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理想遇到殘酷的現實考驗時,你會堅持下去嗎?
蘇婉甄是最近上映的國際橋牌社第二季中的一個熱血記者,隨著劇情的發展,她一步步體驗到理想該如何艱難的的在現實中存活下來。
她讓我想到2014年參與太陽花學運開始關注時事的自己,從極度激昂的街頭抗爭、擋水車、去探香港,一直到近年,我更把焦點放在選舉時,如何幫助自己想要的政黨與候選人取得最多的席次,然後再持續關注自己在意的政策與法案發展進度。因為我體會到選一個與自己理念較合的候選人,可以大大減少自己辛苦上街頭的機率。
這幾年我從熱血變得比較務實,許多當年在街頭的夥伴,也走入體制內打拼,體會困難的取捨。我的心態不再那麼夢幻,我知道曾經支持的候選人可能後來面目全非、選輸的感覺很心痛、在乎的公投議題不被社會支持很傷心、支持的政黨也不總是那麼完美,仍然需要時時監督,必要時需改支持別人。
但我確信這幾年來,我變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公民,
必要時我仍願意上街頭抗爭,
但在此之前有許多體制內的努力可以去守護這塊小島。
又或者,好好推廣一部我認為可以產生深遠影響的戲劇,
就是我每天日常可以去做的努力。
今年台劇百花齊放,特別要推薦大家「國際橋牌社」的第二季,現正上映中,我已搶先看過三集,看到很感動,這是首部台灣的政治影集,劇中描述許多台灣過去在國內外發展的關鍵事件,正因爲現在台灣處境也非常挑戰,更難以想像當年ㄧ步步通往民主的道路有多困難。
第二季故事時間軸是在1994-1996年間,是一段關於台灣人面臨戰爭威脅下,第一次完成民選總統的重要歷史,也是台灣民主歷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我每一集都看的很慢,看到劇中提到相關事件就去查查,了解許多以前不熟悉、沒觀注的歷史或關鍵事件、法案推進過程。
看到當年不同政黨、政治人、媒體人的狀態,對照今日,不由得嘖嘖稱奇,有些政黨現今核心理念已跟當初完全相反,有些人曾加入與現在價值觀完全不同的政黨,時間真能改變ㄧ個人?
國際橋牌社第二季劇情事件太敏感,有些事放了20年仍有太深的影響,尋找撥放平台困難,首創獨自開設平台,讓觀眾直接購買,這是大挑戰,但我認爲是一個好的開始與嘗試,如果這次成功了,台灣觀眾以後就養的起更多部台灣的政治劇,也會有更多創作者投入。
我很相信自己喜歡的演員挑劇本的能力,例如:路斯明。
看到他我就知道會是好戲。
我也敬佩每一個選擇接演的演員,
這是一部需要深思熟慮才會接演的戲,
我相信可以說是他們表演生涯中ㄧ個重要的選擇。
這部戲所有的幕前幕後都是。
我還特別喜歡第二季客串演員的選擇,是多元與用心的安排!
我還有跟家中60歲的長輩一起看第二季,
結果他對於劇中事件,都比我還熟!還可以跟我解釋分享~
真的很意想不到,結果長輩也覺得滿好看~
還問我下一集要怎麼樣才看得到~
這部戲真的是各種年齡層、不同立場都可以收看,
因為這就是台灣的人民扎扎實實活過的人生!
就是這樣吵吵鬧鬧的,慢慢走到了今天。
今年做為ㄧ個台劇迷是幸福的,
前有斯卡羅、後有國際橋牌社第2季,
讓我一點ㄧ滴在補足對台灣的理解與認識,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很幸福,
可以有這樣的戲劇去了解當年的歷史,
希望以後有更多這樣的作品,
能有不同的年代故事,就算是不同視角也無所謂,
因為那就代表台灣影視真正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了。
我期待,不同的戲劇花朵,在台灣盛開~~~
好了,快來支持好戲,
買下去>>
⬇️全球官方平台(無信用卡可)
https://isnation.tw/立刻預購
👉國際橋牌社 Island Nation👈
圖片來源:
馬克吐溫國際影像公司 提供
同時也有6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Alizabeth 娘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要訪談護家盟」, 這是我與團隊從一開始策劃「娘娘研究室」便提出的受訪者名單。 在台灣時常被問及, 有沒有因為自己的性別氣質而遭到不友善的對待, 雖然我周邊的環境幾乎沒有接觸到不同的聲音, 可奇怪的是,持有不同立場的護家盟卻切確的存在。 這讓我意識到,原來同溫層竟如此堅固與雄厚, 待在同溫層確...
不同立場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攝影142] 細說分鏡 Vol.19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60
🖍真正勾起共鳴的絕不是表面,而是隱含在照片中,那些不為人知抉擇的密秘
🖍那才是照片的靈魂、故事與含意
🖍了解過後,才足以激起我們心中的感動的共鳴
前面說了很多「照片、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特別是「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也許會有人認為,那不就是「創作動機」嗎? 其實不是,我認為創作動機,是整個我們自己生命中的一個「火花」,有點像是「靈機一動」「天外飛來一筆」的感覺,又或著是抱著特定的觀點拍下的作品,說說這觀點與照片的關係如何一同呈現,所以我認為「創作動機」跟「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是不同的觀念。 這一篇,我們來談談這點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是完全不同的攝影觀念,也同是完全不同區旅行方式,他們都是一種旅行,但整個目的完全不同。
🔹旅行攝影,我的定義是「在旅行中所見、所拍」,這一次旅程看到什麼,在你的眼裡覺得有趣而拍下這些照片,看起來每一張照片都是獨立的,但攤在你的旅程時間軸上,照片的順序也就是旅途的痕跡。
攝影旅行則是「為了攝影所規畫的旅行」,為了照片目的,而規畫的旅行,包含出發、經過、抵達、等待,路途不見得順,但就為了那張照片最好的時候,所規畫的行程。🔹
「為了等待從傍晚進入深夜」,在一景點足足待了近 2 個小時,哪裡也去不了,因為我曾看過他人的作品,那景點、那景觀傍晚日落的照片真是迷人,算好差不多時間前往該處,然後一等就等上好段時間,就為了拍攝那 2 個小時光線與色溫的變化。
但就旅行的角度就不見得如此,旅行規畫上,通常是以「效率」「方便」為主,數個點都要一一的 「Check」,達成,那麼在有限的時間下,安排好路線、交通、用餐、住宿很重要,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是抱著這樣子的方式旅行,也有些人是「隨意」,到了再說,反正都要去那幾個地方,不如就看心情、看天氣做決定,而這一路拍攝的照片,自然也就是旅行的記錄。
「因為旅行而攝影,與為了攝影才旅行」,這二種心情我都有過,帶給我二種截然不同的攝影與旅行的心得體驗,前篇文章說到「唯有真的站在不同立場」,我們才有機會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
🟥何時的念頭
何時產生這念頭? 那就要談談幾年前我自己辦過一場「旅行攝影」分享會的故事講起。
那天分享會後結束,在回程路上,心裡在想今天的分享會的心得,像是哪張投影片覺得不錯,哪個點可以做的更好,每一次的分享會我都會這麼簡單的自己檢討一下自己表現好不好,同時旁邊一位人,曾與我一同自助旅行的朋友問我一些事情,他問我說他即將自己前往義大利,在找尋交通票券資訊上,網路的資料很亂,每個人說的都不大一樣,問我該怎麼辦?
🔹「這很正常呀」,我說,因為寫這些旅行分享的人,他們自己也很可能第一次去,在旅行過程知道要介紹交通票券資訊給人參考,由於他們是第一次,遇上什麼、就拍下什麼、記下什麼,有時照片沒拍到,忘了細節而交代不清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有時年代久遠,交通資訊需要更新…,種種因素下你看的網路資料都有可能不完全正確,但可以當作背景知識,隨機應變,除非是特定地點,不然大多數的原則都是通用的。🔹
其實我也是呀,我也寫了不少相關的旅行介紹的文章,也寫過一些旅行交通、票券的使用方式,經常都是「第一次」到某個國家,解決交通問題,除了參考別人的資訊外,自己也會特定的「拍下」特定的照片,像是「車站、車票、置物櫃」等等,再配合文字來搭配解說,因為有此經驗,回答起朋友的問題就顯得自然。
爾後在捷運站門口彼此告別後,我一個人往回家路上思考今天分享會的問題,以及剛剛與朋友互動的過程,突然才覺得「啊,不對」,今天的主題根本就與心中說的內容完全相反,今天的分享會是屬於「旅行攝影」 - 分享旅行中的照片,但我最想說的,其實是「攝影旅行」,是為了要分享「照片故事」以及「照片背後的故事」,而由於今天的主題是「旅行攝影」,自然投影片的內容順序,是以「旅行的順序、痕跡」做安排。
也正因為心裡很想說的是「攝影旅行」,也難怪為何某幾張投影片,我覺得應該順序調換,或是「併在同一頁說」會比較洽當一點,但一這麼做,就覺得講起來不大有順序,時間順序就會彼此交錯,讓觀眾覺得…,怎麼一會說今天拍的照片,一會說後天、一會說昨天照片的感覺。
過去自己辦了數場,以「旅行攝影」為主的分享會,每次說完心裡感受都隨著現場觀眾互動不同,感想也不同,但覺得始終…,離我心裡想分享的「故事」有一些落差,卻無從說起,直到這一天晚上,我才找到心中那塊最想說的天地。
🔹「我最想說的,是為了攝影作品,所追求的旅途,無論甜蜜與否,那才是一張照片我挑選出來最單純的念頭,正因為是為了追求那張照片的結果,所有的準備規畫都是以「它 – 照片」為出發點思考;但如果是旅途中所看到、見到所拍下的照片,好像我只是過客,順手一拍,除此之外 – 沒了,這種照片並不是好不好看問題,而是缺乏一點…,我心裡最在意的事情,在分享過程總有點不是那麼踏實的感覺」🔹
🟥抉擇與密秘
「我也想聽聽,別人的分享一張照片背後的抉擇與密秘」,除了拍照技巧外,同時也希望聽出這些拍照技巧,是如何抉擇出來的? 是唯一的答案嗎? 還是在許多答案中,選擇最適合當下的?
就像記者訪問發明燈泡的愛迪生,「你是如何知道要用那東西來做出燈泡的?」,愛迪生回答說「我不知道什麼可以達到,我只是找到 99 種失敗的方法,最後一個才成功」,雖然真實歷史故事並非那麼簡單,但這過程也與我們追尋一張照片過程,有一些雷同可以參考的點。
任何一張照片,拍攝方式、技巧與手法,說明出來原理很簡單,比如用什麼相機搭配多少鏡頭焦段,快門光圈感光度的組合、是否使用濾鏡等其它工具輔助,天氣是如何預測,又什麼時間點下拍攝,這些都是我們最後知道的「結果」,這些資訊若能在攝影分享會一一的提及,非常實用。
但如果真的對一張照片更「細細的切入多問二句」,就知道結果背後都有一些故事,礙於分享會的主題、時間有限下,那些故事通常都會被忽略掉,而這才是我最想聽到的部分,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也去了相同的地點,採用了相同的拍攝方式,假設天氣狀況也相同,我也不見得拍出相同的作品,經常如此,人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此時不免會覺得「他人總是留一手絕活」,確實有些人是如此,但有些並不是這樣。
🔹就好比聽人說…,看一個成功的人,不要只聽他成功的故事,要看看他遇過什麼樣的失敗、如何失敗、失敗的過程是什麼,因為成功無法複製,但失敗可以盡可能的迴避。
攝影也是一樣,光是聽著他人如何拍出成功作品,不代表你就能複製他人的成功,他一但在過程中遇上挫折與失敗,那我想人人都很有可能遇上相同的情況,那麼單單聽如何拍出這張照片「成功的要素」,是無法滿足我的好奇心,而背後不知失敗多少次、等待多久,準備多少才能達到,就算同一點蹲上好幾回,每一次的天時與地利也都不同,最成功的照片不見得是「天時與地利」最好的搭配,可是在那一次如何配合天與地,做出照片不同的抉擇,那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讓聽眾共鳴
「共鳴」是很難的,我談了 100 張照片,能讓底下的聽眾、學生產生共鳴的照片,若有 10-20 張有共鳴的話,我覺得對我來說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往往是我不斷編排講義參考的點。
要解釋一個抽像的概念,並且透過具體的圖、文、口語表達,讓底下的讓聽眾有「共鳴」那才是最棒的照片例子,而這樣子的照片是有的,但要一試再試,才知道同一張照片,在數場課程中是否經得起「共鳴的考驗」,也就是在課堂中,這個例子能吸引學生目光,數次都能達到那層效果,我才確定這組照片能讓他人達到心中的共鳴,這樣子的照片,我會用一個簡單的名詞稱乎他 - 「哇照片」。
🟥「哇照片」
「哇照片」不好找,真的,為了讓講義更加精采,我經常在改裡頭的例子,無論是在過去的照片裡翻找,或是重新拍新的,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有時反而越改越糟糕,再將之前的例子放回來也是常有的事情,但經過幾年的經驗下來,我漸漸覺得…,這個「哇照片」其實存在我電腦硬碟裡許久,而且還不少,只要我放慢速度,放鬆心情,好好的欣賞一些照片,想想當時這麼拍的理由,再看看這張照片能否在課堂上傳達得清楚。
🔹但如何確定課堂上我能否傳達清楚呢? 我會用單純一點的標準,這一張照片已是好段時間前拍的,在看這張照片,是否能讓「脫離拍照當下的我」,重回現場、感受它,如果可以訴說更多「照片故事以外的事情」,讓我自己回想更多這張照片以外值的事情,包含當時的天氣、心情、身體狀況、遇到的大小事等等,如果可以讓我自己,在看自己的照片回想起這些事情,通常成為我心中的「哇照片」機率就高多了,最後挑選出來在課堂上分享,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 (當然,有的自以為不錯的 “哇照片”,反而產生反效果,下次這例子拿掉就好)🔹
🟥站在台上,心在台下
任何主題的演講、分享,台上的講者應該不時的留意聽眾的情緒,是否對你的內容理解、投入,而不該自顧自的一股腦的說完每一張投影片,趕在時間內講完它,有些是「為了講完而講完」,有些則是「講不完就算了,跳過」,看看一位講者是否是熟練,從整個分享過程,除了時間的掌握,聽眾情緒拿捏得當宜,整場聽下來掌聲如雷,意猶未盡,那就是一場完美的分享。
這個不容易,真的,但也不難,同一個主題講上數十次,任何人也都能練習到一定的程度,而這一切的開始就從「講稿、投影片」的設計心態開始,熟練的講者,在一開始投影片準備心態,就不是以「張數」來思考,而是如同書寫一篇文章,簡單的「起承轉合」結構,帶著聽眾慢慢進入你的世界的前提下,規畫每一場分享,這點確實不容易,即使再熟練的講者,面對全新的主題,頭幾次也不見得都能做到這點。
🔹我覺得最好的「講者」,應該具備一種能力「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那種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境界,要如何讓自己分享內容,能一次比一次好,這種能力非常重要,不為了時間、投影片張數而趕工、拖戲,而是與觀眾一同享受這個過程,畢竟人是站在台上,無法用第三人稱看待自己的表現,但講者的「心眼」可以時時看看自己,觀察聽眾,內容是已經固定了,但盡可能改變節奏,搭配音調調整、肢體動作、不時插穿其它故事、笑話,來讓整場分享更加成功,才能記下此次的失敗,下次做的更好。🔹
我想抱著「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的心態,努力的改進分享的過程,每次一都比前一次更好,讓 100 張照片分享,能張張讓人感動,心中產生「共嗚」。
🟥攝影旅行、共嗚與「哇照片」
讓我找到最多「哇照片」,在數萬張照片堆裡,往往是在「為了攝影而去旅行」的照片裡得到最多的可能,因為一張「哇照片」通常挑選標準,都是對一張照片非常深切的感觸,我才會挑選出來。
🔹「一張照片真的勝過千言萬語」,這句話是對創作者自己才成立,對於底下的聽者,我則是將照片背後的千言萬語,精挑細選整理出來,如此一來才能讓聽眾,了解一張照片「如何拍攝」「背後故事」,以及「如何達成與失敗」,使得一張照片,無論是對拍攝者,或是其他聽者,更有其生命、靈魂與含意,讓大家產生共鳴,在這空間裡不斷的繚繞講者的語話,以及聽眾的笑聲、掌聲。🔹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不同立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堅離地球YouTube:堅離地傾】香港NGO「自在社」創辦人周華山博士長期研究心靈健康議題,有感過去兩年香港人經歷了重大衝擊,不少不同立場的香港人都出現嚴重心理創傷,再推出新書《正念教練學》,希望繼續提倡在亂世逆境維持正能量的思維。這個對談中,周博士示範了如何在不同困境中儘量保持「正念」,與及如何鍛鍊這種思考方式,他回應各種情境問題之道,都很值得不同處境的朋友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mr13ZSckSU
⏺感同身受:當在英港人遇上阿富汗難民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6461060
不同立場 在 Alizabeth 娘娘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要訪談護家盟」,
這是我與團隊從一開始策劃「娘娘研究室」便提出的受訪者名單。
在台灣時常被問及,
有沒有因為自己的性別氣質而遭到不友善的對待,
雖然我周邊的環境幾乎沒有接觸到不同的聲音,
可奇怪的是,持有不同立場的護家盟卻切確的存在。
這讓我意識到,原來同溫層竟如此堅固與雄厚,
待在同溫層確實很安逸,但也令人憂心,
因為安於現狀一詞,雖然不是絕對性,
但在某種層度上,似乎是退步的同義詞。
非常感謝 護家盟秘書長張守一,
願意接受訪談,提供不同面向的觀點,
給予機會傾聽同溫層之外的聲音,更清楚不同立場的論述。
拍「娘娘研究室」的宗旨是聆聽,而不是辯論。
我給自己的設定是聆聽者,而不是法官。
「娘娘研究室」是一個提供給每一位受訪者,
可以自由自在的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態度的空間,
與此同時也給我自己進行聆聽的實踐。
訂閱娘娘 https://ppt.cc/fbDIqx
不同立場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昔日不同立場的組織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一直是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也有不少爭議性。雖然明光社對同性戀等議題的保守立場和本人完全不同,但大家是多年朋友,一直找到在公民社會合作的最大公因數,鮮為人知的是昔日反對國民教育等議題上,我們也有一起聯署;更鮮為人知的是原來蔡志森是港台《頭條新聞》編劇之一,一直支持以嬉笑怒罵方式諷刺時弊。《港區國安法》生效後,蔡志森是少數沒有自我滅聲的社會領袖,除了繼續對所相信的價值觀的追求,也無懼表達對國安法的反對,認為北京以這種形式立法,明顯破壞香港核心價值和言論自由。對一些支持抗爭的牧者在反送中運動後離港,他也持不同意見,希望能有更多人留下來,並說不應因為畏懼而不再發聲。無論我們是否認同明光社的理念,也很懷念昔日香港擁有言論自由、能公開辯論的日子,現在才發現那種自由是何等可貴,可是已經太遲了。
#蔡志森 #明光社 #國安法
▶️王礽福傳道:成立「榮光教會」,聯繫海外港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_AQf51bxH4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不同立場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相信是許多人的夢想吧!不過,台灣多年來一直有房價太高,受薪階級買不起房的問題。有愈來愈多年輕人覺得似乎他們就算奮鬥一輩子,還是買不起房,於是放棄了買房的夢想,甚至連帶不想結婚,不想生育,對人生感到灰暗、憂鬱。
天下在1992年出刊的第136期雜誌,深度報導了台灣的地價、房價是怎麼漲起來的。從數據上來看,1987 到 1989 年之間,是台灣房價飆漲的關鍵期,台北市的新屋價格在三年之間竟然漲了四倍!而除了房屋之外,土地炒作在 1990 年代初也非常盛行,像是當時汐止鎮的山坡地就從每坪不過千元的價格飆漲了兩、三百倍,這背後究竟發生什麼事?
政府面對高房價的困境,應該運用什麼方法來維持居住正義,始終有很深的學問,也有不同立場的討論。長期研究房地產的學者張金鶚教授,就傾向認為政府若直接管制房價,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他說:「國外很多做房價管制其實結果最後都是不利於弱勢者或消費者,因為管制了反而造成更大的黑市。」他比較建議政府的做法是要使「市場健全,秩序要透明,某個程度上稅制改革要發酵出來,要把它正常化,不要持有成本太低,短期交易要課徵比較重要的稅等等,避免房子成為商品化的結果。」
這集節目,這集節目,請學界知名房地產專家張金鶚教授,來跟大家談談房價、地價開始飆漲的年代。
主持人:涂豐恩
與談人:清大榮譽講座教授 張金鶚
#房價 #房地產 #地價 #podcast #張金鶚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