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學】~ 耐力型運動的能量補充
現在運動風氣盛行,馬拉松、鐵人三項、自行車等,都是需要比較長時間的耐力型運動。
之前在登山行動糧那篇有提到,身體儲存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大約可以維持1~1.5小時的運動;所以當運動的時間拉長,能量沒能接上,就可能會直接影響到運動的表現。
最近開始騎自行車之後,因為常看一些相關的影片,臉書都推播給我什麼能量補充品,就來研究一下在這些長時間的耐力型運動中,能量要如何補充,比較有實證支持。
※ 內心小劇場,上次和朋友去騎比較長距離的路線,有兩個休憩點拉得遠一些,中間只補水,沒另外補一些熱量,騎到一半還真的有突然腦袋放空的感覺,有點可怕。(以前登山可以邊走邊吃都沒這種問題,騎腳踏車吃東西實在有點難,還要再練練)
《賽前準備》~ 這兒只討論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
1. 平日訓練時
可依照每日運動的強度,分為:
輕:低強度運動:3-5 g/kg/day
中:約1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運動:5-7 g/kg/day
高:約1-3小時左右的中至高強度運動:6-10 g/kg/day
超高:大於4-5小時的中至高強度運動:8-12 g/kg/day
2. 比賽前2天
時間在90分鐘以內的比賽,依平常的訓練強度調整:
7-12 g/kg/day
時間在90分鐘以上的比賽:賽前36-48小時
10-12 g/kg/24hrs (每公斤體重,在每24小時內,要補充10-12公克的碳水化合物)
3. 連日戰或上下午各一場 (恢復時間在8小時以內)
休息的前4小時,1.0-1.2 g/kg/hour
後面只要滿足平日能量所需即可。
4. 比賽前1-4小時
每公斤補充1-4g的碳水化合物。
※ 一直有賽前一個小時內,能不能補熱量的爭議!
反對的意見是主張:因為這樣的補充,會造成賽前的高血糖和高胰島素血症,反而在開始運動時,造成一個相對的低血糖症。
然而,支持者就舉出實驗中,雖然有相對低血糖的情況,但對運動的表現並沒有影響,不應該只是針對數字去做解釋,而忽略了最根本的運動表現。
最後,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個現象其實是很「個人化」的,有些人就是不會⋯⋯
所以就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就是要嘛就早點補(1小時以上),不然就賽前15分鐘內再補(這樣和賽中補給的概念類似)。
《賽中補充》~ 依據賽事所需的時間區分
研究起來,身體燃燒能量的速率是有上限的,所以這兒的建議,並不需考慮每個運動員自身的體重去調整。
〖30分鐘以內〗不用補!
〖30-75分鐘〗不太需要補,可考慮用碳水化合物飲料漱口(mouth rinse)
其實可以看到很多足球選手都是用這個方式,因為這樣的口腔刺激,就可以提升運動表現了!又不用喝了一堆水在肚子裡,造成激烈活動時的不適。
〖1-2小時〗 最多為每小時 30 g 碳水化合物
〖2-3小時〗 最多為每小時 60g 碳水化合物
〖2.5小時以上〗 最多為每小時 90g 碳水化合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2小時內的補充,可以用單一葡萄糖為來源;但2小時以上的,則建議使用多種類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葡萄糖+麥芽糊精,葡萄糖+果糖等。
再來就是談到腸胃道的吸收狀況,這也是需要訓練的,不然一次攝入那麼多的碳水化合物,不是每個素人都可以吸收的,反而造成腸胃不適的情況亦有可能發生。也因為如此,才會有廠家開始推出等滲透壓的產品。
最後提一下水份的流失,研究中希望持續超過90分鐘的運動,體重減輕控制在2-3%,否則很可能會脫水,但在運動過程中,也不建議補充超過流失的量(腸道沒辦法吸收比流汗的速度快)。而喝進身體的液體,則建議鈉的濃度在10-30 mmol/L。
參考資料:
Asker E. Jeukendrup (2011) Nutrition for endurance sports: Marathon, triathlon, and road cycling,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9:sup1, S91-S99, DOI: 10.1080/02640414.2011.610348
Louise M. Burke, John A. Hawley, Stephen H. S. Wong & Asker E. Jeukendrup (2011) Carbohydrates for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9:sup1, S17-S27, DOI: 10.1080/02640414.2011.585473
Edward F Coyle (2004) Fluid and fuel intake during exercis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2:1, 39-55, DOI: 10.1080/026404103100014054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940的網紅CosEncoun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聯絡方法 | SNAPCHAT bpeta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cosencounter E-MAIL [email protected] | 目錄 | 補濕型 0:21 去角質&清潔類 2:47 滋潤型 5:05 急救型 ...
fluid醫學 在 科技產業資訊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冠病毒篩檢大進步
科學家發明了新的篩檢劑,透過生物基改的螢光染色技術,檢體在可以在幾分鐘內就有反應,要是出現感染可能,樣本會自行發光,增加辨認效率。
現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UW Medicine 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所長大衛‧貝克(David Baker)所組成的研團隊,發明一種新的生物試劑,這種試劑是使用電腦來計算與設計的,主要是發明一種特殊蛋白質,它可以和病毒表面上的特定分子結合,然後蛋白質會因生化反應而發光。...
https://scitechdaily.com/new-biosensors-quickly-detect-covid-19-coronavirus-proteins-and-antibodies/
fluid醫學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顧小培Youtube影片》
顧小培另一篇有關疫苗的影片(12月25日)亦有不少錯誤的科學概念,我們來逐點分析
【分析前補充少少資料】
1. 有讀者之前曾經向顧小培修讀博士學位的大學查詢,證實顧小培有關的學歷。謝謝讀者的Verification
2. 上篇文章並非指Preclinical studies無用,事實上preclinical studies是非常重要的,這些研究為我們提供寶貝的資訊,對認識疾病和治療來講是不可或缺的。Preclinical studies不是偽科學,偽科學的是利用有限的preclinical studies進行無限滑坡引伸unreasonable and disproportionate的治療效果。如果上篇用字不夠準確或令人誤解的話,我衷心地向大家道歉
3. 有醫藥界讀者指出保健品其實受食品法例監管,而如果聲稱可以治病的話就是犯了不良醫藥條例。在此感謝讀者rectify我上篇文章不準確的地方。
—————————
以下為顧小培在Youtube影片(12月25日)有問題的論述
1. 顧小培稱疫苗的效用只以 #受試者能否成功於接種疫苗後產生IgG抗體計算
❌這是錯誤的概念
根據製作新冠肺炎疫苗的藥廠臨床研究報告顯示,疫苗的效用和保護性不單以是否成功產生IgG去計算,而是計算
- 疫苗組的受試者感染數
- 安慰劑組的受試者感染數
於相約的環境下(感染風險、年齡、性別、社交距離、公共衛生措施等)對比兩者人數的差距去計算保護力。
同時報告亦會分析即使接種疫苗後仍然感染的症狀、重症率、併發症和後遺症等等。
絕對不是單單以「成功產生IgG水平」去計算
2. 顧小培 #聲稱IgG抗體無法阻擋呼吸系統感染,IgG只於血液中存在,肺部感染需要靠IgA預防,流感亦有IgA疫苗
❌ 這是錯誤的概念。
首先肺部是有IgG的(in the lining fluid and secretion of alveolar epithelial surface and mucosa of respiratory tract)
其次,很多有效的疫苗都是可以靠IgG去成功預防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例如肺炎鏈球菌疫苗便是例子之一。
IgA疫苗其實一直都有研究,但IgA和IgG並非mutually exclusive,並不是今日你要研究IgA疫苗或IgA疫苗有效,就代表IgG疫苗無效和要放棄。
食飯可以解決肚餓,意粉都可以解決肚餓,點解只能選一種?
—————————
最後我想再提提大家,無論如何都不要隨意去相信網上的說話(包括我),必須時刻運用批判性思考,充分分析後再作informed decision
就算是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有醫生、博士、教授等title的人都不一定永遠正確,聖人都有錯。科學和醫學最重要的原則是當有新證據或論述(而這些證據和論述是Sound, reasonable and legitimate)的話,我們便承認錯誤再改善。
在這裡感謝剛剛inbox我指出問題、提供意見和fact check資訊的讀者朋友。
fluid醫學 在 CosEncoun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聯絡方法 |
SNAPCHAT bpeta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cosencounter
E-MAIL blackiwong@gmail.com
| 目錄 |
補濕型 0:21
去角質&清潔類 2:47
滋潤型 5:05
急救型 7:51
| 產品資料 |
Dewytree | Trehalose Aqua Solution Mask $10 0:22
特點:性質比高,適合每天使用,功效持久,敏感時不適用
Peter Thomas Roth | Cucumber Gel Mask $480 0:59
特點:醫學品牌,成分較温和。含青瓜,洋甘菊等紓緩補水成分;含木瓜,檸檬成分,可柔軟皮膚。適用於皮膚缺水時使用。
Rowse | Manuka Honey 10+ / 15+ $200-$300 1:49
特點:天然,滋潤,消炎滅菌。適用於暗瘡。
Neostrata | Gel Plus 15 AHA $248 3:00
特點:家用果酸,化學性去角質,有助紓緩暗粒,粉刺,去印。但比較刺激,不宜常用。
Glam Glow | Supermud Treatment $550 4:00
特點:深層清潔面膜,含小顆粒,同時做物理性去角質。
Fresh | Umbrian Clay Matiffying Mask $460 4:40
特點:含水量高的清潔泥,容易清洗,有助疏通毛孔。
Sanctuary Spa | 5 Minute Moisture Boost Mask $150 (網店有售) 5:27
特點:快捷,滋養皮膚
Lush | Oatifix Fresh Face Mask $130 6:07
特點:含滋潤成分如香蕉,蜜糖。內含燕麥,可温和去角質。
Apivita | Express Gold with Prickly Pear 6:51
特點:高效滋潤,配合精華素使用可發揮更大功效。但使用時間較長。
Magnolia Orchid | 3 in 1 Silk Mask Age Defying Brightening Moisturizing 約$100 8:08
特點:精華質素高,可亮白,保濕,提升皮膚。
| 有關短片 |
On My Face:
Makeup Forever Skin Equalizer 07 , Cle de Peau Concealor ( Beige ) , Cle de Peau Radiant Powder Foundation (O10) , Hourglass Ambient Lighting Blush (Ethereal Glow) , Etude House Drawing Brows ( 01 ) , YSL rouge shine lipstick (14) , Solone Eyeliner , Fairdrops Mascara
Filming Equipment: Canon 500D with 50mm F/1.8 or 18-55mm & Ricoh GR
Lighting: Natural Light / Softbox 你可以amazon揾到
| 我的皮膚性質 |
乾性敏感肌 缺水型 角質偏厚 容易出油
對分子較大產品敏感,導致出暗粒
間中會長荷爾蒙暗瘡
| 常問問題 |
- 你戴咩CON呀?
通常都係FreshKon® Alluring Eyes Cosmetic Contact Lenses (Winsome Brown),如果戴咗其他,會例明返。
- 你咩膚質呀?
參考返上一列
| 我的網店 |
http://instagram.com/cosencounter
| 其他影片 |
☮ 護膚 ☮
如何處理暗粒和暗瘡 My Skin Story
https://youtu.be/yqRmseDYtWs
晚間護膚步驟 Evening Skincare Routine
https://youtu.be/eLTNO1CRJFU
☮ 化妝 ☮
心機自然妝 Better Me
https://youtu.be/YEXHypqsILk
各大遮瑕產品比拼 Top Ranked Concealer
https://youtu.be/4OIPPc9Zx4g
十枝不同色系的唇膏 My Top 10 Lipsticks
https://youtu.be/FXpL116dYgk
☮ 測試一天 ☮
滋潤型 Cle de Peau Silky Cream Foundation
https://youtu.be/UIkY7P9FV6w
光澤感 Cle de Peau Radiant Fluid Foundation VS Dior Star Foundation
https://youtu.be/XVoLo_mL3js
零粉感 Chantecaille Future Skin Foundation
https://youtu.be/o2dJcDhEi_I
自然感 NARS Sheer Glow Foundation
https://youtu.be/TSrE0u2Dw08
☮ 心靈分享 ☮
Real Life: Losing Friends
https://youtu.be/lQGjddWLBUY
Losing myself 我們都曾經失去自己...
https://youtu.be/cuVzUf6M-0A
抑鬱症教會我的10件事
https://youtu.be/8xXWyXPooaM
感激你們抽時間睇呢一片短片同支持。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者有咩Video Request,都可以係下面留言話我知。
TYI: 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