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播出】科技 × 教育線上研討會 🎤
由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數位顧問、Google Cloud 公共部門業務副總、技術架構顧問、iKala Cloud 客戶工程師,共同跨界分享、強勢登場!
一起用雲端建構數位 Z 世代的創新未來 🌱
⠀⠀
📢📢📢 限時抽獎 📢📢📢
活動期間填寫問卷,就有機會抽中 #GoogleNestMini 智慧音箱!現在還能報名喔👇💻 https://bit.ly/3mxWFKm
⠀⠀
#教育 #教育科技 #線上教學 #遠距教學 #均一 #GoogleCloud #iKalaCloud #數位轉型就找iKala
z世代問卷 在 植趣Greeny Play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素食是美味不是遷就。
這是植趣的初衷,而我們的下一步是營養。
大家好,我是植趣的創辦人Claire,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關於我對素食想法的轉變。
植趣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分享各種天馬行空的素食食譜,告訴大家素食是美味不是遷就。菇類是我的最愛,因為口感佳、香氣足,容易入味,可以避開加工素料,做出與葷食一樣好吃的佳餚,我期許能打破葷素的界線,讓吃素對大家來說不再只是一種信念,而是三餐之間愉快的選擇。那是我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並獲得素友們熱烈的回應,每天吃著各式各樣的蔬果讓我精神奕奕,甚至感覺身體一些小毛病改善了,後來還順利懷孕,準備迎接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一切如此美好,直到懷孕後期的某個深夜,我被救護車送進醫院緊急安胎。
雖然安胎藥跟抗生素也打好吃滿,但醫生跟護理師還是輪番勸說,我的子宮似乎承受不住胎兒,再這樣下去很危險,要趕快生下來。可是寶寶太輕了我不願意,怕他一生下來就要受太多苦,我葷素不拘的拼了命吃各種據說可以養胖寶寶的食物,撐了兩週總算超過極輕早產兒的標準,讓寶寶提早出世,插著呼吸器住進保溫箱。
安胎期間,因為怕情緒激動會造成子宮收縮,連悲傷啜泣都不敢,等到我生完住進病房,才支開身邊所有陪伴,放聲大哭,聲音淒慘到連隔壁房正在胡鬧的小朋友都嚇到噤聲。
坐月子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自己做錯了什麼。原本還以為懷孕沒有胖起來是運氣好,畢竟一直到後期的產檢,雖然身體覺得虛弱,但寶寶都是穩定成長的,難道素食為主的飲食真的不夠營養嗎?
我停止連載植趣,將所有的精力投入照顧早產的寶寶,老天保佑,他度過險境,健康的成長了,而在這期間,素食議題也漸漸在新世代間發酵起來。我讀到一篇報導,全球彈性素食人口已達4成,因為社群平台的崛起與凝聚,Z世代年輕人有意識地改變飲食習慣,減少肉食攝取來維護健康、環保與動物福利。我第一次以一個母親的角度觀看,孩子們正在透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食品業者順應年輕人的需求,開發了更多素食食品,素食食材的選擇變多了,也更容易取得了,而且除了要好吃,還要重視營養。關於素食營養的圖文在社群平台間大量傳遞,但多半是介紹食材,我不禁納悶「只看到食材真的知道怎麼煮嗎?」
看著大家生氣勃勃的投入素食,心中對於素食的信念再次被點燃。讓我也盡一份心力吧!為了每一個正在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也為了讓世界交棒到我的孩子手上時,還是美好的。
我收拾了自己的無知,努力吸取關於素食營養的知識,漸漸瞭解到蛋白質攝取議題是重中之重。身體需要蛋白質建構和修復所有組織,幾乎可以說是身體的基底,我偏好的菇類與澱粉食材,根本不是主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而且,單一植物蛋白質來源無法涵蓋人體所需的必要氨基酸,必須有意識的利用不同食物互補,來達到充足的蛋白質攝取。
於是我開始運用經年累積下來的素食料理技巧,試著編寫各種不同蛋白質來源的素食食譜集(就快問世了喔,請再等一下下),但是我覺得還不夠,因為食譜是死的,生活是變動的,就像最近全聯一直買不到香菜一樣(絕跡到我一度以為它絕種了...好啦其實是前陣子連日大雨),我想要開一堂課,分享各種植物蛋白質食材的特性及料理技巧,配合一些示範料理練習,熟悉食材的變化原則,總覺得可以跟大家一起激盪出更多有趣的素食美味,還有還有,就是讓大家更重視素食營養這個議題。我和工作夥伴一起規劃了課綱,與YOTTA友讀合作開設線上課程,現在想邀請您填寫課前問卷,讓我們知道您對這堂課的想法,幫助我們將課程設計的更完善,更貼近大家的生活需求。 對了,填問卷還有機會獲得免費上課的名額喔!
課前問卷 ►https://bit.ly/2Tno2L9
• 活動獎項:「 蔬食餐桌不設限|輕鬆補足蛋白質的家常X異國料理 」線上課程 抽3名
• 活動時間:即日起~2021/07/15(四)
• 得獎公布:2021/07/20 (二),公佈於 YOTTA 粉絲團
• 備註:如課程因故無法開設,恕不另行補償其他贈品
z世代問卷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法國哲學家米榭.塞荷在《拇指姑娘》一書描繪數位革命對於人類學習與理解世界方式帶來的質變。拇指世代的生活世界,即是網路中介的世界。的確,在人手一機的數位時代,各種手機應用程式app成為掌握智慧生活的工具;而這些工具的選擇與使用習慣,也反映出個人乃至群體生活的樣貌。讓我們來透過【Readr+】的這篇新世代手機熱門app調查報告,看到年輕族群社交軟體使用習慣所反映出來的生活世界樣貌。
----
身為經營方的 Dcard 也觀察到這樣的趨勢。作為新興熱門社交軟體中唯一的臺灣代表,Dcard 行銷暨營運經理 Voka 提到,儘管目前帳號使用仍有限制,但有愈來愈多國、高中生在上大學前,會提前追蹤 Dcard 熱門話題,收藏未來可能會用到的資訊,「這好像也成為一種他們期待上大學的方法。」
...
對年輕世代來說,PTT 因為長期內容與使用年齡層的積累,多被定調為資訊詳實、需要背景知識才能加入討論、距離感強;而 Dcard 則以更輕盈的資訊量、親和性強的對話感,收服年輕世代的心。
以低門檻、高親近感、資訊量輕盈的趨勢不只反應在新興社交軟體上,2016 年 8 月 Instagram 推出「Instagram Story」功能,短秒數的圖像或影音轉瞬即逝,徹底翻轉了過往 Instagram 上以圖文為主的動態牆模式;隔年 Facebook 也跟上這波流行,在頁面上推出限時動態。不只為平臺提升了用戶黏著度,推行的時間點也和上述熱門新興社交軟體陸續問世的時間相吻合,在在反映出年輕世代的閱聽習慣。
…
除了程式開發國背後所代表的文化與政治符碼外,年輕世代的熱門程式常背負不少負面標籤。
眾多負面輿論中,又以抖音相關的批評尤為明顯,今年 4 月 TikTok 稱霸全球下載量冠軍的新聞,就曾引起 PTT 一陣譁然,抨擊「FB 早就被這些攻佔了」、「不懂有什麼好看的」,甚至不少推文都嘲諷:「抖音一響,父母白養」。
...
作為早期使用者兼創作者的 Yumi 不諱言,目前社會對抖音的嘲諷風氣愈漸明顯。她指出,三年多前 TikTok 潮流更注重視覺效果的技術呈現,因此當時普遍認為「抖音滿酷的」,還沒被貼上那麼多負面標籤。「但後來越來越多人用抖音,也開始有越來越多奇怪的創作內容湧入,抖音風氣變了,才有了『抖音都是屁孩在玩』的聲浪。」
…
回顧成長歷程,Queena 正是極度資深的網路使用者,最早追溯到幼稚園就接觸手機、使用網路;小學開始使用 Facebook 、無名小站(簡稱無名)、Yahoo 即時通、一路到國中改用 Instagram,現在則更常用抖音。
她提到,小時候不懂,只覺得無名小站很不成熟,「打一堆奇怪的文章,還要關秘密分享,那就不要分享就好啦!想看還要知道密碼?」但 Queena 也自嘲,現在看來就連當時 500 讚以上的臉書貼文,回首可能就只是一篇心情抒發、不明所以的呢喃。即使後來從即時通、 Facebook 轉移到 Instagram 上,舉凡生日祝賀、畢業、甚至告白,仍然有許多生活瑣事在網路上同步發生。
從小就生長於有著各式數位產品環境的「數位原住民」,在一波波快速崛起又消失的流行視聽內容中尋找刺激,在網路上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體驗什麼是「長大」。相較於成年後才接觸數位產品的「數位移民」,對 Z 世代來說,虛擬的網路世界或許更為真實。
(引用自https://www.readr.tw/post/2572?fbclid=IwAR0AA310Rs64TNU8cPMv5n5qN0_0Sh27s05_gmfe9D1OMPj2q_-CLxQVV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