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這本書來到我家,我三口氣看了引言+三篇文章。覺得很痛快。引言很精彩。
我想借用書中文字,用自己的思維來整理一下。以下未必是作者的意思。
1。Live Vs Evil
Live 是生活或者活著。讀到書中所說的Evil,讓我覺得 Evil 就是倒轉的活著,會帶來痛苦。
Evil(惡)這詞,根據牛津辭典是指「超出適當程度」。所以惡(Evil)產生了傷害,讓我們痛苦,而無法好好活著(Live)。
何謂惡,就是痛苦的一切根源。暫且用直線性的思維,惡就是因,痛苦就是果。
2。無意義痛苦(pointless suffering)
我記得我曾有一位臨終病人對我說過:「我不怕承受痛苦,我只怕這痛苦沒有意義。」
這本書的作者,同樣的也把類似的痛苦狀態稱為無意義痛苦。
人生有一些苦難,對人來說,是好事。然而有一些苦難毫無意義。這也為何有些人痛,不苦。有些人又痛又苦。
有一句英文語句,我常用也喜歡:「Pain is inevitable,but suffering is optional。(痛是無可避免的,苦卻是可選擇。)」
我想整個人類就是在尋找這個活著的境界:「#痛,#不苦。」
3。要如何從痛苦中找到意義呢?
這也為何這麼多哲學家、宗教家、心理學家,要我們從痛苦中找到意義、給痛苦一個全新的看法、你從痛苦中磨練到什麼。這些都是他們教導我們的。
要如何從痛苦中找到意義呢?
讓我們回到「惡」Evil的概念,來開始談。
4。你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以疫情的日子來說,Covid19就是「惡」,也是痛苦的來源。
你發現這惡讓你的生活倒轉、不舒適、超出預期,差生受傷,導致痛苦。
再加上,這兩天,疫情數字上升到一種,你不禁懷疑人生:「#馬來西亞是不是只有我自己在Lockdown?」
好多五味雜陳的情緒在內心翻攪,生氣、害怕、無力、無奈。
苦嗎?苦!
為什麼?#因為這痛苦沒有意義。
#因為自己的lockdown沒有看到預期的回報及成果
#期待完全落空
而且你也知道繼續把自己關在家裡,或許也是無意義的重複活著、一個沒有回報的付出。而你又不得不繼續關著自己,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
你只能默默讓每天所公布的疫情數據,決定了自己每天的情緒起伏。
這,苦。
5。來,我們繼續。
看到苦了,先別說我們如何找到意義,我們先觀察自己如何看待痛苦?
我們如何看待痛苦?是人類一生中的事。
好多老師們用不同方式教我們。
~苦,是拿來消滅的。
~苦,是拿來共存的。
~苦,是拿來磨練的。
~苦,是拿來戰勝的。
~苦,是拿來避開的。
~苦,是拿來轉化的。
等等等。
姑且沒有分好壞對錯,
你自己是屬於哪一類概念來對待苦?
6。
我突然覺得我們活著都很功利,大部分的我們,把惡及苦都是拿來消滅的。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畢竟,大部分的惡與苦,都是可以消滅的。
然而,消滅不到的苦呢?
就好像目前還未解決的全球問題,covid19?
我覺得我們人類要尋找重新如何看待痛苦這件事。
畢竟有些惡(covid19)會變種、(upgrade)、
有些人為(政客)的惡會持續、(惡化)
所以痛是不會消失的。
這也為何尼采(德國哲學家)這麼的不屑於功利的資本主義,它知道這主義其實只是把我們放在一個對痛苦沒有省思的狀況,而且我們共同把痛苦給隔離。過了一段日子,我們會逐漸對痛苦失去免疫力。我們追求的幸福,往往都是不堪一擊。
就好像進擊的巨人裡,人們紛紛建立高牆,為了抵擋巨人的攻擊,誤以為世間天下太平了,其實是讓自己變成弱勢的囚犯。
惡、痛、苦依然存在,
只是我們把它隔離而已。
7。
消滅不到的痛苦,
會促使人類尋找苦的意義。
這也為何作者有一句話,寫的真的很好。他說:「#無意義的痛苦是創造意義的旅程開始的地方,#也是它結束的地方。」
也就是說,對於尋找痛苦的意義這件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惡無所不在,痛也消滅不到,苦本來就無意義,直到你找到意義,到足夠時間你還是發現原來苦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時候,就是徹徹底底消化所有的惡、痛及苦。
我讀到這裡的時候,自己忍不住喊一聲:「精彩!」
8。
說到這裡,我想到最近讀到一個哀傷學家的說法。
「哀傷並沒有因歲月的增長而消失,反而是我們內心的空間足夠大了,大到可以裝得到那些哀傷。」(並沒有直接翻譯,只是說我自己消化後的看法。)
我覺得痛苦也一樣。你把哀傷這個字,換成痛苦。它照樣 work。
所以 keyword 是內心的空間。
也就是佛家常說的,要修。
9。
所以,當惡的到來,當痛的無可避免,我們需要的是回到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的視野有更多的角度觀看人生。豐富自己。
或許有那麼一天,那痛,那苦,你吞得下去了。(另:照單全收是楊蓓老師的說法。我也很喜歡。)
也或許,當你吞不下,喊苦,你就一步一腳印,走了過去。
也或許,你吞不下去,不過你笑了。因為你的內心空間足夠龐大。無限大。
10。有惡、有痛,卻不苦。
這是我們每個人最近很渴望的狀態。
以上。說完了。如果你還能閱讀到這裡,真的很謝謝大家。祝福大家、也祝福我自己。
以量
10/07/2021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
Seven ways of looking at pointless suffering
#ScottSamuelson
#北京燕山出版社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錄低香港 Doc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嘆港孩被寵無紀律 父親無權威感情疏離 (D100 西城故事 主持:沈西城 莫育文) 新年過後,香港人及內地民眾仍為疫症擔憂,顯出當權者處理不當,示威與疫症都束手無策,要撫平局面,還政於民及民主制度無可厚非。現今的孩子與父親感情疏離,孩子不尊重長輩,送小小孩到國際學校,只說英文不諳中文實在無謂。逐...
「無可厚非意思中文」的推薦目錄:
無可厚非意思中文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讀者問我對推廣粵文寫作有甚麼看法,他似乎想聽一些獨特的面向。
首先,香港人身份賜予作家一項天賦,我們的用字較為靈活。有很多字詞,北方話人已經棄用,皆因是他們要我手寫我口,只要發音不好聽或不順口,或音不明義,他們就會用換文的手法遷就聲調,像不說質素,說素質;不用異彩,用光彩;不講營運,講運營等等。語音思考是我們最大的讀寫障礙,但廣東話人很少察覺到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很少有寫得出的難唸句子,沒有不好用的字詞。相反,要我們遷就他們用新彙,反而覺得巉口,因而衍生抵制外來語的思潮。
然而,與怪物戰鬥也小心自己變成怪物。靈活是沒有規範的意思,規範是把語言活生生的東西殺死,如果廣東話走向規範,要求人們在書寫當中只准用呢啲,不准用那些,那麼我們也算是參與一宗謀殺。一群在對抗規範的人慢慢在規範自己,這種情況很常見,也有點無可厚非。先是錯誤發生了(有香港人用了不當說的詞),然後要求更正(你應該這麼說才對),為了阻止錯誤繼續發生,開始制定一套正確標準(這一堆才是香港人的用詞),而標準也開始運行它的偵錯程序(呢個都唔可以用。下?呢個詞都唔講得?),然後就會執泥正宗而展開華山論劍——何錯之有?
他們都沒有做錯,沒有他們的努力,我們就失守了,整個粵語世界都會掀起歪風,看看政府中人怎樣說話,你就知道甚麼叫歪風。只是,這種嘗試把所有東西更正過來的意識,也會把我們改造成一些酷吏,一步步把語言謀殺在正確的範圍之內。為了逃離自斃的宿命,我還要作法下去嗎?但若然不立法,又怎樣限制人們不做錯?難道要求正確是錯的嗎?
由「我可以」到「我應該」,很多事都是這樣,因道德而降格。但他們沒有錯,因為他們「應該」。
這種粵文寫作標準化的渴望其實出於一份熱心,希望本土文學能循着粵文這條路發揚光大,自成一家,意味它可以被研究,作為一門學術,被供奉在大學的論文墳場之中。事實上,粵文寫作不是今天才起步,早在十幾年前還會看陶傑專欄的時候,我已留意到旁邊的左丁山,我的第一反應是:「啊,乜原來咁寫都可以出街。」——那為甚麼中文老師一直說不可以這麼寫?
我感像受騙了。一直以來在作文堂上我們都被教導千萬不可用口語,否則會被扣分,我認為這些老師需要為這種過時的學習框架負上一些責任,因為他們也有份謀殺書寫的靈活,把它局限在正宗白話範圍之內。在此,你可見到在「廣東話vs北方話」之上重疊了另一場對爭,那就是「白話文vs口語」。在極端者的眼中,這種區分是無謂的,「因為白話文就是北方話」,粵文寫作就是要用口語全面取代白話,成為新書面語。唔准用這個那個的的了了,改晒做呢樣嗰樣咁樣嘅呢。老師們對口語的極端打壓,造成了口語的極端反彈。假若他們有跟學生探討過有關文學「口述性」的問題,或許就不會搞成這樣。
你有沒有聽過台灣朋友講出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呢?你會覺得很新鮮,新鮮的不只是你見證一個外語者使用自己的語言,還有你聽出了一些從未聽過的東西。你可能想質疑他,指正他,想說「咁講先至啱」,但細想之下又發現對方沒有說錯,他只是說得特別而已。在此,你發現語言的彈性,一些你從來沒有說過的東西,原來是可以被說出來的,這叫存在的驚奇。貢布羅維奇是波蘭人,卻寫得一手厲害的法文,厲害在他發掘出很多法語者不會用到的語法,將法文從原有的語言規範中解放出來。當我們在說推廣粵文的時候,所指的到底是類似的解放,還是指進入一個已有的規範世界?
這種問題是先決的,卻往往押到最後,逼人要在魯迅和左丁山之間作個決擇。可是,香港人的優勢是甚麼?係我哋有能耐混用它,在白話文和口語的雜交下碰撞出新火花,捕捉那些從未有字詞來形容的虛無縹緲,而不是形式、形式和形式。
優秀的語言分兩類,一種像德文那樣刻準而龐大,可以消除任何歧義,以致它不可以被誤解;另一種相反,是一種難以賦形的語言,很多東西都易被混淆,充滿着雙關,以致它可以最大程度將賦形的自由讓給語言的使用者。藉着模糊書寫性和口述性之間的法度,作家能夠騰出一個更大的賦形空間,捕捉語感,創造意思,同時亦摸索一條屬於自己的法度,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而一種死掉的語言,不存在這些異彩。
如何讓不諳粵語的華文用家都能見識這種未見識過的中文?這才是一項艱難工作,也需要更大野心,因為這是口述文學的難題。今日的粵語已非與白話運動之時同日而語,它吸收了白話及其他地方的俚語,構成了粵式典雅,容得下通俗粗言。任何人想在它身上施以外科分離手術,都要好好想想自己是在削弱它朝,還是輔承它。愈強調排斥,愈易失去兼容。書與口的真正兼容,體現在「是咁的」這三個字之上。它不是「是這樣的」,也不是「係咁嘅」,而係「是咁的」。平常我們在廣東話的交談中甚少用到「是」和「的」,但語言會互相攜帶,在集體的用潮下,一種本來無人講的講法可以被講出來了。一般人統稱為潮語,反而淡化了這種造物的奇妙。
的就是的,嘅就是嘅,你鍾意點用就點用。你是你語言的主人,除了中文老師和社會規範,沒有人能限制你用語和書寫的自由。而文學的作用,就是領人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發現到乜原來係可以咁講嘢嘅。然而,我們似乎花上太多精神去問怎樣寫,而不是問自己寫甚麼,但站在作家的角度,只要決定了內容,內容自會選擇所表達的形式。
我們不是倒模工人,我們書寫是為了模造世界,並使它從死裡復活。
作者
無可厚非意思中文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教授與小人物]
在香港新聞學界裡,陳韜文教授是其中一位最受尊重的學者之一。不少教授其實是他的學生。我的碩士論文老師的老師,就是陳教授。
廿多年前,我在中大讀碩士的日子,陳教授和學生打成一片,我們下課後,會一起去中大的大排檔打邊爐,一邊閒話家常一邊討論學術話題,那是歲月靜好的中大,我們可以專心讀書。
沒想過一年前的這個季節,中大風風火火,我換上了反光衣,戴上了頭盔,在這間我的母校也是我任教的學校裡採訪。也沒想過,會見證警察衝進校園的日子。
而我記得,在人群之中,看到很多老師和教授回來看看,那是出於愛校心切的表情。有人眉頭緊皺,也有人憂心忡忡。11月12日的白天, 我在校園也遇過已退休了的陳教授, 我們怱怱交換過眼神, 他給我送了飯盒, 我吃了一半, 放在一邊, 衝突又變得激烈了.
一年過去了, Dr Chan購下了拙作,細細讀了五百多頁的紀錄,還寫了一篇長長的書評。評書之前,我不知情,今天打開明報,才看到這篇文章,感謝Dr Chan。他把我的一些對新聞採訪的想法,作了學術補充。即使Dr Chan已榮休,他寫的文章,還是一樣感情充沛。
我想起陳教授少年時代,他也曾經寫過報導文章,關於邊緣少年的,那是他退休派對上我們聽過的故事。即使後來他成為了被尊重的教授,他也沒有忘記社會裡最小的小人物的掙扎,感謝Dr Chan特別提及拙作裡對小人物的專注, 那是新聞採訪世界裡所有好記者的共同關懷。
//反修例運動前線的新聞故事(文:陳韜文)
香港有「社運之都」的別稱,反修例運動可謂當中的表表者。無論從規模、熾熱程度、持續性、自發性及影響觀之,至今尚未平息的反修例運動可謂空前。雖云尚未平息,運動也隨着疫情和《國安法》的頒布而暫告一個段落。當去年的人和事快要淡褪為歷史的時候,我的同事譚蕙芸老師經突破出版社出版了《天愈黑,星愈亮──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一書,以新聞特寫的形式再次把運動的肌理呈現在我們面前。我相信有不少讀者對反修例運動仍然懷有好奇,又或對新聞特寫和採訪有興趣,故想在此以書介的形式剖析一下。
回到現場
全書共547頁,厚近一吋半,裏面滿是有關反修例運動前線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我們看到運動的日與夜、血淚和歡笑。這些故事或已淡忘,又或根本錯過了,不過讀到的時候,有時不免受到觸動,使人不能自已。香港劇作家莊梅岩在序言中說到,她閱讀時間中要自覺掩卷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才能繼續。她並提到運動的戲劇性轉接,連編劇的腦袋都應接不暇,幸好多得譚蕙芸把她目擊的大小戰役有條不紊的記下來,使波瀾壯闊的運動得以重現眼前。
在反修例運動爆發之初,譚蕙芸剛巧到加拿大探親度假,因而錯過了連場過百萬人參與的大遊行。她看到來勢洶湧的運動,隱然覺得這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覺得不能缺席,乃提早飛回第一現場,繼而思索自己應該如何回應。她終於還是按捺不住當記者的初心,最後跑到運動的前線,以她最擅長的文字把運動的故事記錄下來,作為對時代的呼應。對她而言,「現場是神聖的」。如果她沒有到第一現場求取真相的熱切衝勁,一定不會有今天充滿全書的鮮活故事,而她躁動的記者心大概也不能安頓。
譚蕙芸不是新聞機構的僱員,更大程度是公民記者,是具有深厚新聞工作和教學經驗的公民記者。她以這個身分進出新聞前線,在街道上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找尋她的故事。很多時候,她的故事就是現場的觀察,是她跟示威者或長或短的訪問。最重要的一點是,不管那些故事對運動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卻都是真摯的。
在採訪的過程中,她像其他前線行家一樣,除了日夜奔波,也要飽受催淚彈、水炮車和其他鎮壓武器之苦,也要為突發而來的危險而擔驚受怕。因為她沒有新聞機構的支持,一切皆由自己打點,難度自是更高。這些她都克服過來,其應變能力應有過人之處,當然也離不開同行和朋友的支持幫助。
觀察入微
《天愈黑,星愈亮》是作者的目擊記錄,行文自是以第一人稱。她對事物的觀察入微,無論是現場的氣氛、氣味、氣場、情緒,她似乎有能力把它們盡收眼底,最後化為文字。因為觀察入微,細節和直接引述在報道中常常可以信手拈來,使故事更立體、生動、感人。她說有一夜晚在警察拘捕的混亂中,她蹲在地上細心地觀察每個被捕者的表情、語氣和情緒,以至有一警察再三問她身體是否有事。她對細節觀察的執著由此可見一斑。
一般新聞報道的對象是權位比較高的人。有權位才有新聞性。運動中,最受傳媒注意的當然是建制中的權貴和運動的領袖。譚蕙芸卻反其道而行,專門報道的是運動中不見經傳的一般參與者。他們是構成運動肌理的普通人。不要以為小人物的故事微不足道,他們故事有時也很富張力和戲劇性,其感人處不一定低於宏大的故事。有時更是因為他們是小人物,所以更容易觸動人心。「小人物,大故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專業而不避情感
有些記者標榜他們是中立、客觀的,我覺得這是無可厚非,也是一種可取的立場。譚蕙芸不拘泥這種態度,更多的是採取「新新聞」(new journalism)的取向,不諱言對運動的同情和關注。新聞特寫一般對這樣的取向的容納性都比較大。重要的是,有關記者沒有假裝中立而隱瞞自己對事物的評價,更不會因自己的主觀需要而扭曲故事、弄虛作假。
譚蕙芸畢業於中大,又在中大任教多年,像不少校友一樣,對母校充滿感情。所以在「中大戰役」的報道中,她寫來的感情特別充沛。像很多校友一樣,一開始她就聲言「中大是我的家」,當這個家受到攻擊破壞,感覺特別心痛。在警察與護校者抗爭的過程中,有她曾教過的中大學生在現場難過得沒法採訪下去,師生兩人在防暴警察咆吼聲中不禁抱頭痛哭起來。不過,她雖然對警察攻進中大特別痛心,有即時高喊反抗的衝動,但她還是自覺克制自己,最後回到辦公室靜靜地記下中大一役的起伏。
當然,譚蕙芸的感情不限於她個人的特殊經歷,而是透過與其他被訪者互動而建立起來。有一晚在西環,因為衝突過後,交通停頓,正在無計可施之際,有陌生女士趨前表示願意義載她及其他人回家。她原本有防避之心,後來為其真誠所動,乃接受了善意,並在後來的報道中表達了對香港陌生人的敬意。書中其中一個最富戲劇性的故事是一行10多個抗爭者因逃避追捕而躲進電影院。當電影快要落幕而被迫回到街上時,有帶位員提早帶他們到一隱蔽處,着他們先換了衣服才隨觀眾大流離開。譚蕙芸首先想到的是「舒特拉的名單」的故事,她的感情投向誰也就不必再問了。
誰有採訪資格?
最近警方收緊記者的定義,使一眾公民記者及學生記者再也無法到第一現場採訪。按此,以後像譚蕙芸這樣優秀的公民記者就無用武之地了。厚厚的一本《天愈黑,星愈亮》擺在面前,誰還好意思說作者不是專業的,還不夠資格到前線採訪?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榮休教授//
https://news.mingpao.com/ins/%E6%96%87%E6%91%98/article/20201022/s00022/1603287744723/%E5%8F%8D%E4%BF%AE%E4%BE%8B%E9%81%8B%E5%8B%95%E5%89%8D%E7%B7%9A%E7%9A%84%E6%96%B0%E8%81%9E%E6%95%85%E4%BA%8B%EF%BC%88%E6%96%87-%E9%99%B3%E9%9F%9C%E6%96%87%EF%BC%89?fbclid=IwAR3em1HR5O1e6DIuNMrVh0Tr-AgA5JDJ-Z8IjMy75a8ovjlhHnzUXVxTjMY
無可厚非意思中文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嘆港孩被寵無紀律 父親無權威感情疏離 (D100 西城故事 主持:沈西城 莫育文)
新年過後,香港人及內地民眾仍為疫症擔憂,顯出當權者處理不當,示威與疫症都束手無策,要撫平局面,還政於民及民主制度無可厚非。現今的孩子與父親感情疏離,孩子不尊重長輩,送小小孩到國際學校,只說英文不諳中文實在無謂。逐一細數上一個世紀的男明星,當年的男神至今仍令人著迷,大中華也有經典不朽的明星。
相關香港新聞:
#爸打 #中國 #民主派 #醫院 #英國 #奧巴馬 #新年 #共產黨 #英文 #d100 #食物 #警察 #台灣 #美國 #父親 #爸爸 #art #紐約 #六七 #共產主義 #香港人 #文革 #中國人 #世界盃 #係唔係 #好多人 #係問題 #唔同 #唔記得 #唔準 #唔要 #唔做 #唔應該 #唔食 #唔順 #唔認 #唔需要 #唔緊要 #唔該 #唔理 #唔理我 #唔滿意 #唔同意 #唔係淨係 #贊成 #唔贊成 #好難 #自己買 #你自己 #英文好 #大中華 #殖民地 #到香港 #一個中國 #獨裁者 #為什麼 #日本買 #打電話 #因為你 #資本主義 #全世界 #交通燈 #束手無策 #自己人 #我自己 #邊度有 #當權者 #香港教育 #無可厚非 #地鐵 #中國傳統 #我認為 #講英文 #雙十 #白種人 #社會風氣 #喂喂喂 #無法無天 #國際學校 #什麼意思 #歷史書 #沈西城 #我見過 #早稻田 #早稻田大學 #切膚之痛 #男明星 #旅行 #黃芽白 #邊個好 #教育版 #李立航 #中國管治
00:00:47 旅行
00:01:14 台灣
00:02:35 警察
00:02:45 香港人
00:02:58 地鐵
00:07:42 英國
00:09:06 醫院
00:11:49 美國
00:12:15 中國
00:18:57 英文
無可厚非意思中文 在 老侯台北會社員- 1989年大陸民運,後來以軍隊鎮壓的悲劇收場 ... 的推薦與評價
楊景生 中文的「無可厚非」,意思是「沒有對錯」,統一與分裂,僅僅是選擇問題。如果您的中文用詞沒錯,這是您的本意,是吧? ... <看更多>
無可厚非意思中文 在 Re: [問題] 到底是赤音還是茜- C_Chat板- Disp BBS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意思就跟中文一樣 ... 這句話意思就是「公開以本名黑川茜進行演藝活動」 跟台灣版漫畫意思是 ... 把這段多加了一點原文沒有的意思,也無可厚非 ... <看更多>
無可厚非意思中文 在 2022無可厚非意思-智慧型手機整理開箱評比,精選在Youtube ... 的推薦與評價
无可厚非 ,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中文名无可厚非. 拼音wú kě hòu fēi. 近义词未可厚非.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