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街非正規部隊——威力汪卡的間諜生涯】#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重貼
都快忘記我多年前寫過這個。這個月《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巧克力冒險工廠》、《The BFG 吹夢巨人》和《Fantastic Mr. Fox 超級狐狸先生》正好是作者Roald Dahl的105歲生日,而串流巨人 Netflix 昨天送上的祝壽大禮是以未公開的價格買下大師的所有作品版權。
在現代的讀者/影迷心目中,Roald Dahl 是那個偉大的童書作家。但在慢慢被遺忘的歷史中,他卻和英國情報員James Bond本人有過錯綜複雜的牽扯。
這是Roald Dahl不為人知的間諜生涯故事:
▇ 龐德電影的寫手
除了童書之外,很少人知道Roald Dahl也寫過很多其他的玩意兒。
比如電影劇本。他親自改寫1971年版的《巧克力冒險工廠》電影劇本(雖然因為電影太偏重Willy Wonka角色,他最後怒而宣布和電影劃清界線)。除此之外,1967年大為成功的007電影《You Only Live Twice 雷霆谷》的劇本也是出自他之手。
找上童書作者Roald Dahl來為007寫劇本可謂製作人Albert R. Broccoli的神來之筆。因為Roald Dahl不僅和當時剛剛過世的龐德小說之父Ian Fleming熟識,甚至曾在同一間諜組織中共事,更離奇的是他們兩位甚至為了間諜活動和私人情慾的不同理由在同一時間睡了同一個美國富豪。
“You Only Live Twice”用在這些戰前戰後都活得精彩漂亮的英國紳士身上,或許是最切題的人生總結。
▇ 貝克街的間諜
Roald Dahl和Ian Fleming參與的這個間諜組織是二戰期間邱吉爾下令成立的英國特別行動處(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SOE)。
因為倫敦總部設在知名的貝克街上,這些間諜們有個來自名偵探小說中的封號——「The Baker Street Irregulars貝克街非正規部隊」(小說中原指福爾摩斯的街頭情報來源:街頭行乞的孤兒們)。
珍珠港事變前,美國政府和美國民意一直偏向拒絕介入戰事的孤立主義。這個政治傾向對身陷歐洲戰場無從脫身的大英帝國非常不利,所以MI6和SOE在美國佈建了情報網,試圖扭轉美國人的這種孤立主義,並在美國參戰後持續監視美國的民心動向。
依據不同專長,這些不一定受過軍事和間諜訓練的非正規部隊情報員各自在美國從事各種秘密行動——
▇ 貴婦情報網
英國海軍情報處出身的Ian Fleming負責和美國進行情報交流,並扶持美國建立自己的情報組織:中央情報局CIA。
後來創立奧美廣告的David Ogilvy負責帶領寫手們在美國媒體上發動宣傳戰鼓吹參戰。日後成為專職作家的Roald Dahl和Ian Fleming都在Ogilvy指揮下順便練筆。
Roald Dahl負責的情報工作比較離奇。身為英國大使館僱員的他,利用遊走華盛頓外交圈的社交機會,和各種官夫人、富家女以及有影響力的寡婦們上床,藉以換取美國政治情報和並透過她們發揮政治影響力。
Roald Dahl的線人之一是時尚名流Millicent Rogers,她是超級富豪標準石油創辦人孫女。據說Ian Fleming在他的牙買加豪宅「黃金眼山莊」也和Millicent Rogers「相好」過,後來發現此事的Dahl怒而和Flemig決裂、好幾年不講話,一直到Fleming結婚後才重修舊好。
▇ You Only Live Once
最後,他們在美國的情報工作仰賴另外一名成員Ivar Bryce的大膽計畫取得了空前的進展:
為了讓美國覺得納粹的威脅已經到了家門口,Bryce偽造了假的德文地圖,展示德國人對於重新劃分南美洲國境的征服構想。這份假情報一路上呈到小羅斯福總統,最終間接促成了貝克街男孩們的終極目標實現——美國投入歐洲戰場。
Roald Dahl向來都稱Ivar Bryce是James Bond真正的原型。「龐德身上有百分之五十的元素,包含奢華和氣質都是直接來自Bryce本人」他說。
Ian Fleming從小就認識Ivar Bryce,後來定居牙買加也是受到Ivar Bryce的影響(Fleming的黃金眼山莊還是Bryce幫忙仲介的土地)。1953年Fleming出版第一本007小說《Casino Royale 皇家夜總會》時,就用Ivar Bryce的Middle Name——“Felix”來為故事中的CIA情報員命名,也很可能是為了紀念貝克街男孩們的美國生涯。
最後的禮尚往來:
Ivar Bryce晚年出版自傳回顧他精彩一生時,也順帶用書名向Ian Fleming原著、Roald Dahl改寫劇本的那部龐德電影致敬。那本書就叫做《You Only Live Onc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middle name英國」的推薦目錄: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去倫敦上插畫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健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Re: [請益] 歐美人名的中間名- 看板ask-why 的評價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9成香港人去到英國會連人哋叫你個名都聽唔明?...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middle name中文的菜單和評價,FACEBOOK、PTT - 火鍋涮涮 ... 的評價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middle name中文的菜單和評價,FACEBOOK、PTT - 火鍋涮涮 ... 的評價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first name 中間的hyphen - 留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Re: [台灣] 護照改英文名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middle name英國 在 Re: [問題] 英文名子中的“-”有差嗎? 的評價
middle name英國 在 去倫敦上插畫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有英文名字嗎?
我的英文名字是Louise,聽起來跟中文名字「如意」很像,我一直用著它,從出生用到現在,我覺得英文名字就是人的一部分,所以以前我會用英文叫他人的名字,也很歡迎大家叫我Louise。
為什麼說「以前」呢?因為去年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身為講中文的人要有一個英文名字?」看著班上的日本,韓國甚至中國同學都用著羅馬拼音的本名,就只有台灣留學生會特別使用英文名時,這個問題緩緩浮現。
記得去年我參加了個英國當地的免費健走團,由健走達人帶著志同道合的參與者到倫敦周圍的鄉村健行。同團的人年紀偏大,唯一一個比較年輕的德國女生七年前曾經到台灣清華大學實習(題外話,台灣的食物、教育、師生互動方式都讓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個深度遊歷亞洲各國的白人婆婆,聽到我介紹自己叫Louise,她嚴肅的問我:「你是被領養的嗎?怎麼會有英文名字?」瞬間,我以為我被歧視了,腦袋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回話。她接著說:「我的中間名(middle name)也是Louise。」啊!原來她也叫Louise,面對一個亞洲面孔的留學生,很難不有那樣的想法。我急忙解釋,那是我的英文名;她又問道,為什麼要用英文名字?政府規定的嗎?我說,我的英文名跟我的中文名唸起來很像,她百思不解,那就用原本的就好了啊!我也被她問矇了,最後只能說:「叫我Ju-yi Hung或Louise Hung,都可以喔~(尷尬又不失禮的微笑)」
所以在台灣,大家都有個英文名字,甚至很多節目都在討論什麼英文名字好聽、流行、酷炫,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對自身中文名字不自信嗎?還是就是單純好記好唸?幾個月前我跟一個在台的印度老師討論了這個問題,他有點氣憤的說,白人來台教英文,為了自己的方便把重複的、簡單的英文名字分配給每個學生,加上台灣人因為各種補習班的商業操作過度崇洋媚外,將這個原本是貶低我們文化的行為給正當化了。
我好奇的問了英國當地室友對於我擁有一個英文名字的想法,他們說,一開始真的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有兩個名字,但他們完全尊重我想被稱呼為什麼。「不過Louise這個名字的存在不應該是為了要讓英語國家的人比較好發音,不管什麼語言發音,嘗試把他人的名字唸對是最基本的尊重,而我們必須給予你這個尊重。」
我們想被叫本名、英文名字、暱稱都可以,只要我們喜歡以及感到舒適。我想說的是,中文很美,不要為了要想一個「好的」英文名字而發愁,也不要為了別人的方便拋棄了原本自己最驕傲的名字。
(圖片們為2019.5.12英國農村Baldock健行,希望疫情趕快結束有機會出走走啊...)
middle name英國 在 健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Very very sad, but Very very true.
《英語一生中》
「一個逃走、一個留守、一個壯志未酬」
《Sky News》日前關於BNO港人心聲的新聞故事,原來在視象版本中,還有另一名受訪者現身說法。大家不用興奮,那個不是我,是另一名沒打算離港的年輕人。(唔駛諗住有機會笑我!)既然,大家都看過帖文,那就讓我們賞析一下記者的報道和寫作手法,又可藉機學好英語。
報道以紀錄片手法拍攝,先由李小姐在街頭穿梭(點解唔舒舒服服係屋企做訪問?),交待出她的家庭背景和移民英國的決定。然後,就用以下文字入題:
This isn’t how Mrs. Lee imagine her middle age in HK. Anonymous interview, using a pseudonym, her voice altered, all for safety as she prepares to leave her home. Beijing imposed a tough new National Security Law. Britain offered the way out. Still it is not an easy choice for an unlikely refugee.
這並不是李太想像中,在香港中年的場景。因為安全理由,要以匿名訪問、冠以假名、聲音處理,全因她正準備離開家園。北京實施強硬的國安法,英國提供了出路。然而,對於一個「非一般的難民」來說,這絕非容易的決定。(因為諗住走,做個訪問都要咁。)
首個訪問完結,接著解釋政策,由明年一月起,容許BNO人士入境定居,居留後可以入籍成為公民。(全港人都知,唔譯喇!仲有記者講咗7年入籍,應該係5+1)
雖然逃生門打開,但又不是人人想法一致:
But not everyone wants to take up that offer. Pong is a filmmaker who documented last year’s protest. His BNO passport expired more than a decade ago and he doesn’t plan on getting another one.
不過,並非人人都會接受英國提供的幫忙。邦是一個電影製作人,紀錄了去年的社會運動。他的BNO過期逾10年,而他無意續領。
再由邦講出會留守的心情,和可能待致言論自由收窄到創作受影響時,或考慮會走,但又會不會太遲?之後,再帶入第三名受訪者:
The mood in HK is different now. Exuberance and violence of last year’s protest replaced by anxiety and resignation. Arnold, another pseudonym, protested the last long year.
香港的氣氛已經出現變化。去年運動期間的熱情和暴力不再,換來的是憂慮和無奈接受。另一個假名受訪的阿樂,在漫長的去年中抗爭。
阿樂的心聲⋯⋯(無語😓)
Arnold’s never imagined leaving HK. Now he said his home has become unfamiliar to him. It is only the name that remains.
阿樂從未想像過要離開過香港,但認為香港已經面目全非,留下的只有一個名號。
佳句摘錄與賞析:
三個個案無論走與不走,都充滿無奈。大家看到中年入晚的,會義無反顧的帶著子女離開,但作為「非一般難民」也不是個容易的決定。港人的身份(身世)複雜,此刻是難民?移民?英國海外國民?還是殖民地遺民?以「Unlikely refugee」來表達,就完全交待了這種身份角色上的矛盾和衝突。
雖然,大家看到較年輕的會選擇留守,但也滲出淡淡的無力感。去年運動期間的熱情和暴力不再,換來的是憂慮和無奈接受。 ( Exuberance and violence of last year’s protest replaced by anxiety and resignation.) 這句詩化的文字,道出香港過去一年的變化。由激情陷入無力;由動態走入靜止;再由有聲進入無聲。情景交融下,再畫龍點睛地形容阿樂抗爭了漫長的一年(last long year) 。說一年、太漫長。觀眾亦無不唏噓嘆息。
最後結語則簡潔而有力,「(香港)留下的只有一個名號。」(It is only the name that remains.) 再一次把觀眾由歎息,帶入無語狀態,再一次有聲入無聲⋯⋯
影片傳送門: https://youtu.be/eNIA8zSPyHQ
文字版重溫: https://news.sky.com/…/this-is-for-my-children-hong-kongers…
#英語一生中
#中文都要學
#琵琶行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圖片來源:Sky News
middle name英國 在 9成香港人去到英國會連人哋叫你個名都聽唔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Wiki話咸爺全名叫David Robert Joseph Beckham,咁究竟佢叫David, Robert, Joseph定Beckham呢? 首先要了解first name, middle name同last name嘅概念: 直譯就係第一個名, ... ... <看更多>
middle name英國 在 first name 中間的hyphen - 留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剛到英國念書,一開始發現BRP 沒有-,但爬一下文通常拿到BRP,first ... 第二個字被認定為middle name 請問大家有沒有碰到這樣的問題,怎麼解決? ... <看更多>
middle name英國 在 Re: [請益] 歐美人名的中間名- 看板ask-wh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Equalmusic (Cosmajoonitist)》之銘言:
: ※ 引述《PrinceBamboo (竹筍王子)》之銘言:
: : 歐美人名的結構通常是這樣
: : first name - middle name - last name
: : first name就是名 或稱personal name 或given name
: : last name就是姓 又稱family name 或surname
: : 那middle name 中間名 是每個人都有嗎?
: : 外國名人似乎大部分都至少有一個中間名 但平常不用
: : 像麥克喬登 Michael Jordan 全名是 Michael Jeffrey Jordan
: : 貝克漢 David Beckham 全名是 David Robert Joseph Beckham
: : 老布希 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跟 小布希 George Walker Bush
: : 因為都當過總統 名跟姓又都一樣 所以平常會將中間名的縮寫寫出以示區分
: : George H. W. Bush 跟 George W. Bush
: : 但像是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 林肯 Abraham Lincoln
: : 和老羅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似乎就沒有中間名
: : 究竟中間名在歐美人名中的作用是什麼呢? 沒有 一個 兩個 又有什麼差別呢?
: : 似乎還有到三個中間名的 有沒有上限呢?
: : 中間名是出生時就跟first name一起取的 還是長大後自己取的呢?
: 你舉的人名幾乎都是美國人,貝克漢是英國人。嚴格來說都不是歐洲人。
首篇應該改稱英語圈國家比較好 包括美國 英國 愛爾蘭 加拿大 澳洲 紐西蘭
另外英國跟愛爾蘭都是歐洲的一部分 同屬於西歐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1/Europa_chinesich.svg
: "middle name" 這種用法只有在北美而已,在歐洲甚至即使是英國,並不這麼叫
: 就只叫做 second, third, other names,沒有上限
: 比如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就叫做 Valentin Louis Georges Eugène Marcel Proust
: 據說王爾德正式的名字比這個還長三倍左右
: 每個國家的習俗不太一樣,同一個國家不同家庭的習慣也不一樣
: 並不是什麼嚴格規範的事情,你愛什麼時候加上幾個也是隨便你高興
在此想請問的並非是隨便的一般用法 基本上中間名在平常是幾乎不會用到的
但只要有中間名 在需要用到全名的正式場合時 中間名就必須寫出來
可見有沒有中間名 有幾個中間名 就跟姓什名誰一樣 不是自己說變就能變的
: 藝人常常就會有一些新的別名
: 如布萊德彼特就是 William Bradley "Brad" Pitt
: 從 middle name 變體上產生新的 middle name
這個"Brad"雖然被寫進全名中 但並非是中間名
他的正式全名仍然是 William Bradley Pitt 威廉.布萊德雷.彼特
愛稱Brad 布萊德 這個是nickname
由於 Brad Pitt 是他最常用的稱呼 所以才用引號加註進全名中
這樣的寫法是很常見的 但並非中間名 也不是全名的一部分
不只是藝人 英美有些一般人平常也是使用nickname比原本的名字更頻繁
提及全名時有時就會把nickname引號起來放進去
: 不過傳統的使用上是有一些慣例
: 比如習慣上像 George W. Bush 在美國是這樣寫
: 如果他是英國人大概會寫成 G. W. Bush (像 T. S. Eliot)
: 在北美很多家庭的習俗是會用親戚朋友的名字作為 middle name
: 也有一些人會因為文化因素把不適合作為 first name 的名稱作為 middle name
: 比如說你喜歡初音和 Jordan,你就可以把你的小孩叫做 Michael Hatsune Chang 之類的
: 亞洲人的家族裡面偶爾會把中文或是日文名字放在中間
: 如果是混血兒常常會保留母親或是父親的 last name
: 其他比如用祖父母的名字當 middle name 也很常見
: 也有人喜歡自己的 middle name 超過 fist name 的人會在平常使用 middle name
有個例子 作家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本名是Edgar Poe 後來他幫自己取了Allan的中間名 且使用程度比Edgar更高
還有柯南.道爾 全名Arthur Conan Doyle 也是中間名比first name常用且有名
: 總之,就是像中國古人的別號、字,筆名或是綽號之類的有的沒的都能放在裡面
我好奇的是 英語圈人名正式(戶籍與身分證上)的中間名有上限嗎?
最多的例子是多少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5.185.10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