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onda逝世,享年79歲。
50年前,他與Dennis Hopper拍了一齣公路電影《Easy Rider》。
兩個人在美國公路上的自由與逍遙。
最後,被殺。
他們的自由令那些害怕自由的人感到冒犯。
以下一篇,三年前寫的。
———————————————————
【你有你積極自由,佢有佢消極感受】
I wasn't born to follow——當年睇完《Easy Rider》,我將Peter Fonda呢句好型的對白銘記於心。
或許因為我自出娘胎後就乜都follow。
Follow家長以及姨媽姑姐的期望。Follow大人師長的教誨。Follow上司老闆的命令。Follow這個社會(由唔知乜水所訂定)的規範。我不排除當中有些follow是正確的(而且根本唔到我話唔follow),但follow得多,漸漸失去對自由的追求——又或者咁講,我害怕不follow,我不想不願也不敢承擔自由的後果。結果,應了N年前嗰位佛洛姆的一句:逃避自由。
Peter Fonda這句「I wasn't born to follow」卻摑醒了我。問題是,摑醒咗,又點?
從電影的角度看,《Easy Rider》是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在上世紀60年代末、嬉皮文化開到荼靡時,對這時代潮流的一次描述。故事方面——基本上是沒有一個嚴謹故事的,不過就是兩個沒有(被詳細交代)過去的hippies,販毒,賺咗筆大錢,索性以退休態度面對生活,駕著Harley呢度去嗰度去,成齣戲,就是(略嫌鬆散地)描述他們在路上所遇見的人與事。
從生意的角度看,空前成功。成本三十幾萬,實收六千萬(上述兩個金額都是講緊美金),賺到喊,而且難能可貴在,電影大賺之餘更被公認為記述了一個時代的珍貴文化產物。電影本身也作為一個分水嶺,展開了70年代New Hollywood的新浪潮,不少新導演終於有機會發表作品……不過呢part同本文無關,不贅了。
第一次睇《Easy Rider》,除了Peter Fonda那句好型的對白,最深印象,就是美國的公路,令我從此愛上了公路電影,甚至一度想有樣學樣在有生之年進行一趟美國公路之旅……(現實問題是,我冇電單車牌,亦冇諗過去考——成世人至今只踩過三次單車,而且三次都完美地炒車。其實從來冇人阻我去學去考,但我明顯放棄了這種自由。)
結果我可以做的,就是間唔中翻炒一次《Easy Rider》。
《Easy Rider》呈現的自然是自由。但自由係乜?齣戲話俾我知,在向來高舉自由權利的美國,自由可以是:1.純粹因為睇唔過眼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同自己有別的打扮,唔租房俾佢哋之餘仲叫佢哋快啲躝;2.純粹因為睇唔過眼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同自己有別的打扮,而無情情打佢哋一鑊;3.更可以純粹因為睇唔過眼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同自己有別的打扮,而向佢哋開槍。
被賦予自由權利的人不能接受和忍受他倆所呈現的自由方式。
在這裡我看到自由的歧義。自由原來是一個極度空泛的詞語。西方經由長時間所發展的自由主義,似乎讓世人明白了「自由」,然後一連串明文規定的條文,保障了世人的自由,但這種好客觀的自由,只是「消極自由」——「消極自由」只能話你知「free from 乜」,而不能教你「free to 乜」。
於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似乎獲得保障的社會,以為好自由地生活,但原來一早便受制於各種(唔知乜水訂定的)規範,一直follow住各種(唔知乜水訂定的)規範生活——而當發現竟然有人斗膽踰越了規範、展示自己諗都未諗過的「積極自由」時,便會淆底、或接受唔到——有人選擇藐視,有人選擇摧毀。
在我為了寫論文而苦讀牟宗三有關自由的論述時,突然想休息一下,便把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新出的《Easy Rider》放進PS4,play——我終於睇得明《Easy Rider》,終於明白Why裡邊嗰班非hippie人士要藐視要怒打甚至要射死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了。
你要同嗰班成世都在拚命follow的人說自己不願follow?等於把自己送去一條注定死亡的公路,簡稱死路。
(補充少少:「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不是我生安白造出來,而是哲學家Isaiah Berlin在1958所發表的一組概念。)
#easyrider
#peterfonda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peterfonda 在 袁智聰 Yuen Chi-Chu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R.I.P. PeterFonda, writer and star of "Easy Rider" and counter-cultural icon, has died at the age of 79.
peterfonda 在 月巴氏 / Work Super Gu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eter Fonda逝世,享年79歲。
50年前,他與Dennis Hopper拍了一齣公路電影《Easy Rider》。
兩個人在美國公路上的自由與逍遙。
最後,被殺。
他們的自由令那些害怕自由的人感到冒犯。
以下一篇,三年前寫的。
———————————————————
【你有你積極自由,佢有佢消極感受】
I wasn't born to follow——當年睇完《Easy Rider》,我將Peter Fonda呢句好型的對白銘記於心。
或許因為我自出娘胎後就乜都follow。
Follow家長以及姨媽姑姐的期望。Follow大人師長的教誨。Follow上司老闆的命令。Follow這個社會(由唔知乜水所訂定)的規範。我不排除當中有些follow是正確的(而且根本唔到我話唔follow),但follow得多,漸漸失去對自由的追求——又或者咁講,我害怕不follow,我不想不願也不敢承擔自由的後果。結果,應了N年前嗰位佛洛姆的一句:逃避自由。
Peter Fonda這句「I wasn't born to follow」卻摑醒了我。問題是,摑醒咗,又點?
從電影的角度看,《Easy Rider》是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在上世紀60年代末、嬉皮文化開到荼靡時,對這時代潮流的一次描述。故事方面——基本上是沒有一個嚴謹故事的,不過就是兩個沒有(被詳細交代)過去的hippies,販毒,賺咗筆大錢,索性以退休態度面對生活,駕著Harley呢度去嗰度去,成齣戲,就是(略嫌鬆散地)描述他們在路上所遇見的人與事。
從生意的角度看,空前成功。成本三十幾萬,實收六千萬(上述兩個金額都是講緊美金),賺到喊,而且難能可貴在,電影大賺之餘更被公認為記述了一個時代的珍貴文化產物。電影本身也作為一個分水嶺,展開了70年代New Hollywood的新浪潮,不少新導演終於有機會發表作品……不過呢part同本文無關,不贅了。
第一次睇《Easy Rider》,除了Peter Fonda那句好型的對白,最深印象,就是美國的公路,令我從此愛上了公路電影,甚至一度想有樣學樣在有生之年進行一趟美國公路之旅……(現實問題是,我冇電單車牌,亦冇諗過去考——成世人至今只踩過三次單車,而且三次都完美地炒車。其實從來冇人阻我去學去考,但我明顯放棄了這種自由。)
結果我可以做的,就是間唔中翻炒一次《Easy Rider》。
《Easy Rider》呈現的自然是自由。但自由係乜?齣戲話俾我知,在向來高舉自由權利的美國,自由可以是:1.純粹因為睇唔過眼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同自己有別的打扮,唔租房俾佢哋之餘仲叫佢哋快啲躝;2.純粹因為睇唔過眼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同自己有別的打扮,而無情情打佢哋一鑊;3.更可以純粹因為睇唔過眼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同自己有別的打扮,而向佢哋開槍。
被賦予自由權利的人不能接受和忍受他倆所呈現的自由方式。
在這裡我看到自由的歧義。自由原來是一個極度空泛的詞語。西方經由長時間所發展的自由主義,似乎讓世人明白了「自由」,然後一連串明文規定的條文,保障了世人的自由,但這種好客觀的自由,只是「消極自由」——「消極自由」只能話你知「free from 乜」,而不能教你「free to 乜」。
於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似乎獲得保障的社會,以為好自由地生活,但原來一早便受制於各種(唔知乜水訂定的)規範,一直follow住各種(唔知乜水訂定的)規範生活——而當發現竟然有人斗膽踰越了規範、展示自己諗都未諗過的「積極自由」時,便會淆底、或接受唔到——有人選擇藐視,有人選擇摧毀。
在我為了寫論文而苦讀牟宗三有關自由的論述時,突然想休息一下,便把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新出的《Easy Rider》放進PS4,play——我終於睇得明《Easy Rider》,終於明白Why裡邊嗰班非hippie人士要藐視要怒打甚至要射死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了。
你要同嗰班成世都在拚命follow的人說自己不願follow?等於把自己送去一條注定死亡的公路,簡稱死路。
(補充少少:「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不是我生安白造出來,而是哲學家Isaiah Berlin在1958所發表的一組概念。)
#easyrider
#peterfo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