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媽房產非產房教室又來了!
這陣子看房看遍了各種狹長型的房子,畢竟倫敦也算是寸土寸金,以我們目前預算,看的大多都是維多利亞式的連排House,不僅有陡峭樓梯,狹長走道,客廳也都偏窄。
不過,前幾天朋友傳來了這間正在出售的 #世界最窄房子 給我,突然覺得我看的房子都很寬敞啊。 這棟House 距離我家不算遠,以前搭公車去購物中心Westfield時都會經過。原以為是店面,沒想到居然是真的有人居住的住宅。
整棟房子呢,共五層樓含後院,室內大小約1034 square feet (29坪),寬度168cm,男生橫躺還無法把腳伸直。我看了一下房仲網拍的內裝,其實裡面挺美的耶。可是整棟目前開價99.5萬英鎊,折合台幣約3700萬,不知道是否有這樣的行情價?
如果是你,你們會買嗎? 😆
#但我覺得這間的看房率應該飆高吧
=====
英國房產小知識,在英國如果是買House,絕大部分都是Freehold,也就是這棟房子連同這塊土地產權都是屋主的; 而如果是住公寓,則會是Leasehold或是Share of Freehold,Leasehold等於是有年限的土地租借權,每年必需要繳地租(Ground Rent)給地主。這也是為什麼House在英國會比較保值的原因,不只擁有土地權,也可以較為自由的做擴建或更動(但要動工前也必須通過同意)
但我覺得這間的看房率應該飆高吧 在 狄驤的資本主義求生筆記's pos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說實話我確實不擔心,因為台灣未來的空屋率一定高得驚人,除了市中心之外,郊區隨便住應該不是問題,想找個窩並非難事。 我之所以這麼肯定,是因為早就看到了少子化趨勢, ... ... <看更多>
但我覺得這間的看房率應該飆高吧 在 Re: [新聞] 高雄房價漲年輕人越來越買不起- 看板Kaohsiung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peter308 (pete)》之銘言:
: : 備註: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
: 民國83年 楠梓區外圍這邊全新4F透天約750萬
: 我用這個網站
: https://estat.dgbas.gov.tw/cpi_curv/cpi_curv.asp
: 換算那時候的750萬
: 約等於今天的1069萬元
: 各位可以去想想 1000萬 現在有辦法買楠梓外圍的全新透天嗎?
: 我覺得買三房含車位都有點困難
: 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 或許可以好好討論看看
這個根本不用討論,因為是你沒搞懂這資本主義和房"產",先說說我自己的例子好了。
在10年前,我也是有一筆小錢可以置產,貸八成1000 ~ 1500 的房子不用請長輩幫忙,
不過那時已經在吵房價過高的風向,也有很多所謂的"居住正義"的文章出來,
大致上就是勸大家不要買房,房價會跌云云,雖然我個人是半信半疑啦,
不過為了響應這活動以及"居住正義",我也是堅持不買,因為這件事情還跟我媽吵架,
那時候我的論點是:就租房阿,想換就換,真的老了沒地方住就去安養中心!
畢竟商品還是會回歸到供需,只要需求不如供給,跌價就是必然的(那時普遍風向)。
前一陣子和我醫生同學去露營也談到了買房的話題,基本上共同的想法就是"買太晚",
買晚了不是沒地方住,而是多花很多錢,資產變薄。想想小時候真是不懂事啊!
簡單的說看房子有兩種觀點:1.居住+置產 2.稅務遞延
第一種的概念很好懂,基本上台灣多數人的想法就是這樣,我買了房除了有地方住之外
還可以儲蓄我的資產,現金在怎麼貶值,我的資產就是有那一個實質的價值。所以買房
的時候會有一個說法是:買了個未來價。
第二種的概念就是有錢人的想法,賺很多錢要繳稅很捨不得,那就把錢轉投資,
讓帳面上當下要繳的稅變少,用這些稅金去賺更多的錢,然後再來抵充這些稅金,
這就是稅務遞延的概念。
基本上這兩種想法都是把房子當成是資產,既然是資產那就是可以合法買賣的商品,
既然是商品自然有其價升價跌的結果,那為什麼房地產對於多數人來說長期看漲?
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都想要這一個商品保值,所以這商品就只會一直漲下去~
尤其是這商品還是限量的!!
再說打房這件事情,基於以上幾點,台灣打房了不起頂多打到短期的炒手,因為房子
對於多數人來說都是資產,他辛辛苦苦賺錢,結果政府在打擊他的資產?你覺得他會
不跟你拼命嗎?
在大約5年前我也是很不爽為什麼蔡政府不打房(畢竟我都忍住不買房了還不打),
有一次在跟學長(時代力量)聊這件事情,他跟我說"如果房價真的可以隨便政府打
,假定直接房價腰斬,你覺得還會有人繳房貸嗎?銀行體系還能不亂嗎?"
那時討論最有可能的就是靠通膨和緩漲來解決這一個問題。
所以柯說"他絕對不會打房"。我也是完全可以接受。
所以如果只是用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看房子這個商品就只能說你就是一個大外行,
因為拿統計的大數資料來看一個特定的商品本來就是違反統計學的基本概念。
更何況這還是一個儲蓄生錢的商品。
最後結論:我沒有鼓勵大家去買房,只是正常的經濟學的運作模型加上科學工藝技術
的進步通膨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怎麼讓自己的資產維持應有的水準是大家都要學習的
一門學問。
前幾天看了一下被騙600萬的安娜其他影片,只能說:原來以前我只是螳臂擋車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205.4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aohsiung/M.1687249753.A.2CD.html
你開公司就可以體會了。一般人只能默默的繳稅 @.@
除了這些還有投資獲利的效果,所以有錢人可是很愛置產。就如同你說的
一般人比較多,所以下家接不完。
因為房價漲的速度高於通膨阿!!所以我說最終只會靠著緩漲和通膨解決這一個問題,
當然啦,這房子也必須要可以撐過那麼長的時間。
自由市場都可以有1萬的牛肉麵排隊排到天邊了,300元怎麼了嗎?
重點在於有沒有人願意買?買的人有多少?是不是可以支撐下去的商業模型?
所以說你還是沒搞清楚狀況。
自由市場就是這樣,我自己過往就自己把自己搭下去了。最終市場告訴我說,
我只是一廂情願,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那一個到場者。 @.@
沒有說一定要跟買,但是一定要選擇可以保值的商品投資。
這個論點我也有拿出來跟別人討論過,我得到的回饋是:
土地稀缺是稀缺的部分是除了居住之外有很多附加價值的,
如果只是追求居住,那真的沒有便宜可以買的房子嗎?(不用拿山地比,市郊還很多)
但是如果追求的是住宅的用料要高級、周圍的教育資源豐富、商圈離居住地很近、
工作通勤方便或時間短,那這些還算是公共利益嗎?好像是不是就有一點遠了。
生產技術進步、生產效率好,價格降低原因是更多的商品出來了,所以更多人可以買
得起。從製造商的角度來看,如果我生產更多沒賺更多,我就會減少我的生產,同樣的
我生產更多就賺越多,那我就會增加生產。這樣的結果人會追求最大利益的本質,
那麼最終就會增加最大的獲利,每個人都增加獲利,自然就需要產生更多的錢。
所以經濟模型是有大震盪與小震盪,但是不管怎麼說大體的趨勢就是上揚的。
是的~看到市場比我年輕的都在買房了,我還在那邊"房價漲太高年輕人買不起怎麼辦?"
事實上是你不做資產保值的投資,最後只有你買不起,因為大家都保值了,但是你沒有@.@
其實這也是一個論點,但是重要的是你的漲幅加上通膨是否高於利息,
如果高於利息,那麼你依然有所謂的獲利。從台灣現狀來說,確實是利息相對低。
那時候好像是夜宿街頭吧,後來有聽說其他的是去睡豪宅大廳。
就目前台灣的熱錢來看,我想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看看股市都快要上萬八了,7年前還在想會不會破萬呢!!
如果你問我,那我可以分幾個部分回答你,
1.這幾年確實是比馬總統那幾年過得還要好,而且是好很多,我普遍的同學都這樣認為。
2.居住正義不是買房正義也不是置產正義,居住只是給你一個地方住而已,這點我有時候
也還是會搞混亂,所以不怪你。現在我們就反問自己,我們是沒地方住呢?還是置產
難度相對高?如果是有地方住但是置產難度高,那麼就無關居住正義。
因為很多人有置產需求,所以利多一來就狂買,真的"只有"居住需求的不多,
而且你只有居住需求能買早買了,不會趁台積電宣布說要來的時候才下手。
政黨政策是不是騙局就看你是否有完整的認知到這是否是該實施的政策,"打"房政府
有沒有政策?事實上是有,但是不足以構成對於普遍的房價有強大的殺傷力,只是緩漲
而已,所以我可以接受這一個"打"法。但是如果你認為打下去就是要折八折、七折更甚
腰斬?那政府還真的沒打過,因為誰都不敢這樣玩這一個遊戲。
所以是不是騙局?我想既然是喊居住正義那就是很單純的看是否有改善租屋條件為主。
因此不要再把居住正義和置產購屋正義搞錯了,這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
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那麼房價只會越來越高,因為居住是剛需,但是置產不是。
你可以一輩子不買房改去從事其他的保產或是增產投資,但是一定要有地方可以
安穩的居住。
其實這和你下面這段話就發生矛盾了,如果過得好根本沒必要投一個希望。
因為維持才是最好的選擇不是嗎?
那可能我們的產業不一樣,不過在股市破萬七的年代去羨慕一個股市沒萬點還有
22K低薪政策直接殺進職場加上連動債經濟大衰退的年代真的很少見。
對壓,我當年就是相信鄉民說抵制,以為大家都會抵制,不然當年要撿我也是可以撿
得一個好房價,不過我到今天還是很支持房價跌,雖然我有房,但是如果普遍跌個2成
我也是可以承受得起,所以我還是會繼續宣導買房正義不是居住正義,只要大家觀念
都改過來,那我就會相信房價是有機會比較快回正。
只是大環境不可能因為我的宣導而改變,正如我文章最後所說,我當初的抵制只是
螳臂擋車,我今天的喊話的效果也只是滄海一粟罷了。
其實就我知道蠻多人都是這樣的。
韓選上市長是因為高雄經濟不好嗎?我想應該不是。不過這篇不是政治文,所以我沒打算
討論韓可以選上的因素,我們就很單純討論買房置產與居住正義的問題。
今年超多人出國玩的,我的FB目前有9組人在國外玩樂 @.@
我是八月才要出國門。
根據營所稅法公司購屋成本是可以全抵營所,除非有修法我沒跟上,也就是說
我本來要繳的稅有很大的一部分拿去買房做投資,當下的稅負就會減少,等到我房子
要賣的時候這稅負會再出現,但是那時候可能公司賺的錢少有緩衝的效果,另外就是
本身從公司分紅的所得稅級距有更多的調整空間,再來就是這段時間房產所增值的價值,
這些都是可以使得所應繳稅賦減少或是投資資產增值沖抵。
這部分應該是我描述不清楚,是買房的部分可以全抵營所。也就是說買得夠高,營所稅的
部分就會被沖抵的比較乾淨。這是我描述不清楚,抱歉。
這點是值得討論的,因為房不只是可以住而已,真的不需要拆掉之後就會變成土地,還有
更多的用途。這些用途都會變回製造成本回歸到民眾的生活之中。所以最後一棒是誰?
其實很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把購屋成本有效益的攤提給大家!!
絕對不會,我們從以下幾點來看:
1.購屋年齡層主要是30-50歲,占總比例的65%,30歲以下僅14.9%,在市場上根本沒有
真正的撼動能力。
2.30-50歲購屋熱點前5名台中市北屯、桃園市桃園、龜山、中壢、新北市板橋
後面就是新竹了。
基本上這些區域的主力客群多數都不需要貸到30年,通常會貸那麼高的往往都是
想輕鬆過,所以願意多繳一點利息。
至於40年就更嚴格,除了首購之外,還需要 貸款年 + 貸款人年齡 < 75,也就是說
如果你貸款40年,那麼你的年紀就要未滿35歲,這部分的人根本不會是買房的主力,
要說這些人把房價墊高了,我覺得影響力小。
真的房價要高重點不在於貸款年限,而是在流轉的速度,舉一個概念
每天進步1%,365天後就進步了3778%
也就是說房子就算每一個購買人只賺1%在極快速流轉之下,漲幅依然驚人,所以
誰抑制了房價,就是買了之後就要住40年打死都不賣的人!!!
因此真的要快速流轉的人貸款在意的是放款的速度和貸款成數,放款快成數高才是
炒房人追求的。
所以我說用租的會比較好啊,便宜而且東西壞了房東修......。
但是為什麼大家還是要用買的?通常聽到的說法是:以後可以把房子留給孩子。
也就是追求的是一個永續的財產,不是當下有沒有得住或是老了能不能有地方住,
因為這兩者都可以找到解法,所以我說買房早已不是居住為主的需求而是置產,
因此大家都可以買房不是居住正義,只是置產買房正義而已。
透天基本上土地漲上去就不只是那一個價了。
那只能說我遇上的都是好房東
※ 編輯: simonjen (114.43.51.27 臺灣), 06/22/2023 14:53:2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