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欸欸,我跟你講你不要跟別人講喔......」
「我不會跟別人說的!」
「你為什麼要把我的秘密洩漏出去!」
這類型的對話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上演,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秘密,你是個守口如瓶的人嗎?你知道其實保密比你想像中的難喔,科科!
_
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的研究團隊就曾經訪問 10,000 人,發現有 97% 的人正處於保守重大秘密的狀態。
不僅如此,平均每個受試者必須保守 13 個秘密,其中比較常見的秘密有:曾經說過的謊、對暗戀對象的浪漫幻想和自己的財務狀況等等。
秘密之所以讓人壓力大,不在於你要「瞞住」這個秘密,而在於你會時不時「想到」這個秘密,覺得自己是個不真誠的人,進而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保密的過程中會消耗許多認知資源,尤其是當談論到相關主題時,人們需要時刻保持謹慎才能保守秘密,研究顯示保密確實會破壞生活的幸福感,使人感到疲憊。
_
🤫 守住自己的秘密難,保守他人的秘密更難
當人們心理壓力過大時,就會控制不住想要泄露自己的私事,將自己的秘密說出來,無疑是為了能快速達到情感宣洩的目的,但結果可能會一團糟。
就更不用說我們偶爾會以適當的自我爆料來拉近與朋友間的距離,增加親和力。
當人們向我們傾訴秘密時,我們會將其視為一種親密行為,潛意識中也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值得讓人依靠,擁有優越感、責任感。
_
但為什麼我們會轉頭就將秘密洩漏出去呢?
因為人們常常認為將秘密告訴自己的另一半、好朋友,不僅可以減輕自己保守秘密的壓力,對方也一定不會洩漏出去。
在放鬆聊天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無意識地想提供更多對方不知道的資訊,而不小心將別人的秘密說出來,強調自己的重要性。秘密有時就成為全世界都知道,只有你自己不知道其實大家早就都知道的事了。
_
🤫 連孩童也會有一兩個小、秘、密
從五歲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培養保守秘密的能力。青春期的孩子對父母保守秘密也許可以防止責罵,但更多的是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以「擁有秘密」的方式滿足自主感(autonomy),幫助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高自尊和積極的自我概念。
所以當你無意間發現孩子的小秘密時,先試著暗中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給予信任感並尊重孩子擁有秘密,才是陪伴他們成長的訣竅哦。
_
科夥伴們也有說不出口,但很想大聲說出來的祕密嗎?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唷!
_
參考資料:
.Slepian, M. L. & Moulton-Tetlock, E. (2019). Confiding secrets and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0, 472-484.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THE PROBLEM WITH KEEPING A SECRET
.Scientific American - Why It’s So Hard to Keep a Secret
.親子天下 - 交到壞朋友?被欺負不說?發現孩子擁有秘密,請先別急著上演內心小劇場
_
延伸閱讀:
人何必說謊?用心理學實驗揭穿說謊的秘密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4722
什麼是「解盲」?一開始為什麼要「雙盲」?讓人頭昏腦熱的安慰劑效應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3518
_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嘅性格特質,有的主動積極,有的內歛謹慎,還有些……hmmm……怎樣鼓勵也沒用,經常覺得自己會失敗、不敢嘗試,令父母既擔心又勞氣,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真是天生懶散、沒自信,或是有其他你意想不到的原因? 參考資料 Seligman, M. E., & Maier, S. F. (196...
「well-being心理學」的推薦目錄:
well-being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I Am Greta”: A look at the person and family behind the name, not necessarily the facts of the climate crisis. I think the film really takes you into the psychology of Greta; the focus, the tenacity, the overwhelmingness. Her father Svante is also an awesome character. You watch Thunberg transform from a child looking for answers to an adult who realizes there may not ever be an answer—and the terrible weight of that responsibility. Well, I’m not gonna expound on reducing one’s carbon footprint; I’m just beginning to learn how to do that myself. But I have found that overall just consuming less is a big help, not just to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well-being in general. The pressure to consume is like a toxin in the body—it builds up in your system unknowingly and then actually makes you sick when you try to stop it. But, of course, stopping it is the only way to really get a hold on it. It took me a long time to understand that. Good luck to everyone out there. P.S. the skirt I’m wearing came from a clothing swap and I love it!
首先感謝 捷傑電影邀請,真心覺得他們品味很好!《環保少女》出乎預料,重點不是放在驚人的氣候變化數據或恐怖的未來預測,而是在格蕾塔本身與她家人的互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電影真的有讓你感受到她的一些特徵,例如因阿斯伯格症而擁有的專注力或者無法與太多人交談或共餐的壓力。她從一個在尋找答案的小孩蛻變成一個扛著巨大的責任的成人。至於勸導過減碳生活什麼的我就不多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自己也慢慢在摸索中,但我不得不說減少消費與消耗不只對於環境有幫助,對於自己身心靈更是一種治療。消費的就像一種毒素,滿滿的累積在身體當中,等到發現已經來不及,想要停止也很痛苦,但是唯獨停止才能改善,太可怕了!(過來人的分享)P.S. 我昨天發現我整套服裝沒有一件是近3年新買的物品,裙子是二手服裝交換會得來的,而且我最長穿這件裙子!這就叫做baby steps吧...我們一起慢慢學習🌎
well-being心理學 在 XUAN 劉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Guys! 我的新Podcast《劉軒的How to人生學》上架了!
放個2019年我和家人在紐西蘭的老照片,希望透過這個Podcast能持續傳遞當時我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幸福感。
我從很早的時候就很喜歡聽Podcast,收聽的大多是國外和心理、Well-being有關的節目,或者很長時間的深度訪談。尤其當我在河濱慢跑、騎腳踏車的時候,這些節目不僅僅是我的陪伴,還能讓我從中學習很多。
我個人喜歡聽知識類的Podcast,也很喜歡從人的故事中學習知識點。很多時候我聽到有感觸的故事時,無論我在騎車或是跑步,我還會停下來作筆記。
記得有次我在騎腳踏車時,我在聽Charles Duhigg的Podcast,那一集他要談的是如何去感化一段僵化的親子關係,而受訪者是一位喜劇演員:他的父親在晚年的時候,變得非常負面和僵化,於是他開始帶著他父親到每個他表演脫口秀的地方,讓父親在現場聽他表演。他的父親從來沒聽過他的表演,在聽了一次次他的演出後,他們之間開始增加了很多有意義的互動,改變了父子間的關係,也講到了最後在父親臨終前那樣沉重的時刻,他們還能互相調侃,為彼此相處的最後一刻注入不同的溫暖。
聽著聽著,我自己騎著車,已經淚流滿面。我覺得這個就是Podcast有力量和感染力的地方。我想講心理學,實用的東西,並且以人的故事為出發點。
而我一直相信,每個人一定都有個值得被傾聽的人生故事,透過他人的故事,我們可以看見人生不同的可能性,對自己的人生哲學有些啟發,甚至學習到一些心法,把它們帶到生活中使用。
「人生」這門學問,沒有一個公版,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怎樣過就一定會幸福美滿。但沿路上會有一些旅伴讓我們知道自己前進的路途不孤單;也會有些指路人讓我們看見跨過眼前關卡的方法。
而在我的新節目《劉軒的How to人生學》,每集我會和來自各領域、擁有獨特生活哲學的來賓,聊聊各種人生議題。有時候,遇到我特別有感觸的議題,我也會用一整集來單獨和你聊聊。
我很期待透過這個節目,能帶給你這些精彩且深刻的故事,還有滿滿的人生how to。Stay tuned!
現在已經有一集我個人分享2021年的一開始如何照顧自己的專注力,以及兩集我與聶雲聊聊表達和溝通的訣竅以及他的人生哲學。
歡迎各位朋友至下方平台訂閱並收聽:
App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nBR9X
Spotify 👉 https://lihi1.com/PGR2i
KKBOX 👉 https://lihi1.com/TZj60
SoundOn 👉 https://lihi1.com/Nqe3b
well-being心理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嘅性格特質,有的主動積極,有的內歛謹慎,還有些……hmmm……怎樣鼓勵也沒用,經常覺得自己會失敗、不敢嘗試,令父母既擔心又勞氣,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真是天生懶散、沒自信,或是有其他你意想不到的原因?
參考資料
Seligman, M. E., & Maier, S. F. (1967). 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4(1), 1-9. doi:10.1037/h0024514
蔡純純(2015)。從「習得性無助」談如何幫助孩子不放棄。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9),頁66-70。
Ware, D. (2013, December 17). Examine Your Attribution Style. Retrieved from Psychologist's Guide to Emotional Well Being
well-being心理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全球七十億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品格特質。有些人有較強的自制力,有的則充滿好奇心,無高低之分,卻造就了我們的獨特性。那到底是什麼決定我們每個人的品格特質?是先天決定還是靠後天培養?
很多人都以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反而學習就可以靠後天努力。於是過去一段長時間,每當我們談到教育,都集中於討論如何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學習知識,但事實上,品格特質都可以發展和強化鍛鍊!?
參考資料
Park, N.,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2004). 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3(5), 603-619. doi:10.1521/jscp.23.5.603.50748
Jones, D. E., Greenberg, M., & Crowley, M. (2015, February 10). Early Social-Emotional Functioning and Public Heal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ergarten Social Competence and Future Wellness.
Dweck, C. (2014, November).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Retrieved from TED Talk
Marvin W. Berkowitz, & Melinda C. Bier. (2004). Research-Based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91, 72–85.
The VIA Institute on Character, http://www.viacharacter.org/www/
well-being心理學 在 健康講座: 正向心理學:在疫情中找到幸福感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疫症帶來種種生活上新的壓力,「正向 心理學 」卻可以幫助我們從生活中尋回幸福,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CHP, Department of Health, HKSARG. ... <看更多>
well-being心理學 在 情緒幸福感 的推薦與評價
臨床研究認為,幸福感的定義有三種: ▪️1) 情緒層面上快樂主義取向的「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 ◾️) 正向機能層面上的「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