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框框】
衣衫襤褸的男孩雙手扶着畫邊,一隻腳踏出來,瞪着雙眼,正要奪框而出!這自然是錯覺,是一種自文藝復興時期便被廣泛應用的繪畫技法,名叫「視覺陷阱」(Trompe-l'œil)。
有關「視覺陷阱」在西方還有一個相當有名的故事,據說古希臘時期畫家Zeuxis 創作了一幅靜物畫,逼真程度令鳥兒飛向啄食畫中的葡萄。他的競爭對手Parrhasius 於是請他入房間判斷其作品,Zeuxis 入房後見到一塊簾幕,當他伸手想掀去簾幕時才發現那是畫作,由此承認不如對方。而是否「逼真」則成為自文藝復興以來的重要繪畫標準,真到現代藝術時期才被打破。
這幅畫名叫《逃脫批評》,不過畫家 Pere Borrell del Caso 的作畫原因卻似乎鮮有記錄,格外叫人好奇。有指畫中男孩逃離的畫框,其實是寓意 Borrell 要擺脫其時保守評論家對他的批評。Borrell 的父親是一名鞋櫃匠,他自己亦是憑父傳的造櫃手藝,支持自己在藝術學校求學的學費。在他的年代,浪漫主義大行其道,畫中對象多為英雄、偉大人物,而他卻追求現實主義,與前者的理想化保持距離,偏離主流也許使他受過不少壓力,使他希望像畫中男孩一樣,奪框而去,奔向自己認定的藝術方向。
儘管他曾兩度受邀到巴塞隆拿省立美術學校(Escola de la Llotja)擔任教授,他還是選擇自己辦學,創立私人藝術學校,鼓勵學生在戶外作畫,以戶外事物作為畫畫對象,一反當時畫家的習慣。
作品資料:
1874年 西班牙 Pere Borrell del Caso
《逃脫批評》(Escaping Criticism)
縱75.7cm,61cm
布面 油畫
西班牙銀行藏
📸Wikimedia Commons
#有人物 #放位置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錯覺 #視覺陷阱 #現實主義 #apaintingaday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hkig #artist #museum #escape #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