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409 漢堡也要「純日本」。
來自美國的漢堡,到了日本以後,個個身材都瘦了一圈,有些還是維持原汁原味的豪邁姿態,但不少日本出生的漢堡店,開始改頭換面,例如使用日本酒種麵包、自製番茄醬、甚至是日本產黑毛和牛的絞肉,有些漢堡彷彿吃多了身體會健康一樣,原本垃圾食物的形象全都消失了。
★只想看漢堡請右轉→https://reurl.cc/9rNYyv
記得10年前剛來日本交換學生的時候,敝探員為了融入日本社會,積極嘗試模仿日本人,一旦被發現是外國人就覺得很氣餒,才經過一年,原本的自己都不知道到哪裡去了。然而,你學得再像,終究也不可能成為「純ジャパ」(純粹的Japanese),反而越學越有反效果,為了「更像日本人」而加入追求高同質性的團體,就會招來隨時都會有人嫌你學得不夠像的下場。後來,我才領悟到,在日本社會的生存之道,就是只能模仿表面,讓對方知道我就是一個漢堡,就算是吃了會身體健康的漢堡,也永遠都不可能變成壽司。
因為當時學校裡外國人或是「歸國子女」的比例稍高,只要誰外語講得比較好,或是外表比較特別,就會被人問起是否是混血(ハーフ、half)或是在國外住過,這時候,沒什麼特殊背景的日本人們就會自虐地回答「不是,我是純ジャパ。」
以前這樣區分人們的「品種」、「產地」或「生活環境」在日本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畢竟在那些留學生多的大學之外,「純日本人」在這個社會上還是最有利的一群人。
但是去年,東京外國語大學的教授辦了一個名為「あなたは日本人何パーセント?Letʼs 『混ジャパ』Project 堀潤さんと一緒に2030年の日本人を考える」(你的日本人度有幾%?Let's 混Japanese Project 跟堀潤教授一起思考2030年的日本人。)的活動,被大肆批評「根本是歧視!」、「什麼單一民族的發想!」而緊急抽掉爭議字眼改為『そもそも純ジャパなんて言葉は必要?』(說到底,我們真的需要純Japanese這個名詞嗎?),讓本來在學生間的幹話「純ジャパ」一詞聲名大噪。
在這次奧運的賽場上,有很多代表日本隊出賽的選手是歸化或是擁有不同的「品種」、「產地」或「生活環境」,無論他們表現得如何,都有人(不一定是本國人)會因為相對「不純」的背景而做差別化的評論。加上近年來大量增加的移民,一直以來習慣了單一民族、文化的日本,也開始思考「何謂日本人?是種族、國籍、認同、還是文化?」、「要成為一個多元包容的社會,有必要區別純不純嗎?」
有人可能覺得在日本,漢堡就是要精緻健康堅持國產,也有人就是喜歡豪邁垃圾食物的那一味。壽司的世界我們不懂,只要每個漢堡都能找到自己的乾爹乾娘飯碗飯票, 在這個險惡的社會好好地活下去,就是個好漢堡了,你說對吧。
外團體同質性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對人際關係的追求協助我們存活,也可能促使我們採取對自己無益的行為、決策與情感。下列幾項建議有助於改善你的人生!
#聚焦在相似點
我們都希望能夠融入、喜好與他人一樣的事物。甚至在外貌上追求同質性。如果我們與他人相似,這意謂著我們和他們是同一國的,這將形成一種歸屬感。屬於群體的一份子,代表我們生存的可能性將會提高。假如我們瞭解自己確實有這樣的需求,我們會比較勇於嘗試、奮力一搏。我的建議是:聚焦在能夠反映你們之間相同點的談話主題、看法與活動。
#表達讚賞之意
我們聽到別人喜歡自己時,反應是很強烈的。許多研究指出:我們高度渴望受到他人的喜愛,以及他們所給予的正面評價—一句「幹得好」或拍拍肩膀。除此之外,這種獎勵的作用似乎比金錢還要強烈。直接指向我們、充滿正面情感的訊息會啟動我們大腦的一部分區域(也正是在受到其他形式獎勵時會被刺激的區域)。就算是我們不打算往來的陌生人告訴我們說喜歡我們,我們大腦中的獎勵機制中心仍然會被啟動。所以,請開口告訴其他人,他們表現很好,或者提及你很欣賞某人。
#調節自己的孤獨
人類的存活策略就是團體生活,因此,我們對孤獨的反應相當強烈。假如我們對此有所自覺,就能夠比較輕鬆地處理孤獨感。同時也必須理解,不管我們怎麼做,和別人共處時的總體感受就是會比較好。假如你在日常生活中獨處的時間過多,不妨試著插入一點具有社交性質的活動。
#致力經營為數不多卻深入的關係
研究人員已經得出結論:影響我們健康的,是我們與他人關係的品質,而非數量。
#給予擁抱
一個擁抱、按摩或性行為都能提升催產素。這會讓我們的行動變得較仁慈,也較有同理心。就連動物、人群和「數位化的人際關係」都能誘使我們的身體分泌催產素。在真實的人際關係中,受到背叛的風險總是存在的—但動物不會背棄我們。
#信任對方
當你展現出對某人的信任時,她/他體內的催產素濃度將會升高。當事人會因此而更有可能敞開心胸,你們將能建構出更優質的關係。在和同事們開會前,或和子女發生衝突時,請注意這一點。當然,你得確保自己是個可靠的人。
#處理棘手的關係
我們就是跟某些人處不來,但我們可以自己想辦法,將這些人際關係帶往一個較好的方向。先從簡短的眼神接觸開始。第二天,你可以評論天氣。第三天時,你可以提到某個在新聞上聽到的消息,同時面帶微笑。在這段人際關係感覺「OK」以前,需要時間培養。但如果你們之間保持中性的聯繫,不向彼此發洩怒氣,也不急著談論涉及私事的話題,你們的關係在數星期後想必就會添加新的模式。保持耐性,穩紮穩打。
#丟棄毀滅性的關係
停留在一段惡劣的關係中會導致極度的不快樂與健康狀態的下滑。假如你意識到自己理應獲得更好的對待,而且孩子們(假如你們有子女的話)需要在一個正面的環境中成長,你將會發現:人生中還有其他許多值得追求、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且比試圖改變一個不受教的人來得有趣。
.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這樣想_那樣做?》
從動機、抉擇到改變,瑞典最受歡迎講師帶你邁向理想生活,擁抱快樂與平靜!
作者:安潔拉.雅赫拉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們大部分煩惱跟關係有關,而我們從小缺乏系統性地被教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溝通、如何經營關係……
不過,現在開始也不遲。像是我們透過這本書,再一次知道,人際關係的品質比數量更重要,「把時間精力放在值得的人身上」,原來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
有時候回頭看直播裡的留言,不少朋友都願意給出真誠的感謝,這便是一種自利利人的舉動。這本書的精神,各位朋友正在實踐,只是我們看不看得見自己的努力,願不願意欣賞我們自己而已。
祝願您,能看見自己的價值,這是給人價值感的重要開始!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外團體同質性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物化學、友誼與差異的力量】
說我從來都沒融入學校生活,可能有些輕描淡寫了。
由於小孩子最喜歡的莫過於攻擊外人,通常會變成開放狩獵本人的季節。「你是瘋子。」「她是外星來的。」「你應該要住在動物園。」(我個人最喜歡動物園那句。)
聽起來好過分啊,你大概會這麼想。從某些角度來看,我想,是真的很過分。我一開始明白那些刻毒言語與圈內笑話後(因為我通常得花好幾個小時才會真的理解那些言語為什麼惡意滿滿),會把頭埋進棉被,號啕大哭,伴著耳鳴,在柔軟安靜的被套之內,熱騰騰的血打進雙頰,直到臉龐髒兮兮,頭髮 黏答答。
但從某種關鍵而獨到的角度來看,這樣反而很棒。因為,所有把我從遊樂場社交圈擠掉的事情,也賦予我一組其他人都沒有的鎧甲。我花了很長時間才體認到這點,但這種差異其實替我裝備了極大優勢。我對同儕壓力免疫,不像這星球上許許多多神經典型的青少年(相信我,我很努力不讓自己免疫)。
可不是因為我情操高尚或判斷力優越,我並不是反社會現狀,只是沒辦法理解。不過我對參與群眾的沒興趣,卻讓我得以自由觀察群眾的節奏;我的觀察可是非常仔細。午休時間,我會坐在遊樂場一旁高地的長凳上,觀察不同的小圈圈與小眾文化,有摩肩接踵完一場足球賽的那群,有老是盈滿尖叫聲、 笑鬧聲、忙轉個不停的那群,還有在邊緣遊晃的兩三人小群,從我高高的座位處,可以看到遊樂場上各族群的生態系統。
眼前所見卻教我疑惑。太多矛盾之處了,尤其是個人的性格與團體的互動。為什麼人會因為身旁的人或特定的情境,行為舉止就格外不同?為什麼我看見的是男孩受到社交圈平均值的吸引,模仿彼此行為,連小細節如聲調、髮膠的量都趨向一致?如果你曾疑惑為什麼某個朋友與新朋友互動時,舉止突然不太一樣,我的感受,你也能體會:你以為自己認識的人卻突然開始假扮成另一個人,真難懂。
這些隱而不現、違反直覺的社會連結,對我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我可以透視看似隱形的友誼貨幣交易正在進行,而且與那人原本的個性並不對稱:他們正在改變外觀與行為的特點,僅是為了模仿那些想打好關係的新朋友。但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也無法明白什麼逼使人放棄某一部分的自己,只為了加入社會上的團體。我觀察的那些人如果成為社群動物,並不會讓他們做自己,其實是磨損了自己的獨特個性與喜好。
僅透過觀察人群,沒辦法讓我真的為人類行為建構模型,資料太多了,我無法適當掌握。不過,後來有了重大突破,但不是在遊樂場,也不是在實驗室埋首研究,而是某個週末,在交誼廳觀賞足球賽。
我沒那麼仔細注意球賽,倒是花較多心思觀察球員。有些球員不停溝通,互相吼叫,打成一片,有些則待在負責位置,只專注於分內之事。有些球員一直在球場內到處奔跑,有些大部分都守在分配到的固定區域。這是一支足球隊,但集結了形形色色的個體,隨時回應變化多端的狀況,大家都帶著自己的技能、個性、觀點,為這群體貢獻一己。不僅是二十二個人踢著一顆足球,在球場上四處移動,更是人類行為的實驗;實驗儘管有其局限,卻足以獲致實用的結論,比起任何在試管內設計的實驗還有意義得多。
我雙眼睜大,樂不可支,頓悟了箇中真諦:這種互動行為事實上正足以為人類行為建立模型。我倏地起身,幾乎是狂吼:「他們就跟蛋白質一樣!」Eureka!我感覺自己剛剛踢進了制勝的一球,但其他人看起來不像滿心歡喜地準備好包圍住我。茫然不解、憂慮不安的臉龐轉過來,回瞪著我。「小蜜,好好看比賽。」
興許為生平首度,從我可理解的透鏡來觀看人類行為。足球隊員各司其職,這種非比尋常的模式讓我聯想到蛋白質分子的合作如此有效,得以維持身體運作正常。
蛋白質也是其中一種最具學院風格的分子,因此是我們體內重要的分子。蛋白質各有各的角色,協助身體解讀內外的變化,傳遞訊息,最後決定行動。我們的身體之所以能運作,很大程度是因為蛋白質知道自己的角色,尊重同儕的工作,謹守本分。蛋白質團隊合作,但完全展現出自己的個性與能力,活力四射,界線卻分明,在團體中凸顯個體特色。我們擘畫人事與人際互動時,可將蛋白質視為新的模範生,依樣效法。蛋白質並無異於人類,會依據情勢回應,傳遞資訊,做出決策,接著付諸實踐;蛋白質卻又異於人類,是秉著本能互相合作,不會讓私人衝突、私人問題或辦公室政治阻礙工作進行,而且並不是讓自己「合群」,融入環境,而是順性而為,善用彼此截然不同的化學作用:接受相異的「類型」,相輔相成。
蛋白質的團隊合作模式,是將差異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不是一味壓抑,比起人類在社會情境下爭相追求同質性,渴望合群,可說是厲害太多。我們不以自己的獨特技能與個性為榮,不將這些當作差異化的因素,只管遮遮掩掩,究竟抹殺了多少優勢?
我們的奇特與差異不只可以讓我們成為自己,也可以促使友誼、社會團體與工作關係更有效運作。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獨有的怪異引以為傲,但不只是因為感覺舒爽,而是因為有助於事情更加順利。你可以從我身上獲得例證。許多人以為ASD、ADHD、焦慮症替我設下重重障礙,但我卻發覺,這些病症才是我的超能力,賦予我珍貴而獨到的視角。
摘錄自《#人類使用說明書》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作者以她對蛋白質的了解,來比喻人類的珍貴獨特性,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就很獨特。我很珍視作者的獨特,對我來說,這是人類的資產—儘管她從小可能受盡了人類的欺凌。
我好希望藉著這本書,讓更多人願意理解,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不等於壞人。我個人的認知是,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只是我們平常習慣戴著面具社交,所以看起來差異不大。
祝願您,能坦然接納不一樣的自己,能對這個世界有著開放廣闊的心!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705356337084950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人類使用說明書》
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博客來 https://bit.ly/2UL8LAY
大 塊 https://bit.ly/331aGFM
誠 品 https://bit.ly/2ISQHT4
金石堂 https://bit.ly/2UKBPbC
讀 冊 https://bit.ly/35KCP62
Momo https://bit.ly/3lJfS8K
大塊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495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外團體同質性 在 每天簡單學社工- 【同質性與異質性】(Homogeneity VS ... 的推薦與評價
【同質性與異質性】(Homogeneity V.S Heterogeneity) 同質性- 成員在參與團體的目的和個別特質方面有相似之處, 這會使成員容易溝通、彼此有所連結, ... ... <看更多>
外團體同質性 在 [Talk] 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1) -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歡迎轉錄,請註明出處。**
這學期因為工作需求,我被老板要求上研究所「偏見與歧視」這堂課,
想把我的上課學到的東西全部跟大家分享。
這周內容先定義何謂刻板印象、偏見、歧視,
用到的是Franzoi, S. L.(2009).Social Psychology這本書,
裡面的第六章Stereotyping,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談這個主題的順序會是刻板印象先,再來偏見再來歧視。
課本定義非常簡單,
刻板印象是我們對特定群體所持有的信念,牽涉的為我們的認知層面;
偏見則是我們對特定群體所持有的態度,牽涉的是我們的情感層面;
歧視是我們對特定群體所表現出的行為,牽涉的則為我們的行為層面。
簡單來說,
刻板印象是我們對人事物的看法,不牽涉喜歡不喜歡;
偏見是我們對人事物的看法之後的感覺,會有喜歡及不喜歡的感受;
歧視則是我們因為對人事物有某個看法而有某個感覺,因而依循其感覺行差異對待。
刻板印象是不可避免的,
刻板印象可以讓我們在人際互動中快速替他人找出特點、分類,
這可以協助我們有效率的做出一些決策,
例如說,我今天新認識一個人,他穿汗衫短褲夾腳拖,
我對這樣的人的刻板印象是「好似流浪漢」、「可能不注重外表整潔」,
於是我心裡就會有一個對這個人的分類,這是我對此人的記憶方式,
但如果我沒有刻板印象來協助我有效率的分類,
我勢必得要花很多時間、精神與力氣去理解這個人到底為什麼長這個模樣,
如果我一天得要面對一百個陌生人,那這樣會耗掉我太多力氣,
我們的大腦本身就會幫我們過濾掉一些我們可能不需要花太多腦力去處理的訊息,
因此刻板印象可以讓我們不用花太多力氣就能把新訊息處理歸類好,
所以為什麼刻板印象無法避免的原因便在此。
刻板印象也不容易被修正,從兩個層面來說,
情感層面:要承認自身的錯誤對於大腦來說不是那麼容易。
認知層面:每次都要修正自己的刻板印象其實是非常花力氣的。
所以說,刻板印象能避免的嗎?
當然不能阿。
另一個需要特別提到的為「錯覺相關(Illusory Correlation)」,
這個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很容易會因為刻板印象的關係,
便把兩個根本毫不相關的事情拿出來說就是因為這個所以才那個。
例如,當一個精神病患住在我家隔壁的時候,
我可能就會想:「天啊,精神病患住我隔壁!她會不會哪天突然拿刀砍我!」
但實際上這兩個並沒有相關聯,
我們卻容易因為刻板印象的關係把兩個毫無關聯的事情連結在一起。
思考與討論:
1.在一個公司裡,在上位者比較會使用刻板印象對待下屬,
還是在下位者比較會使用刻板印象對待上司呢?
2.如果你是異性戀,先想想這個問題:你們對同性戀有什麼看法?
好的,一定會有一些想法,沒有問題,不用說出來,我們不加以評斷。
再來想這個問題:那你對異性戀有什麼看法?
好的,來判斷一下,你在思考這兩個問題的時間何者較快?
針對第二個問題,
有個專有名詞為「外團體同質性效應(Outgroup Homogeneity Effect)」,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非屬我們團體的別的團體有的特定想法,
例如:大陸人就是XXOOXXXXX、韓國人就是XXXOOOO等等。
相對的,
有外團體同質性效應,就有「內團體同質性效應(ingroup Homogeneity Effect)」,
其意思為因為彼此熟習,所以彼此的個別差異便比較能看得出來。
例如說,提到同性戀,我們會很快的有一些刻板印象出來,
但問我們那異性戀呢?
我們可能就會說不太出來異性戀到底有什麼好特別拿出來講的,要思考很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4.83.109
我有重新再多解釋三句
沒有的,這堂課很精彩,還有很多經典的paper唷
還有人有其他想法嗎?
可以請問UYC的思考脈絡嗎?
※ 編輯: maoapple 來自: 203.64.83.109 (01/08 16:1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