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 #資訊娛樂系統Infotainment #車載資通訊Telematics #車載資通系統盒T-box #導航衛星系統GNSS #全球定位系統GPS #電池管理系統BMS #電子控制單元ECU #運動感測器MotionSensor #微控制器MCU
【汽車電氣化的機會之門】
車用半導體為何話題不斷?以下數據或可見端倪:2030 年因預估所有新車都將具備車聯網功能,整車成本將有半數皆來自於電子產品;與此同時,有七成新車會提供部分自駕功能,有 15% 新車將完全自動化,蘊藏 2,000 億美元的龐大商機。另從年複合成長率 (CAGR) 來看,車用約在 5.2%、高於半導體 3.3% 平均水準,近五年迅速竄起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AS) 更高達 23.2% !又以「智慧動力」和「資訊娛樂系統」(Infotainment) 為最大宗。
2017 年全球汽車銷售量達 9,500 萬輛,平均每輛車的半導體成本約 330 美元;預估到 2023 年時將增至 1.1 億萬輛,半導體成本將上看 397 美元;這還只是整體市場的平均值,事實上,高檔車所用到的半導體已逼近 500 美元,但低階車款仍停留在 200 多美元的區間,差異頗大。若著重於低價、快速獲利,容易陷入殺價競爭困局;偏偏越往低階市場走,競爭越激烈,所面臨的價格壓力越大。最後,只能淪落於「紅海」掙扎求生,難脫惡性循環。
放眼未來,汽車將邁入雲端運算、車聯網 (V2X) 與大數據,以電動車與自駕車的潛力最大;電動車去年在整體車市僅佔 7%,但預估 2021 年將提升至 12%,這將使平均每輛車的半導體成本增加約 600 美元,主要由 DC-DC 逆變器 (inverter) 及板上充電/充電站所貢獻。與此同時,絕緣柵雙極電晶體 (IGBT) 將被碳化矽 (SiC) 製程的分離式動力元件取代。另受惠於中國大陸對於減少污染、發展電動車和新能源車有急迫性,台商可望從中分一杯羹。
相較於特斯拉 (Tesla) 有些電動車的影音設備沒有強制車規,歐系車廠甚至會要求連不直接影響安全的零組件也要通過車規認證。傳統車廠對於創新的腳步是保守而緩慢的,不會是跳躍式進展,亦不贊同建置過多的影音系統,惟恐駕駛分心、影響安全;但新興的電動車廠商多傾向一步到位、直接跳升至自駕車等級。然而,車聯網每小時會產生 20 GB 的資料量,處理器的運算能力勢必再提升;現有半導體技術要達到高速處理仍非易事,且生產成本高,以致傳統車廠觀望。
延伸閱讀:
《直攻前裝市場 高檔車隨處可見 ST 蹤影》
http://compotechasia.com/a/____//2018/0510/38775.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意法半導體ST #Mobileye #EyeQ #Telemaco平台 #PowerPC #TeseoAPP
★★【智慧應用開發論壇】(FB 不公開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mart.application/) 誠邀各界擁有工程專業或實作經驗的好手參與討論,採「實名制」入社。申請加入前請至 https://goo.gl/forms/829J9rWjR3lVJ67S2 填寫基本資料,以利規劃議題方向;未留資料者恕不受理。★★
gps gnss差異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北智慧城市實驗室:體驗自駕小巴道路測試第一次成果】
經過2017/8/1至8/4在信義路的技術測試,今(5)自動駕駛小巴進入社會接受度測試,我與資訊局李維斌局長、交通局張哲揚局長、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李鎮宇主任也參加試乘,並聽取喜門史塔雷克丁彥允總經理說明測試成果,見證臺北市第一次大型交通場域智慧實證成果。
本次實證包含系統驗證、基礎建設整合測試及社會接受度等3大項測試,共8項實驗,於深夜時段搭配交通管制措施,在信義路復興南路至敦化南路間之公車專用道,長度約463公尺的封閉道路環境順利完成。資訊局李局長指出,本次在技術面獲得的經驗包括:(1)在定位系統方面,本府地政局使用美規的GNSS系統、自駕小巴業者則使用NRTK歐規系統,其中相容性的問題需要調整改善;另各路段的GPS透空率(接收訊號的能力)差異比想像中大,可能因高樓的阻擋而影響訊號品質,後續還要進一步分析原因。(2)都市的環境因素比想像中的複雜,因此繪製地圖的時間較原先設定更多。(3)未來可評估選定路段進行智慧設施(例如DSRC)實證測試,市府將申請NCC實驗頻譜。未來業者實驗資訊也將提供學界或業界研究使用。例如GPS紀錄、LiDar的紀錄等。
市府提出「City as a Living lab; Government as a Platform」概念,並於今年5月推出【台北市智慧城市產業場域實驗試辦計畫】,歡迎具有創新、有利於市政服務的創新實證案來向市府申請場域實證。柯市長在上週(2017/7/27)體驗過自駕小巴後也已明確表示,希望以信義路公車專用道作為自駕小巴試行場域,並且逐步推展至全時段、全線試行,期能在分階段、分區試行後達成此目標。因此,我在此提出北市府接下來對於無人車發展的三項行動:
一、【開放測試場域,提供行政協助】:北市信義路公車專用道與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園區,以及東區門戶之南港車站周邊,皆不排除以搭配交通管制之方式進行自駕小巴之測試運行,北市歡迎自駕車業者提出申請,並將由資訊局及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TPMO)作為與業者之對話平台,針對實際測試需求提供相關行政協助。
二、【爭取突破法令,將規則明確化】:現行交通法規並未針對自駕車輛進行規範,因此車輛領照恐有困難且行駛空間受限。後續北市將主動邀請相關主管機關研議突破法令之可能性,期能逐步針對牌照、路線、交通管制、行車時間、路段等上路運行之規則明確化,使法規陸續到位。
三、【鼓勵業者提出營運模式,作為公共服務之可能方案】:在智慧交通朝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發展的概念下,未來當技術與法規環境較為成熟時,北市鼓勵民間業者以自駕車技術提供民眾更便利的交通服務,且能與現有公共運輸服務銜接互補(例如:提供深夜時段接駁服務),期待創新且具可行性的提案在台北試驗。
自駕車想要全面上路並商業運轉,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但這一波以自動駕駛、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新一代行動通訊(5G)等技術所構築的智慧交通浪潮勢正席捲全球的政府,改變我們對於交通運具的觀念。在這一波浪潮中,臺北市並沒有落後,今天即是見證臺北市在創新與智慧化的努力,讓全世界都看見。
最後也感謝警察局、大安分局、交通大隊、義交夥伴,以及資訊局、交通局、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的同仁近日不眠不休的共同努力,讓這次實驗順利完成,我們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對市民有利的創新服務能在台北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