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矽谷現在最關心的事:辦公室可不可以談政治?】
辦公室能不能討論政治?公司該不該有自己的政治立場?若將這 2 條問題打在 google 搜尋欄上,我們將看到許多人力資源高階主管們所寫的文章,他們 9 成答案都是:不可以。
然而,身處民主多元、言論自由的社會,左派與右派水火不容的情形白熱化,這種「公司值不值得發表政治立場」的叩問開始被考驗與被挑戰,這也是最近美國矽谷最受關注的話題。
今天來和大家分享最近美國矽谷吵得沸沸揚揚的議題,我盡力寫得白話一些了。
---
隨著 11 月美國總統大選逼近,矽谷支持 #民主黨 的態勢更加明顯,Apple、Microsoft、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大企業的員工們,總共捐出約 1500 萬美元幫助民主黨競選。
另外,最大串流平台 Netflix 也表態,公司員工有 98 % 的政治獻金都是捐給民主黨。
但幾週前,有家企業反其道而行,那就是知名比特幣公司 Coinbase。
這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Brian Armstrong 發表一項「無政治立場」聲明。他認為,儘管很多企業允許員工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可是他不想要公司員工過度熱衷於此。
「我明白這些努力都是出於好意,但這無疑是破壞大多數企業的價值觀,會分散員工對本身職務的投入程度,更容易產生內部分裂。」
講到這裡,Brian Armstrong 也以之前 Google、Facebook 發生的內部爭吵為例。
Facebook 發生的紛爭事件是什麼?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在 Facebook 工作 6年半的高階工程師 Amerige 透露,因為領導者 Mark Zuckerberg 明擺著支持民主黨,底下員工的左翼發言越來越明顯。
Amerige 寫道:「立場不同的人就會受到人身攻擊,他們被迅速標籤是性別歧視、種族主義者,有人明明能力很好,卻因政治立場而無法晉升。」
---
該新聞出刊後受到討論, 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見狀表示憂心:「我相信大多數員工都不希望在這種分裂的環境下工作吧?」
他宣布未來 Coinbase 會繼續參與加密貨幣跟新型全球金融體系相關的政治活動,但是嚴格規定員工不可以討論政治、不可以參與社運。
若有員工不贊同, Brian Armstrong 不阻攔,表示會給員工半年薪資的遣散費。
根據《The Atlantic》報導,目前有 60名員工選擇離職,人數僅佔公司全員工總數的 5 %,也就是說,多數同事對於公司這樣政策並無表現明確不滿。
員工狀似沒意見,但 Brian Armstrong 的舉動頓時引起矽谷許多企業家的注意,遂產生正反並陳的討論。
---
贊同者認為, Brian Armstrong 試圖創造一個在商言商的理想國,其追求並無不妥,即便左派言論是爭取人權,但為此打壓右派人員的職涯發展,已經牽扯到取消文化。
縱使有些言論是該「被消失」,但不代表這個人的職場權益就得跟著取消。
取消與霸凌的界線太難掌握,目前沒幾個人做得好, Brian Armstrong 乾脆給個統一口徑,不喜歡的員工就給予優渥遣散費。
內部人員表示,這其實是另一種表態,就尊重他吧。
該名匿名人員透露:「一群聰明、有才華的人聚在一起,不是為了要政治惡鬥,而是共同在公司的專業領域深耕,才能真正幫助到社會。」
資深投資人 Ari Paul 在推特上說:「我對 Coinbase 公司去政治化的行為很欣賞,社會運動有其好處,但是在辦公室釋放憤怒、互相攻擊排擠,並不會對現實問題產生實質幫助。」
---
贊同者的立場看完了,接下來我帶大家來看不贊同的,根據我目前資料整理,「不贊同」的人數大於「贊同」。
不贊同的人,對於 Brian Armstrong 的態度嗤之以鼻,說他是鄉愿,解讀他的政治不公開只是為了安撫公司重要的股東或客戶。
綜合他們的觀點,如果一間公司不願意表態政治立場,等於就是對現今社會發生的各種不公不義選擇無聲,有些跟人權相抵觸的言論就該被消音。
至於右派員工在職場被排擠、阻斷晉升機會,也是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言論「不對」。
Twitter 前首席執行官 Dick Costolo 的回應更直接:「 Brian Armstrong 簡直就是自以為是的資本家,天真地認為可以輕易將商業與政治分開,等到革命來臨的那一天,他們就是第一批排隊等著被槍斃的人。」
這麼聽下來,是不是也覺得有道理呢?
---
從事採訪工作多年,我發現就連身為第四權的媒體業也很難有中立。
我自己就有立場, 所以「中立」這件事情始終是神話,只有你願不願意公開表態、跟別人梳理脈絡、好好辯論。
2018年金馬獎,導演傅榆因表達政治觀點,引起後續一連串軒然大波,我永遠記得當晚跟同業們在飯店圍堵馮小剛、婁燁問回應,無功而返。
最終,我親眼見到主席李安疲憊的神情。
我想跟大家分享當時李安說的一句話,讓現場跑新聞的我們全部都哭了。
那天凌晨三點,李安眼睛佈滿血絲,堅定地說:
「金馬獎是自由的,大家愛講什麼就講什麼,我們不能去限制其他影人聽到這些的反應,也不能限制別人的發言。」
辦公室能不能聊政治?公司要不要有立場?
我的想法是:雖然中立不存在,但是跟「人權」有關的事務,它是能夠越辯越明的,所以可以聊,可以有。
然而,當你選擇公開表態立場時,你的確也要有那個風度去承受和你不一樣的、非暴力的論述。
---
Brian Armstrong 是執行長,他選擇要重擬公司政策、維持表面中立,他已經做出選擇。至於大多數人會罵他的做法,我覺得合理,反正罵歸罵,不要取消他「這個人」就好。
左派份子大膽爭取,右派的人歡迎來戰。
我仍有期待,希望大家坐下來好好講話,用溫柔的革命讓偏激的言論「被取消」掉。
這聽來簡直天方夜譚,畢竟我本人就曾經跟長輩聊政治,一整個下午毫無共識,心下感嘆:難怪孔子會說道不同不能為謀。
但不管怎樣,我依舊堅持我的耐力戰,縱然是理想主義,但我相信這種看法沒有錯。
我總是想到那天李安的眼神,我曉得有人跟我擁有相同的信仰:
對了,說政治跟藝術可以分開的人,完全沒有這種事,你看到很多經典文學作品與電影,都是大膽批判當代體制或保守文化的。
所以呢,不管是用文字、用電影、用音樂、用藝術,就用你擅長的各種方式讓恐怖的言論「被取消」吧,這是必然要做的,我希望世界上能越來越多這樣擁護人權的人。
慢慢改變別人的想法,但絕對不是去欺負別人、封殺別人、傷害別人,讓別人失業或阻斷晉升。
我們要取消的是「過時觀點」,而不是「取消別人」。
你們的想法是什麼呢?歡迎可以討論。
原文刊載:
https://www.adaymag.com/2020/10/30/should-office-be-political.html
「優渥遣散費」的推薦目錄:
優渥遣散費 在 連我爸爸都沒有打過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近半環保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元毓說
當初政府要王永慶兄弟到雲林麥寮海埔自己生陸地出來蓋六輕營運。20年後環保團體對於已經被趕到海之濱營運近20年的六輕仍有諸多意見。
對於自1940年代起就開始挖礦的 #亞洲水泥橫山廠、對於無良排放有毒廢水的 #日月光…等許多環保議題,我強烈建議這些環保人士 #自掏腰包花錢把這些上市公司買下來然後結束營業,並要求原本營運者簽約承諾競業禁止50年內不在台灣從事或投資相似行業。問題不就解決了?價格夠高這點小要求都不會是問題的。(要記得遵照你們的左派理念,給員工 #優渥遣散費、#醫療費 跟 #養老金 喔)
甚至只要 #買超過50%股份,就能絕對掌握董事會並決策關閉台灣地區所有生產營運,把那些污染源工廠通通移往中國大陸、美國或世界任何其他國家。根本毋須吹風晒日地抗議,餓著肚皮絕食抗爭。
未來只要出現不環保的開發案,你們就花錢買下該案權利與競業禁止權,然後當場廢棄。什勞子的立法院、行政院通通不用跑了。
哪需要管礦業法?誰有礦權你們就通通買下廢棄!
什麼清境農場違法民宿?小問題,土地建築通通高價買下來然後封山,把山林還給動植物最環保。
什麼國有林地被盜採改為檳榔園?小問題,買下全台灣檳榔攤然後結束營業加競業禁止,既環保又照顧國人健康。
什麼排放廢氣廢水?小問題,工廠買下來結束營業,老闆員工安排國外提早退休都不用做了,污染源瞬間消失。
#如果環保真的這麼重要,我相信你們不會在乎這麼一點小錢的。或者,這麼點小錢一定很容易 #群眾募資 的。
這都要感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 Coase的 #Coase定律 啊~
以下我進行一些簡單經濟分析:
為什麼要環保團體出價購買?因為從產權經濟學來看,真正覺得問題切身相關的人,應該是 #真正願意付出代價的人。是的,#口嫌體正直 是人性弱點,經濟學不斷告訴我們:不要看一個人說什麼,要看他把財產生命壓在哪裡。
單純透過政治活動運用政府合法暴力禁止污染源生產或繼續污染,Coase告訴我們,這樣的行為本身也侵害了污染者的權利。重點本身不在誰侵害了誰,而是產權要劃分給誰。污染者一般都有清楚劃定的生產權能,但產生的汙染,也就是所謂的「外部成本」(順帶一提外部成本是錯誤的經濟學觀念,不要再亂用了),其實只是難以被清楚界定劃分的污染權或不被污染權。
一種解決方案,是由污染者向被污染者購買「污染權」,這也是現在常見的安排 — 六輕之類的廠商給周遭人民或政府回饋金,比方2014年六輕就給麥寮鄉民達3億元回饋金。這樣的安排缺點在於:a. 每個人對於自身被污染代價願意用多少錢交換不一樣,因此有人有消費者剩餘,有人反倒是淨損;b. 污染範圍難以界定,邊際污染區的人可能根本拿不到回饋金;c. 政治力介入後回饋金也不見得是反應a點所指之交易,而牽涉到政治人物的算盤,與d.看不見的交易容易出現在政治人物與污染者之間。
因此被污染者如果 #真的在乎也計較污染,那另一種有效率的解決方案是透過市場交易,由被污染者買下污染者的產權與未來繼續生產權利。
這同時也說明,為什麼不能由政府出面收購污染者產權?
因為政府收入來自於稅金,稅金包含了污染者或其他並不在乎污染的人的錢,用政府資金買入則侵害了這二種人的權利。尤其是當污染者交的稅金遠高於被污染者(包含實際上可能沒被污染的環保人士)時,會出現:「你們強迫我納稅,再用我交的稅金強迫買下我的資產要我滾蛋」的實則侵害污染者產權的現象。
那為什麼現實沒有環保團體這樣出錢買下污染者產權呢?我認為理由有三:
1. 其實環保團體人士多數 #並不真的那麼在乎污染問題,因為他們不願意付出夠高的市價。又或者他們找不到足夠多的、真正在乎特定問題的資金,同時暗示著 #多數人其實也沒那麼在乎。
2. 多數環保人士想利用政治影響,好付出低於市價的代價來達到目的。這是 #民主制度的弊病,無條件一人一選票必然產生的缺點。其結果是污染者權利受到侵害但沒有補償,同時透過政府也創造很大的 #尋租與制度化貪汙空間。因此帶來第三點:
3. 少數環保人士想要的是 #政治影響力與貪汙空間,並非真的在乎污染問題。(事實上若污染真的沒了,這些少數環保人士反倒失去收入了)。
本文主要談論了環保議題的解決方案之外,其實也順道談了法律經濟分析上一個重要題目–「#外部成本」。
一些自以為懂法律經濟分析的專家,文章、會議開口閉口「外部成本內部化」,其實會談「外部成本」本身就代表他 #經濟學不及格。之所以存在外部成本正是因為產權效果界定存在高度費用,才會有外部/內部之分別。換言之,不可能透過單純課稅或立法,就解決這個制度費用的問題,我們只能透過不同產權規劃排列得知序列上制度費用是否有所改變。
講白了,談「外部成本內部化」只是一種脫褲子放屁的套套邏輯言論,外部成本理論本身也不符合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要求,更對瞭解真實世界運作以及解決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我知道許多學者嚷著外部成本還能用複雜軟體跑一堆統計迴歸show出成本,其實八成只是在編造故事,並非科學。
http://www.yuanyu.idv.tw/?p=1806
#一切都是環境的錯 #社會的錯 #你們的錯
#嘴巴那麼在乎環保就是不肯拿出錢來
#往別人褲兜掏錢是這些人最大特色
#用群眾暴力的方式要別人就範
#這跟聖戰組織有什麼兩樣
#民主真是個好東西
#有民主真好
優渥遣散費 在 元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近半環保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
當初政府要王永慶兄弟到雲林麥寮海埔自己生陸地出來蓋六輕營運。20年後環保團體對於已經被趕到海之濱營運近20年的六輕仍有諸多意見。
對於自1940年代起就開始挖礦的亞洲水泥橫山廠、對於無良排放有毒廢水的日月光...等許多環保議題,我強烈建議這些環保人士自掏腰包花錢把這些上市公司買下來然後結束營業,並要求原本營運者簽約承諾競業禁止50年內不在台灣從事或投資相似行業。問題不就解決了?價格夠高這點小要求都不會是問題的。(要記得遵照你們的左派理念,給員工優渥遣散費、醫療費跟養老金喔)
甚至只要買超過50%股份,就能絕對掌握董事會並決策關閉台灣地區所有生產營運,把那些污染源工廠通通移往中國大陸、美國或世界任何其他國家。根本毋須吹風晒日地抗議,餓著肚皮絕食抗爭。
未來只要出現不環保的開發案,你們就花錢買下該案權利與競業禁止權,然後當場廢棄。什勞子的立法院、行政院通通不用跑了。
哪需要管礦業法?誰有礦權你們就通通買下廢棄!
什麼清境農場違法民宿?小問題,土地建築通通高價買下來然後封山,把山林還給動植物最環保。
什麼國有林地被盜採改為檳榔園?小問題,買下全台灣檳榔攤然後結束營業加競業禁止,既環保又照顧國人健康。
什麼排放廢氣廢水?小問題,工廠買下來結束營業,老闆員工安排國外提早退休都不用做了,污染源瞬間消失。
如果環保真的這麼重要,我相信你們不會在乎這麼一點小錢的。或者,這麼點小錢一定很容易群眾募資的。
這都要感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 Coase的Coase定律啊~
以下我進行一些簡單經濟分析:
參見全文:
http://www.yuanyu.idv.tw/?p=1806
http://www.storm.mg/article/251687
優渥遣散費 在 換日線Crossing - 【勞權高漲的歐洲?】#不為人知的職場現實... 的推薦與評價
... 優渥吧?」 然而,身在歐洲職場的作者分享: ... 歐洲這麼大,害我想說你在講哪個歐洲... 資遣當然會發生,但是遣散費一切得照規矩來 ... <看更多>
優渥遣散費 在 【紐約:遣散費】【任務故事:盜竊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PC 繁體版本】刺客任務2(2018)【Hitman 2-DLC】Part 05 - 【紐約: 遣散費 】【任務故事:盜竊案/ ... 優渥 的機會】【事蹟:一把隨身碟/充氣撤離】. ... <看更多>
優渥遣散費 在 Re: [情報] 美國真的是如此嗎? - 看板Oversea_Job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不要說美國 就連日本這亞洲國家
求職也完全不用寫那麼多個人情報
幾乎跟美國一致 履歷表通常也是一兩頁就好
(不過日本公司很在意年齡 這大概是跟美國不一樣的地方)
薪水等各項情報也是公開
(轉職者因為要看能力所以寫範圍 剛畢業的新鮮人絕對就寫清楚價碼)
只要在國外求職過都知道
台灣叫資方天堂真的不是叫假的...
也許頂尖強者在台灣還是可以備受禮遇
但能力中階的凡人你我 那種落差感受真的很明顯。
※ 引述《auser1777 (一切都太晚)》之銘言:
: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3004
: 最近看到的一篇關於台美之間的求職報導
: 裡面的台灣部份我非常相信
: 而且頗為寫實,幾乎都遇過
: 但是美國方面真有如此美好?
: 美國真有如此夢幻? 美國職場上應該還是有其他的缺點吧?
: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2.104.203.7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Oversea_Job/M.1466354539.A.C1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