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經歷了多少物聯網技術的“洗禮”?
來源:物聯傳媒
作者:市大媽
導 讀
從食材到上桌,技術保障從未離開
以往,年夜飯更願意選擇堂食或者包間預訂,然而今年的年夜飯市場正發生新的變化,多地鼓勵餐飲企業提供訂制化年夜飯外賣、團餐預訂配送服務、半成品年夜飯走紅。
在疫情仍在肆虐的特殊時期,人們對於年夜飯有了更多的講究,不僅要求地道,更加要求食品的安全:外賣來源哪裡?餐品是否可追溯?用的材料安全否?加工過程可靠不?……
總而言之,食品安全是當下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而食品可溯源這點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消費者的焦慮。
特殊時期,食品可溯源成為重中之重
提到溯源,可能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應用各種高科技技術手段來完成。其實不然,早前手工紙質記錄也可以是一種溯源手段,隨後又發展成可以利用電腦等工具完成這一過程。
只是這些傳統食品安全監管所採用的登記辦法,不僅加大了經營成本,而且索證環節存在漏洞,手續繁雜,且不便於保存、查找。傳統追溯系統在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後雖能溯源,但大多是事後懲罰,實現不了食品安全監管的目的。
食品溯源的本質是餐飲企業通過電子追溯系統將訂單、採購、出入庫、財務、統計等進行統籌結合,將追溯融合到日常管理中,自動記錄關鍵資訊,才能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同時,大幅提升效率。
如今我們對於溯源的認知則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在這兩年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食品溯源是一種可以對產品進行多方位追蹤的追溯系統,可以通過追溯系統清楚地查詢從原料生產,到採購,到生產以及銷售等,還包括儲存和服務等環節的統一管理、查詢。從而可以實現“追溯源頭、流程監控、查詢資訊、認定責任、產品召回”等功能。
食品溯源中涉及的物聯網技術
而今,通過物聯網技術可對食品生產各環節進行即時監測,及時進行糾正,從本質上改變食品溯源的方式。
• 感測器技術
不論是感測器還是智慧設備的運用,通過設備採集資料是連接物理世界和資訊世界的重要紐帶,運用到食品溯源中,可以實現對所需資料的有效採集,包括檢測動植物的生長情況和各類指標。
• 自動識別技術
自動識別以電腦、通信、電氣技術為基礎,應用相關的設備,能夠在無接觸的情況下自動讀取物體的電子編碼資訊,並與原有資料進行對比,從而識別物體,並具有編碼唯一性。常用的自動識別技術有條碼,RFID,IC卡及模式識別等。
• 無線通訊技術
利用無線傳輸方式實現感測器信號的測量與傳遞,一般應用在監測系統與控制系統中作為前端的信號來源,目的是自動感知被測控物件的資訊,並將感測器資料傳輸到處理機構或者相應的電腦資訊設備。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無線通訊技術,如NB-IoT/LoRa/Zigbee/藍牙/WiFi/4G/5G等,在合適的食品溯源相關應用場景下都有其用武之地。
• 定位技術
在食品溯源應用中,通過定位資訊可以檢測產品的生長環境,尤其對於地域要求較為嚴格的食品,例如陽澄湖大閘蟹,通過定位信息,可保證該食品生長過程中地理位置的真實性,以杜絕仿冒。此外,在整個供應鏈中流動的資訊也進行即時上傳,運用定位技術可解決物流運輸過程中的準確跟蹤與即時定位問題,保證食品運輸過程在可控範圍內。目前,GPS定位、北斗衛星定位、基站定位等也都將能找到其在食品安全當中合適的應用場景。
• EPC全球產品電子代碼體系
食品溯源系統利用產品電子代碼技術,把所有流通環節,包括生產、運輸、零售等統一起來,組成可查詢的EPC物聯網,實現對食品的追溯。
區塊鏈與AI技術加持
築牢食品安全防線
最近兩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火熱,因其防篡改和資料即時共用的特點,市場開始意識到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的分散式帳本,採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食品追溯受到重視。
食品溯源系統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將商戶經營者、市場開辦者、監管部門的市場准入、日常檢查和監管以及檢驗檢測、稽查執法等可公開的資訊上傳至區塊鏈上,所有資料自動生成電子標籤,相當於每個主體責任人上傳的資料都加蓋了“公章”,目的就是落實溯源管理,做到精准溯源和責任界定。
基於區塊鏈農產品溯源系統邏輯圖
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將區塊鏈應用到食品溯源應用的案例,例如:
• “第一批區塊鏈認證大米”已在京東銷售。
• 區塊鏈“步步雞”,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後,就能看到這只雞的產地、什麼時候入欄,什麼時候出欄,走了多少步,活動軌跡等。
• 沃爾瑪旗下會員制商店山姆會員商店啟動「2020 年品味山姆」活動,首次在商品中展示通過山姆區塊鏈可追溯平臺為會員提供食品溯源服務,顧客可以通過掃描商品上的二維碼,瞭解商品資訊、批次追溯資訊、原材料檢疫報告、加工流程檢驗報告、生產所在地、供應商資訊等。
此前,一份針對食品溯源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基於“區塊鏈﹢物聯網”的解決方案每年可為全球食品行業減少約700億美元成本,同時創造高達470億美元的收入;預計至2027年,全球每年將有價值3000億美元的食品經由區塊鏈溯源。
在區塊鏈的基礎上,再結合AI票證識別技術,可以對區塊鏈上留存的票據等資訊進行真實性和有效性排查,通過篩選預警異常票據、建立問題發現風險庫、協助監管人員及時排查隱患等方式,將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雖說有了區塊鏈與AI技術加持,看起來似乎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食品溯源的問題,但實際上,食品溯源存在一些痛點,例如成本、可信的流程和基礎設施。
首先,成本是阻礙食品行業建立溯源系統的關鍵“瓶頸”。從目前現實的情況來看,一個溯源系統所追蹤的物品必須是高價值的,因為溯源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是需要不菲的資金投入,而食品價值並不高,一個商家針對食品建立溯源系統時一定會打好算盤的,因此在所有品類的食品中全面鋪開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其次,食品溯源還需要可信的流程。再好的技術,流程不可靠,也不可能完成。即便上了不可篡改的區塊鏈系統,仍然只能保證儲存的資料不被篡改,但是無法保證上傳資料的真實性。
最後,食品溯源還需要完整基礎設施的支援。食品如果要溯源,必須從頭開始,這可能意味著從種子培養到栽培、收割、處理、輸送、批發、零售等環節都需要溯源。如此一來,溯源監管的範圍就很大,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所需時間就很長,涉及的產品就很多。
不過,儘管挑戰頗多,但機遇也在招手。
話題再回到年夜飯上,從前文來看,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每樣食材從最初的養殖、培育開始,到最後出現在餐坐上,可能經歷過了不少物聯網技術的“洗禮”。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M5ODQyMA==&mid=2651245391&idx=2&sn=d2f5702ad6fd00d07a15c70484e32015&chksm=bd4444348a33cd22de40d47424e1fb697192bc683ddd38fd8baad8278b6d87997544d3465d20&scene=132#wechat_redirect
epc通訊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電源設計 #功率器件 #寬能隙WBG #碳化矽SiC #氮化鎵GaN #氧化鎵Ga2O3
【GaN 憑什麼躍然而起?】
氮化鎵 (GaN) 市場可概略分為光電和功率兩大塊,現階段,在發光二極體 (LED)、射頻 (RF) 元件和無線充電較具優勢,在 LED 照明和顯示器等光電領域擁有高滲透率;但著眼於它能最小化功率損耗並具有小型化、高速開關和高擊穿電壓等特性,今後功率半導體的成長空間相對更大,初期鎖定「低電壓之高階產品」。
隨著技術推進、工作電壓拉高,未來在新能源、智能電網、資通訊設備和消費電子前景看俏,無線和自動化設備發展以及汽車 GaN LED 汰換潮,將成為推動氮化鎵的主力。GaN 理論上能以高於碳化矽 (SiC) 的速度進行切換、實現高速開關操作,確保電氣系統的高效率操作;物理學家表示,如果將具有高擊穿電壓和低導通電阻的氮化鎵,推廣至所有電子設備,全球用電量可減少 10~25%!
GaN 的低導電性能以緊湊尺寸維持高能量應用,進一步實現電路小型化或在同一區域擠進更多的氮化鎵。用一個淺顯易懂的形容,就是能把筆記型電腦 (NB) 原本大如磚塊的笨重充電器,精簡至一盒餅乾大小,更加輕巧、方便攜帶。此外,光達 (LiDAR) 改用增強型氮化鎵 (eGaN) 晶片感知環境的精度可以「吋」計算,較矽晶片只能明確至 10 呎以內表現更佳。
特別一提的是,氮化鎵對離子輻射靈敏度低,極適合作為衛星的太陽能電池陣列材料或應用於超音波、核磁共振成像 (MRI) 和結腸鏡檢查外科手術等醫療設備,在輻射環境相對穩定亦有利於航太和軍事——GaN 已被歐洲太空總署 (ESA) 認定為「關鍵使能技術」;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亦資助氮化鎵研究以支援水星和金星的探索。
當人們還在掙扎什麼情境下值得採用 GaN?新的強勁對手已悄然出現。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 (NREL) 拋出一個震撼彈:未來「氧化鎵」(三氧化二鎵,Ga2O3) 的成本可能更低!考慮諸如晶體生長和晶錠加工之類的因素,氧化鎵晶圓成本比 SiC 便宜 3~5 倍,且晶圓尺寸較 GaN 更容易擴大,可能為現有的矽、碳化矽和氮化鎵技術提供互補,應用在 AC-DC 轉換等低頻、高壓應用。
延伸閱讀:
《氮化鎵:輕巧、耐熱、高速開關,節能一把罩》
http://compotechasia.com/a/feature/2019/0409/41524.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松下Panasonic #GaNSystem #安森美ON #宜普電源轉換EPC #英飛凌Infineon #Transphorm #艾斯剛Exagan #德州儀器TI #納微半導體Navitas #戴樂格Dialog
epc通訊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5G通訊 #物聯網IoT #無線電接取網路RAN #互操作性開發測試IoDT #毫米波mmWave #波束成形Beamforming #等效全向輻射功率EIRP
【5G 晶片設計關隘多】
5G NR 有獨立組網 (SA) 和非獨立組網 (NSA) 兩種,其中 NSA 沒有獨立訊號方式 (Signaling,信令),主要是為提升特定區域頻寬,有多種設置方式,由 LTE 演進封包核心 (Evolved Packet Core, EPC) 網路搭配 LTE 無線電接取網路 (RAN)、5G RAN,加上終端 LTE / 5G 用戶設備 (UE) 三層疊加的架構最普遍,但最終將演進至全新的 5G 核心網路,屆時 LTE 手持設備將無法使用。
3GPP 在去年底及今年中,分別發佈首個 NSA 和 SA 標準;尤其是日前 SA 的凍結,讓不少人為之歡呼、雀躍。這的確意味著 5G 獨立部署的引信已被點燃,但事實上,它僅滿足 5G「部分場景」需求,意即:距離坊間大肆吹捧、各種天花亂墜的美麗狂想,著實還有好長一段時間才能面世。不過,對於上游晶片廠來說,因為要將設計、測試、導入、驗證、量產等一系列為時數年的工序列入考量,誠然已臨近如火如荼的激戰時刻。
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同通訊系統的「共模」課題,更亟待射頻 (RF) 開發者克服。首先,新定義的毫米波 (mmWave) 與 Sub-6GHz 頻段的單載波頻寬最高達 100 MHz,是 LTE 的五倍之多,須根據功率放大器 (PA) 的平均輸出功率調節供電電壓,以堅守低功耗的金科玉律。其次,LTE 傳輸所產生的諧波恐與 5G 頻段重疊而降低接收器的靈敏度,加入濾波器 (filter) 又會產生損耗、須再加大 PA 輸出功率,明顯不利於功耗。
再者,5G 規範手機須支持 4 GHz 以上頻段的四個下行鏈路路徑,意謂需要四個天線和四個獨立 RF 路徑,勢必增加訊號鏈的複雜性和天線頻寬,使原本已十分有限的電路板空間更形擁擠,需要高度整合且微型化的元器件;最後就是天線調變 (Modulation) 與空間多工 (Spatial Multiplexing)。為增強不同正交頻分多工 (OFDM) 的持續時間 (Symbol Duration),5G 子載波間隔參數須依應用場景靈活設定。
延伸閱讀:
《把握設計導入黃金期 元器件&設備供應商動起來》
http://www.compotechasia.com/a/feature//2018/0815/39631.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高通Qualcomm #QTM052 #QPM5650/QPM5651/QDM5650/QDM5652 #SnapdragonX50 #英特爾Intel #愛立信Ericsson
★★【智慧應用開發論壇】(FB 不公開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mart.application/) 誠邀各界擁有工程專業或實作經驗的好手參與討論,採「實名制」入社。申請加入前請至 https://goo.gl/forms/829J9rWjR3lVJ67S2 填寫基本資料,以利規劃議題方向;未留資料者恕不受理。★★
epc通訊 在 EPC核心網路系統設計(自學課程) - 中華開放教育平台 的相關結果
學習LTE行動通訊網路的行動寬頻小細胞基站網路架構,內容包括演進數據封包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 (EPC) 網路架構、功能、與應用。 •核心能力部分為引導學生熟悉EPC核心的 ... ... <看更多>
epc通訊 在 EPC_百度百科 的相關結果
綜上所述,EPC網絡是4G移動通信網絡的核心網。它屬於核心網範疇,具備用户簽約數據存儲,移動性管理和數據交換等移動網絡的傳統能力,並能夠給用户提供超高速的上網體驗。 ... <看更多>
epc通訊 在 電信服務供應商適用的演進式數據封包核心(EPC) - Intel 的相關結果
EPC 亦可以整合無線網路與有線網路及其他替代網路,以便無線和有線網路均啟用基於IP 網路協定的通訊和服. 務。EPC 是一個通用的用戶支柱,兼顧行動性、帳務、政策與計 ... ... <看更多>