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教「運動」,那要找誰?】
.
會「運動」的人很多,從過去是運動員的人、健美專長的、馬拉松選手、帶中風患者走路的治療師、在社區帶長者團康的教練、奧運選手的教練、連鎖健身房的教練等。但在運動這個巨大的光譜中,每個人的專精的可能在其中一個範圍,依照每個人的養成教育、工作後的繼續教育等。
.
教練們開始學習「特殊族群」、「動作控制」、「物理治療」、「運動防護」等,偏向醫療端的相關知識。同時,醫療人員包括物理治療師、醫師,也開始學習「肌力訓練」、「重量訓練」、「運動表現」等,偏向教練端的專業領域。
.
「Exercise is medicine」
.
這句話,將傳統認為「運動、訓練」是年輕人、運動員才要進行的,延伸到一個新的領域。將運動視為一種「治療、維持或提升健康的方式」。而健康是不管在哪個年齡層、不同族群下皆需要的。或者說,假設死亡為0分、健康為60分、頂尖運動表現為100分,運動皆能參與在這個光譜中的任何位置,只是用的名詞不同,或者參雜的「醫療」跟「訓練」比重上的差異。
.
例如:
🔸「關節活動度運動」,是物理治療師常用於「預防或增加關節活動度」的技術,大多應用於久臥在床而關節攣縮、或剛手術完受傷處還很脆弱的患者。
.
🔸「動作控制訓練」,起初是用在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早期復健的專業們發現,當大腦或神經損傷後,肌肉的出力方式、順序,甚至動作型態會產生改變。使得身體可能使用「效率較差」的方式進行各種動作,消耗的能量較高、但產生的力量不多、也增加肌肉、關節、身體過勞的機率,進而引發受傷。
.
近期,越來越多人可能因為久坐、辦公室的生活型態、過往受傷經驗等,身體也會出現類似這種「效率較差」的動作型態。因此,動作控制訓練如同肌肉的「再教育」,重新學習身體應當出力的方式。目前這仍偏向物理治療師、神經科學等專業。
.
🔸「重量訓練」,則是透過自身體重或額外的負重,來刺激身體各個系統、體適能的成長,包括:肌力、爆發力、心肺耐力、體組成等。要給予身體額外「負重、重量」的前提是「身體出力的方式正確,關節、軟組織等有一定的穩定性及活動度」,也就是有一定的「健康、動作基礎能力」。而這偏向運動教練、健身教練的範疇。
.
上述的技巧都有「運動、訓練」等字眼,但其背後的意義、使用的時機有大大的不同。這當中也涵蓋從醫療端到訓練端的一整個光譜。從受傷應進行的「復健」由物理治療師主導;適合各類族群的「功能性訓練」;準備回到運動場上前的基礎動作能力由運動防護員主導;進階的肌力與體能、運動表現則由教練主導。
.
對病患、一般民眾、運動員,找到適合自身需求、專攻光譜中特定範圍的專業人員,才能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例如,每次深蹲時,腰都會覺得緊緊卡卡的,重量遲遲上不去,可能需要找物理治療師進行「動作檢測、肌肉再教育、動作控制訓練等」。而復健半年的十字韌帶斷裂的籃球選手,日常生活、走、跑、跳都沒問題了,則應該轉由技術教練、肌力與體能訓練師進行「基礎重量訓練、爆發力、敏捷訓練等」。
.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
#exercise #training #therapy #health #motorcontrol #physicaltherapy #strength #conditioning #physicaltherapist #coach #athletictrainer #returntosports #rehabilitation #運動 #訓練 #治療 #復健 #健康 #動作控制 #運動表現 #物理治療 #肌力與體能 #物理治療師 #教練 #運動防護員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的網紅Jingjing_Migu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在骨盆啟動後,向前彎腰依然骨盆依然沒有動作呢 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骨盆前旋(臀部上提) 骨盆前旋會用到髂肌,這是一個比較難啟動的肌肉,可能要多花一點時間來練習與感覺(鼠蹊與腹股溝深處) #illiacus #motorcontrol #kineticcontrol #動作控制 #髂肌 #物理治療 ...
motorcontrol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受傷後,回到運動場:復健的各個階段】
.
從完全斷裂的阿基里斯腱,要可以跳起來灌籃。這當中需要許多專業的協助,從0分(嚴重受傷)到100分(頂尖運動表現),每個專業擅長的區塊不同,例如醫師擅長0分到30分的過程,像是骨科手術、注射、影像學檢查等。而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擅長30分到70分的過程,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讓受傷處恢復到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強度,能走、跑、跳等狀態。最後的70分到100分,則由肌力與體能訓練師/技術教練,設計能更近一步提升體適能的訓練,並精進運動專項的技術。
.
我們可以將上述的過程,細分成幾個步驟,讓大家更了解從受傷到恢復運動表現。
.
🔸 結構損傷/疼痛的產生(0-30分)
意外發生時、剛受傷時,身體特定的部位大多有明顯的損傷。例如腳踝扭傷就是「踝關節附近的韌帶裂開」,或是跑步時大腿拉傷,可能是「大腿後側的膕旁肌被過度拉開而撕裂」。像是一台電腦被摔壞了,要把不能用的部分拿掉,能修復的部分簡單清理,準備重新安裝。
.
因此,在這個階段的目的是「避免患部再傷害、增加患處修復、減少疼痛」等,例如避免會疼痛的動作(可能拉扯到撕裂的組織)、打針或超音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吃藥或徒手治療(減少疼痛)。此階段主要由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進行治療或醫療處置。
.
🔸 患部功能的重建(30-50分)
當受傷的部位恢復到一定程度,疼痛會減少,但是許多功能會受到限制。例如腳踝扭傷,剛開始走路容易軟腳、或感到特別僵硬等。此時的目標在於「重新建立基礎的功能」,對大部分的運動傷害來說,所謂的基礎功能包括:關節活動度、柔軟度、穩定性、本體感覺」等。有點像是重新組一台電腦,要準備好「硬體設備」如主機板、硬碟、顯示卡等,因為有足夠的硬體設備,接下來安裝的「軟體」才可以使用、熟悉操作。
.
因此,這段期間會進行徒手治療如關節鬆動術、筋膜放鬆、伸展運動、本體感覺訓練、運動治療等,來提升活動度、穩定性等,或者說關節或肌肉應有的功能,這個主要屬於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的範疇,並配合部分醫師的協助。
.
🔸 動作控制/神經肌肉控制(50-60分)
當受傷處有基本的活動度、穩定性,但身體能不能「控制」、「指揮」這些肌肉或關節是另一回事。這是大家最常疏忽的地方,也是最常有的「亞健康問題」。
.
當過去有受傷經驗、肌肉失衡、不適當的使用身體,「原先各司其職的肌肉、各個身體部位,可能會變成部分罷工、部分非常勤勞」。我們又稱為「肌肉失能」、「不理想的動作控制」等。由於這類的問題,時常不會有一個明顯的「結構損傷」,但好像又有點困擾生活,因此大多人會忽略。也就是去診所給醫師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回去重訓、跑步,還是會覺得膝蓋、屁股緊緊怪怪的,有時候還會有一些痛。
.
這段期間需要的是「正常化肌肉的使用方式、出力順序、神經反射能力等」,包括:動作控制訓練、肌肉再教育、本體感覺誘發技術、姿勢反射等,主要是由復健專長背景的物理治療師執行。就像給新的電腦安裝開機軟體、驅動程式,讓電腦能基本的運作。
.
🔸 基礎動作能力/體適能(60-80分)
在這個階段,受傷處應該痊癒,並且在日常生活、運動都無疼痛或不適。但就像久坐的上班族、沒有運動習慣的大學生,不是他們想跑10公里的路跑,就可以輕鬆完賽。因為「身體沒受傷、疾病」只是一個最基本的籌碼,但有沒有「基礎體適能、動作能力」如肌力、心肺適能、肌耐力等是另一回事。就像組好電腦,灌好軟體,接著要學基本的word、excel、怎麼上網等。
.
因此,若想要更輕鬆的生活,包括上下樓梯、偶爾爬個山、打個籃球等,若有基本的肌力、肌耐力,以及跳耀/落地的技術、正確的做出蹲、推、拉等動作,是這個階段的目標。並不是以「專項運動員、頂尖運動員」為目的,而是「更健康的身體、預防傷害、延緩失能/老化」,或者具備「玩任何一種運動的基礎能力」。這部分的運動訓練包括:重量訓練、肌力訓練、體能訓練等,主要屬於教練、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範疇。
.
🔸 專項動作能力、運動表現(80-100分)
此階段已屬於「專項運動員、職業運動員」的部分,選手需要能舉更大的重量、跑進一定的秒數、靈活的腳步,「維持、促進健康」變成次要目標,「頂尖運動表現」才是王道。需要的能力包括:專項技術、爆發力、敏捷、協調性、轉變方向、速度等能力。專項技術指的是該運動項目需要的動作技巧,例如網球的發球,手腕應該要扣多少、雙腳需要一起發力、身體要比手更早旋轉等。
.
這部分需要的運動訓練包括:重量訓練、體能訓練、運動專項訓練、技術訓練、奧林匹亞舉、敏捷訓練等,各式各樣能增進運動表現的訓練方式。這時,從原本摔壞的電腦,已經變得可以透過「操作各種電腦的功能」讓你能當厲害的會計師、工程師、Youtuber、醫學研究員等。
.
最後,從受傷後回到運動場上,不同的專業擅長特定的階段,專精於光譜的其中一個範圍。當中許多角色都會用「運動(exercise)」的方式來介入或處置,因此相似的名詞「XX運動、OO訓練」,可能代表著不同的功能及對應到的需求。確立自己的病患、學生處在哪個階段,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或訓練方式。重點是專業合作,發揮自己專業的長處,由其他專業補足自己的短處。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
.
#exercise #training #therapy #health #motorcontrol #physicaltherapy #strength #conditioning #physicaltherapist #coach #athletictrainer #returntosports #rehabilitation #運動 #訓練 #治療 #復健 #健康 #動作控制 #運動表現 #物理治療 #肌力與體能 #物理治療師 #教練 #運動防護員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motorcontrol 在 Hunter 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甚麼受傷的地方一直復發,甚至沒辦法完全好起來?】
平常在詢問個案的病史時,很常聽到個案反應很久之前受過傷後,這個傷就一直反覆的出現,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作。甚至有些個案反應在受傷後,雖然沒有這麼痛了,但是仍然覺得受傷的地方”怪怪的”或是一直有不舒服的感覺,究竟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造成舊傷容易復發的原因非常複雜,除了之前分享過的腳踝慣性扭傷時,提到的本體感覺的喪失之外,組織結構的強度與動作控制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身體受傷後,受傷的組織會經歷以下的進程: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
發炎期:紅腫熱痛、清除受傷、死掉的組織
增生期:受傷的組織開始癒合,但受傷的部位還不夠強壯
重塑期:癒合狀況逐漸完成,組織開始重新排列,慢慢回復組織的強度 在
發炎期我們會建議透過被動的關節活動,或是周遭關節的活動來幫助恢復。而增生期與重塑期則可以開始慢慢增加活動的強度,藉由適當活動的刺激來促進修復,並讓新生長的組織變得夠強壯。
而舊傷老是反覆發生的個案,有些人是因為在受傷後過度保護受傷的部位,沒有適時地去活動身體,導致周遭的神經肌肉控制變差、本體感覺下降,使受傷部位變得”遲鈍”。此外,在組織修復的期間沒有給予適當的活動刺激,也容易讓修復的速度變慢,新長的組織不夠強壯,未來在活動時能承受的力量下降,造成再次受傷的機會增加。
第二個常見造成再次受傷的原因則是個案太快恢復原本的運動強度。這類的傷害復發的間隔通常比較短,主要是當疼痛已經有明顯的緩解之後,許多人會以為受傷的組織已經痊癒,就馬上回到原本的運動強度。而事實上當組織修復進入增生期與重塑期時,疼痛就會漸漸的緩解下來,甚至可能已經沒有明顯疼痛產生。但此時的組織其實仍未完全修復,或是新生長的組織仍處於比較脆弱的情況,這時若沒有循序漸進的增加運動強度,突然讓組織承受太多的負擔時,便容易造成二次受傷。
第三個可能的因素是造成舊傷復發的原因來自於動作控制不良,根本的動作控制問題並未透過訓練來改善。許多個案並不是因為外力的撞擊,或是瞬間的拉扯造成傷害,而是在日常生活裡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突然開始痛起來。針對這樣的傷害,比較可能是因為該部位的控制能力不佳,導致日常生活中會反覆做出相同的動作所產生。而這類的動作雖然不會對組織造成過多的負擔,但因為頻率過高,使得同樣一群組織在反覆承受這樣的力量,日積月累下來還是會造成傷害。當我們沒有針對這個動作問題做訓練改善的話,即便受的傷癒合了,過一段時間還是容易會因為過度使用再一次受傷。
總結來說,受傷後並不是只要休息就好。在身體修復的期間,給予身體適當的運動除了可以幫助復原之外,也能減少受傷復發的風險。但太急著增加運動強度也可能會有反效果,當疼痛問題已經好的差不多的時候仍不能大意,後續的訓練仍然要循序漸進增加訓練強度,並保持運動的習慣,才能讓新生長的組織變得更強壯。最後我們也不能忽略造成傷害的原因,針對動作控制失能的問題做訓練,更能減少未來復發的風險。
#傷害復發 #組織修復 #動作控制 #運動訓練 #預防醫學 #物理治療 #reinjury #healingphase #trianing #motorcontrol #preventivemedicine #physiotherapy #hunterptworkout
motorcontrol 在 Jingjing_Migu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如果在骨盆啟動後,向前彎腰依然骨盆依然沒有動作呢
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骨盆前旋(臀部上提)
骨盆前旋會用到髂肌,這是一個比較難啟動的肌肉,可能要多花一點時間來練習與感覺(鼠蹊與腹股溝深處)
#illiacus #motorcontrol #kineticcontrol #動作控制 #髂肌 #物理治療 #運動治療 #運動物理治療 #physicaltherapy #physicaltherap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