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心智模型衡量局勢
人類的思考需要運用各種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又譯為思考模型)。這些模型描繪著現實,能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個世界,看出各種模式、預測事物的發展、瞭解自己遇到什麼狀況。要是沒有這些心智模型,現實對我們來說就像是怒滔洶湧的資訊洪流,又或是各種原始感官體驗與情感的叢林。正是心智模型為我們帶來秩序,讓我們能夠無視不必要的事物而抓住重點—就像在雞尾酒會上,只聽到自己的對話,而不管四周其他人的吱吱喳喳。我們會在腦海中建構出一套現實的模擬,用來預測情況的發展。
雖然我們可能並不自覺,但心智模型時時刻刻都在運作。但也有時候,我們會清楚意識到,自己正運用怎樣的觀點在衡量局勢,而且也能夠刻意堅持觀點或改變觀點。需要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像是換工作、生小孩、買房子、關掉工廠、蓋一棟摩天大樓),就最常有這樣的感受,你會發現自己的決定除了出於客觀邏輯,還會有一些更根本的理由,像是看待當下情境的視角、認定世界運作的方式。而這種潛藏的認知因素,就是由各種心智模型組成的。
我們必須去詮釋這個世界,才能真正存在於這個世界;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就會影響我們的行動。這些都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事情,但也總是覺得理所當然而渾然未覺。
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也就是我們所選擇應用的心智模型,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也決定我們如何行動。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夠歸納類推,得出抽象的概念,再應用到其他的情境當中。這樣一來,我們即使面對新的情境,也有辦法應對,而不需要每次都從頭開始學習。無論何時,思考框架都會默默運作。但我們可以刻意停一下、問問自己:現在我們運用了怎樣的框架?這真的是最適合目前情景的框架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能去選擇其他更好的框架,或是創造全新的框架。
.
▍我們所謂的「框架」
框架(framing)這個詞,在社會科學領域已經談了很多。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就曾清楚解釋過,對各種結果採用了不同的說法,會影響別人所做的選擇;他們把這稱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並認為這是人類推理的一項缺失。
而在這本書,我們雖然也用了「框架」一詞,但含義卻有所不同:我們指的不是對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說法,而是要刻意掌握自己的心智模型,在下決定之前,先發掘出各種選項。面對特定情境,選錯思考框架肯定就會讓決策有所疏漏;雖然如此,建立思考框架仍然是人類為自己賦權賦能的重要能力,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重塑世界。無論是個人或是整體人類,要是少了這種能力,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可能有人會認為,另啟思考框架就好像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也就是:某個特定領域的主要概念及實務有了根本上的改變。1962 年,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就提出主張,認為是一次又一次的典範轉移,推動了科學的進步。
然而,典範轉移和改變思考框架並不完全相同。每次典範轉移,都是在另啟思考框架,像是哥白尼的地動說推翻了托勒密的天動說模型。但是,每次另啟思考框架,卻不一定稱得上是典範轉移;另啟思考框架是一件相對頻繁得多的事。有些時候,改變思考框架會改變整個社會對世界的觀點;但遠遠更為常見的現象是會為個人的生活,帶來一些小小但深遠的改變。
不論是哪一種,如果另啟更適宜的思考框架,就能讓人做出更好的決定,創造更好的局面。
說要建立或改變思考框架,可能讓人覺得很複雜、很困難。這確實需要一點技巧,但人們其實很懂這一套。雖然我們平常不見得意識到這點,但人類幾萬年來一直在建立及改變思考框架。
思考框架並不只是個人的個別觀點,而是我們的基本認知模型。不過,若以「觀點」來打比方,確實有助於瞭解什麼是思考框架。義大利建築師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在1420年左右,確立了幾何透視畫法,而在這之前的繪畫是把世界畫成平面,各個物體的位置則是以重要性來決定。是在布魯內列斯基之後,畫家才學到了透視法,學會如何表現深度、如何畫出我們眼睛實際所見的景象。比較這項改變前後的畫作有何不同,有助於理解改變思考框架有何效力。
每個人都會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做出大大小小的各種預測和決定。而這就像是一直進行著某種心理上的時空旅行。有些人就是比別人更善於此道,但不論是誰,也都有一些可以再改進的地方。事實上,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所改進。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我用我的理解舉了原生家庭與關係的例子,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思考框架對我們的影響。學習「思考框架」這個概念的重要性,在於覺知:我們如果持續使用不適合的框架,導致痛苦的結果,那是什麼原因阻礙我們使用更合適的思考框架呢?
像這種練頭腦的書,偶爾看看,可以預防失智,強迫思考,也是蠻好的事情。這種自我挑戰,是我自己平常就會做的事,也跟您分享。
祝願您,能建立適宜自己的思考框架!
framing效應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振興券辯論之一
我「沒頭沒臉」,想和柯文哲辯論振興券有沒有效,大概也被當成「沒唸書」。我雖然不學無術,但經濟學文獻,肯定是比柯文哲懂的,為正視聽,讓我自己進行一場單人紙上辯論,解釋為什麼「三倍振興券」很好。
問:馬政府2008年發消費券,民進黨砲轟沒效。蔡英文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馬英九不行,為什麼自己發振興券就可以?
答:如果振興券和消費券長得一樣,那民進黨當然該受批評,不長進只能拾人牙慧,還抄一個「失敗」的政策,該罵。但消費券和振興券不一樣,時空不一樣,政策內容也不一樣,根本不該混為一談。一個治病的藥,吃的劑量不一樣,吃的時程不一樣,甚至是診斷的症狀不一樣,都會有不同的結果。同樣是政府發錢,發法不一樣,效果當然可能不一樣。人民真正該害怕的,不是政治人物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而是不會從過往失敗裡學習,從中尋找改進之道。民進黨政府的振興券,就著過往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全球獨到,先不管成效,在政策制定上,就已經是進步了。反觀國民黨,不但沒有從消費券的問題裡學習,反而加碼過去的錯誤,還主張發現金,沒有進步的國民黨,輸了一褲子,都換了位子,還不換腦袋,才令人害怕。
問:所以振興券如何解決替代效應問題?和消費券,或是現金有什麼不一樣?
答:這樣的問題,就比較有水準了。發錢無用論的理論來源,是傅利曼大師的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主要就是說,人在決定消費行為的時候,會把一生的所得拿來一併考量,盡量讓收入和支出,以一個平穩的方式進行,不要一年吃飽飽,隔一年餓肚子。在這樣理性的考量下,突來的現金補貼收入,不會被當成是一筆天外飛來的財富,非花掉不可,而是存起來,提高未來整體的消費水準。如果人人都照PIH來思考,政府發的錢,就會被存起來,而沒有刺激景氣的效果。
小布希政府在2009年,金融風暴時發的一戶800美元現金,果如PIH預測一樣,消費幾乎沒有因為收入增加而提升。人民前途茫茫,工作都不知道有沒有得保,錢不存起來,還買新手機嗎?馬政府的消費券,在設計上比現金好,至少強迫要拿出來用,但因為消費品項沒有限制,民眾把它拿來買平常會買的東西,反而把平常的花費存起來。這個替代效應,據估算超過九成,消費券幾乎完全被當成現金補貼了。
但唐鳳設計的振興券,不但消費品項有限制,已經先部份擋住了替代效應,要民眾拿一千出來換三千之舉,更是逼迫消費的絕妙好技。這之中至少牽涉到兩個行為經濟學的改變行為效應。第一種叫Mental accounting(腦內會計,和House effect賭場效應類似),逢年過節有小賭一下的民眾,大概都知道,同樣的一百元、一千元,平常可以拿來吃東西、買東西,很珍惜,但一旦上了牌桌,錢好像就不是錢,人的腦子,會自動把錢分類,而低估了牌桌上的錢的價值。拿了一千換來的三千,多的兩千,好像是撿來的錢,「隨便花」,應該是不少人會有想法。當然,柯文哲這麼理性,這麼異於常人,當然不承認有這種效應存在。
另外的一個行為經濟學效應,叫framing(框架效應,這裡的中文,都是我亂翻的,我們這些沒唸書的,只會看英文文獻,還請有唸書的大德,指教一下)。同樣是政府花兩千,兩千直接打到你戶頭,和拿一千換三千,那是不一樣的感覺。消費券會被當成現金存起來,振興券卻會被當成百貨公司的禮券花掉,差別就在於這個「拿一千出來」的動作。當然,買東西都是佩琪在買,與實體經濟活動脫節的柯文哲,完全沒有辦法想像這些「非理性」行為,自然認為是無效的。
振興券的新花招,讓好多商家,平白多出許多的點子,來配合促銷,這也是消費券看不到的額外效應。柯文哲本來不也打算加碼?現在又罵無效。位子沒換,腦袋一直換,到底要聽哪一個柯文哲講話?
問:廢話那麼多,到底振興券會增加多少GDP?
答:總經政策沒辦法實驗,只能用模型推估。馬政府估算的2008消費券,大概增加了0.5%的GDP。模型參數不同,結果就會不同。但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振興券的效果一定會比消費券好。而且現在的經濟情勢,遠比2008年那種不知未來的情況好。世界雖然因為武漢肺炎停擺,但現在已經逐漸恢復。而台灣不但安全,還一直吸納出走中國的製造業商機,真正受疫情傷害的,就是缺乏國際觀光客的國內消費,振興券打蛇打七寸,刺激景氣效果當然超過無差別打水漂的消費券。
如果最後的經費支出類似消費券,也許可以達到1%的效果。在全世界一片景氣低迷的時候,可以用相對輕鬆的手法,製造出1%的GDP成長,那是很好的事。當然這些數字都是推估,最後2020年台灣的經濟指數,多少是來自振興券,沒有人可以說得準。
羅斯福總統在一九三零年代,面對經濟大蕭條,採取了許多前史未見的新政策,統稱「新政」。這些政策,很多最後證明都是垃圾,但經濟學家不管立場與背景,都同意一點,羅斯福的政府不因為政策的失敗,就停手不進行新政策的嚐試。一個政府面對困境,要發想解決方法,研究可行方案,不斷努力,不斷嚐試,才能帶給人民希望,不是事情不如己願,就怪東怪西,在民主社會還嫌棄民眾水準不夠,對,就是在說你,柯文哲。振興券有這麼多的好處,但最大的好處,是這個政府,沒有陷入「無招」的困境,反而用創意,帶給人民希望,配合世界一流的防疫政策,台灣人民相信國家會向上,有希望的人民,才會放膽消費,這才是該給振興券拍拍手的真正理由。
問:這麼好用,年年來發振興券?
答:我第一個拍手叫好。如果你以為傅利曼了解人性,所以有PIH,所以一定反對政府發錢,那你就錯了。發振興券,是實質減稅,傅利曼說,「任何」的減稅都是好的,因為減少政府可用資源,才是削減政府規模的長久之道。政府永遠在變大,如果不讓這怪獸餓一下,不可能縮小。如果政府年年發振興券,要籌措財源,就要減少支出,那當然是好事。
但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柯文哲,坐擁台北大金庫,不用管撙節支出,才會隨便加碼振興券。但你要中央政府年年發振興券,是要砍哪一個部門的預算?少撥一點給你蓋社會住宅,還是鄉下地方不要蓋捷運,又或者是把國防部預算砍多一點,讓敵人輕鬆一點攻台?
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那是當家的人,得想辦法的不得已。年年發振興券,很好,但先把要砍的預算,列出來,好好吵一吵。沒頭沒臉的經濟學家,樂見其成。
(後面還有幾個自辯自答,待續,也歡迎讀者朋友留言提問,一併回答)
framing效應 在 Voi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集我們提到把馬斯洛需求理論運用到廣告中,這次我們來談另一個常用的廣告策略框架效應––(Framing)。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指面對同一個的問題,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後,人們對問題的觀感也會有所不同。名符其實,使用不同的「框架」包裝我們的說話,能帶來不同的效果。例如你想要讓大家買你公司出售的減肥產品,你可以用正面框架(Positive Framing)––將「行為」包裝成能為你「帶來」或令你「賺到甚麼」,例子如下:
「如果你減咗肥,你就可以著到d好靚嘅小背心啦~」
又或是負面框架 (Negative Framing)––如果你不做這件事,你會「失去」甚麼或會有甚麼「不好」的事情發生,例子如下:
「如果你再唔減肥,到時你去同學聚會就會比人笑你肥!」
這裡哪個說法比較奏效?
研究指出,負面框架對於激發即時行動比較有效,也就是當你人已經在商店裡,前面是一貨架的減肥產品,此時負面框架能引起你強烈的情緒,讓你在一時衝動之下,買了一排減肥產品回家!
反之,正面框架不如負面框架般能激發強烈情緒,所以未必能讓人們即時產生購買的慾望。但人們對正面框架的記憶比負面框架的強,所以人們即使過了很長時間,也能記起正面框架廣告的內容、產品名字和品牌名字等。在電視上播的廣告,因為目標對象是安坐家裡看電視的人,所以目標並不是激發即時行動,而是要先讓他們記住你的品牌,他們下次購物時才會有更大的機會買你的產品。此時,正面框架就會比負面框架有效。
💌 #心理學教室 科和為你帶來更多心理學小知識!
————————————————————
立即按檔案連結,下載Void,
為你提供免費的放空引導教學,放鬆減壓👇🏻
https://void.com.hk/download
想了解更多關於我們立即瀏覽👇🏻
https://void.com.hk
————————————————————
#Void #科和 #Voidhk #mentalhealth #psychology #HongKong #hkig #hk #hkiger#hkigers #love #陳棨豪 #精神健康 #香港 #減壓 #放空 #情緒 #發呆#情緒支援 #職場 #廣告心理學 #情人節 #心理學 #市場營銷
framing效應 在 一個你必須知道的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源森話事NgsLif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