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討論的「龜」有幾個破音詞
有「ㄍㄨㄟ」--烏龜,也可以寫「ㄐㄩㄣ」--龜裂
但有個小孩寫了紅「ㄍㄨ」龜,老師也給分
這讓我想到我在證照考師評分時
學生寫了「小圓肌」另一個寫了「圓小肌」
我在上課中被問到哪一個才是正解
甚至有個同業也問過我
到底該用「腿後腱肌群」還是「膕繩肌」
還有人寫了「擴」背肌
大家都在爭議著哪個才是「正解」
有年在ACSM考前準備課程時
也有個學生問到,進行耗氧量算式推估值
到底要寫3公升、3.2公升還是3.35公升
對我而言~肌肉的中文都是「翻譯詞」
怎麼翻譯,意義不大
重點是要知道我們講的是不是同一塊肌肉
要講正解,Teres Minor, Hamstring才是正確講法
那次ACSM考試時,外國老師被逼瘋了
也很冷靜地回答
這些計算,都只是算出「推估值」
那些差異,都是可容忍的數值
但~學生又追問「那考試時我該寫哪個答案?」
外國講師耐著性子回答
「如果你問的是考試,答案會有下列選項:」
「30毫升、3公升、30公升、300公升」
「這樣,您清楚了嗎?」
台灣的教育比較在意「考試」重視「得分」
卻從不花時間想一下,考試的意義在哪
到底要檢視與考核的是「理解能力」
還是考驗「背書能力」
到現在我看到許多檢定,闊背肌伸展,還是那招
「寬立站姿體側手臂延伸伸展」
如果你花多點時間了解肌肉起止點
多看一下俱樂部會員做完拉背後的「本能伸展」
絕對不會有人做那招
闊背是個3D肌肉,纖維圍繞這個腰椎體側到手臂
沒有三D角度刺激,絕對無法完整的伸展到闊背肌
(會員比教練還厲害,因為會員做完拉背,絕對會想辦法拉著柱子,找出能有效伸展到這個部位的動作,而這動作,絕對不是體側延展)
偏偏現在許多學校、檢定、考核
還是以這招為標準答案
只因為某本權威的教科書裡,是以那動作伸展闊背
就因次變成黃金定律!哪怕大家覺得沒Fu還是會教
『知識是活的,是瞬息萬變的』
我常跟學生說
「Always Questioning What You Learn」
無論是我說的還是哪本書、哪個大師說的
永遠必須對所學的知識存疑,在進行判斷
唯有如此~才能讓知識活用
讓學習更為多變、有效
學習!不在書上~在生活裡!
紅「ㄍㄨ」也是「龜」的標準答案喔!
讚!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