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
⠀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
⠀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pragmatic中文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
⠀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
⠀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pragmatic中文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專頁公告] 有關我對BBC記者向蔡總統提問的貼文,存在一些爭議。或許是我表達的不夠清楚,而此一事件也有其複雜性,因此經大家傳來傳去後,遂造成諸多不必要的誤解與糾紛。於此,對該貼文的疏漏表達歉意的同時,我也想藉這個機會,向大家澄清我的個人觀點,並提供具體的說明。
坦白說,當我第一時間聽到這個問題時,我並不是很高興:
原本文章和影片:http://bit.ly/36QOKNP (請務必閱讀背景資料)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yKVW475EnA4?t=6421
影片內文:
Thank you very much, and congratulations first, President Tsai, on tonight’s result. A few months ago, you were struggling in the polls. Many people suggest that the turnaround in your fortunes is because of the actions of China. Its threats that you mentioned tonight. Its putting of the aircraft carriers through the Taiwan Strait, the situation in Hong Kong. So my question to you is this: Do you think you have th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thank for this victory.*
非常感謝您,蔡總統,首先祝賀今晚的結果。幾個月前,您在民意調查中苦苦掙扎。許多人認為,您命運的轉變是由於中國的行動。誠如您今晚提到的威脅──航空母艦通過臺灣海峽以及香港的局勢。因此我對您的提問是:您認為您應該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這次的勝利表示感謝嗎?*
*您認為您的勝利歸因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嗎?
have sb to thank (for sth) 對(某人)感謝
1. to say that you are grateful to someone who is responsible for something good happening. This expression is sometimes used HUMOROUSLY to mean that you are not grateful for what someone has done.
https://www.ldoceonline.com/…/have-somebody-to-thank-for-do…
2. If you have someone to thank for something, that person is responsible or to blame for it. 由(某人)對……負責;應責怪(某人)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english/have-sb-to-thank…
★★★★★★★★★★★★
我個人認為,此一提問似乎高估了中國對蔡總統勝選──臺灣人民以自由意志所選出的總統──的影響。不可否認,中國對臺灣的行動已與日俱增,但問題的設定似乎過分強調中國這一因素,而輕忽了臺灣人民的努力。這是我的個人觀點。
在長年旅居美國的生活經驗中,隨處都可聽見以雙關作為諷刺性質的幽默(my sarcasm detector is functional)。事實上,從我的回應也不難看出,我認為不恰當的地方乃在於,提問的內容及其所強調者──中國因素:
The people of Taiwan do not hav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to "thank" for this democratic victory. They have the sacrifices of thousands of democratic reformers and activists around the world to thank for their right to vote and the right to have their voices heard. It is unfortunate that the threats you mentioned are perceived by some as being responsible for tonight's victory.
臺灣的總統並不需要針對此次的民主選舉「感謝」習總書記。總統和全臺灣的人民需要感謝的是全球成千上萬的為了民主而犧牲的改革者,感謝由於他們奮鬥而獲得的投票權與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不幸的是,一些人似乎認為今晚的勝利應歸因於您所提到的這些威脅。
★★★★★★★★★★★★
毫無疑問,有些人並不同意我的回應。但是,若您稍加觀察,便可發現我是圍繞著「have…to thank、 對(某人)感謝」來進行回應,並提出個人觀點。別人用幽默的語氣問我 ,並不代表我不能以字面上的意涵去作正式甚至有一點俏皮的回應。當時,我若在「thank、感謝」周圍加上引號*,唸起來就會有特別的語氣,或許能更加凸顯我充分理解幽默的部分。不幸的是,我並沒有這樣做,致使許多人不理解我的本意。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care_quotes
★★★★★★★★★★★★
我之所以撰寫此一貼文,乃為強調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為臺灣犧牲奉獻的民主改革者,並向該名記者過於強調中國影響力的問句提出抗議。同時,我也在該篇貼文中附上完整影片的連結,方便讀者理解此一事件的脈絡。我也是純粹當作個人意見發表,而沒有把它變成一篇完整的教學文章。
由於「have sb to thank (for sth)」包含了正面與負面的意涵,而有時也會被幽默地使用。因此幾個小時後(大約凌晨2點),我開始收到一些訊息,告知我並不理解英式幽默。此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貼文不夠明確,使得部分讀者無法理解我為文的重點。在我迅速添加了「have sb to thank (for sth)」的定義後(http://bit.ly/2NnxHv2),便未多想而上床睡覺了。第二天,我下午上班回到家後,卻看到某些針對我貼文所作的評論,認為我不僅對英式幽默缺乏理解,還錯誤地翻譯了該問句。以下,我將對兩種主要的評論作出回應。
★★★★★★★★★★★★
首先,我其實能理解,該名記者嘗試在嚴肅的提問中帶點幽默,但以英文母語者的角度來說,我並不認為他的話「幽默」(至少我個人沒有那種會心一笑的感覺,可能我比較嚴肅)。再者,幽默是非常主觀的,並非所有人都能產生共鳴,尤其是在這麼正式的場合,則更容易造成誤解。對我而言,發言者在正式的場合時,應清楚地意識到,可能會有部分聽眾無法理解自己話語的弦外之音──幽默。畢竟,這是一次全球性的現場直播,真正瞭解英國文化的觀眾,恐怕是少之又少。
即便當時,他是向蔡總統提問而非現場觀眾,但我們都知道(包含該名記者),提問會被口譯員翻成中文,進而讓在場的所有臺灣人聽見。更無消說,蔡總統本就代表全體臺灣人民,向臺灣總統提問,本質上就是向所有的臺灣人民提問。不過,我也相信,該名記者之所以使用此一詞彙,乃為營造幽默的氛圍,並傳達他個人對總統大選與臺海問題的關注,以探求蔡總統對此一議題的洞見。坦率地說,我也沒有資格去干涉專業記者發問的方式,況且他本人的風格本就較為犀利(他揭露了中國無數的人權問題,並進行了諸多報導)。
又我個人認為,無論記者的本意為何,這樣的表達方式並不恰當,尤其是在這麼重要的場合的第一個問題。我由衷地覺得,有評論指出我反應過度,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個人還是希望,外國記者在正式的國際場合中,能尊重臺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同時也照顧到聽眾的感受。而蔡總統隨即報以微笑,則是展現出她總統的高度與格局。我想,即便蔡總統內心有所想法,也不會在這麼正式的場合中表露出來。因此,微笑絕對是最好的回應。口譯員之所以略過此一問題,很可能是擔心會引發爭議。而影片中,您可以清楚的看到,相鄰的記者於微笑的同時,也搖了搖頭。我想,「幽默」是否適合這種情況,每位觀眾都會有自己的看法。
此處的討論已超出語言的闡釋與翻譯,以及對單詞涵義的理解。我個人認為,那些將我的貼文化約為「不理解英式幽默」的評論,實已淡化了語言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脈絡。惟遺憾的是,我當時也未闡明自己的思路,沒有提供足夠的背景資訊。因此,這導致了諸多不必要的困惑。
★★★★★★★★★★★★
其次,我注意到某個粉絲專頁。該專頁在隔天下午發表了一篇文章,內容是關於我如何藉由「要感謝某人(某物)」的字面翻譯,來誤解該名BBC的記者。但這樣片面的說法,似無法詳實的呈現我該篇貼文的本意,也忽略了我所提供的資訊。
have sb to thank (for sth)
1. to say that you are grateful to someone who is responsible for something good happening. This expression is sometimes used HUMOROUSLY to mean that you are not grateful for what someone has done.
對(某人)感謝
I have Phil to thank for getting me my first job.
https://www.ldoceonline.com/…/have-somebody-to-thank-for-do…
2. If you have someone to thank for something, that person is responsible or to blame for it.
由(某人)對……負責;應責怪(某人)
You have John to thank for this problem.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english/have-sb-to-thank…
★★★★★★★★★★★★
該專頁也認為我誤解了「have sb to thank (for sth)」──僅譯出「感謝」的字面義而無提供其餘意涵──此一片語。但事實上,我的貼文裡早已附上相關資訊。
在言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中,僅「thank you」一詞就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方式。言語的闡釋與翻譯,必須考慮到語調、肢體語言以及社會環境。我絕對不是專業的翻譯,但誠如下列連結的內容所顯示,文字媒體大多只會提供直譯──亦即「感謝」,畢竟要以短短的幾行文字來完整表達講者的意圖,並非易事。因此,絕大多數的文字報導(包含我的貼文)也附有新聞發布會的完整影片,以為讀者提供更清晰的背景與脈絡。同時,記者也會有自己的顧慮(受眾),因此文字的使用必須盡可能地言簡意賅,以與讀者產生共鳴。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670861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037675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51077553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62512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article/20200112/60476407
I am not a professional translator by any means, but a literal translation is sometimes provided because it is immensely difficult to get across the full intent of the speaker with a few lines of text. Just the phrase "thank you" could be interpreted in diverse ways in discourse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speech require consideration of stress, body l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s. If the reporters above provided a connotative translation, the language used would be subjective as it would directly reflect what the translator believes to be the speaker's intentional meaning. Thus, a full video of the press conference was included in nearly every one of the report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additional context. Journalists also have pragmatic concerns (reach, readership), so the language used has to be specific, emphatic, and concise. These reasons might offer some insight into why「道謝」was used instead of a connotative translation.
★★★★★★★★★★★★
事後看來,在我發表評論的當下,以及之後所受到的負面評論時,確實有些激動,被批評也是應該的。我個人認為,該名BBC記者過於凸顯中國影響力的問題,對總統以及臺灣人所珍視的民主制度似乎顯得不甚尊重。而我也相信,此亦即該提問之所以造成諸多爭議的原因。事實上,我一直在編輯貼文,希望盡可能地以更客觀的方式來表達我的觀點。但顯然,此前我未能在第一時間評論中作出詳盡的解釋,為此我深感抱歉,也學到了寶貴的經驗。若我的貼文為您帶來諸多不便,我深表歉意。希望本文足以闡明我對此事的想法,並作出具體的澄清。謝謝。
pragmatic中文 在 《Pragmatic Programmer》中文翻译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Pragmatic Programmer》中文翻译. Contribute to HabenChan/pragmatic-programmer-zh development by creating an account on GitHub.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