「台灣客家建築」之間的關聯性,稱不上是自己書寫觀點,更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有了新的視野來看待此議題,從中國建造圓形土樓需求,到台灣過往客家族群實際生活來看,台灣現在各縣市所蓋的「福建土樓」意象,不是什麼歷史現場還原,而是為了營造而營造、為特色而特色所產出的「文化加工」,非但不能彰顯台灣客庄價值,還曝露對台灣歷史的認知不足。
當然,每當有此疑義提出時,總有人打著「這也是客家文化啊」來解釋,我想除了「竹北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圓形土樓建築),能用「研究學術、推廣文化」來勉強廣義解釋外(學術單位),其他縣市客家建築,用圓形土樓確實頗為奇怪,就像「如果」有台灣政治人物、建商蓋「萬里長城」當縣市地標,你說「台灣又沒遊牧民族侵襲,蓋這幹嘛?」,結果答覆「這是為了推廣漢族文化」來解釋,一樣荒謬又好笑。
即便同個族群,也會因地理、時空環境改變,而導致文化、建築、飲食、習俗…有所不同,最後因應「在地化」成為獨有特色。竹北有名的客家聚落「六家林家」,見證竹北發展與改變,其歷史建物與文物保留完整,恰恰是打臉「竹北遠東百貨土樓造型」的最好例子。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由各種不同族群交織,並延伸出特有文化,如以台灣為圓心點,去認真檢視原住民、客家、閩南、外省人、新住民等文化「在地化」的結果,一定能找出屬於自己族群的文化特色,而不是為求政績、好看、方便,來抄襲、加工,這都會影響我們後代對自己、在地、歷史的錯誤認知。
不過此種亂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客家縣市有土樓意象建築),大家好像也習以為常,人家的福建土樓是拿來抵禦外敵,我們的「台灣土樓」是拿來「做政績」、「發大財」,就這點廣義來看,好像也很符合台灣文化拉(誤)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嶺南印象園位於廣州大學城(小穀圍島)南部,原練溪村的區域內,總占地面積16.5 公頃,是集觀光、休閒、娛樂、住宿、餐飲、購物,體驗嶺南鄉土風情和嶺南民俗文化的旅遊景區。嶺南印象園中富有特色的街巷、宗祠、民居和店鋪等,充分展現了嶺南傳統文化的精華。景區突出原生的嶺南文化和鄉土景觀,復原嶺南民間繁榮生活...
客家土樓起源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嶺南印象園位於廣州大學城(小穀圍島)南部,原練溪村的區域內,總占地面積16.5 公頃,是集觀光、休閒、娛樂、住宿、餐飲、購物,體驗嶺南鄉土風情和嶺南民俗文化的旅遊景區。嶺南印象園中富有特色的街巷、宗祠、民居和店鋪等,充分展現了嶺南傳統文化的精華。景區突出原生的嶺南文化和鄉土景觀,復原嶺南民間繁榮生活場景,適應蓬勃發展的大城市周邊旅遊日益生活化的趨勢,旅遊需求,成為以嶺南建築完整、民間文化深厚、田園鄉村風情濃郁,融文化溯源、旅遊觀光、鄉村度假、休閒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旅遊大觀園。成為現代人瞭解嶺南古文化的視窗,嶺南人回味溯源本土文化的沃土,外地人短時間瞭解嶺南文化的課堂。印象園有各式傳統地道美食、經典小吃、廣式茶點、一盅兩件,美味應有盡有,各種新出爐的燙嘴糕點、手工現磨芝麻油、密制酒糟、手工豆花、豆漿、掛麵等,讓遊客大快朵頤,回味無窮。“美女私房”貨棧按舊時閨房精緻佈置,準備有古典的胭脂水粉,為您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如古人略施粉黛,一笑百媚生。博覽館裏看紅木宮燈、佛山剪紙、肇慶端硯、廣州欖雕、廣彩廣繡和鳳梨雞等,一站親睹嶺南瑰寶。還可以去客家館領略精緻的客家婚嫁習俗;酒坊裏嘗“九江米酒”芳香醉人;在騎樓街上玩有趣的懷舊遊戲;逛“廣州鬼馬街”品地道原味的“老廣文化”;還有現場製作的花生糕、龍鬚糖、爆米花等經典美味小吃。爆米花又叫肥仔米,起源可上溯到宋朝。爆米花鬆脆、美味、易消化。在嶺南印象園內可以看到傳統爆米花製作的流程,準備開爆的時候,大叔還會預先提示,跟著便發出隆然巨響。嶺南印象園彙聚了大量的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廣繡、珠繡、廣彩、木雕、欖核雕、牙雕、灰雕、木雕、石雕、磚雕,廣東粵劇、肇慶端硯、新會葵藝、佛山剪紙、佛山陶瓷、黃振龍的百年老店等等,這些作品凝聚了眾多藝術創作者的心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滿足懷舊者的有:小人書,騎木馬、玩沙、套鴨子,還有西洋鏡、雞公欖、荔灣湖畔的小船滑梯、西關木屐。
客家土樓起源 在 福建土樓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今年七月「福建 土樓 」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是從中原南遷的 客家 先民,為防盜匪所建造的堅固堡壘,不僅融入了強烈的 ... ... <看更多>
客家土樓起源 在 莫過於台灣客家族群從沒出現過土樓建築,所以藉此來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凡客家必土樓,什麼是台灣客家文化? ... 客家土樓起源(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