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台語文化傳承
#爭取公視台語台遷移台南
本土語言沒落危機仍在!筱薇與議會同仁偕同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蔣為文 教授及多個關注台語文發展的民間團體舉辦記者會,會中積極爭取公共電視台語台遷址台南外,也呼籲公部門思考如何保留這個數百年來台灣生活的記憶語言!
台語台的設立過程,先由民間擔任推手,後續配合行政及立法部門共同響應,這樣的模式也提供未來 #台語運動 很好的參考。
筱薇認為爭取公共電視台語台遷移台南,除了讓台語文化深耕台南,另外一方面更提供台語人才就業的機會,這也是未來台語運動能否持續增加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依照數據來看,台語消失的機會可能會很大,筱薇希望大家要重視,而相關單位應該要有危機意識,要想辦法來改善。
「推廣台語,沒有其他縣市比台南有更好的空間」代表市府出席的文化局長葉澤山強調,爭取公視台語台遷移台南一案,市府樂觀其成,並將積極找尋可用之地,協助台語文化持續深耕台南底蘊,做為台灣文化的根本。
李宗翰
臺南市議員鄭佳欣
李啟維。接續打拼
呂維胤-為你打拼
台南市議員【陳文賢.陳秋宏】曾文區
公視台語台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兒童界蔡依林 -達伶,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達伶姐姐舞蹈教室 #兒童神曲 #黑白跳 #洗腦 #舞蹈 #抖音 工作人員 製作人|達伶 攝影|小崔 詞|達伶姐姐 曲|佚名 編舞|達伶姐姐、劉增鍇 編曲、錄音、混音、合聲 |康小白 母帶後期處理|康小白 剪輯、後製|外岱娛樂有限公司、達伶 影像顧問|里昂 美術設計|Juno 現場執行|Joan...
「台語運動」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語運動 在 蔡筱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語運動 在 爆料公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語運動 在 許允樂的老兵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語運動 在 兒童界蔡依林 -達伶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語運動 在 可樂農莊ColaFar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語運動 在 [新聞] 說台語是台灣人? 思考台語運動論述- 看板TW-language 的評價
- 關於台語運動 在 運動當時行20201119#台語#臺語#母語學習#運動當時行 的評價
- 關於台語運動 在 【台語聽有無】健身房運動相關台語按怎講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語運動 在 g0v/itaigi: 新台語·運動 - GitHub 的評價
台語運動 在 許允樂的老兵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以前我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
運動比吃飯還準時/
熱愛球鞋勝過高跟鞋/
甚至每天都期待自己的運動時間/
身為一個微上癮的整套控代表我本人
實在忍不住看似缺一色的誘惑😳
一口氣把NB新三原色都收集齊全這樣
導致鞋櫃根本塞爆直接成為 NB專櫃(?
各位~目前黑、白、灰都有了yes!!!
謝謝有貨/謝謝 再次謝謝(+里長式揮手👋🏻
·今天跳舞課穿這雙全黑色配金字的 #574
龜蘇(台語)運動內衣運動褲跟外套也都是 New Balance
經典574原以專業跑鞋之姿誕生於90年代
歷經30年潮流洗禮到此刻,融入現代文化元素及科技特色
成為New Balance推出最多款選色的鞋款
搭什麼都型,尤其榮登復古穿搭最佳好夥伴🖤
·鄭重介紹歡迎第二雙 灰色 #247
我喜歡這雙版型還有帶層次的顏色,穿起來很大方
復古元素結合現代科技材質,看起來更時尚流線
而且穿起來很舒服跟白色一樣搭配正裝或洋裝都很殼以餒🤍
應該找不到跟我一樣瘋整套的人吧(還是真的有?
那——黑、白、灰——請選擇😏😏😏😏😏😏
#newbalance #WeGotNow
#NB新三原色 #原色配對經典絕對 #數字潮鞋
台語運動 在 兒童界蔡依林 -達伶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達伶姐姐舞蹈教室 #兒童神曲 #黑白跳 #洗腦 #舞蹈 #抖音
工作人員
製作人|達伶
攝影|小崔
詞|達伶姐姐
曲|佚名
編舞|達伶姐姐、劉增鍇
編曲、錄音、混音、合聲 |康小白
母帶後期處理|康小白
剪輯、後製|外岱娛樂有限公司、達伶
影像顧問|里昂
美術設計|Juno
現場執行|Joanna
影片二審|米粒
特別感謝|
小泡芙舞蹈工作室
白帕斯音樂工作室
吳兆南相聲劇藝社
九色廣告行銷
泡劇場
泡家族
所有幫忙的好朋友們
copyright 版權所有
-------------------------------------------------------------------------------------------------------------------
Fb 粉絲團 👉🏻 泡芙 - 達伶姐姐
https://www.facebook.com/pppuffsmile/
IG 👉🏻puffsmile
https://www.instagram.com/puffsmile/?hl=zh-tw
「達伶姐姐說故事」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達伶姐姐說故事/id1541133020
✔️喜歡我們的影片嗎
歡迎給我們小鼓勵👉🏻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6451fc3b-507e-4a86-a9a0-1df082b5687e
✔️任何合作請洽:puffsister@gmail.com
Line:gotoydai
或上fb:「泡芙 - 達伶姐姐」粉絲團傳送私人訊息
➔ 記得分享+訂閱
台語運動 在 可樂農莊ColaFar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次影片是連續做一個月的第31天!
你敢跟著影片做看看嗎?XD
第一次挑戰科學7分鐘運動:https://youtu.be/E0zlHBvAQFc
►免費訂閱小高!https://goo.gl/M2v1ZH
►小高的挑戰播放清單~https://goo.gl/b9z5re
=========================================
►Prev上一部:連做一個月科學7分鐘運動
https://colafarm.pros.si/C96N6
=========================================
拍攝:中壢可樂農莊桌上遊戲
FB:https://www.facebook.com/agricolafarm
Line ID:0963472193
=========================================
嗨!我是中壢可樂農莊的店長,大家都叫我小高。
從小懵懵懂懂沒有目標,
就聽家裡的話乖乖唸書升學,
直到大三修了環境相關的通識課程,
才知道什麼是批判性思考,
才知道地球上關於環保的種種真相,
從此我才立定志向,
無論以後做什麼,
一定要對環境有所貢獻。
我退伍後的第一份正職,
就是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雖然要每天從中壢搭火車去萬華,
雖然工作辛苦,但大家理念相同,
連吃飯大家都是自己拿著碗盤
去附近店家裝回來吃XD
我喜歡這樣環保的不插電生活,
所以一直到2016年生日,
才有了我的第一支智慧型手機,
但我從小就喜歡打電動,
是在大學時學長帶我去玩桌上遊戲,
才發現在桌上就有超多遊戲可以玩了,
而且還是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互動,
不再只是一個人面對冷冰冰的螢幕,
所以我已經很久沒打電動了…...
因此,我想讓更多人
也感受桌遊給我的驚喜。
台語運動 在 運動當時行20201119#台語#臺語#母語學習#運動當時行 的推薦與評價
運動 當時行有人愛( peh)山, 有人愛散步四界行, … Show more. Show more. Show less. 1,359 views • Nov 19, 2020. Try YouTube Kids. Learn more ... ... <看更多>
台語運動 在 【台語聽有無】健身房運動相關台語按怎講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請開聲音現代人注重身體健康,都市人最熱門的 運動 方式,大概就是去#健身中心!「#有氧 運動 」和「#重量訓練」,朋友們知道這兩種怎麼分嗎? 相關訓練的方法, 台語 ... ... <看更多>
台語運動 在 [新聞] 說台語是台灣人? 思考台語運動論述- 看板TW-language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6106
「說台語是台灣人,說英語是國際人,說華語你就只是個中國人」?──思考台語運動論
述的困境(上)
番仔火(Hoan-á-hóe)/東南洋人記事
2022/04/19
許多「國際化程度甚高的台語運動人士」,可能沒有發現自己在高舉「反對華語霸權」大
旗的同時,卻也雙重標準地陷入某種「贊同英語霸權」的思維,這與語言多元性的國際趨
勢是有所衝突的。
台灣的母語復振運動近來開始出現新的趨勢。過往此一運動的倡議者或意見領袖,多為語
言學者或詩人、文學家、民間文史學者,所使用的平台多是學術論文、報章的意見論壇,
或在網路以較長篇議論文的方式呈現。
隨著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的普及,年輕一代的母語倡議者開始在 Facebook 和Youtube 設立
專頁和頻道,除了提供、介紹各種母語學習資源且說之以理以外,還有更多訴諸感性的呼
籲──這些呼籲有的溫情、有的激進,後者難免容易引發爭議。
不過在華語長久以來造成台灣語言生態單語化,而且某些語言面臨存亡危機的情況下,部
分較為激進的言行,或許也可以理解為某種「激發危機感的非常手段或修辭」。本名賴咏
華的阿華師,就是其中能見度頗高且言行常激起多方討論的一位。
從「立誓終生不再說華語」的知名 YouTuber 說起
例如他「打臉」前雲林縣議員李佳芬「母語在家裡學就好」的回應,尤其令人拍案叫絕。
阿華師多次在媒體訪問中表示,自己因有感於母語瀕臨消亡,更充分感受到華語在這其中
扮演的「霸權角色」,因此 2019 年在其頻道宣稱「從此不再說華語」以表決心。而後,
他在網路影片上介紹自己的語言教育原則,從未讓自己的幼齡女兒學華語,在家分別和父
母講台語和英語。
他的作法雖然被一些人認為激進,筆者還是可以同理並表敬佩,只是實在無法認同其理據
。
例如在前述的短片末段,他先後用流利的英語和台語說:
“ Speaking Taiwanese makes you Taiwanese; Speaking English makes you
International; Speaking Chinese? (It)Makes you nothing but Chinese. “
「咱講台員話,tō做台員人;咱講英語,做一个國際化ê人;咱講中国語,tō是做中国
人。」
短短數十言,我們可以歸結出一些要點:
語言與國籍密不可分,一個語言單屬一個國家,語言名稱最好與國名一致。
一個人說什麼語言,就代表具有那個國籍的身份認同。
英語是國際語言,華語和台語是地方或國家語言。
與此相關,他也主張「台語」和「閩南語」(以及東南亞的福建話)是不同語言(不過,
筆者贊同他主張「這樣的差異是政治性的而非科學上的」)。
上述這些說法並非他獨有,也常見於許多台語運動人士的言論中──這些言論有其「實效
」,能運用當下日漸升高的台灣國族認同與情緒,激發對母語復振的熱情,甚至有部分台
派人士視之為「解殖」、「建國」的象徵(嚴格來說阿華師並不屬這派,相對溫和),或
者可說兩者互為表裡。
然而筆者有一份憂心,感覺這樣的操作,反而會弱化某些台灣母語或「傳承語」(
heritage language)原先的跨界性質,把這些實際上的「國際語言」縮窄為只是本土、
本國的語言,甚至將它們鎖在這個島嶼,彷彿其首要功能就是服務國族主義而已。
其實,今日幾乎所有語言都是「國際語言」,不可能單屬某一個地方。總之,針對其論據
中有些值得商榷的問題,筆者嘗試分析與回應:
「一種語言單屬一個國家;說什麼語就是什麼人」,早已背離全球現實
首先,這類「台灣人說台語,中國人才說華語」的論述,顯然在國籍/國族和語言之間建
立一對一的對等關係(先不談英語)。即比較文學家史書美所言:「民族國家興起後語言
與國籍之間形成的等價鏈」(她還提到文化和族裔)。
這背後反映的,是一種較為陳舊、東歐版本的民族/國族主義──這種版本特別強調國家
與語言、文化、族裔的連結,以色列的錫安主義也被認為是此版本國族主義的代表性案例
之一;大不同於西歐版本相對看重公民權的國族主義。
再者,將一個語言描述為「專屬某個國家」,也顯然不符事實,而是近代民族/國族主義
的神話。放眼世界,有很多語言是跨國界的,因為有些族裔被現代國界分成不同的國家,
語言的名稱可能也因此不同──例如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和印度的印地語,兩者甚至使用
不同文字,但兩邊的人普遍認為他們在講同一種話;蒙古國和中國境內的內蒙也是如此。
還有其他的跨境族裔如苗族、傣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的語言也能做類似理解。
此外,「說英語是做『國際人』,其他兩種語言(華語、台語)使用者不是」也不符合國
際現狀。其實人類總是在移動,語言也隨之遷徙、使用者已不限於所謂原生地,在大航海
時代開啟之後更是如此。因為人的遷徙、移動,今日我們早已不可能說哪一種語言只是本
地的。許多語言更早與國籍甚至族裔脫勾,「講華語不一定就是中國人(例:星馬),講
西班牙話不一定是西班牙人(例:拉美諸國),講法語也不一定是法國人(例:北非)v的例子在世界各國比比皆是。再舉亞洲的例子:一個人講 Korean(先不論方言差)
,就有可能是中國人(朝鮮族)、北韓人、韓國人。
以上的例子仍多與族裔和歷史有關,但也有不少無關族裔的語言使用是自發性的,甚至不
是來自官方的壓力(如馬來西亞許多印度人、華人會講馬來話,乃因這是該國國語)。
好比在一些多族裔、多語言的社會或是國境邊界,不少人都能說自己第一語言以及官方語
言以外的話,如馬來西亞北部有些人能講泰語(但他們習慣稱泰語為暹話,稱泰國為暹地
),我在該國也遇到一些印度裔會講福建話、廣東話。更不用說,君不見現在不少人主動
學習各種語言──難道他們都意圖成為某國某族的人嗎?阿華師會講客語,難道就打算成
為客家人嗎?
貶低任何語種,都無益於知識和文化的傳遞
前面提到,史書美主張瓦解語言和國籍之間的必然連結,與其說這是在解構國族主義,不
如說這種連結本來就難以忠實反映語言在人類社會裡的複雜現實。因此她立足文學生產觀
點援引「英語語系」(Anglophone)、「法語語系」(Francophone)概念,倡議「華語
語系」(Sinophone)。在此概念下,一個人說什麼語言與國籍、族裔不必然有關,當然
說中文也不必然是中國人。
更白話一點來說:如果阿華師認定英語不是「英國人的語言」而是「國際語言」,那為什
麼台語和中文(華語)就非得與國籍/國族綁在一起呢?
筆者想說的是:講台灣話/閩南話/福建話、中國話、英語,都能成為「國際人」,這些
語言都是本地語言、也是國際語言,雖然英語的國際流通度最高,也用來承載最多知識、
學問(阿華師認為英語的國際性主要就反映在這兩方面),但其他語言又何嘗不能(其實
早已)走出國境?
又,嘗試貶低中文(華語),高舉英文,主張台灣孩子根本不需要學中文,「因為世界上
所有的知識、學問都能透過英文獲得」。這在阿華師的理工領域或許不假,但在筆者的人
文社科領域則未必──雖然若干國際出版社如 Brill 和 Routledge「搜刮」了全球各地
以英文為媒介的知識生產,但各國母語或官方語言(如中文)寫就的研究仍極為重要,尤
其一些非英語為母語的學者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更能充分表達其所要說的,比較他們分別用
母語或第一語言和英語所寫的論文往往可以發現深淺有別,關注的重點也有所差異。
更不用說有些學者鮮少或根本不以英文寫作,但其學術價值仍不可忽視,甚至不比用英文
寫就的研究差。同時,有些研究必須看第一手文獻,用英文書寫的研究反而不見得都建立
在紮實的「原文」第一手文獻上。例如筆者的領域不時出現一種現象:一些用英文寫作的
華人學者,從不引述中文寫作學者的先行研究,忽略這些中文的研究可能已經解決不少問
題,然後自行「腦補」。
即使用主張台獨、台派人士的角度來看,會中文(華語)也可能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能比
英語世界的人更瞭解「中國人到底在想什麼」,這難道不是「抗中保台」的利器?學術論
述也好,通俗言論也罷,對岸用中文表達的文本,往往遠比用英文表達的更為直接、誠實
、未經修飾不是嗎?
此外,有件事實也是台語運動者需要正視的:雖然中文在全球的通用程度不是很高,但名
列六種聯合國正式語文之一,等同認可它是國際語言,在世界許多公共場所的軟硬體也愈
來愈常見。
某些「國際化程度甚高的台語運動人士」,可能沒有發現自己在高舉「反對華語霸權」大
旗的同時,卻也矛盾地陷入某種「贊同英語霸權」的思維,這與語言多元性的國際趨勢是
有所衝突的。
如果因為英語承載世界絕大多數的學問、知識就應被尊崇,中文無法扮演這種功能所以無
學習必要,那麼按照這個邏輯,其他語言因為無法扮演這種功能,是不是也成為次等的、
沒有學習的必要?那麼台語和其他台灣本土語言,又為什麼有價值和學習的必要呢?因為
說這些語言可以讓人「做一個台灣人」?
換言之,今天如果他不是台灣人,按照前述邏輯,他也必然會覺得這些台灣本土語言對他
來說毫無意義,因為既不「國際化」、又不是他所在國家、所屬族裔的「本土語言」──
這對推廣台灣文化或說所謂的「台灣價值」,可有任何正面助益?
致力拯救母語值得敬佩,但「減法思維」終將限縮自己格局──思考台語運動論述的困境
(下)
番仔火(Hoan-á-hóe)/東南洋人記事
2022/04/19
隨著「正宗台語使用者」跨國移動,無法否認台語已是國際語言。
用國族主義激起對母語的重視或許是救母語的一帖猛藥,但也有可能適得其反──如果母
語只能用這種方法推動,甚至無視台語/閩南語早已是國際語言的事實,能吸引多少「同
溫層」以外的人呢?
說穿了,「台語」存在的主要意義和價值,對某些台語運動者而言,似乎就是為國族主義
服務而已。
然而,台語真的只是「本土語言」嗎?就算認為台語不同於閩南語或東南亞福建話,隨著
「正宗台語使用者」的跨國移動,也無法否認它是國際語言。
何況,筆者並不認為「台語」和「閩南語」、「福建話」真的是截然不同的語言:我在過
去十年間,不時來往馬來西亞、新加坡,也去了幾次中國廈漳泉,「閩南語」(統稱)常
是我在當地使用的語言;在香港時,特別跑去北角的閩南教會,會後也與牧師、會友用閩
南話交談;也曾與台灣的菲律賓華裔學生講過閩南語;我生平初次在一天內超過九成時間
講自己的母語,還是在廈門;某次在馬來西亞吉蘭丹遇到一位「福建暹」(當地的土生華
人),我們能夠較為順利溝通的語言,就是閩南語。在那些時間點,我才強烈感受到
在台灣大家習以為常的本土語言,原來是那麼國際化。
十多年前,一位老同學跟我通電話,他驚訝我為何跟他說起「台語」,於是問我:「汝那
會開始學講台語?汝是愛台灣喔?」事實上,當時讓我對母語產生興趣的因素,是因發現
它在福建廈漳泉和新馬的普遍程度及其國際性,與政治立場、本土關懷關連不大(我的白
話字還是跟一位中國閩南人學的)。
然而,許多台語運動者基於國族主義,傾向將台語與這些境外閩南語切割開來,也沒太大
興趣去認識,因此不時毫無根據聲稱某些詞彙是「台灣獨有」。他們拒絕台語與福建閩南
語的關係,理由是為了「反統戰」,那東南亞福建話呢?這時有人又會「憑印象」斷言東
南亞華人「都是大中華主義者」,然而這真的是事實嗎?至少筆者確知,許多當地倡導福
建話復興的團體,其意識形態絕非親中,而且同樣志在瓦解華語霸權,他們還開始使用「
台羅」,取代原本當地沒有章法的拼音,足見他們對福建話的關懷超越國界。
反觀某些台語運動者的思維,似乎正在把台語的格局越縮越小,將一種實際上已是國際化
的語言,逆向操作成「台灣本土專屬語言」,拒絕與各國閩南語/福建話運動者合作的可
能性。再一次強調,我完全同意台語/閩南語的本土性遠高於華語,可是它只(能)是本
土語言嗎?
同中求異的「減法思維」,終將限縮自己格局
在這種畫地自限的排他思維下,部分台語運動人士在聽到這些「境外閩南語」時非但不覺
得有親切感,反而會一直注意它們和台語有多麼「不同」,心裡默默畫出界線──顯然他
們愛自己身為台灣人的「身份」,更甚於愛「母語」。
當中國和東南亞的閩南語使用者,長期接觸來自台灣的台語歌曲、戲劇、節目,當東南亞
福建話運動人士甚至開始主動學習「台羅」時,這些人不但毫無知覺,也未曾正視台語/
閩南語是輸出文化、跨界的媒介,只知自己關起門來,不想跟這些「(想必很親中的)華
人」為伍。甚至有些人,連不少東南亞唐人會說閩南語的事實都一無所知。
難怪如前文所載,連駐外官員都沒有察覺印尼很早以前就有閩南語社群;也難怪看到蘇門
答臘「巨港」(Palembang)一名時,會對於該地舊名「舊港」和「巴林馮」一頭霧水(
尤其是後者,許多人習慣用華語思考,感覺這譯名怎麼唸起來失準),但只要用閩南語一
讀,立刻會恍然大悟。
事實上,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許多地名的「中文」或「漢字」說法,其實都是從閩南
話、客家話、廣東話等「唐人話」而非現代華語而來,在其中一些地方,這些語言還是當
地唐人的共通語。從跨文化和文化混融方面來看,馬來話、印尼話、塔加洛話(Tagalog
)也可見不少上述語言的詞彙,其中多數是閩南話。
因此我常跟人說,閩南語是認識海洋東南亞的鑰匙之一,這個語言是能夠用來開拓眼界和
國際觀的。我們的台語/閩南語本來就是國際語言,卻是被很多母語運動人士選擇性忽略
的。英語是流通性最高的國際語言沒錯,但台語/閩南語也是國際語言,世界絕大多數的
語言都是。
用國族主義激起對母語的重視或許是救母語的一帖猛藥,但也有可能適得其反,畢竟不是
所有人都重視某種政治意識形態或支持較激進的「解殖派」路線。
用這種方式推動母語復振確實很熱血,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如果母語只能用這種方法推
動,能吸引多少「同溫層」以外的人呢?再者,「說什麼話,做什麼人」這種不符現實、
謳歌「舊版」國族主義又充滿封閉邊界想像的說詞,真有足夠說服力嗎?
挽救母語的雙面刃
人會移動,語言也會隨著移動,是不可能用固定邊界限制住的,據此世界多數語言都是國
際語言,說台語/閩南語、英語、華語都有可能成為國際人,只是國際化程度有別。因此
,若是凸顯、重拾台語/閩南語和客語作為國際語言的跨界特質,從文化傳播和交流著手
,是否格局更大?反觀,如果某些人士要割斷「台語」和「閩南語」或「福建話」的關係
,那它幾乎就真的只是地方語言了。如此,稱自己為「海洋民族」,除了說說以外,究竟
有什麼實際作為呢?
甚至這所謂的「海洋」,似乎也只是懷著「脫亞入歐」的歐日殖民追想,對台語/閩南語
的「海洋」想像也停留在外來語借詞(暫且不談日語的)以及與「紅毛」、「番仔」(在
台語/閩南語這個詞不一定是對台灣原住民的篾稱,有時泛指外國的事物。例如番麥、番
仔薑包括我的筆名番仔火,還有金門的番仔樓。這些都與原住民無關)有關的詞彙,
誤以為這些都是荷西以及其他與台灣有領事關係的外國勢力在台時期形成的;殊不知這類
詞彙也廣泛見於在東南亞和福建閩南語,台灣的相關詞彙也很可能與這兩個區域有關。
閩南語本身就是海洋性、國際性的,如果「台語」硬要與之切割,成為純粹本土的語言,
豈不自廢武功?
寫作本文,絕不是在否定台語運動者的努力,他們真的付出很多,還動輒被人奉送莫名其
妙的「沙文主義」標籤──不過,我總希望格局能夠更大些。十幾年前我開始在福建、新
馬用閩南語與人交流時,心裡就一直很不平:為什麼「廣東話」可以被認為是國際語言,
而閩南語這個全世界使用者排名二十一名的語言卻少有人意識到它是國際語言?
無奈在台灣,「反母語」、「推廣華語」的人醜化、壓抑它;「台語運動」人士則想一直
把它鎖在這個島上,認為這樣就可以救活它。
到底是什麼導致這種封閉態度呢?當然就是國族主義。對台語而言,這是一把兩刃劍。台
語運動者或應思考,自己更看重的究竟是國族主義,還是真正的母語復振。
執行編輯:陳品融
核稿編輯:張翔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00.96.16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language/M.1652258351.A.C1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