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市場又開始出現白玉蘿蔔,好像告訴我,美濃的小蘿蔔又成熟了。
你知道美濃有個重要的台灣文學作家鍾理和嗎?在高一的國文課本也收錄他的《貧賤夫妻》一文,《貧賤夫妻》是鍾理和與平妹婆婆的故事,是鍾理和在家養病,看著妻子為這個家奔波勞累其不捨的心情。我跟女兒說,現在人討論「同性婚姻」就有不同的聲音,當時的同樣姓「鍾」的鍾理和與平妹婆婆是「同姓婚姻」,也吵得沸沸揚揚,家人們都無法接受,但他們咬著牙一關度過一關,雖說是貧賤夫妻,但也是情感最滿,執手相愛的夫妻。
台灣鄉土作家鍾理和1915年出生,十八歲時,協助父親鍾鎮榮在美濃經營農場,而愛上了農場女工鍾台妹,這一段緣份不僅因為同姓氏,又因為兩家身份地位的差距而崎嶇難行,而這反而激發了鍾理和對抗社會傳統封建的宗族制度。於是二十四歲時,決定不當少爺、不依靠父親的他,趁著移民潮到東北滿洲國,三年後,將台妹迎接至東北。三十二歲返台時,因染上肺結核而住進了台大醫院,又轉入松山療養院,因而避開了二二八及白色恐怖。
初冬,到美濃吃吃粄條、買蘿蔔,建議也可以到「鍾理和紀念館」走一走。(家有高中生更適合去)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逆風的手搖鈴」小說介紹 訪問作者:古梅 內容簡介: 時代的真摰記錄,臺灣文學的鄉土芬芳,港口小村歲月, 一份陌生的關愛,轉化為深刻的永恆之情。 以戲劇的張力,引動人生! 那時,校園的鐘聲要以手搖鈴走遍校園; 那時,遠方的想念難以言說;那時,愛可以無...
「台灣鄉土作家」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鄉土作家 在 一開始就不孤單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鄉土作家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鄉土作家 在 壹週刊寶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鄉土作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鄉土作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鄉土作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鄉土作家 在 1970年代鄉土文學興起作家關懷底層民眾【民視台灣學堂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鄉土作家 在 是戰後第一代重要的臺灣文學作家,作品中所... - 鍾理和紀念館 ... 的評價
台灣鄉土作家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黑色土壤 ◎吳晟
從幼童跟隨母親去農田
拾稻穗、拾蕃薯、採野菜
從年少跟隨母親去農田
割田草、挑秧苗、巡田水
從成年跟隨母親去農田
駛犁、插秧、施肥
在濁水溪畔廣大溪埔地
每一步踩踏田土的足跡
每一個貼近田土的身影
每一滴滴落田土的汗水
紛紛萌生根鬚、茂盛枝葉
凝結信靠大地的愛戀
一季一季平靜耕作
濁水溪畔每一寸黑色土壤
由芽而苗而綠意盎然
陪伴母親一生的寄託
豐富了我的年少和壯年
那是什麼花、什麼作物
又是如何日日夜夜緩慢成長
速食文化衝擊下
土生土長的家鄉子弟
還有誰記取
從牛犁牛耙到耕耘機
從秧盆秧桿到插秧機
從鐮刀打穀箱到割稻機
步步艱辛的稻作演變
將無地可耕而棄置
而我的足跡、我的身影和汗水
牢牢連結廣大溪埔地
無論擴張又擴張的經濟風潮
如何刺痛我信靠大地的愛戀
我仍願緊密守護每一寸黑色土壤
-
◎作者簡介
吳晟,1944年生。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縣溪州鄉圳寮村人。台灣鄉土作家,創作以新詩為主,散文為輔。寫作之餘亦從事農事。
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現已改制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畢業後,曾任溪州國中生物科教師,1995年已退休。 寫作之外,兼任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寫台灣人、敘台灣事、繪台灣景、抒台灣情」是吳晟的創作主張。他的作品都是從生活體驗中醞釀出來,情境動人,包含深刻的哲理。
-
◎小編宇軒賞析
身為一位對於土地相當重視的寫作者,詩人以自己的經歷鋪寫詩句:幼童、年少、成年,在全詩的開篇即寫到在自己每個人生階段的生活,都和農田有非常深刻的關聯;而這些透過詩人親深實踐體會的情感,在時間之下也「紛紛萌生根鬚、茂盛枝葉/凝結信靠大地的愛戀」,為人與土地的關係譜寫出更深層的意義。
美好回憶的鋪敘到了詩作的中段,開始產生了轉折與張力。詩人提及「速食文化」對於土地的衝擊,在現代社會的趨勢之下,科技革新並非只呈現在器物與制度上,還更進一步地讓我們的心靈也產生了在觀念上巨大的改變。耕耘機、插秧機與割稻機或許代表了我們與土地一種新的生活模式,但那些過去既有深層的緊密關係是不是也在這些機器的替換中,「替換」了我們的什麼呢?
全詩淺顯易懂,不用特別的賞析即可讀出詩所蘊含的意義,但透過這個機會我們可以思索與土地的關係,是否有更多改變的可能。我們都是被田地養大的人,當我們回頭看這片孕育我們的黑色土壤時,應該要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無論擴張又擴張的經濟風潮/如何刺痛我信靠大地的愛戀/我仍願緊密守護每一寸黑色土壤」無論這些外在層次的改變是如何沖刷時代,詩人依舊秉持著堅持的精神,以詩大聲說出了自己最真誠的告白。這是詩人的回答,那麼你呢?
-
美術編輯: @arteditor053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2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吳晟 #土壤 #自然與人文的對話 #黑色
台灣鄉土作家 在 壹週刊寶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每一個民主運動我差不多都參加了。」
👉台灣鄉土作家見證美麗島 感嘆現如廢人
http://bit.ly/2yrduv4
#台灣 #鄉土作家 #楊青矗 #美麗島 #壹週刊
台灣鄉土作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逆風的手搖鈴」小說介紹
訪問作者:古梅
內容簡介:
時代的真摰記錄,臺灣文學的鄉土芬芳,港口小村歲月,
一份陌生的關愛,轉化為深刻的永恆之情。
以戲劇的張力,引動人生!
那時,校園的鐘聲要以手搖鈴走遍校園;
那時,遠方的想念難以言說;那時,愛可以無限大……。
一則最古早味的聯考時代紀事!
曾經廣受歡迎的電視劇《星星知我心》編劇家之一古梅,
沉潛多年,推出情感綿長、搖響人心的長篇力作!
國內名家王盛弘(作家) 吳鈞堯(作家)、凌性傑(作家) 真情推薦
等待的歲月既漫長也不平靜,充滿坎坷的童年,
只有引航艇的鈴聲帶給他一線希望……
這是發生在一九六五年台灣屏東東港的一所國小,由一位五年級小學生和校工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長篇小說。當時的台灣,國小畢業如想升初中(即國中)必須參加聯考,以考試總成績來分發,那時最好的初中是臺北的建國中學,直到一九六八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才結束初中聯考。這部長篇小說刻畫早年台灣的生活歲月,充滿濃厚人情味,並將島嶼南北端(屏東、台北)的城鄉地景與社會樣貌躍然紙上,主角努力上進以求報答生命中的恩人的真實情感描繪獨到,富有成長小說色彩。
小說主角是個不到十一歲的男孩孫亦剛。他從小失去母親,又得不到繼母的關愛,除了面對升學壓力,也十分思念遠方當船員的父親,常常在碼頭聽導航艇的鈴聲,期盼引大船入港的聲響,有機會迎接父親歸來。而他的繼母不准他來碼頭,待他苛刻甚至虐待。在學校的他成績落後,沒錢交補習費,甚至無法溫飽。老校工在每日搖鈴招呼學生上下課的生活中,發現了這個孩子,當這孩子向他討取這個破損的搖鈴時,老校工知道這鈴聲給他內心安慰,兩人也有了深厚的情誼。而孩子的純真質樸也溫暖了老校工漂泊、孤獨的心……
作品充滿生動的人物與地景刻畫,將台灣最南端與北端的人文景致與風情鮮活呈現。以文學記錄時代的角度而言,不僅窺見早年台灣的生活樣貌,也對台灣社會變遷留下珍貴、難得的紀錄。
作者簡介:古梅
資深作家。本名趙寶珍。小說、劇本之創作甚豐,小說有《魔鎖》四部曲,分春夏秋冬的二十四節氣,以科幻兒童故事介紹大自然帶給人類的生活習俗及科技的進展,獲得「好書大家讀」獎項,並於中國大陸正進行有聲書製作。另有《不滅的燭光》、《火種》、《夏堤河之戰》、《孤女的願望》等小說,劇本豐富,包括《星星知我心》(與夫何曉鐘合著)、《慈禧外傳》、《孤女的願望》、《大廟口》、《黃土地外的天空》等多齣連續劇,引發熱潮。
此外,歷任大專院校「文藝營」、「影視企畫編劇班」、「作文師資培訓班」等指導老師,多年來投入兒童、成人作文培訓教育,成果豐碩。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LONJDcFKl4/hqdefault.jpg)
台灣鄉土作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阿公的紅龜店」介紹
訪問作者: 鄭宗弦
內容簡介:
得獎紀錄
●第九屆陳國政兒童文學獎散文類首獎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二年金鼎獎優良圖書出版推薦獎
●2002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一週好書榜
●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
阿公是紅龜店的老闆,打從十幾歲就開始賣紅龜了,他樂於藉做糕餅,把福氣帶給鄉人。阿公是個敬業厚道的長者,他的故事,不只是做糕餅的故事,而是充滿先人的智慧和經驗、溫暖人情、待人處世之道的珍貴記憶,也是台灣早期庶民生活的共同回憶。
白白的麵粉,經過阿公的「按摩」下,成了一團團嫩嫩QQ的麵團,切成一塊塊後,捏捏壓壓的包上餡料,壓進龜模中,取出,置放在葉子上;一籠籠的紅龜,蒸氣瀰漫,香氣四溢,待涼後,塗上紅彤彤的「紅番仔米水」,另外在上一層光彩亮麗的花生油,一個個喜氣洋洋的紅龜就完成了!滑嫩又香的紅龜就這樣在阿公的療程下誕生,好奇的作者則來回穿梭於工作坊中。
龜的台語諧音很像「久」,而龜又很長壽,所以他就代表長長久久、長壽的象徵,是一種吉祥的動物,因此人們常用紅龜祭神,祈求平安;另外「紅圓仔」故意做成乳房的形狀,是小嬰兒滿月時,用來祝福媽媽奶水充足,好讓寶寶健康成長;「閏月」、「古式吉祥話」的意義;阿公對掉落灰塵或小蟲子的花生油、紅番仔米水一定倒掉換新的態度;阿公和阿嬤的感情;耶誕紅龜粿;阿公簽彩券及採取「同行相濟」的經營方式。
阿公生意做久了,客人喜愛吃什麼,要吃多少,他早已摸得一清二楚,常常遠遠地看見客人來,就把東西準備好,客人一上門,還沒開口,就拿到想要的東西。阿公的紅龜店裡常常聚集一些老主顧,邊聊天邊喝阿公泡的茶。鄉土老店,古法經營,知足常樂,正是阿公的最佳寫照。
樂天知命的紅龜粿老師父,隨著生命節奏和生命禮俗的規則,認真的生活著,將幸福化為實際的糕點禮物,幫人們傳遞祝福。
作者簡介:鄭宗弦
民國五十八年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
從小醉心於繪畫與民俗藝術,國小時立志要當一位國畫家,到了高中改變志向,想要拜師學藝,發揚民俗技藝,當一位薪傳民藝的民俗技師,可是成績不錯的他,在家人的鼓勵之下,循著升學的路線一路往上讀到農業碩士,最後卻發現自己擁有寫作的長才,當上了一名兒童文學作家。
大學修習農藝學,每天拈花惹草,培養出熱愛自然的情操,研究所轉攻農業推廣教育,接觸許多純樸的農民,使他原本的書生氣息融入不少草根性,出社會之後,發現自己純真的個性,適合和小朋友在一起,因此毅然轉任國小教師,每天和小朋友一同快樂學習,最喜歡把自己的作品講給小朋友聽,從他們如癡如醉的表情中,得到莫大的成就和滿足。
由自然科學轉入社會科學,又從農業界跨進教育界,角色的變換,使他增長不少見聞,環境的變動,也提供他許多創作的靈感,雖然沒有當上年少時的志願——畫家和民俗技師,但是長年沈浸在藝術天地的緣故,他的文學作品中呈現出多彩多姿的畫面和濃厚的民俗風格,將寶島的風土民情清晰明麗的呈現給小讀者,彷彿用文字作畫,用情感編織工藝品,換個角度來看,既當上作家,也當上畫家和民俗技師了。
他立志要寫出優秀的台灣本土故事,讓小朋友們瞭解生活周遭的人、生存的土地、常民的文化和民間的藝術,期盼小朋友讀了他的作品,在欣賞文學的趣味之餘,能進一步珍惜鄉土,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hyL9ue-M2A/hqdefault.jpg)
台灣鄉土作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收藏一撮牛尾毛」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林央敏
內容簡介: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至少不辜負讀者才敢發表,發表後,有時可從讀者的來信或評者的論述中檢視自己是否做到感人共鳴的效果,比如有位快要當祖母的讀者說:「看你那篇文章〈第一封信〉,我都偷偷流淚,但怕被學生看到,趕快離開圖書館。」再如小說家宋澤萊寫道:「這篇文章〈阿母〉。仿若讓人聽到了作者的悔恨和自譴,讀完時我們竟流淚了。」讀者們的反應,其實也是鼓舞我砥礪自己用心創作的動能。──林央敏
曾以〈毋通嫌台灣〉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的林央敏,致力於台語文學創作,包含台語詩和台語散文,推廣母語,倡導將母語台語列為學校課程。
本書為其長年創作散文集結,以四卷四個不同的面相,素描親情、鄉情、人情與家園情,從親人出發,有寫給母親的〈第一封信〉和描繪〈阿母〉忙碌的身影,還有父親為了籌措學費,將家中老牛賣掉,他不捨老牛〈收藏一撮牛尾毛〉來紀念,最難忘的是〈和阿公聽拉即哦的日子〉以及鼓勵他升學的〈二叔公〉,字裡行間盡是濃密的親情,展現無休止的溫暖;再到成長的〈孕鄉〉嘉義太保,歲月流轉,從老家所在的水牛厝開始到牛稠溪流域的變化、信仰中心土地公廟的由來、吸石路的傳說,還有農曆七月二十三日的大士爺民俗祭典,訴說一個個引人入勝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村莊與濃烈鄉土情懷;繼之以對人情事故的感懷詠嘆,小則一己之思,大則關於國家、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的寄望。終章以隨筆小品,有生活記趣,也有對生命的感悟,乃至異想天開的遐思。
林央敏將自己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情,透過文字,引領我們將目光回歸自我,重溫情懷,找回我們對土地的熱忱與認同。
作者簡介:林央敏
一九五五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現居桃園市。曾任小學、大學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現任《台文戰線》文學雜誌社發行人。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第一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及詩獎、散文獎、小說獎、評論獎、文化獎等多項文學獎,是台灣民族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一九六五年即寫古詩、七二年首次發表新詩、八三年開始台語寫作。首倡台灣民族文學,是戰後台語文學運動的倡導作家及台語文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也是首位將台語散文由說理引入純文學領域的詩人。八六~九七年間熱衷民主人權、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語文學、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作品因觸犯官方禁忌屢遭查禁封鎖。
寫作品類豐富,風格、技巧與主題多樣,另有作曲與電腦軟體,被稱為全方位作家。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百餘種,並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中,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日文發表於外國書刊。著作三十餘冊(詳見本書附錄),其中十一萬字的詩體小說《胭脂淚》是台語文學第一部史詩(EPIC),也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敘事詩;詩作〈毋通嫌台灣〉被譜成二十四種不同的曲子,對催化台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
林央敏文學田園網址:blog.roodo.com/tw_poe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YabtviNF8U/hqdefault.jpg)
台灣鄉土作家 在 是戰後第一代重要的臺灣文學作家,作品中所... - 鍾理和紀念館 ... 的推薦與評價
今年是台灣鄉土文學作家鍾理和的百歲誕辰,客家電視為了向這位謳歌生命、熱愛鄉土、認真生活的客籍鄉土作家致敬,自12月12日起至19日,推出包括戲劇、影片、音樂會與 ... ... <看更多>
台灣鄉土作家 在 1970年代鄉土文學興起作家關懷底層民眾【民視台灣學堂 ... 的推薦與評價
1970年代, 台灣 文學風氣逐漸轉變, 鄉土 文學運動興起。其中,葉石濤先生曾立下志願,希望能寫出一部 台灣鄉土 文學史。與此同時,《 台灣 民族運動史》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